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 出生年月日: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三 涅瓦河边萨沙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23:28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原本蒋介石准备在13日开始全面进攻,但当时列强在上海的代表团准备通过外交手段将上海设为不设防的城市,并且让中日政府接纳。

这些列强不好惹,而且蒋介石知道日军已经准备在上海扩大作战,所以日本方面必然不会同意。中国方面无需拒绝,可以顺水推舟等日军回绝后全面开战,这样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也更得得到国际支持。后来一些研究抗战历史的学者认为认为推迟,影响了战役的突然性。但实际上军事和政治自古以来都不可分,有人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也没有错。所以作为蒋介石来说,他不能不顾政治方面因素而单纯因为军事原因开战。

实际上,二战期间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不受政府政治方面的影响,甚至军队独立于政府的美国也是。

以太平洋战争最后期的攻击目标来说,当时有台湾和菲律宾两个点可以选择,从军事角度考量,自然台湾更重要。

占领台湾以后即可有效切断东南亚地区和日本本土联系,而且台湾地形相比菲律宾来说要好上太多。

但最终美国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选择了攻击菲律宾,因为最初美国人就是被从菲律宾打出去的。

结果在菲律宾地区鏖战了10个月之久才告得手,几乎一直打到二战结束。

 

所以现代战争也就是这样。

至于淞沪会战为什么这样,这是因为上海一战并非完全的军事作战,还是一场外交战。

实际上,日本方面早已做了准备,日军指挥官早在12日清晨,已经下达了准备作战的命令。

 

果然13日,日本政府傲慢的拒绝了列强所谓不设防城市的要求,列强得知以后全部大怒。

而当日蒋介石下令全线进攻,所以大家都把淞沪会战叫做813会战,其实8月13日全天两军并没有交战。

当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主要集中在虹口和杨树浦一线约十几公里的地区,再往南就是英美的公共租界和法国人的法租界了,另外日军在浦东也有少量部队和数量较多的辎重。

 

蒋介石一年前分配给张治中的部队是中央军中最为精锐的三个师,36师,87师和88师。

而当时这三个师中,目前只有2个师配合上海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处在进攻一线,36师因为扫平西安事变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叛乱,当时还在西安驻守,目前正在紧急运送回上海途中。

当时王敬久的87师进至杨树浦租界以北地区,孙元良的88师到达了虹口公园以北一线,非正规军的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装备很差,也没有受过正式训练,并没有用在第一线进攻。

而当时87师和88师离日军等于都在日军眼皮底下,随时可以进攻。

 

为了指挥的方便,张治中也将将京沪警备司令部从苏州市内的留园移至上海以西之南翔。

这36,87,88这3个师连同中央陆军教导总队一共5个师的兵力,就是著名的德械师或者说德式师,是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

什么叫做德械师,就是德械装备和接受德式训练的部队。

中原大战以后,蒋介石基本扫平国内军阀,开始了整军的工作。由于中国军事力量薄弱,怎样整军,将军队按照哪种模式发展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以日本为例,他的陆军一开始是学著名的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从上到下训练装备全部法国式样,甚至连军刀都从日本的倭刀换成了法国样式的西洋指挥刀。

但没想到法国是外强中干,在目睹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以后,日本大感震惊,随即改学德军。

之后几十年日本走的都是德国的路子,但之前学法国耗费了不少年的时间,多多少少算走了弯路,对军队长期发展有了一些影响。

 

国军最早的广东政府时期是苏式装备和训练,不是他们想学习苏联,是因为当时只有苏联愿意帮助他们,还附带了联共的条款。最终国军以此为基础北伐成功,统一了中国。

但随后国共两党分裂,互相展开武装斗争,中苏也彻底对立,再想学习苏联已经不可能了。

学苏联不行,下面要学谁呢?

经过再三考虑和现实的评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军事高层一致决定和德国人合作。

为什么呢?除了德国从某种意义上才有着欧洲大陆最强大最高素质的陆军以外,当时德国其实也迫切希望和中国合作。

当时德国正处于一战结束以后的复兴期,国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需要和中国成为一个盟友。

德国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他非常需要中国大量的矿产和其他资源(如钨号称军事工业的骨骼,没有这种矿藏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就要瘫痪,德国本国没有这种资源,但中国的储量确实世界第一,比其他所有国家总和还要高出三倍多)。

除了这些方面因素以外,德国对国民政府和苏联的彻底决裂非常欣赏,他在远东地区需要中国或者日本这样一颗棋子来对付宿敌苏联人,因为一个强大一点的中国对德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由此中德进入了10年蜜月期,主要军事合作直到武汉会战时期也就是1938年底才完全停止。实际上即使1937年到1938年中日全面开战以后,德国还通过第三方国家中转的手段掩人耳目,卖给了中国大量的军火物资。

德国人是很务实的民族,不像法国人那样好吹牛,也不像日本人那样眼高手低。

 

希特勒上台以后决定扩大和中国的合作,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将自己麾下最有名的将军汉斯.冯.塞克特派往中国,给蒋介石做军事顾问。

赛特可这个老将军在当时名气极大,是德军中最有名望和能力的泰山北斗。他曾经担任过长达6年时间的德国国防军总司令一职。在一战之后,塞克特几乎一手重建了德国陆军,光是这一点就是中国急需的了。

如果没有塞克特,也就是没有二战时期一扫欧洲大陆的德国铁骑。由此塞克特不但深受希特勒器重,也是中国最需要的一个人物。

塞克特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有国无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

蒋介石因此觉得这个老头子很符合他的胃口,给予他相当的尊敬和重任。

塞克特抱病先后两次来到中国,秉着德国人求真的态度,他一开始并没有给出任何建议。知道经过对中国各方面和国军细致的了解后,他才给了蒋介石自己的建议,也就是著名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德械部队的最重要的蓝图。

塞克特认为中国国力虚弱,也没有什么工业力量,不可能大规模建立一支真正德国式的先进陆军。

现在国军总数高达100多万,但由于各方面都很落后,大部分军队还达不到一战水平。

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数量虽多,战斗力却不强。一战中已经证明数量的优势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德军在东线战争多次重创人数占优势但装备训练极为差劲的俄军,造成俄军数百人的伤亡,而德军自身损失有限。所以数量众多但战斗力查经的军队对提高一个国家陆军的整体战斗力没有什么帮助,而且更耗费了大量的军费和物资,严重影响现有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所谓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是得不偿失的。

塞克特认为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提高国军的战斗力,不要注意叩打数量,而要注意质量。

他提出一种轻型快速步兵的概念,认为这才是中国陆军未来的发展方向。所谓快速步兵也就是依靠铁路和徒步行军赶赴战场,主要依靠轻型火炮和轻武器作战的部队。

这一点非常符合中国的现实,也是最中肯的,蒋介石等人都给予了认可。

 

另外,塞克特认为以中国国力军力太弱,所以整编这支快速部队必须慢慢来,分几个步骤完成。第一期应该编组几个师作为样板部队,以他们为基础培养骨干力量,同时也验证快速步兵中国化的理论。第二期应该再新增6到8个师,第三期扩大到20个师,下面就是逐步扩大到80个师100万人。

一旦这个目标完成,中国就没有必要害怕日本陆军,也绝对有实力和日军一战了。

 

