秘密起源 dc漫画故事:2011民生大事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8:23

2011民生大事盘点

《 民生周刊 》(2012年第4-5期)

    刚刚送走了公历的2011年,又迎来了农历的龙年新春。新的日子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梦想、新的生活。我们也踏着春天的脚步,开始了新的征程。

    近年来,民生热度逐渐升温,而每一年的民生话题却各有不同。2011年已经过去,这一年,究竟有哪些民生领域的大事曾经萦绕在老百姓的心头?

    2012年新春之际,《民生周刊》编辑部评出了2011年的十大民生新闻事件。此时此刻,回顾这些大事 ,我们发现,动车、地沟油、校车、郭美美、小悦悦、个税、住房、空气质量、医改、拆迁……这些不仅记录下了2011年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也对民生领域的政府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个又一个民生热词,带给我们的有琐碎、有感动,有温情、有怨怒,有纠结,更有欣慰与期待。

    公正补偿“压倒”行政强拆

    □ 本刊记者   刘文婷

    关键词

    取消行政强拆

    时间

    2011年1月

    入选理由

    搬迁,事关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在行政强拆屡屡“拆”出人命之际,《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可谓顺应民意,让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从此有了明确规范。这一改变,既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更是法规条例与时俱进的鲜活证明。

    事件回放

    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进展迅速,建设用地拆迁城市房屋、征收农村土地房屋引起的矛盾逐渐加剧。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的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务之急。

    2007年,旧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因与物权法有关规定不符,面临停止执行。当年12月14日,国务院有关部门便起草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草案)》,并首次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2009年底,因抗拒拆迁而自焚的唐福珍事件被视为一个转折点。2009年11月13日,成都市金牛区城管执法局对一处违章建筑进行强拆。为阻止拆迁,有“勤劳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的唐福珍在楼顶天台自焚身亡。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亦加速了“变法”的进程。

    而2010年接连发生的江苏连云港老战士父子自焚事件、昆明拆迁爆炸事件、北海银滩强拆事件、江苏常州打死被拆迁人、宜黄拆迁引发自焚、武汉拆违流血事件等等,更是不断刺痛公众神经,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很快,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调研、40多次座谈会、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条例规定政府是房屋征收与拆迁的主体,并从三个方面保证“我的房屋我做主”:取消行政强制拆迁,禁止暴力、胁迫等非法方式,被征收房屋的补偿不得低于市场价格。

    从“拆迁”到“搬迁”,从征收决定到征收补偿,从公共利益界定到取消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拆迁……5章35条4000多字的条例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机关的房屋征收行为,加大了被征收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有利于缓解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引发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对稳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微点评

    新华网:

    虽然有些问题没有涉及,但并不影响条例施行对现实社会的深远意义。新条例带给中国社会的不仅仅是一部条例的修改,而是让人看到了政府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更深切地体味到法治政府的希望所在。

    抗菌药整治行动攻坚医改

    □ 本刊记者  郭  铁

    关键词

    治理抗生素滥用

    时间

    2011年4月

    入选理由

    调查显示,我国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率高达58.6%,“以药养医”被广泛认为是产生滥用抗生素问题的制度根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与其说是对抗生素滥用现象的遏止,不如说是为医院的过度医疗服务敲响了警钟。

    事件回放

    2011年4月,卫生部下发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以有效遏制抗菌药滥用现象。此次整治“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率不得高于30%,但来自我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37.0%的病人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平均100个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在抗生素大量使用的过程中,不合理使用的状况亦大量存在。我国的抗生素使用品种之多,甚至包括国际上被反复警示甚至取消的药物;抗生素使用结构亦不合理,存在求新、求贵、求广的状况。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杨莉曾选取北京、山东、湖北、宁夏、四川等五个省市的5所三级医院和5所二级医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率高达58.6%,而且越是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使用的状况越严重。

    与此同时,在抗生素大量使用和旺盛需求的情况下,有关的审批、生产也保持了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

    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中,促使抗菌药滥用的激励机制仍然存在。“以药养医”被广泛认为是产生滥用抗生素问题的制度根源。在这种情况下,大处方和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问题,成为导致我国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因素。

    微点评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

    治理抗生素滥用问题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组织发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医疗机构主要领导依然存在认识不足、等待观望情绪;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行为改变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工作措施还要进一步细化落实。

