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历史最高在线人数:[八卦江湖]国宝也HC,文物也疯狂——外貌协会818博物馆们的镇馆之宝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48:54
『娱乐八卦』 [八卦江湖]国宝也HC,文物也疯狂——外貌协会818博物馆们的镇馆之宝啦
作者:sky_szwto  发表日期:2008-12-10 18:07:00 回复
这个的确很后现代~~~
------------------------------
金怪兽(战国)
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象。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焊接。造型奇特,雕工考究,反映了当时匈奴族金工匠师的高超技艺


HI-TEC(海泰客)
英国第一户外品牌 防水、超轻、高科技

重庆当代整形
“粉红丝带”美胸基金最高援助达5000元

西南整形美容医院
全国唯一的政府命名正规的整形美容专科医院
更多品牌专区>>
',1)">
作者:chiivy 回复日期:2008-12-10 18:08:09  回复
mark~~
作者:淡定D 回复日期:2008-12-10 18:15:04  回复
记号~~~~~~
作者:sky_szwto 回复日期:2008-12-10 18:14:42  回复
这个偶个人很喜欢,唐代的龙的造型和后世还是有些不同的,这个时期的龙,线条简洁大气灵动,很有敦煌飞天的味道
---------------------------
鎏金铁心铜龙(唐)
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场出土
通高36.9厘米,最宽处10.5厘米,重2780克
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祥瑞之物,也是王权的象征。此龙出土于唐长安城永乐坊东南隅,玄宗时期,此处是宰相燕国公张说的宅第。文献记载,法师曾告诉张说,其宅西北处有王气,不宜取土,一个月后,法师又告诉张说,其他被取土,恐有祸事,埋龙于地,可能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


作者:独孤茗 回复日期:2008-12-10 18:23:08  回复
留名,有空细细看
作者:sky_szwto 回复日期:2008-12-10 18:27:01  回复
木有人看,偶懒得发了,最后贴个陕博的展厅入口吧,挺有味道的
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少了个字差别不小,陕博是国家级的博物馆不是省级的。
ps:看到前面的同学贴的那些宋瓷,真是美啊,打心眼里爱死。8过大家好像提起唐代文物,印象都是华丽,其实,唐代除了华贵,一样有典雅,在国内的话,至少可以从唐代建筑和唐风的园林依稀看出。前面有人贴的日本正仓院的那些唐代文物,就很好的反映了唐人优雅的品位
再ps:总体来说,故宫博物院一类的,馆藏多是传世文物,当然很多精华都去了台湾;其它类似陕博啊,河南啊之类的文物大省,是解放后的出土比较多,大家有机会都要去看看啊,中华文明的精彩之处啊

作者:porororo 回复日期:2008-12-10 19:38:28  回复
西安人飘过。。。
嘿嘿
作者:什么都想说 回复日期:2008-12-10 20:18:39  回复
昏死,去了西安,因为在乾陵呆的时间太长,都没去法门寺
反正一定要再去~好好看看
作者:绿绛珠 回复日期:2008-12-10 22:36:13  回复
收藏了,慢慢看
作者:双调小令2 回复日期:2008-12-10 23:14:13  回复
法门寺因为是唐代的皇家寺院,所以都是皇室贡奉的物品,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话说在金银器上的制作,真是瞠乎其后,就我见过的金银器来说,达到了顶峰.
当时在法门寺看展览,那真是目瞪口呆,感觉是身周四围,都在闪闪放光,整个人就呆在这些文物的光芒里了。
尤其是那些秘色瓷,啊啊啊,无可形容的美~~~
不禁让人想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珍稀工艺品消失了~~
因为是金银,更容易被轻易熔化掉,成了金块银块了~~~
泪一个~~~
作者:ssmix 回复日期:2008-12-10 23:22:22  回复
为我们的瑰宝mark下~
作者:金玉满瑭 回复日期:2008-12-10 23:37:42  回复
震撼!
那么多年前的某个人精心制作的某样东西,或者挥笔写下的某些字,现在被我看着。
作者:金玉满瑭 回复日期:2008-12-10 23:40:03  回复
才华!

