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燕麦粥:邓小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5:07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文章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06-03 
        一、写作背景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

        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另一方面,集权统治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在这一背景下,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改革历史形成的以权力过分集中为主要特征和弊端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二)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奠定了基础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进人和平建设时期,原有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特别是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趋向集权。在新的形势下,为了现代化新局面的开创,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978年9月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提出“我们要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改革一切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级建筑。”同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中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2]在这里,首次明确提出了要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管理方式的问题。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不仅提出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还提出和论及了加强党内民主、克服党政不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保障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克服官僚主义、改变用人标准、改革国家机关等一系列问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诸多方面。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3][3]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4][4]首次把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党的主要任务和长远奋斗目标之一。总之,从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0年7月,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有突破性的理论观点,为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作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准备。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这篇重要讲话经过讨论、补充、修改,由政治局通过发至全党,成为中共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

        二、内容讲解

        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尖锐地揭露和分析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因而,这篇讲话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这篇讲话分五个部分,共14,000字。第一、五部分讲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内容;第二部分讲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检验标准;第三、四部分讲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讲国务院领导成员的调整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第一步

        (一)国务院领导成员调整的方案

        邓小平指出,根据中央决定,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要调整国务院领导成员,具体方案是:华国锋不兼任总理,由赵紫阳接任;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徐向前、王震、王任重不兼任副总理,由精力较强的同志担任;同意解除陈永贵的副总理职务。

        (二)国务院领导成员调整的原因

        邓小平在讲话中说明了国务院领导成员调整的四条原因,并逐条进行了分析。

        “一是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产生官僚主义。 

        “二是兼职、副职不宜过多。”“兼职过多,工作难以深入,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来担任领导工作。副职过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三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建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管好政府职权范围的工作。” 

        “四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让比较年轻的同志走上第一线,老同志当好他们的参谋,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

        (三)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邓上平在讲话中郑重指出:“这次国务院领导成员的变动,是改善政府领导制度的第一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具体地说,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需要,也是为了兴利除弊,防止“文化大革命”悲剧重演的需要。

        第二部分,主要讲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要求和检验标准

        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应当实现三方面的要求:(1)“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级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达到三项要求,即“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三条要求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要实现的三项要求,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就是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的改革,其基本要求和检验标准就足有利于实现经济、政治、组织三方面的要求。

        (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选拔、使用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才问题,主要是个组织路线问题。”要“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自觉地更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逐步实现领导人员年轻化、专业化”,“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

        2.选拔、使用优秀中青年干部必须扫除的思想障碍。当时存在三种思想障碍:第一,在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时候,可能会把一些帮派分子甚至打砸抢分子选上来。针对这种认识,邓小平明确表示,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绝对不能提上来。已经在领导岗位上的,必须坚决撤下去。第二,有些同志认为干部还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好。针对这种认识,邓小平说:“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干部的提升,不能只限于现行党政干部中区、县、地、省一类台阶,各行各业应当有不同的台阶,不同的职务和职称。”“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授予。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第三,有些同志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不能胜任。针对这种思想顾虑,邓小平指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经验够不够,只是比较而言。”许多老干部“当大干部、做大事”时也很年轻,经验也不多,即使现在,对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也没有什么经验。一些年轻同志经验少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放在那个位置上,他们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好的中青年干部到处都有。”“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只要大胆而谨慎地工作,只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就完全有把握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后来居上。”

        3.选拔、使用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标准。这就是要在注意德才兼备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针对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这一问题,邓小平强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

        第三部分,主要讲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

        邓小平在这一部分开头首先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关于官僚主义现象,邓小平着重阐述了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及官僚主义产生的病根两个问题;关于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着重阐述了权力过分集中的表现、危害、产生原因和反对权力过分集中要注意把握的尺度四个问题;关于家长制现象,邓小平着重阐述了家长制的实质、家长制在我党历史上的表现和克服家长制作风的方法三个问题;关于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邓小平着重阐述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形成的原因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关键两个问题;关于特权现象,邓小平着重讲了特权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克服特权现象的途径三个问题。

        要克服党和国家各项具体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本的问题是改革制度。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指出:“我们在讲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的弊端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到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这里涉及到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邓小平郑重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因为他的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同样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不但在历史上曾经引导我们取得胜利,而且在今后长期的斗争中,仍将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第四部分,主要讲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问题

        (一)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邓小平从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原因和如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在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除此以外,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还大量存在。因此,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就如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问题,邓小平提出:第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二,要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第三,要重在改革制度。第四,要掌握政策。