    个税起征点上调幸福指数

    本刊记者  郭  铁

    关键词

    个税起征点上调

    时间

    2011年5月

    入选理由

    个税起征点上调与否,与老百姓的钱袋子息息相关。从起初的2000元标准,到热议的3000元提案,再到3500元的最后决议,老百姓最关心的其实是“国富”与“民强”的对等关系。只有藏富于民,GDP的连年飞跃才具有真正价值。

    事件回放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将工薪所得税起征点从当时执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

    个税不仅关乎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关乎百姓的“钱袋子”。常委会会议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了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并广泛征求意见。截至5月25日10时,8万多网友共提交了22万多条意见。

    4月27日下午,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关于修改个税法的决定草案。其中有些组成人员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起征点再适当提高。同时提交审议的草案二审稿,对3000元起征点未作修改,但将超额累进税率中第1级由5%降低到3%。

    就在社会各界普遍将3000元认定为新的个税起征点时,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税起征点将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9月1日,新的税改方案正式施行。经计算发现,免征额调高至3500元后,个税最高可省480元。应征收金额在38600元以下的人群,税负将比一审草案的3000元标准少缴纳180元至25元。

    继个税免征额提高以后,减免小微企业税负、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等一系列“结构性减税”不断进入公众视线。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从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速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所占比重下降等趋势,可以预测“结构性减税”时机的到来。

    有经济学者认为,这些举措表明我国正进入“减税通道”。税改将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实现更为公平的分配方式,回应更多的民意呼声。

    微点评

    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

    未来立法部门在进行税收政策调整和财政支出时,都应该更多地考虑老百姓的满意度,真正向民生事业、公共服务等倾斜。同时千方百计压缩行政公务支出,适度减少投资建设支出,以此来优化支出结构。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税收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郭美美“炫出”慈善疑云

    本刊记者  熊  帅

    关键词

    官办慈善被质疑

    时间

    2011年6月

    入选理由

    2011年6月,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20岁女网友,通过一系列“住豪宅、开玛莎拉蒂”等网络炫富言论,特别是自称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掀起了质疑中国官办慈善的风暴。

    受此事件影响,全国各地官办慈善机构捐款锐减,老百姓要求增加慈善机构的监管透明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事件回放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个昵称“郭美美baby”的90后女孩公开炫耀其奢华生活,这个自称“每天住豪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引发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这个百年慈善机构善款去向的质疑与非议。

    而随着郭美美微博在网络疯传,不少网友开始质疑:红十字会官员与郭美美有何关系,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是怎么回事,以及红十字会为何超标采购420余万元。

    2011年6月22日,中国红十字总会表示没有“红十字商会”这个机构,也没有郭美美这个人。新浪认证承认,认证审核失误并致歉。郭美美本人也发微博声明:红十字商会与红十字协会毫无关联。

    随后,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连发三条微博通报郭美美事件,称经查郭美美及其母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无直接关联。

    在警方调查中,郭美美称:对于红会,此前并不了解,不认识相关人员,也从未担任相关职务,是2011年3月份在与深圳商人王某交谈中,知道了王某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相关单位的合作意向。

    而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海啸的效应还在发酵,各大媒体纷纷发文质疑中国官办慈善管理,玉树地震中善款的去向问题再一次被媒体关注,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危机范围继续扩大。

    2011年8月,世界杰出华人商会旗下的“中非希望工程”被推到公众面前,质疑瞬间蜂拥而至,中国慈善面临更大打击。

    2011年9月,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被爆总资产3年实现从零到30亿的飞跃,让公众质疑募捐速度神话背后的原因,提高慈善机构资金管理的透明度的建议也再一次被提起。

    人民日报:

    公众的慈善热情一直存在并释放着,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并非媒体报道催生。

    “7·23”动车事件拷问“中国速度”

    本刊记者   陈沙沙

    关键词

    特大动车事故

    时间

    2011年7月

    入选理由

    “7·23” 甬温线特别重大动车事故让40条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高架桥下。当最后一块残铁被人运走,一切又像回到了从前,但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无法被简单清场。铁道部高层的人事地震,高铁全面降速,铁道部机构重组,一切都预示着曾经“跨越式发展”的中国高铁正经受“刮骨疗伤”。

    事件回放

    自2004 年引进高铁技术,到2010 年,中国高铁用不到7年的时间走完了国际高铁强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当民众还未来得及为“中国速度”振臂高呼时,“7·23”甬温线特别重大动车事故让我们知道了高铁上的中国如此沉重。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发生严重追尾事故,造成40人遇难,172人受伤。