作者:chengzedong 回复日期:2008-12-11 23:37:23  回复
7页 但丁的mark下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8-12-12 0:49:10  回复
作者:油菜树 回复日期:2008-1-19 23:33:19
作者:jodies 回复日期:2008-1-19 23:24:08
宋瓷真的漂亮,我觉得宋朝人气质不凡,关注日常生活,吃用都很精致。
东西最难看的都是清代尤其是乾隆后的。瓷器也俗气,家具也可怕,密密麻麻的云纹看上去像恐怖片道具。道光咸丰就不说了,伧俗。
=====================
唐宋明都好
清朝中后期的东西无论是家具,牙雕还是陶瓷珐琅彩都是花纹繁复得狠啊,咋一看nnn华丽,仔细一看,头炸成2个大。
————————————————————————————
完全赞同。
最受不了那种华丽丽的视觉冲击。不知怎么老让我想到现代的劣质仿制品。比如那些宝石做的盆景什么的,总想起塑料的,还有玉白菜,总想起礼品商店里的玻璃制品。
个人喜好,还是偏向那些线条简单造型大气的东西,好象那种自信和骄傲的感觉后人怎么也仿不来似的~~~
说起来我也跑过好多博物馆,大到国博,小到酒泉博物馆,看了好多文物,顶级的粗糙的文物都见过不少,还是喜欢明之前的东西。
好象自身就有一种魄力,会吸引人的眼珠,说到敦煌,除了壁画,展出的那些书法拙劣的写本经卷什么的,也让人眼睛离不开。总觉得是活生生的~~~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8-12-12 1:26:20  回复
琮,这是专用的礼器。
商周时期的吧。
是专门用来礼地的。
因为天圆地方,所以它是方形的。
礼天的是圆环状,叫璧。奥运奖牌的玉环就是玉璧。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8-12-12 1:28:06  回复
这个金杖不是全部是金子的,它只是一层金箔,所以看上去是扁的而且不直。
它是包裹在一根木头上的,木头腐烂了,金箔还在。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8-12-12 1:31:39  回复
这是我最喜爱的文物之一。
在国博有这么一件,那件还要完好些。
去了国博两次,每次都要去先跟它打个招呼,喂,我又来看你了。
不招呼不行,它是长年展出的,而且在一进门的位置。
话说我是在四川的,每次去北京都要去国博呆个五六个钟头,腿快断掉,肚子也饿得要死,可心里真是爽死了~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8-12-12 1:33:53  回复
意犹未尽地跑回来说,最喜欢它的原因,是——
谁会想到这么笨重的青铜器会有这么可爱的造型啊~~~
太Q太顽皮了,可爱得要死~~~~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8-12-12 3:05:04  回复
国之重宝——六十四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 “五星出东方”护膊
◆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 陶鹰鼎
◆ 司母戊铜鼎
◆ 利簋
◆ 大盂鼎
◆ 虢季子白盘
◆ 凤冠
◆ 嵌绿松石象牙杯
◆ 晋侯苏钟(一套14件)
◆ 大克鼎
◆ 太保鼎
◆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 良渚出土玉琮王
◆ 水晶杯
◆ 淅川出土铜禁
◆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 齐王墓青铜方镜
◆ 铸客大铜鼎
◆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 涅槃变相碑
◆ 常阳太尊石像
◆ 大玉戈
◆ 曾侯乙编钟
◆ 曾侯乙墓外棺
◆ 曾侯乙青铜尊盘
◆ 彩漆木雕小座屏
◆ 红山文化女神像
◆ 鸭形玻璃注
◆ 青铜神树
◆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 摇钱树
◆ 铜奔马
◆ 铜车马
◆ 墙盘
◆ 淳化大鼎
◆ 何尊
◆ 茂陵石雕
◆ 河姆渡土“陶灶”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 兽首玛瑙杯
◆ 景云铜钟
◆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 八重宝函
◆ 铜浮屠
◆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 中山王铁足铜鼎
◆ 刘胜金缕玉衣
◆ 长信宫灯
◆ 铜屏风构件5件