        (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1.为什么要批判资产阶级思想?邓小平分析了这样一些因素:一是历史原因。“我国经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有时也同资本主义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二是外来影响。“由于近年国际交往增多,受到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三是认识偏颇。“由于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犯过错误,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由于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就认为可以去宣扬资本主义的思想”。四是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行为大量存在。“现在有些青年,有些干部子女,甚至有些干部本人,为了出国,为了出国,为了搞钱,违法乱纪,走私受贿,投机倒把,不惜丧失人格,丧失国格,丧失民族自尊心”;“通过不同渠道运进了一些黄色、下流、淫秽、丑恶的照片、影片、书刊等”;“在国内经济工作中,歪曲现行经济政策,利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而进行各种违法活动”;等等。因此,他强调:“必须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工作,同对于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思想和其他腐化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

        2.怎样批判资产阶级思想?邓小平指出,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不能把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中需要坚决批判和防止蔓延的东西,什么是经济生活中需要坚决克服和抵制的资本主义倾向,如何正确地进行批判,还有必要继续进行研究并作出妥善的规定,以防重犯过去的错误。”

        第五部分,主要讲近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和原则方法

        (一)近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

        在讲话中,邓小平介绍了中共中央经过多次酝酿后决定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将逐步进行改革的几项重大措施:第一,建议修改宪法,切实保证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在宪法中将体现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第二,建议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连同中央委员会都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明确划分各自的任务和权限;第三,真正建立起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而下强有力的工作系统,认真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第四,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经过试点,逐步推广、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还要有准备、有步骤地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所长负责制;第五,推广和完善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制度;第六,各级党委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时,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和方法:

        第一,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同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

        第二,必须经过试点,逐步推开。就是说,“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成熟一个,解决一个”。

        第三,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重点提示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基本原因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原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直接原因是我们原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在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下,已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5][5]

        2、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

        必须区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基本政治制度上的各种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是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主要的问题是具体的政治体制不完善,有弊端。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决不是要改革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它所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因此,比起经济体制改革来,需要更加谨慎从事。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就此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经过试点,逐步推开,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4、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改革的总原则,是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逾越的政治界限,否则,改革就会偏离方向,就不能成功;坚持政治体制改革,还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5、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的制度建设问题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这篇讲话中,他深刻地总结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严重教训,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进而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并在之后不久同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谈话中指出,要避免和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要从改革制度着手,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在注重制度建设方面,邓小平有一个非常独到深刻的见解,就是要从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角度去考虑制度的改革,因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因此他在本文中强调:“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6、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在这篇讲话中指出:“我们在讲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的弊端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到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对领袖人物的评价事关重大。在苏共二十大上,由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结果造成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摇,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很大的损害。邓小平强调,对毛泽东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因此,他在这篇讲话中郑重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因为他的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同样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不但在历史上曾经引导我们取得胜利,而且在今后长期的斗争中,仍将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思考

        1.怎样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就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而言,无疑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但是作为这种政治制度的具体的政治结构、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即政治体制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民族传统、经济条件、文化心理等因素,仍很不完善、很不成熟,必须进行改革。首先,改革政治体制,是克服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的迫切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求实现经济现代化、思想文化文明化,而且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便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其后又没有对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进行认真清理,因此还部分地沉淀在我国政治体制的结构之中,严重地妨碍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的我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存在的五大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等。要消除上述弊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事关系;要实现政党组织、政权组织、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制度化;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切都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其次,改革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政治体制要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转变和调整只能靠与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6][6]“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7]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8][8]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再次,改革政治体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我们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法治化的重大举措。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方略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原有体制不能不发矛盾和冲突。因此,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改革政治体制。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个方向和目标,是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把“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作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我们的根本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改革政治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1984年9月,邓小平具体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9][9]后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都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过具体的改革内容和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有五项:(1)健全民主制度。主要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设。(2)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推进司法改革,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3)推进机构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政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展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望枉法。(5)维护安定团结。要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加强政法工作,搞好社会治安。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针是什么?

        参考答案:政治体制改革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的理性的自觉的行动,必须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正确的方针。第一,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和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原则。邓小平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现行政治制度中那些历史形成的诸多弊端,以加强和改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改的是具体制度、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而不是基本政治制度。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10][10]第二,必须坚持三条标准。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精辟地论述过检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好不好、完善不完善的三条标准。1987年,他在《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新纪元编辑:薛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