    12月28日公布的调查报告解释,“7·23动车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铁道部、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等单位54名责任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涉嫌犯罪,司法机关正依法独立开展调查。

    这场事故不仅使铁道部高层经历了一场人事地震,也披露了高铁停运故障不断、分包腐败、高铁巨额负债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公众对高铁安全和高铁跨越式发展模式的拷问。

    国务院要求高铁开始全面降速,高速铁路发展也随之放缓。

    据悉,事故发生后国务院会议宣布:暂停审批所有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对已获批项目重新安全评估;开展高铁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有重大隐患的项目立即停止运营或建设。

    8 月16 日起,中国铁路开始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在新图中,部分高铁不同程度降速。这是经历了十余年“跨越式大发展”、以不断提速为标志的中国铁路第一次降速。

    11月,铁道部开始拆分大站段,大型高铁车站改由铁路局直管,铁道部内部管理布局调整就此拉开序幕。

    2011年下半年,各地高铁工程推迟缓建消息频传,似乎一夜之间高铁建设进入“冬眠期”。而一直高高在上的铁路改革能否到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微点评

    新浪网友:

    当动车的时速达到了350公里/小时,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更安全一点?也许我们应该慢一点走,让每个公民都顺利平安地到达终点;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位公民都不被“时代”抛下!

    地沟油引爆食品安全质疑

    本刊记者  陈沙沙

    关键词

    地沟油产业链

    时间

    2011年9月

    入选理由

    “地沟油”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老百姓的餐桌。但2011年,“地沟油第一案”的破获,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其制黑窝点零星分布、兜售区域狭小的原始认知。同时,这条肮脏的黑色产业链的横空出世,也暴露出“地沟油”回收监管缺位、质检方法滞后等诸多问题。

    事件回放

    生活中总有一些严肃的冷幽默,譬如2011年食品安全领域的“地沟油”流向餐桌事件。从2011年初,某些专家“权威否定”的信誓旦旦,到年尾各地“案件侦破”的高潮迭起,一系列“地沟油”事件至今还未落下帷幕。

    事件的峰回路转从一口令人作呕的炼油锅开始。

    2011年3月,浙江省宁海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接到群众举报,怀疑有人高价收集餐厨废弃油脂,提炼“地沟油”。

    负责核查的民警用“比杀人现场还恶心”来形容现场的情景,“一口盛满了深褐色浓稠液体和餐厨废物的大锅冒着恶臭味。”

    自此,浙江宁海警方顺藤摸瓜,联合各地警方,开展了历时四个多月、行程三万多公里、涉及14个省份的侦查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揭开了一条在浙江掏捞、粗炼,在山东倒卖、深加工,在全国批发、零售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

    这是我国首次全环节破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它也揭开了“地沟油”流向餐桌的冰山一角。

    2011年12月,公安部通报显示,自8月下旬开始,三个月间各地侦破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犯罪案件12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00余名,查实涉案油品6万余吨,打掉涉及全国28个省份60个犯罪网络。

    然而“喜人”的数字并未让更多的人为之庆幸。一条深圳市公安机关发现“地沟油”流入深圳市某些政府机关饭堂的消息让人们本已紧绷的神经更加紧张。多头监管的“无为”、检测方法的难产、违法成本的低廉、相关法规的缺失以及餐厨废弃物的何去何从,让人担忧2012年“地沟油”是否会卷土重来?

    据悉,自2011年9月“第一案”曝光以来,卫生部已两次向全社会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至今仍面临“真假难辨”的尴尬。

    当毛油、红油、米糠油、泔水油等词汇反复对公众进行“再教育”,“地沟油”泛滥不再是传说;当“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血燕”、“细菌门”纷至沓来,2011年我们的胃不再淡定。

    微点评

    中国新闻周刊:

    对商家道德沦丧的行为深恶痛绝时,也不得不看到,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的标准低下和监管漏洞,使“地沟油”流回餐桌有了可乘之机。“地沟油第一案”的主犯柳立国坦言:“如果说我是道德沦丧的话,那这些监管部门也是一样。”