◆ 角形玉杯
◆ 人物御龙帛画
◆ 人物龙凤帛画
◆ 直裾素纱禅衣
◆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 红地云珠日天锦
◆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
◆ 青花釉里红瓷仓
◆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
有些可能看过不知道名字,有些可能看过忘了,不过确定看过的有这几件:
◆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参观地:河南博物馆)
◆ 淅川出土铜禁 同上
◆ 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
◆ 曾侯乙墓外棺 同上
◆ 曾侯乙青铜尊盘 同上
◆ 大玉戈 同上
◆ 茂陵石雕 (茂陵博物馆)
◆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法门寺)
◆ 八重宝函 同上
◆ 刘胜金缕玉衣(国家博物馆)
◆ 陶鹰鼎 同上
◆ 利簋 同上不确定
◆ 大盂鼎 同上不确定
◆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陕西博物馆)
◆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浙江省博物馆)
看过的一共十六件,还有四十八件,要加油努力!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8-12-12 3:07:49  回复
作者:雨雀 回复日期:2008-1-24 21:46:46
作者:楚腰 回复日期:2008-1-24 14:49:46
作者:coffee_gg 回复日期:2008-1-24 12:16:32
苏州博物馆,越窑青瓷莲花碗,“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镇馆之宝。
-------------------------
不是说法门寺里的秘色瓷出土后才使得考古界与工艺陶瓷界之间的争议得以解决了?有关秘色瓷的讨论仅限于文献资料,而资料又各说不一,使得研究的证据不足,这花碗56年就被发现,为什么不能定论呢?
《万世法门》里曾说秘色瓷的始烧年代只能在唐朝,或者更确切一些,可说是在晚唐,那么这个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又是怎么回事?
呼唤高人来解……
===========================================================
以往关于秘瓷只有书上的记录,现在人都不能完全确定实物到底是什么,因而有很多争论。
直到法门寺地宫文物的出土,才能确定。
唐代掩埋地宫时,在地宫里放了一块物帐碑,清晰的记录了地宫里每一个物品。物帐碑上提到了秘瓷。考古发掘中根据物帐碑的记录,对每一件文物进行了核对。这时才确定个古人记载的秘瓷是什么。
————————————————
这个就是说莲花碗被确定是秘色瓷,是在法门寺秘瓷出土之后?

作者:蛇snake 回复日期:2008-12-12 20:39:12  回复
3
作者:小蜜蜂邕邕邕 回复日期:2008-12-13 10:10:51  回复
在13页mark一下~~~
作者:解惑ing 回复日期:2008-12-13 11:16:34  回复
慢慢看~~~
作者:巧克力喵 回复日期:2008-12-13 12:04:42  回复
太美丽了
太嗲了!
作者:jyzz2008 回复日期:2008-12-13 12:57:00  回复
咱中国有多少好东西啊~~~
作者:晓暮 回复日期:2008-12-13 14:53:56  回复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攲器”啦。GOOGLE一下,自然知道,俺就不转了。
攲器

作者:磨牙精 回复日期:2008-12-17 17:19:24  回复
收藏
作者:雪_孩_子 回复日期:2008-12-17 20:10:28  回复
作者:fish080 回复日期:2008-1-20 21:14:31
中国现在展出的宝物太少了,偶老在幻想,什么时候能去台北故宫瞧一瞧。
```````````````````````````···
其实不是的,北京有东西没拿出来而已,全在地下仓库,外国总统要看还要点明是那件再拿出来看,除了工作人员都不能进去,里面好大啊,国宝也超多,每年轮流展出20万件能够展出十多年还不带一样的,这是一个探索节目里的,我看了那个大仓库,那叫一个大啊,文物都叠到屋顶了,哈哈,话说台北故宫却没什么东西了
作者:imaydayikame 回复日期:2008-12-17 22:14:01  回复
好!
