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拉蒂vs保时捷视频:树立正确的“速度”观——龙年新春经济评论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3:39:01
树立正确的“速度”观——龙年新春经济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慢一点,是好事。春节前在香港亚洲金融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如此评价中国GDP增幅的放缓。

  速度慢吗?中国去年GDP增幅是9.2%,而全球的平均增幅是3%左右。放缓的中国经济,并未脱离快速增长的轨道。或许,是我们习惯了改革开放以来两位数的快跑,个位数的增幅自然显得慢了一点。但是,任何经济体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必然回归正常增长的路径,更何况中国已经飞奔了30年。试想一下,让刘翔以110米栏的速度跑一次马拉松,那是不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速度慢了,发展就会停步不前吗?这也是数学上的错觉。从“一穷二白”起步,点滴的进步都会是惊人的增长,但是到了一定规模,速度的放缓很容易让人忽视绝对数的增大。就拿中国今年的GDP增幅来说,主流经济学家的预测是8%左右。8%是个什么概念?以去年47万多亿元人民币的基数计算,今年所能增加的近4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再以深圳为例,虽然速度保持在10%左右,但是增量却是一年1000亿元的跨越。

  纠结于增长速度的快与慢,说到底还是我们的“速度观”出现了认识偏差。重温20年前南方谈话,小平同志说得很清楚:“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观将“好”放在“快”之前,是厘清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速度观。考核增长,GDP的“快”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检验发展,片面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代表社会进步。过去强调“快”,是因为没有GDP的快跑,带动不起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但是单纯追求“快”,忽视社会成本、资源代价、道德价值以及人的需求,就好比是驾驶着一辆快速奔跑却又毛病不断的客车,终究要为“不当的发展”付出代价。

  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长,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中求进”。这被视作一个主动放缓速度的信号,但是主动调低不是放弃速度,更不是消极发展,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以从容的心态为结构性问题腾挪出解决的空间。一个正确的发展速度,应当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速度,是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得到保护的速度,是经济波动比较小、增长得以持续的速度。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再到“深圳质量”,深圳的30年发展可以归纳为转型三部曲。速度,是有效益的速度;效益,是有速度的效益;而质量则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因为只有量变才有可能引发质变,而质变又会产生更大的量变。谈起深圳质量,稳定持续向上的GDP增幅是硬指标,持续走低的资源消耗指标同样是硬标杆。2005年,深圳的万元GDP能耗是0.593吨标准煤,2011年则是全国最低的0.47吨标准煤。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表述,“深圳质量”确定的是一条“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之路。几年前,一份美国权威杂志如此评价——深圳正在为中国的转型探路。

  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因为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生产,仍然是不少地方加快发展的法宝。中国一直饱受产能过剩之苦,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刚刚对钢铁、水泥等产业进行“减肥”,但是在不少地方的增长报表上,高污染的火电以及高耗能的电解铝项目仍是明星项目,即使是所谓的新兴产业,风电以及多晶硅等行业同样出现大跃进。用新的产能过剩换来所谓的“快”,无疑是用制造危机的办法应对危机,“唯GDP论”的“兴奋剂”换来的发展是“虚胖”。

  知易行难。“快”往往放在了“好”之前,“先污染后治理”同样是不少地方政府的“潜规则”。春节以来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仍未画上句号的广西龙江镉污染,还可以看到太湖水质20年投入百亿元治理仍未遏止水质恶化,也能够看到珠三角一成土地陷入严重重金属污染。幸福是最终目的,但是用不幸福的方式追求幸福,无异于饮鸩止渴。世界银行2006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甚至预测,中国因为污染造成的损失将会达到GDP总量的9%,这当中包括直接的治理支出,还包括百姓的医疗费用。

  治大国,若烹小鲜。2000多年前的先贤讲得十分形象:火猛了,鱼会煎糊;翻多了,鱼会煎烂。

  好司机从不开快车。发展,同样不需要吃了兴奋剂的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