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对齐分区工具:设计特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51:56

欢迎报刊杂志交流! 

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刘鹏程   邮编:201800

  

【摘要】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设计特色语文实践活动,对开发学生语言潜能,增加语言积累,丰厚人文积淀,形成问题意识,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素养 特色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华东师大巢宗祺先生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特色语文实践活动,对开发学生语言潜能,增加语言积累,丰厚人文积淀,形成问题意识,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对自己开展的特色语文实践活动介绍如下:

一、限定语段创作,有效积累语言

所谓“限定创作”,就是给定几个词语,写一段话,合情、合理即可。不积累语言,就无以形成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字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学习字词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字词不够丰富,基础不厚实,就会制约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实际上,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存在一些硬伤,主要体现在:(1)错别字常见,如:“以后”“已后”不分,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2)读错字音常见。如“讣告”、“刽子手”、“暴殄天物”等常见词语读不准。(3)语病常见。如“刘翔痛苦地慢慢地缓步离开了鸟巢”这种重复啰嗦的句子在作文中很常见。但识字教育并不是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如果在这一点上花很多时间是不合理的,必须随文学习。如在教学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岁生日书》一文时,就可以“富绰”、“窘迫”、“困顿”等词语进行创作。有学生写:“他只艳羡别人富绰的生活,却从未想过他们也曾就有过窘迫的经历,从没想过要学习别人走出困顿的经验。”虽然很短,却挖掘出了这几个词语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正确理解词意和文章的主题,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运用。所以,除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本预习习惯,勤查工具书外,进行限定性的语段创作是增加语言积累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会再次审视课文、模仿课文,能够意识到课文的价值,增加了写作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实施“序列写作”,激活写作素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学生怕写作文,怎样才能解除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其实,学生怕写作文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无话可说,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积累素材,没有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没有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写作训练除了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之外,还应采取序列化的方式,即作文题之间既要有区别又要有延续性、有关联,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比如,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设计一个主题为“审视教育”的写作序列。根据这个主题,可以设计两篇小作文,一篇大作文。第一篇小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为《考试见闻》,写作时间可以放在某次考试之后,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描写,可以写某次的考试经历,多次考试的感受;可以将古代的科举制度与今天的考试相对比;可以谈国外的人才选拔制度,与国内的高考制度对比。第一篇作文批阅后再写第二篇小作文,题目为《钱学森之问》。有了第一篇小作文的铺垫,学生打开了眼界,不会无话可说,往往能够辩证看待这个热点,就会有自己的答案。第三篇为材料作文,材料选自当下的热点——成都的一所学校在豪华包房内宴请尖子生的新闻。虽然第三篇作文难度最大,要求篇幅也比较多,但因为有了前面两次小作文的预热,积累了写作素材,有了深入的思考,打开了视野,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就不大会再出现文章空洞的毛病。这样,学生在写第二篇作文的时候,可以用到第一篇作文的材料,第一篇作文成为了第二篇作文的佐证与素材,无话可说的窘境自然容易摆脱,而且,学生在边写作,边积累的“序列写作”实践过程中学会了材料的合理变通。

三、开展专题研究,丰厚人文积淀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但现实情况是,英语、数理化等学科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比语文要高得多,现在已经很少有学生读过四大名著,课外时间多用于补习数学、英语等学科,甚至课间的休息时间也被学生用于背英语单词或者完成理科练习,这显然很难提高文化修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当然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材,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将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在沪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有6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药》、《白莽作<孩儿塔>序》、《拿来主义》、《未有天才之前》、《阿Q正传》。教师可以开展一次与鲁迅有关的专题研究,如“鲁迅笔名研究”。学生通过广泛阅读鲁迅的作品,查阅资料,发现鲁迅先生一生用过的笔名有一百四十多个,而绝大多数笔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而鲁迅先生的笔名有的是勉励自己、表明志向和寄托理想的,有的用于揭露和讽刺反动派及其走狗的,有的与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有关,如发表《阿Q正传》时的署名为“巴人”,有的是与自己的本名和身世有关,如“鲁迅”。在专题阅读与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鲁迅的作品,体会了鲁迅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相关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有的学生甚至受其影响,自己也取了一个笔名。诸如此类的专题可以设计很多,如山水专题、四大名著专题、史传文学专题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阅读与研究,学生会逐渐丰厚人文积淀,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四、提供展示平台,互动合作学习

现在的中学生兴趣广泛,但是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却提不起来,即使是考分较高者也不一定喜欢语文,多是形势所迫。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涉及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分数定优劣的单一评价模式消减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因此,语文学习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起点,尽量采取过程性、日常性的评价,最大程度的发挥演讲、展示等评价方式的激励功能,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创意以及独到的见解,突破分数的限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提供展示平台,鼓励学生互动评价,最大限度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一是开展定期演讲,每周一节课,每次6-7名学生。集中展示在“限定写作”、“序列写作”等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让他们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当场点评,指出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也可以就别人的观点展开辩论与探讨。演讲结束,全体学生根据演讲者的综合表现投票,设优异表现奖、优秀表现奖、优胜表现奖,覆盖到每个上台的学生。这个活动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读写兴趣,特别是要演讲的学生会仔细修改自己的作文。二是设计班刊。定期演讲对写作能力不强且口头表达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还不是很合适,每月出一份班级刊物就能够弥补这个缺憾,而且覆盖的面会更广。教师按照语文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4、5个编辑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期,要设计封面、筛选修改稿件。学生推荐的文章,学生的习作、征文、读书心得,学生作文中的一段有文采的话,或者一句有哲理的话,都可以成为稿件来源,由编辑小组筛选修改后发表在班刊上。这样,就可以激励更多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素养的内涵丰富,教学涉及到许多方面,因而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形成是一个长期不断的提高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还在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学素养,没有持续的读写实践,没有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