作者:夏树09 回复日期:2008-12-23 1:00:26  回复
好美
作者:DemiZhang 回复日期:2008-12-23 16:20:44  回复
多好的帖子啊,可惜被那个AK什么的毁的够呛,气人!
楼主呐?弃贴了吗?非常喜欢你,也非常谢谢你给我们看了个这么好的贴。楼主好可爱啊。
这么好的贴,要常常顶起来让人看才好啊。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8-12-26 20:16:43  回复
提提
作者:一花一世界的猫 回复日期:2008-12-28 14:48:13  回复
深圳最近在 举办 国家宝藏--66件国宝展。就在市民中心馆区
深圳的筒子赶紧去饱饱眼福啊。。
作者:在雨中绽放 回复日期:2008-12-28 17:42:52  回复
我要去博物馆
作者:在雨中绽放 回复日期:2008-12-28 17:49:51  回复
拜读!
作者:无法突围 回复日期:2008-12-28 20:08:58  回复
看了好几次了 ,每次看到第四页就要难过地哽咽~~~~

作者:Anemonly 回复日期:2008-12-28 21:56:55  回复
好多都没看过啊
要多看看
作者:cece8306 回复日期:2008-12-29 23:50:02  回复
好好的一个帖子~~~~~~~~~~被那个AK47给毁了~~~~~~~~~
从前几页就开始忍受他的乱贴~~~~~~~~看到现在~~~~~~~~只为骂人~~~~~~~~
我靠!去你妈的清朝贵族~~~~~~~~~~~~你以为人都跟你似的~~~~~~~~~买不起故宫的门票~~~~~~~~~~稀罕你什么狗屁文物普及~~~~~~~~~~小学毕业证拿到没有啊?
老说自己行内人行内人~~~~~~~~~~看你贴了这么多~~~~~~~~~有哪一句话是自己的专业评论?就会古狗加百度~~~~~~~~~~~我靠靠靠!
你贴得再多~~~~~~~~老娘也不稀罕你的什么狗屁清朝国宝~~~~~~~~~难看死了~~~~~~~~~~俗话说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是你自己颠不颠的非要出来影响市容就是你的不对了!给脸不要脸~~~~~~~~~靠!

作者:sky8087 回复日期:2008-12-30 3:08:29  回复
喜欢唐的字画和玉,宋的瓷器,清的建筑金器等等,家具什么的没感觉,总之是咱们国家的宝贝我都喜欢,风格各异,有的外表精美,有的工艺精湛,都是历史的精华,是独一无二别人没有的,是让我觉得骄傲的东西,反正我看着都觉得好。

作者:特变行 回复日期:2009-1-1 2:50:23  回复
以前看了不少博物馆但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法门寺。当时就觉得惊为天物。其实宝物不见得要多奢华,法门寺藏品多是银镏金可是让人感觉比纯金的还高贵。特别喜欢那套茶具,漂亮还实用,当时就想看一看唐代是怎么磨茶的。总之就是那种佛家最高级+皇家最高级的气场是其他地方无法比的。
PS:作者:sky_szwto
你的图也太专业了,好好看啊。超喜欢那个小龙,好有动感。
作者:正式的马甲 回复日期:2009-1-1 15:05:16  回复
来学习一下
作者:sky_szwto 回复日期:2009-1-2 9:04:10  回复
作者:特变行 回复日期:2009-1-1 2:50:23
以前看了不少博物馆但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法门寺。当时就觉得惊为天物。其实宝物不见得要多奢华,法门寺藏品多是银镏金可是让人感觉比纯金的还高贵。特别喜欢那套茶具,漂亮还实用,当时就想看一看唐代是怎么磨茶的。总之就是那种佛家最高级+皇家最高级的气场是其他地方无法比的。
PS:作者:sky_szwto
你的图也太专业了,好好看啊。超喜欢那个小龙,好有动感。
---------------------------------------------------------
俺也是转滴^_^,人家确实拍得很好呀,那个龙俺也非常喜欢,和后世的龙的感觉不一样,很灵动
作者:wujjyy 回复日期:2009-1-2 11:25:03  回复
爪!!!