但塞克特以自己的经验告诫中国人,切不可以拔苗助长,操之过急,不然最终甚至会搞垮整支军队和中国的军事工业,整军要一步步来,相应的武器一部分自行制造,一部分通过购买,尤其要注重前者。

 

所以国府这边立即根据塞克特的建议,首先开始第一步的计划,也就是建立几个以德械装备和训练的示范部队,以他们作为样板,一步步整编其他各支部队。

而这些所谓示范部队,自然是精锐中的精锐,也就是此次主攻的36师,87师,88师,还有中央陆军教导总队。

 

36师,87师,88师本来也就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其中87,88师前身为为蒋介石的警卫第1师和警卫第2师。

36师也是来源于这两个警卫师,是后期从中分离出一部分骨干扩编出来的。

这3个师都是部属在南京附近的卫戍部队,用苏联的标准就是近卫师,三个师的师长宋希濂,张治中,俞济时都是蒋介石的绝对心腹。

至于最近电影什么十三钗里面出现的中央陆军教导总队更是黄埔军校生组成的一支师范性质的试验部队,里面的骨干都是国军中第一流的精英,兵员素质更好,装备也好,抗战开始前兵力约1万多人,抗战后扩编到3万多人。

而对于36师,87,88师来说,他们每个师下属两个旅,每个旅下属三个团,总兵力1万4000人。

就装备来说,基层步兵装备比较好的轻武器,营团一级也有其他国军部队所没有的一批火炮。

比如每个营装备一个机炮连,配备德式M08重机枪6挺,法式82迫击炮2门,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些国军部队一个团才装备2门迫击炮。

这几个师装备了不少德械装备,这都来源于德国对华的大批军售。但也只有部分德式装备,

同真正的德国陆军师自然无法相比,相比日军也差了很大一截。

以轻武器来说,基本都是国产的,当然也从德国进口了一批步枪,重机枪。

从炮兵来说,德械师每个师1个师属炮兵营,外加战防炮连和高射炮连各1个,这是当时国军师中配属火炮最多的部队了。

这个炮兵营下辖3个榴弹炮连,每连装备4门德制75毫米克虏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营共12门。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德械师配属的火炮不过是12门75毫米口径火炮。

-----------------------德械师经过淞沪一战,剩下不过三四成。经过南京保卫战以后,基本覆灭了。蒋介石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精锐,基本丢在了上海战场,可见蒋对淞沪一战的重视程度。




而真正的德国步兵师,每个师标准配置为1个炮兵团,包括3个轻型摩托化炮兵营和1个重型摩托化炮兵营,配属36门105毫米口径中型榴弹炮和12门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共装备48门150毫米重炮,无论威力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中国的所谓德械师。

以炮兵为例,中德差别还是极大的,所谓德械师的战斗力显然无法跟真正的德国师相比。

 

而日军甲种师团,一个师团下属的的炮兵联队一般也配备48门75毫米山炮野炮或者120毫米山炮野炮。

自然,日军也比我们强的多。

 

但就是这样,也已经是国军中最好的了,这几个师也是所谓的中国国宝部队。

 

本来按照德国顾问团塞克特和法尔肯豪森的意思,这几支部队是示范性部队,主要用作军事上的研究工作,同时需要培养军事骨干以整编扩充其他部队,所以原则上是绝对不能用于实际作战的。

因为这些部队就是种子一样,现在是一个师1万多人,3,4年后就是几个军好几万人,甚至一个集团军十几万人,还要等它们在未来开花结果,长成一片田野呢。

 

如果现在就拿出去去打仗,就等于一个农民在播种之前把剩下不多的种子煮饭吃掉了。这在农民看来就是宁人发指的破坏行为和愚蠢行为,叫做败家子。

所以这些部队不能投入作战,一旦损失了就会严重影响整个国家的陆军发展计划。

 

可惜当时国军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把他们用到淞沪战场!

因为这几支部队是国军中少有的几支具有相当阵地进攻能力的部队,也是少数几只能够和日军正面抗衡的部队。

不用他们又用谁呢?根本没有其他部队可以胜任!

结果就是不但在128事变时候,蒋介石忍痛把这几支部队投入上海战局,损失了5千多人(为此当时德国顾问乔治·魏泽尔和蒋介石大吵了一场),

此次也不得不送到此次813淞沪会战战场,还是用来打头阵。

 

蒋介石任命张治中为指挥官,率领36师,87师,88师以及其他配属部队作战。蒋命令张治中需要在短时间内痛击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由此把日本大部队完全吸引到上海来。

 

蒋介石认为就算不能歼灭上海日军,也必须狠狠打,一定要打疼他才行,不然日军是不可能放弃在华北的迅速推进,转而大量增援淞沪战场的,那么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也就失败了。

 

为了此次歼灭战,蒋介石也下足了功夫,他早在几年前就命令张治中进行准备工作,具体可见老萨上一篇文章。

 

由于畏惧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强大,防御能力强,蒋介石特地下令一次必须使用超过日军2,到3倍的部队强攻,还想方设法买了很多重武器。

当时对付敌军坚固工事,一般就是使用重炮,至于空军和特种部队都是配合着偶尔使用。


 

蒋介石也就是考虑到对付上海日军的坚固工事,没有重炮很难对付,特别注意重炮部队的建设工作。

但当时中央军的炮兵部队少到可怜的地步。由于之前10年的国际武器禁运,重武器基本购买不到,仅仅北伐前期苏联援助了一批沙俄的老式火炮,口径都是76毫米的,也不能对付坚固工事。而靠自己生产,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来说,根本办不到,就算成功生产重机枪的工厂都是屈指可数。

在中原大战期间,数量高达60多万的中央军,他的重炮兵部队居然仅有150毫米重炮12门,其他都是五花八门各种中小口径火炮。

合着60万人的中央军,重炮数量还不如德军1万多人的一个师的三分之一。

 

受技术上的限制,中国短期内无法完成重炮的批量生产,只能靠购买一条路。

在蒋介石的强力推动下,1932年首先从德国人那里购买了48门7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和山炮。

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国军中性能最好的火炮了。

不过经过中央炮兵学校的再三试验,这种火炮的威力不足以击毁以水泥钢筋制作的永久性工事,只能打击土木结构的野战工事。

蒋介石对此是不满意的,但当时国家财力有限,无力批量购买重炮,加上当时受日本方面的干扰,肯卖给中国重炮的国家也非常少。

1933年5月,冯.塞克特向蒋介石建议,如果不购买重炮,无力摧毁坚固日军阵地,也就无法正面和日军对抗,所以重炮还是必须购买的。

当蒋介石提出德国是否可以提供时,塞克特表示可以利用和德军军方高层的关系(说不定是和希特勒的关系)帮助中国购买到。

 

蒋介石立即同意了这个提议,于是在第二年向德国克虏伯厂、德国莱茵金属厂公司购买100门重炮。

当时中国方面的要求是:重炮的最大射程能够达到十五公里,配备使用榴弹和穿甲弹两种炮弹,榴弹为杀伤和破坏地面目标之用,穿甲弹可以击穿军舰的装甲,并能作为移动的要塞炮用。

通过这个要求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显然是为了在上海的使用,全中国除了上海以外,怕是也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又是打要塞,又是打步兵,又是打军舰。

 

克虏伯公司的火炮射程不满足要求,被淘汰,而莱茵公司的150毫米sFH18重榴弹炮则中标,但因为日本方面的作梗和这种火炮价格太高,最后购买了24门,每炮配备1000发炮弹。