    售楼处被砸映射楼市拐点

    本刊记者 丁筱净

    关键词

    史上最严厉房价调控

    时间

    2011年10月

    入选理由

    2011年,十年增长十几倍的房地产行业终于消停了一阵。随着“史上最严厉房价调控政策”的持续坚挺,楼市的“金九银十”褪色成“铜九铁十”,开发商扛不住了。

    在紧张的资金链、低迷的成交量面前,开发商不得不依靠降价重新打开局面;而受了刺激的老业主们则忙着在各地掀起要求退房、补差价的维权行动,甚至引发暴力冲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年底全国发生的售楼处被砸事件高达十几起,楼市落惨,可见一斑。

    事件回放

    2011年10月19日,龙湖地产(下文简称“龙湖”)宣布此前一周启动的代号为“抢收华东”的促销活动“取得空前成功”。该轮促销在上海和杭州两市同时展开,以“限时团购”策略推出近1000套房源,五天内认购金额近20亿元人民币。

    在团购中,位于上海嘉定新城的郦城楼盘原本均价为1.85万元,团购价仅为1.4万元,降幅超过了20%。

    而早在龙湖得意洋洋宣布团购成果的前一天,敏锐的老业主就已经嗅到降价的气息,蜂拥而至售楼处讨说法。 

    10月18日下午2时,约50名郦城业主聚集售楼大厅,拉起抗议横幅,要求维护老业主权益。通往收银处的通道被保安把守,业主拥堵在过道门口试图进入,欲向售楼经理讨说法。

    最后,龙湖一位李姓总监称自己将收集业主意见向公司反映,并在10月26日给业主答复。但业主担心龙湖此计意在拖延时间,于26日期限到达前撤走销售人员,因此要求龙湖出具加盖公司公章的书面证明,并在19日下午5时前给予业主答复,但这一要求被龙湖拒绝。 

    19日,当业主再次赶到售楼处时,发现所有龙湖的售楼人员皆已不在场。盛怒之下,22日下午,近300名业主砸毁了龙湖郦城售楼处。

    “砸楼”当天,武警在现场维持秩序,但未能平息业主的怒火。售楼处内模型沙盘被砸毁,展板被掀翻,就连门口的招牌都被砸得残缺不全。

    一名业主告诉媒体,8月底他刚从龙湖郦城购房,单价为1.75万元,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价格就降到1.3万元,降幅近26%。

    九月底开始的全国楼市降价,让人们看到严厉的调控在2011年发挥的巨大效力,也让人们期待,2012年楼市拐点的出现。

    微点评

    重庆房产论坛网友“大号” :

    2011年接近尾声,房产市场哀鸿遍野,昨天万科降价了,今天龙湖被砸了,后天绿城破产了,各种现象展示了开发商的压力。

    “小悦悦”触发道德危机

    本刊记者  张子琦

    关键词

    “小悦悦”拷问道德底线

    2011年10月

    小悦悦的死不只留给她的亲人不可磨灭的悲伤,这个幼小生命的惨然离世也尖锐地刺痛了全体国人的道德神经。再联系天津“许云鹤案”,老人摔倒扶不起,孩童被碾扶不起,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扶不起”了吗?2011年,道德底线成为拷问每一个国人良心的最为沉重的话题。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五金城一段7分钟的监控视频将国人对于道德的反思推向了最高点。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车相继碾压,18名路人或视而不见,或多看两眼,或徘徊一下,最终都选择漠视,扬长而去。最后,第19位路人——拾荒的陈贤妹将小悦悦抱起,向路人呼喊救命。

    谁该为这个脆弱的生命承担责任?是作为监护人的父母疏于看护?是罔顾人命的肇事司机?舆论的谴责最终指向了见死不救的18名路人,指向了日渐冷漠麻木的每一个人。

    路人的冷漠麻木不是一朝而成,2011年另一件拷问中国公民道德的事件成为路人“不敢帮”的最佳借口。

    2011年8月16日,一则《助人为乐,反被讹10万,法院乱判葫芦案》的帖子被各大网站疯狂转载。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翻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元。许云鹤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8月22日,全国30多家媒体聚集天津红桥法院庭审现场,社会舆论几乎一面倒地站在许云鹤一方。

    之后的几个月里,各大媒体相继爆出多起救人者反被诬陷敲诈的报道。

    2011年末,为弘扬助人美德,保护救助人权益,深圳、广州、贵州、上海等地相继发布“见义勇为者保护条例”。拟定的主要措施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其次,给见义勇为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最后,对诬陷、诈骗见义勇为者的人员依法制裁。

