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字幕组 百度云:转注与假借——推动汉字一脉相承发展的两个车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53:32
转注与假借——推动汉字一脉相承发展的两个车轮

   本文根据艮人所著《再造汉字》一书中的相关内容摘要而成。


   汉字为什么能够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呢?
    这个问题很难从正面去回答。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想,就能找到答案。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钉头字等古老的象形文字为什么会相继消亡呢?原因肯定在于它们存在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缺陷。汉字能够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说明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克服了象形文字的缺陷。因此,找到众多古老的象形文字相继消亡的原因,也就等于找到了汉字能够一脉相承发展的答案。
    那么,象形文字存在哪些致命的缺陷呢?
    很明显,象形文字的最大缺陷是它会受到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这一束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象形文字必须象形,即必须拘泥于根据事物形体来创造字形。但是,同类事物的形体是不同的,例如人头、牛头、马头、虎头、猪头、狗头、鸡头、苍蝇头等等,虽都是头,但形体各异。如果根据象形造字法来造字,则必须根据它们各自的形体造出不同的字来表示它们。这样必然会导致文字的数量无限扩大,即使人们能做到这一点,识字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象形文字产生的前提是有形可象。无形可象,就不能造出字形来。因此,象形文字无法用于表示众多不具实形的抽象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众多古老的象形文字相继消亡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它们无法挣脱人类形象思维的羁绊。正是因为这一点,表音成为所有文字发展的最终归宿。字母文字是这样,汉字也不例外。
     接下来的问题是,汉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挣脱了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的呢?
     答案在于转注与假借!转注和假借,如两个车轮一般推动着汉字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
    (1)转注。
    《说文解字》释“转注”为“建类一首,同义相受”。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长期以来,人们都局限于静态地去研究汉字,将此句话中的“义” 理解为字义,认为转注是同义字互训,是一种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实际上,此句话中的“义” 应为“意”,指同类事物。人们根据特定事物形体造出字形,当用该字形表示该特定事物时,它属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中的一种;但是,当人们用该字形去表示与该特定事物同类的其他事物时,则为转注。
     下面以“爪”字为例加以说明。
      “爪”字象的是禽爪三趾之形,当它用于表示禽爪时,属于象形字。但是,人们却没有根据不同的兽爪形体来造字,而是直接借用“爪”字来表示各种不同的禽爪、兽爪和人手,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类物,这就是所谓的“建类一首,同义相受”。
      从过程来看,借用“爪”字来表示人手、兽爪等意的过程,显然不是象形,因为人手、兽爪的形状是不同于禽爪的。如果根据象形造字法来造字,则它们必须用自己的形体来表示,例如“手”字即象人手五指之形,而不是三趾之形。因此,转注是一个全新的造字过程。
     从结果来看,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字形,但“创造”了新的字义,即根据“同义相受”原理赋予了“爪”这个字形以人手、兽爪等全新的字义。
     文字集音、形、义于一体,字音与字形都是表现形式,字义是内容。两个字的字义不同,也就是内容不同,此时即使两个字的字形、字音完全相同,也如同双胞胎一样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因此,经转注用于表示人手、兽爪的“爪”字,与表示禽爪的“爪”字是不同的字。这也就是说,转注字是一个新字。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转注不仅是一种造字法,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造字法。转注的产生,受到了刻木记事、结绳记事、八卦记事等人类早期记事方式的影响。它的存在,使汉字初步突破了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使汉字在早期能够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表义文字体系,为古老的汉字最终向现代文字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转注”的解释肯定是承袭前人之说,而不可能是他自己作出的解释。理由有三:首先,《说文解字》通篇都局限于静态地去剖析字形构造,许慎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早期汉字产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其次,许慎仅在《说文解字.序》中对“转注”作了解释,举了两个例字,但在《说文解字》正文中没有用转注去解释任何一个字,说明许慎对转注是没有认识的;最后,许慎在《说文解字》正文中用大量的转注义去对字形作出牵强附会的解释,例如将“爪”释为人手持物之形,充分说明许慎对转注造字法不仅没有认识,而且存在误解。
    对于假借,情况也大抵如此。
   (2)假借。
    《说文解字》释“假借”为“本无其字,依声托(原字为言旁)事”。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我们应确定,从“本无其字”到“有其字”,肯定是一个创造出新字的动态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将假借理解同音字之间的相互通用,是一种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这种观点肯定也是错误的。
     其实,所谓的“依声托事”,就是根据有声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同音现象,将一个已经存在的字形,用于表示其本义以外的其他语意。换名话说,就是将该字形当作表音符号来使用,假借字属于表音文字。
    下面以“青”字为例来说明这一过程:
    ①就有声语言来说,qing这个语音,大概是由模仿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青铜器的相互撞击声而得,所以可用于表示“青色”。同时,它还可用于表示与青色相关联的一整类语意,如“常绿的草”、“黑眼珠子”(深青为黑)、“纯净的天空(蓝色)、“纯净的水”(达到一定厚度的透明体为蓝色或绿色,如大海、湖水)、“纯净的米”等等。
    ②就文字来说,“青”这个字形,繁体为上“生”下“丹”,“生丹”即生火,东方木生南方火,所以这一字形可用于表示“草木之色”,即青色。显然,这是一个会意造字的过程,“青”字在此属于会意字。“青”字字形的创造过程,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特有的智慧。
    ③“常绿的草”等一系列语意都属于不具实形的抽象概念,很难用象形文字去表示。所以古人说“本无其字”。怎么办呢?古人的办法很简单,即借用“青”这个已经存在的字形,去表示这些不同的语意。
   从过程来看,这一借用过程显然不同于会意,而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其实,在此过程中,“青”这个字形是被当作表音符号来使用的,即所谓的“依声托事”。
    从结果来看,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新的字形,但“创造”了新的字义,即根据有声语言中的同音现象赋予“青”这个字形以“常绿的草”、“黑眼珠子”、“纯净的天空、“纯净的水”、“纯净的米”等全新的字义。经假借用于表示“常绿的草”、“黑眼珠子”、“纯净的天空、“纯净的水”、“纯净的米”等字义的“青”字,与表示“草木之色”的“青”字是不同的字。这也就是说,假借字是一个新字。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假借不仅是一种造字法,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造字法,它是汉字由表义转向表音的开始。它的出现,使汉字彻底地挣脱了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为古老的汉字最终向表音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此还需要说明一点,先秦时期是汉字的创造和积累时期,当时人们能够感受到“本无其字”的痛苦,能够认清汉字产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以将假借列为一种造字法。到了汉代,汉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体系,当人们用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研究汉字,仅仅局限于剖析它们的字形时,也就曲解了假借的内涵。因为假借没有创造出新的字形,所以人们一直将其视为一种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
    假借字是完全根据有声语言创造出来的,它与字母文字的区别仅仅在于:字母文字以字母和字母组合为表音符号,而假借字则是用一个象形文字的字形作为表音符号。因此,假借字属于表音文字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