其实购买这些重炮也就是考虑在上海使用,所以算是不惜血本,这24门火炮加上配属的车辆,各种仪器,备用零件等,总价高达2088万法币(!这个金额非常吓人,当时50元法币就可以买到1头牛)。

根本这些火炮早在1935年初就全部制造完毕,还经过中国工程师的质量验证,但由于日本方面再次作梗,最终这批榴弹炮在1936年中旬交付中国方面。

经过实弹试验,这种火炮射程远,威力大,用韩谢尔T33G1 6×4越野载重卡车牵引,移动也比传统马拉火炮灵活,是30年代最先进的150毫秒火炮。

最终以这些火炮成立了中央炮兵第10团,拥有载重汽车、观测车、弹药车、吉普车、三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等各类车辆480辆之多,全团2000多人,这是中国仅有的一支德式摩托化重炮部队。

据说当时蒋介石对这种重炮部队极为喜爱,甚至带着宿敌白崇禧,冯玉祥亲自参观这个重炮团。白崇禧和冯玉祥对蒋介石都是不满的,但看到这些威猛的重炮都个个惊叹不已。

但实际上还是由于日本方面的干扰,德国方面并没有出售除了榴弹以外的炮弹,更没有派出德国教官对中国炮兵进行细致培训。

仅仅交了一些培训教材,简单帮助培训了一些炮手而已,诸如榴弹炮抵近直射这种射击方法,国军炮手就根本没有掌握,自然也谈不上训练。

没想到,这些看起来不大的问题,对今后的淞沪会战却有极大影响。

 

除了这只重炮部队以外,中央军另外还有一支重炮部队,就是中央炮兵第8团。不过这个团的重炮质量就无法和炮兵10团相比。该团装备日式38式、辽造民19年式150毫米口径重榴炮共16门。

这些日式火炮都是日本人根据一战时期德军的重榴弹炮的改进型,虽然是一母所生,但德国纯种或比日本杂种货自然要强大很多倍。这种火炮威力不大,射程更短,其中日式38式射程只有6公里,不符合现代作战的需要,实战中很容易被敌军击毁。

这些日式火炮来自于东北军,一部分张作霖从日本购买的,另一部分是张氏父子的奉天兵工厂生产的。后来东北军败退关内,张学良西安事变被捕,东北军归顺中央,这些东北军独立炮兵旅也被国民政府收编。

 

此次为了攻坚成功,蒋介石把这两个重炮团,全部交给张治中使用,可谓把老本都掏出来了。

 

大家都知道,攻坚主要靠火炮,但空军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二战期间各国空军对地面坚固工事的轰炸,普通的轻型轰炸机或者战斗轰炸机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必须依靠中型,重型轰炸机或者俯冲轰炸机,一般认为需要500公斤以上的炸弹才能奏效。

 

而中国空军这边也是想方设法加大对地轰炸的力度,试图作为对地支援使用。可惜国军装备的飞机质量太差,根本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国军空军性能最好,数量最多的霍克3这类战斗轰炸机只能挂一枚250公斤炸弹。这种小炸弹对于野战工事有一定杀伤力,但绝对对付不了日军坚固工事!

 

至于中型,重型轰炸机,没有一个列强敢于和日本作对卖给中国,而俯冲轰炸机在当时还没有一个国家造出来,斯图卡的使用还是几年后的事情。

 

空军不行了,特种部队呢。当时上海警备司令部的参谋们曾经提议用卡车装满炸药,然后冲入日军工事中引爆,威力足以炸毁这些永久型要塞。

可惜经过实际研究,日军这些工事里面都配有大量的重机枪和速射机关炮,不要说普通卡车,就连坦克也无法再战时有效靠近。用卡车装炸弹冲上去,怕是半路上就被一炮击炸了,反而炸死自己人。

后来又提出使用敢死队背炸药包,但经过分析,这样的敢死队很难突破日军火网。而且就算有1,2个人引爆炸药包,也不足以摧毁这种坚固工事。

最好只好作罢了。

------------------国军花费巨资购买的重炮此次没有能够摧毁日军核心阵地,德国人军售的时候留了一手。这也告诉我们,武器是不能靠买的,帝国主义列强没一个是好东西。




 

 

当时中央军已经有87,88两个师配合上海保安总团,警察总队,钟松第二补充旅,56师,57师以及两个重炮团在上海及其周边布防,其中主攻部队自然是87和88师。

而另一个36师还在火车上。

 

14日当天日军已经做了作战部署,分别驻守在虹口到杨树浦一线约10公里的地区,背靠黄浦江,江上停着第3舰队大小20多艘军舰。

具体如下,

日军八字桥附近警备部队是陆战队第3大队,配备150毫米重迫击炮4门,步兵炮2门,还有坦克装甲车共5辆。

北部警备队陆战队第1大队,配备小口径机关炮2门,坦克装甲车7辆。

东部警备队陆战队第5大队,配备山炮4门,坦克装甲车6辆。

西部警备队陆战队第1大队一部。

中部警备队陆战第6大队,第2大队,配备150毫米重迫击炮,小口径机关炮2门,步兵炮2门。

虹口警备部队陆战第3大队,配备山炮4门。

兵营地区警备部队陆战队司令部大队。

预备队包括陆战队第4大队,第8队等,配备120毫米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共8门,山炮4门,高射炮4门。

日军分段防守,没每处都有坚固工事,由一个大队或者半个大队(500到1000人)配合部分重武器防御。

 

可以说,为了淞沪会战,中国的空军海军和炮兵都用尽了自己全部力气。

日军在上海兵力虽然只有1万多人,但他们阵地后方几公里处就停有日军强大的第3舰队,外面还有4艘日军航空母舰和台湾等地固定机场的日本数百家飞机的支援,就火力上来说,远远强大于进攻的87师和88师。

所以开战之初,必须先发制人削弱日本海空军的威力,突袭日军军舰和航空母舰。

没想到日军更为狡诈,他们也采用下下手为强的计策。

14日开战同时,日军就已经下令从台北和海上的四艘航空母舰上使用飞机轰炸中国空军在华东的各大机场。

可惜老天不帮他,当时正是东海的台风季节,海面上大风大浪,日军凤翔,加贺等航母上甲板剧烈晃动,根本无法起降飞机,因为他们的一百多架飞机就无法立即支援。

最终由台北的第1联合航空队司令官户塚道太郎大佐下令出动空军轰炸,新竹机场的18架日本飞机分两路攻击杭州和皖南的广德机场。

其中轰炸杭州机场的9架飞机在飞越台湾海峡时遭遇台风袭击,3架飞机迷航被迫返回,最终只有6架飞到杭州机场。

当时国军由于没有雷达,并不知道日机已经乘阴雨天气突袭过来。

当时高志航为首的第4空军大队主动请缨赴上海作战,被批准后,他们这个大队刚刚从河北周家口机场飞到杭州机场附近。

飞在最前面的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的高志航的座机刚刚降落还不到5分钟,人还在跑道上,突然机场预警部队发现偷袭的日军机群。

当时其他飞机还没有赶到,而驻守杭州机场的寇蒂斯A-12雪莱克攻击机已经起飞去上海之行轰炸任务了。

当时杭州机场除了高志航这个中队的几架美制霍克3战斗机以外仅有几架教练机,根本没有还击的力量,而霍克3战斗机刚刚着陆,连油都没有来得及加。

焦急之下,高志航立即炮回飞机,跳入机舱,准备起飞应战。

 