    激励性的立法更加符合道德重建的内在规律,有助于营造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环境,也反映了国人对“道德滑坡”的危机感以及道德回归的呼唤。人们希望通过种种方法,“扶起”跌倒的道德。

    联合早报:

    “小悦悦事件”虽然掀起了关于社会道德的讨论,但社会道德终究还是要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而从这一系列的反思言论看,反思者或是归咎于媒体,或是责难于制度,或是不满社会麻木不仁,或是批评法律不够周全,唯独从自身的角度对此事进行自省和反思者极为罕见。这个现象恐怕才是最应该反思的。

    PM2.5引发环保风暴

    本刊记者  潘  阳

    关键词

    PM2.5

    时间

    2011年11月

    入选理由

    2011年10月以来,包括京沪在内的我国多地持续出现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天定时播报的空气质量状况,让北京继伦敦之后再获“雾都”之称。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担忧,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PM2.5”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成为2011年底最受关注的热门词汇之一。

    事件回放

    2011年底,灰霾天接连几日笼罩京城,让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意外遭遇了一次形象危机。一篇题为《关于PM2.5的10个问答》的文章认为,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发布的空气污染指数高于环保部门“是不正常的”。“果壳网”很快就被网友戏谑,将科普写成了政府软文。

    “果壳网”所面临的危机,是它在错误的时间发布了被认为是错误的声音。要想弄懂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必须厘清以下两个背景:一是美国驻华大使馆独立监测并自主发布的北京空气污染数据,一般都高于环保部门通报的信息,一些“糟糕”、“危险”、“有毒”等描述更符合市民的直观感受。

    另一个背景,文章中提到的专有名词“PM2.5”此前并不为中国公众所熟悉。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是各种有毒物质极好的载体,是造成黑肺和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PM2.5早就被纳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但在中国环保部门的例行通报中,并未包括这一项。

    随后,环保部门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工厂生产、燃煤、汽车尾气、烧树叶和秸秆,到人们烹饪做饭、吸烟、甚至使用发胶,都会产生PM2.5。

    2011年11月11日,国家环保部就PM2.5做出回应:是否纳入PM 2.5监测指数,各地可自行决定;6天后,2008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这其中就包括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截至12月5日征求意见结束,公众普遍赞成把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指标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和监测。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虽然新标准的时间表排到了4年之后的2016年,但这一改变依然让人欣喜。

    微点评

    新浪微博网友@范正伟F:

    在一个信息高度流动的时代,实事求是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可贵。PM2.5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但是,与其担忧其“负面影响”,不如多想想它所凝聚的环保共识、所折射的执政理念、所承载的政府公信。

    校车事故拉响安全警报

    本刊记者  张子琦

    关键词

    “血色校车”

    时间

    2011年11月

    入选理由

    甘肃榆林的校车安全惨案造成21条生命骤然离世,家与学校的距离成为这些来不及绽放就已枯萎的幼小生命中最远的距离。接二连三发生的“血色校车”事件为国人敲响了校车安全警钟,以生命作为代价敦促了《校车安全条例》的尽快出台。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下沟砖厂门口,一辆大翻斗运煤货车与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学生接送面包车迎面相撞,校车司机与4名幼儿当场死亡,多名幼儿重伤。在送往医院途中16人因伤重不治身亡。事故导致21人死亡,其中19人是幼儿。

    这辆超载了54人的校车并非个案,湖南衡南县松江镇搭载20名小学生的三轮摩托车失事,造成14死6伤;河南新野县上港乡一辆超载面包车交通事故,车内十数名孩子伤亡……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地相继发生校车安全事故,数十条幼童的生命断送在回家路上。

    监管不力、运营失当,几乎在每次校车安全事故中都有体现,孩子的鲜血在不断拷问校车的安全制度。在人们感叹这些幼小生命的离去的同时,反思成为必然。校车超载,司机超速成为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

    2011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预防和避免儿童各种意外伤害,特别要加强校园治安、消防安全和校车交通安全工作。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半月之后,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赋予校车三项优先权:校车运载学生时,交通警察应当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需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禁止超越等。

    微点评

    中国青年报:

    《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进入第二周,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管体系、赋予校车“特权”等话题引人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把敬畏校车、敬畏生命、珍视孩子当作基本准则。否则,校车享有优先权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