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鸡胗煮多久能熟:2007言论备忘——王朔炮轰“80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15:42

2007言论备忘——王朔炮轰“80后”

记者:我曾经看过一个“八零后”的网友评论说:他知道徐静蕾,不知道王朔。你听到这个评论有什么感觉?

王朔:没什么感觉。“80后”整个历史翻篇儿,他们不知道的事儿多了。“80后”基本是被港台文化洗脑的一代,这帮孙子只知有港台。我认为“80后”基本不构成力量,基本是泡沫。他们基本上没有形成战斗力,我们“五、六、七”一出动就打垮他们。

王朔在2007年初的这番言论,制造了当时最抢眼的文化事件之一,在王朔和“80后”之间掀起一场“没有炮灰的炮轰”,甚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

在对王朔的“回嘴”上,那些所谓的“80后”们可以说没占到一点便宜,相反,王朔的这番言论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那些反驳者的无力甚至无知。或许这种无力与无知在某种程度上又反过来支持了王朔的这种观点:“80后”基本上是被港台文化洗脑的一代。但我个人认为王朔这点说的不够确切,他所谓的“港台文化”应该是以流行歌曲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和偶像崇拜。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流行歌曲风行大陆的开始。我们不能忘记,正是邓丽君的甜美情歌登陆中国内地和卡拉OK的风潮的兴起(当然也包括崔健的《一无所有》),彻底的解构掉了“唱歌”这种行为的“神圣性”和“政治性”,正是流行音音乐把“唱歌”这一行为拉回到最本真的状态。

而在此之前,那些革命歌曲,充满着虚假、僵硬而空洞的政治口号,唱歌被认为是神圣的,这就极大的压抑了人性。在文革的那个时代,人性被从各个层面进行规训:着装(蓝蚂蚁和灰蚂蚁)、思想言论(毛主席语录)、各种各样的批斗和政治运动,人们被这种集体主义迷幻压得喘不过起来。而流行歌曲以它的一腔“柔情”拯救了那个无情时代的人们。在这一点上来说,港台流行歌曲是启了内地人的蒙的。

如果说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港台“流行歌曲”还是以一种先锋的姿态展现出它极强的解构性一面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它腐化与堕落的一面也已显露无疑,流行音乐现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了文化垃圾和精神毒品的制造者的角色。

流行音乐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不能说爱情不好,但对任何一种事物过度的言说都不是一种好事。流行歌曲正把当下塑造成一个“多情的时代”,“死了都要爱”,“不得不爱”,“爱你一万年”,对“爱”的言说如滔滔江水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难道这真是一种“过度压抑后的过度放纵”?它表达了大众对身体与灵魂的自我解放的渴望。于是,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力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作为“80后”一代,我们的成长史就是流行音乐和大众文化的成长史,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造成了我们对流行音乐缺乏基本的批判力,对流行音乐中的价值沦丧、虚情假意、自甘沉沦等精神鸦片和塑料毒品视而不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80后”一代的无知,有一半原因是流行音乐造成的。还有就是大量的偶像崇拜。流行音乐让刚刚从变态的政治偶像崇拜里解脱出来的人们又陷入了另一种崇拜——明星崇拜,这无疑是悲哀的,它无异于人们理性的回归。

这或许也就是王朔为什么说“80后”是被港台文化洗脑的一代了吧。但是,除却流行音乐,港台的很多东西还是很有价值的,王朔说“80后”只知有港台,应该说“80后”只知港台有“流行音乐。他们对港台文化有知道多少呢?港台的电影(尤其是香港的电影)、港台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好的。

“80后”那么多人喜欢周星驰的电影,喜欢他那种大话风格,却不一定都理解这种无厘头式幽默背后的悲凉气息和反讽意味。正所谓“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其實香港的好多电影更适合70一代,甚至50、60一代看,经历过文革的人或许才能明白那话中之话,有着怎样的心酸!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与保存上,港台一直都是走在大陆的前列的,这并不是说港台人比大陆人智商高,而是由大陆的政治形势和严密的意识形态管控所决定的。自由的环境(至少是言论环境)使得港台(尤其是台湾)大师辈出,“儒学八大家”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是要比我们大陆人有远见的。最近在看一本叫《寂寞中的独体》的书,新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所著。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见识真是了不得,而且对中国当下的观照性也很强。尽管大陆的版本在最关键的地方有所删节,但字里行间里还是渗透着大陆学者所没有的那种一针见血的穿透力。所以,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向港台学习的,做人不能太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