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茶壶是骂人吗:唐伯虎:最著名的職業畫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17:24
最著名的職業畫家:文人唐伯虎


《騎驢歸思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圖為唐伯虎“打通”文人畫與職業畫的創新傑作。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姑蘇晚報報道,以傳統的美術史觀點來說,“明朝文人唐伯虎是當時最著名的職業畫家”是一個不太準確的定義,因為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是兩條不能合流的溪水。今天如果換個角度說呢,唐伯虎是文人堆里畫得最棒的一位畫家,同時也是吳門畫派宗師中學識淵博、科舉功名最高的一位文人。

  當畫成為商品時美術史被狠狠向前推了一步

  中國古代名畫既是歷史記錄,也是精神食糧,更是社會財富,這些不易保存的絲織品和紙質品的收藏史,從西漢的武帝、明帝時就開始有了明確的記載。而且從那時起,名畫作為改朝換代的一個標誌,在不同姓氏的皇朝之間不斷易主、換手。但是對於名畫作者們完成創作後是上交、饋贈還是出讓這些勞動成果,史料卻似乎罕有記載。

  作為一種特殊的才能和需要相當經濟實力支撐的奢侈品,掌握繪畫技藝並且有畫作傳世的,只能是屬於上層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他們在畫作中表現了自己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價值取向,但又因為各自生存時空的影響,漸漸摻和了一些道家與釋家的思想。這個鮮明的特征在中國畫的最大支派———山水畫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文人士大夫們在雅集結社、詩詞唱和中畫上幾筆,把詩之餘詞之韵再用想象的圖像“具化”一下,繪畫的功能大約就走到這一步了。

  但是較為穩定的傳統終於在明朝中葉出現了變化。從元末戰亂和明初苛政中終於緩過氣來的蘇州,手工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大繁榮,許多商人和地主依靠手工業發家致富,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商業活動帶來了活力。市民階層、中產階級開始壯大,這個人群的精神需求和藝術審美在繪畫史的舞台上開始現身,過去只在深宮內廷和文人士大夫之間交流的畫作,現在成了可以自由購買、交易的商品。———中國美術史因此被狠狠向前推進了一步,從此對一張畫作和一位畫家的評判就出現了一個綜合體系,學術的和市場的,直至今日。

         蘇州是富生活向雅文化轉型最成功的一塊實驗田,唐伯虎就生活在蘇州努力向上發展的時期。不少“富起來”的商賈人家廣置田產庭院,建造出適合藝術生活的古典園林,為了把規模較大的園子放放滿,商人需要大量購買文學、音樂、戲劇、書法、繪畫等藝術產品。有需求就有市場,市民的欣賞趣味開始影響到畫家的審美與創作,民間繪畫的因素也被畫家們所接受,融合、滿足了這些要求的畫家,就被稱為“職業畫家”。

  但是締造了這場變化的並不僅僅只有商人,在蘇州,還有一群更有歷史和傳統的“隱士”階層,這些人的父輩或祖輩也許是官場中人,也許是商場中人,他們承襲祖產後,要麼就一生不為官,比如沈周;要麼就是短暫地混跡於朝堂之中然後迅速辭官還鄉,比如文徵明;與此同時他們造園、收藏、邀宴、雅集、書寫、繪畫。“隱士”們比商人們有更多的文化修養,如果說商人們是通過購買成為畫家們的消費者和收藏者,那麼,“隱士”們會更進一步從專業上成為畫家們的贊助人和知音。———文林就是唐伯虎的贊助人之一,文林之子文徵明就是唐伯虎的知音之一。

  所以,命運在關上了仕途這扇大門後,又為唐伯虎打開了職業畫家這扇新的大門。唐伯虎才得以與他的前輩一樣,“以畫自給”。

  游走於文人畫與職業畫之間

  今天能看到的唐伯虎傳世真跡,應該不是畫家創作的全貌。原因有二,一是500年光陰的消磨,很多藏品因為保管不當、兵火戰亂等等原因而不複存在了;二是由於收藏家的眼光導致的人為淘汰,當藏家完全從個人眼光來選擇藏品時,他肯定不願意花錢買下他認為“不好”的作品,於是此類被想當然判定為“不好”的作品就很難流傳於世了。因此,在欣賞明四家的畫集時,仔細地比較,會發現題材不夠豐富。

  之所以說唐伯虎是當時最著名的文人化職業畫家,是因為他的生平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出生於太平盛世的小康之家,自幼為求功名而接受科舉教育,但同時又未雨綢繆學習一門技藝; 一旦與仕途絕緣就致力於作畫,首先是可以取得經濟獨立與財務自由,其次同樣可以在社會中獲取相當的地位和影響。在出身和門第已經不那麼嚴格的明朝,在士農工商中“商”與“士”已經可以相提並論的明朝中葉,與上流社會和市民階層甚至社會底層都有來往的唐伯虎,是“打通”文人畫與職業畫在社會和藝術兩方面界線的最成功者。 
由於大部分畫作沒有留下準確的紀年,因此,研究者們只能從大致的畫風變化中,來判斷唐伯虎畫作的創作時間。唐伯虎早年的繪畫老師是周臣和沈周。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周臣本人也是蘇州職業畫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與唐伯虎齊名的另一位吳門畫派宗師仇英,也是周臣的學生。因此,周臣、唐寅、仇英被視為十六世紀前期最成功的三位職業畫家。而作為正統文人畫傳承者的沈周,實際上也參與了藝術品市場活動,當時甚至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上午才從相城沈周家流傳出來的一幅新作,下午在蘇州的畫坊里就有“複製品”了。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學生的唐伯虎要想在藝術品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必須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唐寅把目光投向了並不太遙遠的宋畫。宋朝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頂點,大批傑出畫家創立的技藝範式,已成為後世畫家和藏家的共識,因此,要想滿足求畫者的口味,從宋畫中尋找靈感是一條捷徑。聰明如唐伯虎,必定不會無視宋畫的存在。