就在日机飞到杭州机场上空时候,第4大队剩余李桂丹,毛瀛初这两个中队飞机刚刚着陆,高志航一面驾驶飞机起飞,一面向他们大声呼喊,让他们立即起飞,不要降落。

高志航他们刚刚起飞就和日机遭遇,两军随即激战,正是险到了极点。

第4大队是国军空军中最强的一支部队,高志航他们也是当时中国空军中水平最高的飞行员。

 

两军一场激战,6架日机中2架被当场击落,2架被重创,只有2架赶忙扔下炸弹后逃走。

 

回程途中,被击伤的2架日机由于伤势过重先后坠毁,中国空军第一仗获得了4:0的成绩。

 

之后两日中日空军继续激烈激战,中国空军飞行员极为勇敢,以高志航为例,这几日每天仅仅休息1,2个小时。

14日,15日中国空军先后击落击伤24架日本飞机,同时拼死轰炸了日军军舰,日军阵地等目标,对地面部队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支援作用。但中国这边也有一定的牺牲。

其中有两个事件最有有名!

17日,第5大队阎海文驾驶座机奉命轰炸日军阵地。他的飞机是从美国购买的寇蒂斯A-12雪莱克攻击机,这种飞机性能平平,最高时速仅仅为200多公里,但可以超低空轰炸,投弹较为准确,当时国军装备了20架这种飞机。

阎海和战友们将炸弹全部仍在敌军阵地上,但返航时却在虹口地区上被日军高炮击中,一个机翼当场脱落。

阎被迫跳伞,却他当时的位置是在日租界上,最终降落伞不幸飘入日军阵地。

日军发现一个飞行员落入他们阵地,就立即出动几十人四面包围过来,试图活捉他。

而阎海文此次出击完全自愿的!

当天出击的飞行员名单中并没有他,但当时日军阵地非常坚固,国军进攻部队奋力冲击,伤亡惨重,真是生死关头。阎海文不愿在这种时候留在后方休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当时第五大队长王倬才勉强同意让他架机一同出发。

阎海文本人刚刚落地,日军就已经离他只有几十米远,他立即拔出佩戴的两把手枪向日军射击。

由于日军认为这个中国飞行员被四面包围,又是在日军阵地,根本无路可走,肯定会投降。所以日军根本没有准备,结果一下子被阎海文击倒数人。

日军有几十人之多,靠两把手枪的十几发子弹是杀不完的。

此时日军军官让翻译对阎海文喊话,声称他是空军不是陆军,日军优待空军俘虏,只要他投降就可以活命。

 

而这边阎海文检查弹夹,发现两把枪中一把子弹已经打完,另一把也只剩一发子弹,已经无法继续射击。

在听到日军这几句喊话以后,他突然跃起高喊了一声:中国无被俘空军!

随后举枪对准自己头部开了一枪,壮烈殉国,年仅22岁。

当时周围的日军都目睹了阎自尽这一幕,又通过翻译知道了那句话的含义,都非常的钦佩。

日军内部一向认为临死不屈,杀身殉国为真正的英雄,而英雄不管是哪国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此时虽然阎海文是敌人,不过日军对阎也非常尊敬。他们全体对着阎的遗体三鞠躬,并且将其安葬,还树碑为:中国空军勇士之墓!

 

阎海文殉国后,日军士兵检查器衣服,意外的发现在他的飞行帽中有一个纸片,写着南通市的一个地址和一个叫做刘月兰的名字。

这一行字显然是女性的笔记,应该是这个刘月兰女士写给阎海文的。但周围的战友都不知道阎海文谈过恋爱,可能这是他一个秘密的恋人,而且肯定是在热恋中。所以阎海文从事危险的空战时候,还将她的笔迹放在飞行帽中去。可惜年他仅22岁就光荣殉国,这段恋情也就不可能继续了。

战争就是这样,把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破坏了。

 

阎海文是轰炸日军阵地时被日军高炮击落的,当时他的寇蒂斯A-12雪莱克攻击机速度很慢,一旦低飞很容易被高炮击中,但不低飞就不可能准确炸中日军目标。

 

其实8月14日当天中国空军冒着台风起飞,连续出击3次,第一次以3架战斗机掩护,轰炸了上海日本陆军陆战队司令部,但效果并不好,250公斤炸弹根本炸不动坚固的水泥钢板墙。

之后分别由5架,3架的机群轰炸了黄浦江的日本军舰,其中主要目标是旗舰出云号巡洋舰,因为他的火炮威力最大,对地面进攻的国军部队威胁最大。

 

但由于炸弹威力太小,仅仅将出云号这艘装甲巡洋舰炸成轻伤,后来使用鱼雷艇冒死突袭,也只是将出云号炸轻伤。

其实对于排水量近万吨的巡洋舰,这样的攻击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8月19日,第2大队分队长沈崇海又一次轰炸出云号,但出云号大量高射火炮和高射机枪。沈崇海座机在准备轰炸时,不幸被高炮击中,机尾冒出黑烟。

实际当时这架飞机并没有被重创,只是轻伤而已,沈崇海完全可以选择在长江或者附近空地迫降。

但目睹出云号舰炮对国军步兵的巨大威胁,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重创出云号。他随后命令同机的飞行副手陈锡纯立即跳伞,由他自己架机去冲撞出云号。

但陈锡纯这个刚烈的小伙子也不远跳伞。

于是两人驾驶座机携带着一枚炸弹,以自杀式的冲击,一下子重重的撞击到出云号上。

这一次突袭比未来的日军神风敢死队早了7年之久。

而出云号因为这次意想不到的袭击被重创,如果他是一艘装甲厚度较弱的轻型巡洋舰或者航空母舰,估计当场就沉默了。但它由此也被迫驶离黄浦江到后方修理。作为第3舰队重炮最多的巡检杨,它的对地火力支援任务也停止了。

沈崇海烈士殉国时年26岁,陈锡纯年仅22岁。

在沈崇海殉国的第二天,日军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总司令率领大川内穿少将在汇山码头向全体海军陆战队军官训话说:过去在日俄战争时期,大和民族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何在?现在都被中国的阎海文,沈崇海夺去了。虽然他们是敌人,但是真正的军人,是英雄!

