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根裕:佛教简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7:56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是启发圆满智慧的教育,是解脱痛苦烦恼的教育。两千年来,佛教已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创始者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由于古印度对于历史及时间一贯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悉达多太子的出生日期有着多种说法。《周书·异记》载,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1027年)四月初八,当时江河泛溢,大地皆动,有五色光贯入太微宫中。太史苏由占卜得干之九五,飞龙在天,得知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一千年后,其教法传入我国。于是昭王下令刻石为记,埋于南郊。后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公元948年)二月十五,乾坤震动,空中出现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太史扈多占卜得知是西方大圣人入灭之象。《法本内传》载,摩腾法师对明帝曰,佛以甲寅之岁四月八日生,此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因此我国历朝历代均依此说。

    悉达多太子多次出城看到人们生活於苦难之中,无一能够幸免,遂感于人生无常,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痛苦和烦恼的方法,太子于公元前1008年农历2月8日(19岁),放弃王位和妻儿夜出皇宫至苦行林中寻师修行。

    公元前997年(30岁),太子经过五年的访师和六年的苦行,身体枯瘦如才,却尚未见到悟道成佛的消息,方知依照外道那样盲修苦行与道无益,于是放弃苦行,至尼连禅河洗净身体,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粥,待体力回复后来到菩提树下跏趺而坐,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太子在此树下经过四十九日的冥想,于农历12月8日夜终于达到了冥想的最高境界,克服了身心内外一切魔障,开启了圆满的智慧,真正的认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我国的腊八节及腊八粥,正是为了纪念悉达多太子这位佛教的创始者。)

    此后悉达多太子游历各国讲法四十九年,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无论贫富贵贱,太子一律平等对待,应机说法。其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

    公元前948年(79岁)农历2月15日,悉达多太子於娑罗双树林进入涅槃。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佛本身,而是指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佛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们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们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佛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我们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他只不过是告诉我们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曾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我们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佛的大慈悲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

【什么是佛教】

    佛教,全称为“佛陀教育”。

    佛陀是梵语(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翻译成华语的意思是觉悟,即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无碍的意思,凡是能够觉悟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佛。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佛教非宗教,非学术,非迷信,佛教是觉悟了的前辈对于迷惑的众生的教育,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是启发圆满智慧的教育,是解脱痛苦烦恼的教育。

【佛寺与学校的关系】

    佛教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表示这个教育是他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其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可以看出他们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并不是师生关系。

    我们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

    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

【佛教的平等、素食观】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刹帝利(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刹帝利阶级的释迦牟尼佛,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自愿‘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他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要慈爱,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也要一样地关怀爱护他。

    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便不成桌椅。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佛教称之为‘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佛教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正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佛教乃因材施教】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佛教的真正宗旨】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

    佛经上常讲“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在佛法传世的三千多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未有过。

    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

    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祥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七十九岁在娑罗双树林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

    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佛教以慈悲利人为本】

    佛教最大的美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度万行利益无量众生,三觉圆满庄严国土。佛教的伟大无私奉献众生,为众生长夜黑暗的明灯,以成千百年来无数众生得度而安乐之。  

一:慈。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慈,众生有苦,而救度之,爱惜众生,施济贫苦,扶持病人,急难相助,使登快乐彼岸。  

二:悲。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悲,众生不请,自来度脱他的苦恼,福荫群生,用妙法门斩断烦恼根,入究竟乐。  

三:喜。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喜,施财物、施法门令大众解脱、施无畏令大众心灵安乐,众生才会法喜充满。  

四: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舍,舍掉自己享受贪欲,送给众生令他饱满。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据《后汉书》记载,佛教正式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时间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于是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兰,迦叶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还洛阳。由外交部接待,当时的外交部叫做鸿胪寺,直接归属皇帝管辖。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后又增设一个佛寺,专门供奉佛教的出家僧侣弘传佛法,至今(公元2011年)有一千九百九十四年。

【九寺】(中国从秦汉到宋元官制中九个中央政府事务执行机关):

1、太常寺,负责国家祭天、社稷,管理宫廷音乐、医生、占卜术士。

2、太常寺,负责国家祭天、社稷,管理宫廷音乐、医生、占卜术士。

3、光禄寺,掌管宫中杂物诸事,负责为宫廷宴会供应准备酒食。

4、卫尉寺,掌管宫廷武器和宫廷警备,管理宫中武器库,警备仪仗。

5、宗正寺,掌管皇帝宗室事务,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

6、太仆寺,掌管国家车马,管理宫廷厩舍、国家牧场、车库。

7、大理寺,法务机关,作为司法裁判的最高机构。

8、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节,负责外国使节的迎来送往和食宿。

9、司农寺,掌管国库收支谷物和货币,为国家财政机关。

10、       太府寺,掌管财货交易,管理都市贸易、常平,出纳官僚俸禄,管理物价。

【佛教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作者: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