  構圖活潑、筆法明快,是唐伯虎大多數畫作給觀者的第一印象。在一些表現大面積山體、岩石的畫作中,唐伯虎會把那些山石畫得歪歪扭扭,以加強畫面的生動性,這就比沈周和周臣兩位老師的作品要具有更多的動感;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山石歪斜只是一種小聰明。唐伯虎在打腹稿時是有大智慧的,他的許多大幅畫作在構圖上有過事先的精確計算,空間的呼應保證了畫面的總體和諧,光線的明暗又處處在強調那些對比的強烈,因此同樣題材的作品,唐伯虎表現得比老師們更有空間感,更有裝飾感,引人注目。

  以賣畫為生,就要面對求畫者的喜愛與口味,並且盡量滿足之。但如果一味迎合,那麼也很快會被大浪淘沙而去。唐伯虎有不少“為某某先生作”的畫作,但是卻仍有精彩的可觀之處,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不管創作的出發點是什麼,在拿起毛筆時,唐伯虎是非常敬業的。

  傳奇人生增加了知名度

  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組成了畫壇“明四家”,祝允明、文徵明、唐伯虎、徐禎卿是“吳門四才子”,與唐伯虎共同躋身其中的文徵明當然也應該是難得一遇的成功者。但時至今日,為何唐伯虎卻更加聲名顯赫? 
答案還是在不同的性格和命運之中。唐伯虎自幼天分極高,個性不羈,而且還頗有些社會青年的俗世情懷,喬裝打扮後四處游蕩,做下些極具新聞性的舉動。在信息不太發達的古代,唐伯虎的那些故事也就成為坊間的談資被人們口耳相傳,而且還難免要添油加醋一番。其中最經典者就是“唐伯虎點秋香”,當然這個故事從馮夢龍的“唐解元一笑姻緣”開始被多次加工、潤色,直到符合所有中國古代傳奇的娛樂觀、報應觀、善惡觀等等。但事情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唐伯虎在父母、妻、妹相繼去世後,的確在消沉中混跡於青樓、酒肆之中;在牽連進“科場案”與科舉功名無緣之後,也確確實實放縱過自己。

  估計讓後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唐伯虎在這樣的生活經歷中,還是顯示出與眾不同的一面,因為他甚至用自己的毛筆為青樓女子們賦詩,為青樓女子們繪影描形,後面一件事仇英也嘗試過,但那是更加純粹的商業行為。唐伯虎在經歷了喪親之痛和友朋出賣兩大重創之後,也許在逢場作戲中找到了哪怕一點點片刻的安慰,正是這些安慰之情成為他創作的動力。比價值千金的畫作更有影響力的是唐伯虎的詩詞曲賦,其中有不少描寫情感之作,在他活著和身後,慢慢地流傳開去,讓一代代的人們相信,這個自稱“風流才子”的人有過多少故事啊。

  唐伯虎與官場打過兩次交道。一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場案,二是正德八年(1513年)應寧王朱宸濠之聘趕往南昌。這兩次經歷也算是普通人難得的際遇。“科場案”的背後據說有朝廷政治鬥爭的陰雲,天性疏狂的“大嘴巴”唐伯虎一路招搖進京,在路人側目之中,不知危險將臨,最後被抓進大牢,差點丟掉性命。後因此案成了個沒有確切結果的“葫蘆案”,原告、被告各打五十大板了事。唐伯虎本是一個配角,卻成為爭議的焦點,在眾多時人和後人的筆記文章中被議論來議論去,綿延數百年不休。 

        與寧王的交往更像是一場蒙上雙眼走鋼絲的秀。如果不是名人,朱宸濠肯定不會重金禮聘有前科的唐伯虎; 如果不是心中還存有一點改變命運的念想,唐伯虎也不會決定攀上皇親宗室這根高枝兒。———但是,與他同時收到寧王重金的文徵明就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舉動:退回禮物,婉拒邀請。原因很簡單,文徵明不需要這個機會,而唐伯虎不想放棄這最後一搏。到了南昌當了寧王的幕僚,唐伯虎寫了幾篇文章幾首詩。不久,他就發現包藏禍心的寧王禮賢下士的真實用意竟然是要造反。沒有辦法了,他使出兒時的故伎———赤身裸體裝瘋賣傻,嚇退寧王挽留之心,終於在1515年全身而退返回蘇州。

  這兩個故事不要說在500年前,就算是發生在今天,都是可讀性很強的超級素材。從青年鎩羽科場,到中年再圖東山,唐伯虎的仕途之運很不順。於是,圍繞著命中注定的坎坷,他和他的故事不想出名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