 

虽然打的如此惨烈,但中国空军的力量不强,当时可以使用的作战飞机只有200架,性能都很差,

比如最先进的霍克3战斗轰炸机,居然还是一战时期的双翼结构,按照当时来说已经是淘汰的产品。而至于意大利的垃圾菲亚特飞机,甚至正常的起飞降落中都会突然失控,飞上天也是做日机靶子的。

就这些飞机还分别从德意美各国购买而来,自己无法生产,打一架少一架,打掉了就无法补充。

而日军当时一线作战飞机就有1000多架,预备飞机也有1000多架,总数有3000架之多,更有年产1600架飞机的能力(这还是战前的数据,战时数量还翻了好几倍),双方实力是明摆着的,中国空军只能凭借勇气暂时阻挡日军的进攻势头。



------------------民国空军最厉害的战斗机霍克3,这种飞机在当时也是性能平平的飞机。它的最大速度仅有360公里/小时,装备1挺12.7毫米机枪,1挺7.62毫米机枪,还是落后的双翼结构。可以说,中国空军实力很弱,此次为了支援地面的战友甚至不惜采用架机撞击的办法,也算拼尽了全力。日军轰炸机战斗机数量众多,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的训练都优于中国空军。中国空军中一批骨干,也就是粤军飞行员在1年多年,跟中央军还是敌人。



 

而且由于自身力量太弱,中国空军根本无力去轰炸日军台湾基地或者日军航空母舰编队,因为对于日本空军的打击只能处于不利的防御地位。

但为了支援地面部队,他们尽一切力量去轰炸,为此逐步消耗殆尽。实际上开战一个月后,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和攻击机基本已经消耗光了,只剩下所谓的战斗轰炸机,也就是可以携带小型炸弹的战斗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地面打击的功能。

 

 

至于中国海军战斗力更弱,他们只能通过鱼雷艇偷袭这种战术对日军进行突袭,正面对抗时绝对不可能获胜的。

甚至根据当时日军估计,出云号巡洋舰单舰就可以不费力的击毁中国海军最有战斗力的4艘巡洋舰。日军一个第3舰队消灭整个中国海军绰绰有余!

 

空军海军如此,陆军更是惨烈。

 

下午88师先锋部队和日军一部在八字桥遭遇。

所谓八字桥其实根本没有桥,只是一条小水沟上的一个通道而已,长不过10米。这种小桥在任何一个南方大城市都有几百座,根本不起眼。

但为什么中日两军会在八字桥开战呢,其实并不是偶然。

八字桥地处国军闸北的南北阵地中间,如果我军控制则可以成为最好的前进基地,如果日军控制则切断我军阵地之间的联系,是兵家必争之地。

88师其中一部分骨干参加过128会战,深知八字桥的重要性,所以立即派出一部试图抢先占领八字桥。

但日军这边也不是傻瓜,他们也有128战役经验,所以同样派出一部试图强占八字桥。

两军前哨在八字桥附近遭遇,当时为8月14日下午15点左右,日军见国军已经登上八字桥,立即抢先射击,我军伤亡数人,随即这个第一营在易瑾少校领导下愤然还击,由此打响了813淞沪会战的第一枪。

这次交火双方各伤亡数十人,都没有能够占领八字桥。后来国军一度控制八字桥,后来又被迫撤退。两军由此在八字桥附近激战两个多月之久,八字桥成为谁也无法控制的一个界标。

 

与此同时,得知八字桥已经打响的张治中将军在14日15时下达总攻命令,以88师向东进攻北火车站、八字桥、持志大学一线之敌;

以87师向南进攻新港、金家宅、沪江大学(黄浦江西岸)一线之敌。

 

18时开始国军的炮兵和地面部队开始了猛烈的攻击。

国军首先以150毫米重炮向日军各据点猛烈开火,重炮弹纷纷落在日军的据点上。150毫米火炮威力还是蛮大的,没有修建坚固工事的日军据点在国军重炮打击下纷纷粉碎。

国军蜂拥前进,如猛虎下山,一时间满街都是德式钢盔的影子。

日军在国军炮兵和步兵的猛烈打击下,遭受相当的伤亡,在开战之前日军抢先占据的众多据点由于没有来得及修筑坚固工事,仅有一些街垒和土木沙包等临时工事,全部被重炮击的粉碎。

国军步兵在弹幕掩护下冲锋,当天收复之前全部失地的持志大学、五洲公墓、沪江大学、八字桥并且深入日租界。

虽然一度进攻比较顺利,但国军突入日租界以后,则遭遇日军防御核心区域的坚固工事,也就是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一线。

 

让张治中没有想到的是,国军手上这24门30年代最先进的的是火炮,却不能击毁日军核心阵地的坚固工事。

以海军司令部为例,本来就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半要塞型工事,战前又经过精心加固,关键部位除了增加钢筋水泥以外,更加上大量厚钢板。不要说150毫米榴弹炮的榴弹,连203毫米榴弹炮也可以抵挡。

显然,日军从德国方面知道国军购买150毫米重炮以后,虽然无力阻挡希特勒,但也由此做了准备。

当时国军炮兵回忆:这是我在813战场上所经历的一个终生难忘的场面。我随着重炮3营5连到虹口进入阵地,炮弹准确命中目标,爆炸的大火似乎与大楼的灯光同时消失。但由于我们的炮弹火力不够,目标没被摧毁,敌人开始藏匿。

 

但其实也并非就是没有办法,如果当时这些重炮配有烧夷弹,穿甲弹,还是有可能对击毁这些工事的。但德国方面并没有卖给中国,看来日本人的阻挠起到了作用。

另外还有个办法,就是把后方10公里外的重炮部队开到一线,用重炮抵近射击,或许能够击毁这些工事。

但首先国军炮兵没有这种射击技术,其次就算有这种技术,在日军如此猛烈的舰炮和轰炸下,将一门重达7吨的火炮移动到第一线,也完全是痴人说梦!

 

由于国军最有威力的重炮无力摧毁海军司令部,也就无力摧毁日军在上海的指挥中枢,下面只能靠步兵一点点的强攻才行了,这些对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如果我们说日军很多场战役的失败在于轻敌,此次就是张治中轻敌了。

 

除了战前没有仔细研究重炮以外,张治中还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以87,88师的精锐程度和多达近3万人的兵力,攻击日军正规军5000人,非正规军5000人的部队还是有把握的。所以他轻率的将两个师分散在日租界东西两边使用,也就等于国军每个师1万人对付日军守备部队5000人。

他忽视了一个基本常识,也就是进攻一方的战力一般要超过防御一方数倍才行。

87,88师兵力虽有一倍的优势,但火力上相对日军仍然是处于劣势的,

由此,国军这边兵力分散开了,战斗力就无法集中,短期内不可能有决定性的突破,自然陷入了苦战中。

 

可以说日军防御阵地的选择还是很有水平的。

当时日军核心阵地都在虹口区,背靠黄浦江这条水上生命线,从汇山码头为起点沿着吴淞路,北四川路到江湾路虹口公园附近的日本上海特别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终点,一字长蛇阵摆开。

日本海军陆战队曾经在128战役被国军重创过,他们心有余悸之下在虹口修筑了非常坚固的永久型工事。

日军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核心,分为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

一线阵地的核心部分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构成的碉堡配合加固过的老式建筑,配备大量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等武器,实战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火力网,同时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所谓游动火力支援。

日军一线防御阵地的核心火力点为重机枪,其他都是辅助火力。日军九二式重机枪重量很大,有55公斤,是二战中最重的重机枪之一,但射击非常精确,火力持续性也不错,直到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还大量使用这种重机枪。在这种防御战中,重机枪无需转移阵地,重量的缺点也就可以不用考虑。

但九二式重机枪是水冷式,又不可以更换枪管,往往射击几百发以后就必须暂停射击,所以这也给了国军一定的机会。

除了重机枪以外,日军还有大量轻机枪,掷弹筒,步枪,迫击炮等武器构成另外一个包括直射武器和曲射武器的完整火网,想突破也是极为困难的。

 

二线阵地则配备着大口径迫击炮,榴弹炮,高射炮等重武器,这些都是可怕的支援火力。

尤其是日军大口径迫击炮和野战炮,由于战前已经经过射击区域的仔细测量,这些火炮射击非常精确,威力有很大,造成进攻国军相当大的伤亡。

 

除此以外,黄浦江上还有强大第3舰队的数百门大口径舰炮,随时可以提供火力支援。日军舰炮的威力巨大,又可以灵活机动在黄浦江上移动,国军火炮是无力将其击毁的。

 

更惨的是,黄浦江是日军舰队肆行无忌,可以随时运送增援军队和弹药补给,由此日军后勤也没有什么困难,不存在被长期围困后无法作战的情况。

 

另外还有300多架日军飞机在后方整装待发,该日已经多次出击,加上守军也有上万人。

就防御上来说,这股日军就已经很难吃掉了。

 

 

战斗非常激烈,远远超过七七开始以来的任何一场战斗。

 

 

现在一般认为,城市战中,如果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即使再精良的军队也会遭遇极大伤亡。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柏林的苏军都是好例子。

当时国军奋勇出击,之前他们仅仅受过简单的城市战训练,实际上打起来完全靠老兵的经验。

在重炮和飞机有限的掩护下,王敬久87师,孙元良88师的国军将士蜂拥出击,一时间杀声震天,到处都是国军士兵在冲锋。

一部分日军已经被重炮炸死,另一部分仍在没有被摧毁的阵地中顽抗。

八字桥一带首先是一场对攻战,88师和日军在八字桥遭遇交火的时候,日军第1大队和第3大队在炮兵和坦克的掩护下进行增援。

88师官兵全线出击,机枪子弹和迫击炮弹如雨点一样砸向日军,日军对国军火力准备不足,一下子被砸傻了。

当时一度国军火力压制住了日军火力,随即国军全线冲锋。

满街都是88师士兵提着刺刀冲锋的影子,日军前线临时阵地很快被攻占,剩下部队被迫退入民房等核心阵地死守,做节节抵抗。

老上海租界的房子多是洋鬼子修建的,欧式墙壁都比较坚固,大部分是厚重的石料支撑。日军还特地在战前做了加固,当时国军150毫米火炮可以击毁部分墙壁,但无法彻底击毁一栋房子。

-----------------日本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家可以看到这栋建筑物是很坚固的。战时关键部位全部经过水泥钢筋和钢板的加固。日军背靠军舰和空军的强力火力支持,加上自己步兵轻重武器形成一个完整的火网,短时间内想攻破是很困难的。下面这种迫击炮在日本守军来时完全是小玩意,但对于国军来说就是进攻的重武器了



火炮歼灭不了,只能靠士兵上去掏,一间间房子的清理。

这种作战极为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最是需要勇气。

日军以民间和坚固阵地固守,火力强大,如果己方火力压制不住,冲锋上去的战士一个也别想活。

当时国军老兵回忆,这种打法冲锋之前就当自己已经死了,如果一次冲锋下来还没有死,就算祖宗积德,就当爹妈又生了一次。

一时间,国军挺着步枪瞪着眼睛往日军阵地冲,后来干脆扔掉步枪,光拿着几个手榴弹冲,后来干脆连手榴弹都不带,脱光了上身拿着大刀冲。

 

有些日侨义勇队的男人平时都号称武士道精神,很见到这种场景不觉就吓尿了裤子。

 

日军从民房内射出猛烈的炮火,国军也用轻重机枪火力猛烈向民房射击,压制住日军火力。

双方激烈对射,几乎每秒钟都有人中弹倒下。

当时有的人刚从窗户抬了一点头,砰一声,一发子弹穿透钢盔就死了,十几米内,钢盔是挡不住子弹的。

这样被击穿的日式德式钢盔,日租界大街上随处可见。

在互相压制的同时,国军战士以连排为单位四面八方向敌人阵地和民居冲击。

日军防守也是非常顽强的,歪把子轻机枪无法更换枪管,很多机枪全部打红了枪管无法射击,日军机枪手就拿起射击副手的步枪射击,国际上一般认为日军防御能力比进攻能力要强大的多。

 

但国军进攻士兵根本不怕死,一个班10几个人当街冲上去,一顿机枪扫射下来,全部倒在街上了。

后面个一派再冲,又一顿扫射,又全部倒在那里了。后面再用一个连冲,不当街冲了,沿着街角冲,直到冲进去为止。

每一个房子前面往往躺下不少人,每前进一米都留下几具尸体。

这样连续冲锋,只要有一部能够冲到日军固守的民房外,就立即朝窗户里面扔手榴弹或者集束手榴弹,接着破门破窗冲锋进去。

当时进攻国军德械部队每个士兵那一只步枪,200发子弹和4到8枚手雷,到了后来有的士兵光带手榴弹,因为步枪在巷战中用不上。

一旦冲进屋子以后就是拼刺刀,拼枪托,来不及的就用手榴弹砸,用钢盔砸(当时的钢盔比较重),总之就是硬碰硬的干。

就这样双方激战数小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日军硬撑了一段时间,终于支持不住了。

日军防守八字桥一线的两个大队被击毙106人,伤337人,一个中队长被击毙。由于眼见守不住,司令大川内穿急调第6大队前往增援,才勉强守住了阵地。而其他阵地就没有这个好运气了,在国军猛攻纷纷失守。

其他各线国军在重炮掩护下,连续攻占日租界虹口区的爱国女校,粤东中学,日海军操场等据点,固守此处的日军基本被全歼。

在国军第一次空袭和炮击以后,日军很快反应过来,他们的重炮,舰炮开始还击。

日军路上的大量重炮尚且不提,日军舰炮的打击就非常厉害。

以出云号为例,他有4门203毫米重炮,14门152毫米速射炮,12门76毫米速射炮,但是这几门炮就超过中国装备最好的炮兵8团。

而日军第3舰队还有多艘巡洋舰,驱逐舰,炮艇,整支舰队火力非常强大。

日本舰队一次齐射,就是几百发炮弹铺天盖日飞过来,1,2公里区域都被炮火覆盖,完全以弹雨覆盖国军进攻路线,为日军防御部队提供了巨大的火力支持。

很快,国军的炮兵就被日军火炮压制住,几天以后日军飞机开始大规模轰炸上海,国军炮兵活动更为艰难,甚至连自保都不容易。

而日军这方面凶残特性也让他们开炮和轰炸没有任何顾虑。

日军火炮飞机向驻有100万平民的闸北地区疯狂轰炸炮击,甚至朝着完全没有国军驻扎的居民区射击,造成上海普通百姓大量伤亡。

当时国军士兵回忆一个带着几个孩子的怀孕母亲被一发炮弹击中,母子几人全部被炸死。更惨不忍睹的是,母亲肚中的胎儿还在一动一动。这个老兵多年以后想起这一幕还觉得非常悲惨,不觉痛恨日军的凶恶残暴。

 

而国军进攻部队也在这些炮火下伤亡很惨重。

 

 

在这种劣势下,国军重炮部队冒着日军舰炮和飞机的轰炸奋力作战,最初几天发射了大量炮弹,尽一切力量进攻的国军地面部队。

结果炮10团2营有一门150毫米重炮出现膛线受损,炮8团的日式重炮有一门膛炸,一门无法射击,自己就毁了3门炮。

而日军还击猛烈,国军重炮长期轰击很快会遭到反击,国军重炮只能开几炮就转移阵地,将火炮分散开使用,不然很容易被日军一锅端了。

虽然国军炮兵拼尽了一切力量,但最终国军的炮火每一天都逐渐削弱下去。

 

防御中日军轻武器火力非常顽强,加上重火力的优势,战斗非常激烈。

------------------上图是殉国的国军烈士,可以看到他的钢盔和背后的墙上都中弹数发,这种巷战中谁死谁活都在一瞬间。在日军重炮和飞机的所谓无差别轰击下,国军伤亡惨重,上海平民也大量伤亡,闸北区成为一片废墟。



 

 

激烈到什么地步,主攻的德械88师2个旅长中,当天就殉国了一个。

黄梅兴是128战役中的悍将,他当时是一个264旅528团团长,曾经亲自带领部队冲锋,由此得到一个黄老虎的称号。

战斗一开始他立即赶赴一线指挥,由于城市战的特点,各种建筑物遮挡很多,后方很难观察到一线的情况,指挥官想要有效指挥,最大程度减少部队伤亡,就必须将指挥部尽量向前。

但由于城市战的特点,双方往往只相距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在一线指挥是非常危险的。

但黄梅兴为了有效指挥,居然将指挥部推到刚刚占领的爱国女校第一线。

这样一来,在这样高效的指挥下264旅在战果很大,连续攻占数个日军固守的阵地。

不过激战中日军几发大口径迫击炮弹轰过来,正中264旅旅部,黄梅兴旅长腹部被炸开,当场殉国。一同在指挥部的参谋主任邓洗中校以及通信排共30多人也全部殉国。

此次他是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殉国的第一个将军,殉国以后国府追赠中将军衔。

 

 

在激战中,88师伤亡不轻,仅仅264旅伤亡1000多人,527团的10个连长中就有7个连长殉国,这还仅仅是1天的战斗伤亡。

日军这边也有重大伤亡,外围阵地基本都被占领,核心阵地也开始动摇。国军奋勇进攻的势头让日军海军陆战队正规军也心惊胆寒,驻守丰田纱厂的一个中队,以及浦东地区的500多日军仓皇放弃现有阵地,全部退回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这在以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正规军如此,非正规军日侨义勇队等都吓破了胆,纷纷要求赶快派遣援军来。

 

 

双方由于伤亡不轻,都无力继续作战,15日白天和晚间进行大规模调整。张治中开始意识到虹口由于防御阵地坚固,暂时无法打下,转兵猛攻杨树浦一线。

16日开始,87师88师全线出击,猛攻杨树浦一带的日军。两军激战整整10个小时,期间无比激烈。冲锋上去的国军战士被日军轻重机枪拦阻在街道上,无法前进,就将冲入街边房屋,在房屋和房屋之间炸出缺口,从一栋房屋走到另一栋房屋,或者在房屋之间窗口架桥来前进。

步兵和工兵以及少量平射炮部队配合前进,这样连续摧毁了17个日军据点。

但再次遭遇了日军海军俱乐部这样的坚固要塞型据点。它四面都是空地,周围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护,日军炮火又特别猛烈,冲上去的很多国军战士阵亡了,剩下没死的不愿意后撤,就用战友的遗体垒起来,推着一寸寸前进。

这不是什么金陵十三钗里面胡扯的肉盾,而是真真实实的历史。

可以说,这个场景震撼了当时的很多日军士兵和国军战士。

甚至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还能毫不费力的回忆起这个场面。

日军士兵也是如此。

要知道日军堪称二战中作战最死硬的部队,太平洋战争中搞了很多玉碎战(也就是全军覆没),每到最后时刻甚至剖腹自尽。

但见到国军如此惨烈的进攻,日军官兵无不为之震动,这是他们也做不出来的壮举。

 

该日,国军以相当惨重伤亡攻占大片日军阵地,87师一部甚至攻击到日军海军俱乐部。日军此处指挥官眼见守不住,赶忙向特别陆战队司令大川内穿要求增援。大川将其剩下的全部机动部队,包括坦克部队,陆战队第8大队,甚至第1水雷战队陆战队(水雷艇上的水兵编组成)。当时国军缺少强有力的反坦克武器,平射炮在日军重炮轰击下行动困难,只好暂时停止进攻。

但这一天进攻让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赶到再也无力支持。

他在16日两军激战的当天中午,就赶忙向日军军部要求增援,电报中称:我陆战队数日来全体坚守战线,虽士气极为旺盛,但以寡敌众,连续奋战,持续一周实感极为困难。因此,一日也不能等待动员(要求立即增援比较委婉的说法)。

日本军部接到这份电报以后赶到莫名其妙,因为他们刚刚已经发过电报,让长谷川清防御6天即可,援军就会到达。

以日军军部的观点,总不可能连6天也守不了吧,毕竟长谷川清还有1万多士兵和海军,空军掩护呢。

按照计划增援的2个师团在23日就可以赶到上海,所以日本军部并没有做回复。

但长谷川清头脑还是清醒的,见8月16日中午发去求援的电报没有反应,他在晚上19点又发了一份急电,不再用日本人惯用的客套语气,干脆开门见山的说:今日激战,我陆战队蒙受惨重损失。虽士气仍极旺盛,誓死维持战线,由于疲惫及兵力损耗,很难再维持6日,如果急派国内兵力有困难,请考虑先将旅顺待机的特别陆战队迅速派来。

 

向其军令部发去两份急电,说国军在上海攻击猛烈,怕是守不到6天就会全军覆没。

由此,日本军方大惊失色,但手头部队一下子无法赶到上海。于是他们只好割肉补疮,日本军部在8月16日当晚下令,在旅顺口待命,原准备强行登陆青岛的的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吴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共两个大队约1400人,以及佐世保海军陆战队两个大队约1000人全部暂停作战计划,船只改道增援上海。其中第一支部队在18日赶赴上海。

除此以外,他们命令在国内备战的甲种第3师团和第11师团立即乘船赶往上海增援,由此,淞沪会战的目的达到了。日军开始将重兵投入淞沪战场了。

------------------大量日军向上海开进,日军中计了



 

 

16日晚,蒋介石也知道日本援军可能就要增援赶到,下令张治中必须短时间内强攻,尽量消灭这股日军。

当时98师夏楚中部已经增援上来,36师也快到上海了。

于是17日又猛攻一天。此时日军已经全部退守核心坚固工事,其他所有次要阵地和据点全部被国军攻占。国军重炮无力摧毁这些工事,又不能不上,只能利用人海战术冲锋,激战一天,虽然造成日军一定伤亡,但进展不大。

18日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双方又暂时停战一日。

此时蒋介石已经对张治中的能力有了怀疑,他在18日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实则准备取代张治中的位置。

19日陈诚带着德国顾问赶到上海一线,经过主席观察,认为张治中犯了分散兵力的错误。如果开始集中所有兵力攻击一点,现在已经将日军消灭了。

德国顾问认为现在87师,88师伤亡较大,尤其88师损失很重,战斗力锐减,加上日军增援部队已到,而且也逐步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看来很难挽回败局了。

此吃德国顾问向陈诚建议采用败中取胜的办法,就是所谓铁拳战术。

现在日军阵地是一字长蛇阵,那么铁拳就要砸在蛇的七寸上。

这个七寸就是汇山码头,要主攻汇山码头,将日军阵地从中切断,然后分别吃掉,当时主攻部队则为刚刚赶到上海的宋希濂36师和陈诚18军的夏楚中的98师,以及伤亡较少的87师。

陈诚对于此战比较重视,特地命令从南京赶来的装甲团坦克2个连以及平射炮2个连参战。

这些坦克都是从英国购买来的维克斯轻型坦克,这种坦克装甲厚度只有几毫米,勉强可以抵抗步枪子弹,防御力很弱,怕是几个手榴弹就可以炸毁,根本不能用作城市战。

但此时国军仅有这点家当,不用这个就没得用。

当时张治中战前曾经和坦克1连连长郑绍俞少校商讨过如何作战。当时郑绍俞少校说:我的坦克太差,日军的火力过猛,我们很难攻进去。

张治中也没有别的办法,他着急的说:那不行,你的坦克攻不进去,我的步兵怎么进去。如果攻不进去别来见我!

 

结果36师以一支500人的敢死队冲锋在前,在营长刘宏深少校指挥下,集中全师的火炮和坦克部队为其开辟道路。该部敢死队经过血战,一举冲入汇山码头,坦克1连冲锋在前,以仅仅几毫米的装甲面对日军203毫米口径舰炮。最终虽然击毁了不少日军火力点,却连接被日军火炮密集轰击,1连6辆坦克全部被击毁,2连6辆坦克被击毁5辆,连长郑绍俞少校和郭恒建少校(都是黄埔六期生)以下该连所有官兵基本都壮烈殉国。

其中1辆坦克被击中传动系统,导致无法移动,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成员就应该弃车了。

但当时国军步兵正在冲锋,这辆坦克成员为了给步兵火力支援,咬牙不撤,猛烈开炮射击。

结果这辆坦克被日军重炮盯上,被猛烈轰击,最终全车发生大爆炸,该车的射击才停止。

中国的最初装甲兵没有丢中国人的脸!

 

国军500敢死队拼死冲入汇山码头,后面2000后续部队紧跟其后。日军力不能敌,在36师冲击下一部分几百日军溃散。当时两面是江,一面是36师进攻部队,没处可逃,只好仓皇逃过外白渡桥,进入了英租界,被英军全部缴械,关押在外滩公园。

这件事后来还被英军拍成照片,刊登在报纸上,让日军大大丢了脸。

 

但残余日军固守汇山码头一座水泥建筑,架起几门速射机关炮顽强抵抗,而建筑物外面有一道坚固的铁门阻拦。

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当时上海租界的铁门,一个就有好几吨重,子弹都打不穿,手榴弹也炸不动。

眼见没办法,500国军敢死队在团长团长胡家骥带领下,居然冒着日军猛烈炮火攀爬铁门。要知道,在敌军猛烈射击的情况下爬上一个2米多高的铁门,是多么显著的一个目标。此举跟自杀没有区别,完全把自己当做靶子。但即使这样,也没能攻下这座建筑。团长胡家骥身中5弹,侥幸未死。

汇山码头傍边就是黄浦江,日军舰队用舰炮猛烈攻击,炮弹像撒豆子一样落下,打的周围成为一片火海,国军官兵根本无法站住脚。36师以很大代价苦等98师的增援。

但98师由于遭遇日军阻击,只能一间房子一间房子争夺,此时还远离汇山码头。最终36师实在无法坚持,撤退了下来。

但还有突在汇山码头最前方的一个排,就是不愿意撤退,最终全部殉国。

此战一共伤亡了2000多人,仅仅汇山码头就伤亡了500多人,日军伤亡也差不多。

36师旅长陈瑞河负重伤,指挥敢死队的刘宏深营长也壮烈殉国,年仅28岁,当时他刚刚结婚3个月。

 

此次攻坚的坦克两个连的英军维克斯坦克被击毁了11辆,仅有1辆幸存。

双方激战到22日夜,日军固守的据点已经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仅剩海军司令部,海军俱乐部等几个孤立的据点。可是日军增援部队已经赶到,除一部增援被围困的日军外,稍后从23日以2个师团兵力在上海登陆,进攻作战已经算是结束了。

其实汇山码头攻坚战失败,也就意味着国军进攻作战基本停止,下面就是长期的防御作战了。

-----------------张治中将军由此没有在带过军队,此战他有一定的责任。老萨看过很多战场回忆录,老兵们一般都对跟着一个好将军心存感激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这就跟黑社会跟大哥一样,跟错了人,不但大不了胜仗,连命也保不住。



 

 

此次攻坚战失败,张治中有一定的责任。

日军以上万兵力防御坚固阵地,又掌握制空权制海权,重武器上有相当的优势,换成哪个来领导此次攻击也不太容易。

话虽如此,但张治中奉命毕竟准备了数年之久,为什么对战术的运用和重炮是否能够击毁日军核心阵地这种事情都不太了解。

最初将兵力分散使用,以两个师不到3万人分别攻击日军1万多人的阵地,就算单纯兵力上来说不过是2倍,如果算上战斗力的差距,顶多是略占上风而已。

二战无数次攻坚战,进攻一方至少集中数倍战力的优势。

以柏林战役为例,为了对付胡乱拼凑起来的100万纳粹德军,苏军使用了高达250万大军,4万门火炮,6000多辆坦克,7000多架飞机。

这样分散使用兵力,导致没有能够攻陷日军核心阵地。

等到调整战术集中主力攻击的时候,日军援军已经赶到,已经晚了。

最初进攻的时候,其实就算兵力分散也并非全无成功希望,如果集中重炮击破日军阵地,还是有可能获胜的。

但实际上150毫米重炮远距离轰击并不能有效击破日军核心阵地,如果想在远距离有效击毁这些阵地,就应该配备烧夷弹。烧夷弹并不是什么高级武器,如果中国方面想买,德国人还是愿意卖的。但根本就没人考虑到这点!

另外,如果蒋150毫米重炮抵近攻击,也还是有可能的。但一开始没有准备,后来想抵近射击的时候,发现日军重炮和空军已经封锁了前进道路,前进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22日23日者两日突然从前线失踪了。从蒋介石到陈诚(新人的前线指挥官,和张治中各指挥浦西的一半兵力),顾祝同(新任第三战区司令,冯玉祥由于指挥不动非西北军的军队,已经奉命北上指挥抗战)都没有人能够找到他。

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时候找不到一线指挥官,让人非常无语。

张治中自己解释是他有情况要向苏州的顾祝同报告,就从南翔返回苏州了。

但就算是返回,哪怕是被撤职,手上的事情不交代清楚,怎么能随便走呢?

后来张治中投靠中共以后,一些国军老兵说他是因为看到战斗激烈,怕死了,所以逃到后方去了。

这种说法不见得有道理。

而还有一些人说是因为张治中对蒋介石任命陈诚准备接任他不满,发脾气回苏州了。

当然,这种说法也无从考证。

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蒋介石打电话痛骂了在苏州的张治中一顿,几天后解除了他的职务。之后蒋介石虽然还是很信任张治中,但再也不信任他的军事能力,后面再也没给他带过兵。

显然,淞沪这次攻坚战让蒋介石对张治中的军事能力给了个很低的分数,宁可后来重用老军阀张发奎,也不再用他。

而张治中后来担任湖南省主席的时候,又出了长沙大火事件,将长沙城基本完全烧毁。

解放战争时期,张治中在1949年的几次和谈以后,宣布脱离国民党,也没有返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