作者:油菜树 回复日期:2009-1-2 11:39:04  回复
法门寺是禁止拍照的,如果有法门寺的照片,不是偷拍,那就是宣传照。更郁闷的是,连个明信片都没的卖,只有印刷得很不精良的单页宣传册。国宝的静谧之美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再度提醒热爱逛博物馆的各位同学----拍照请记得关掉闪光灯,因为闪光灯的光源和文物照射专用的led光源是不一样的,长久照射会促使文物老化。自己欣赏的同时,也请造福子孙。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2-2 12:42:02  回复
提提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2-2 12:46:44  回复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2-2 12:42:02
提提
穿越啊,穿越

作者:笑胡子 回复日期:2009-1-2 13:07:42  回复
试试能穿越不?
顺便提提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2 13:45:48  回复
作者:cece8306 回复日期:2008-12-29 23:50:02
老说自己行内人行内人~~~~~~~~~~看你贴了这么多~~~~~~~~~有哪一句话是自己的专业评论?就会古狗加百度~~~~~~~~~~~我靠靠靠!
你贴得再多~~~~~~~~老娘也不稀罕你的什么狗屁清朝国宝~~~~~~~~~难看死了~~~~~~~~~~俗话说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是你自己颠不颠的非要出来影响市容就是你的不对了!给脸不要脸~~~~~~~~~靠!
---------------------------------------------------------------------------------------
谁说这里没有我自己的评论,你没看第9页本内行对64国宝的独到见解吗?
哼!敢说老子贴的动西不好,告诉你,对文物本内行懂的知识比你吃的饭食还多!

作者:油菜树 回复日期:2009-1-2 13:46:54  回复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2 13:45:48
--------------------------------------------
滚出去!
你tmd给我滚出去!
作者:油菜树 回复日期:2009-1-2 13:56:31  回复
以前我还心疼帖子,所以就没骂你,你还觉得自己能了,自己挺受欢迎的,撒泡尿照照自己是啥德行啥嘴脸,看见一一眼,一年都吃不下饭,看见你一年,一辈子都觉得反胃。
实话告诉你,我在各大论坛都没见过你这种天字第一号的自恋大sb。在别人的帖子里毁了一整年还没完没了的了。
你要能,自己开帖子去啊?还不是知道自己狗屁都不是,知道自己开帖子没人气,就上别人现成的帖子里糟蹋去。告诉你,看过你发的那些东西的人,别的都记不住,就能记住你是个绝顶的sb。
我开帖子,是给大家交流的,不是给你这种大sb当google和baidu的宣传贴的。
sb也就罢了,还没脸没皮,被人赶了多少次,自己说要走了,还颠不颠得滚回来。贱到你这个程度,真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了。

作者:好歌送给你 回复日期:2009-1-2 14:26:36  回复
LZ不要生气,犯不着
那就一偏执狂,不理就好了
我有几页是翻过来的,根本没细看
作者:苗媳妇 回复日期:2009-1-2 14:36:17  回复
好贴留名。
作者:mingtian明天 回复日期:2009-2-2 14:42:09  回复
记号
作者:nancyhanxin 回复日期:2009-2-2 14:59:16  回复
盖个章先
作者:sky_szwto 回复日期:2009-1-2 16:06:07  回复
lz消气啦,那个谁谁贴的东西,偶一直就认为是用来做对比哒,衬托的真正让人HC的国宝越发的精美呀:)
作者:sky_szwto 回复日期:2009-1-2 16:07:25  回复
为虾米俺不能穿越??
作者:懒耳朵 回复日期:2009-1-2 17:10:56  回复
记号。。记号。收藏
作者:marks29 回复日期:2009-1-2 17:18:18  回复
jihao
作者:marks29 回复日期:2009-1-2 17:21:07  回复
马克上了吗
作者:snma_ 回复日期:2009-2-2 17:27:19  回复
穿越的马克一下
作者:snma_ 回复日期:2009-1-2 17:31:13  回复
奇怪了?记号
作者:低于80 回复日期:2009-2-2 18:00:02  回复
看过河南省博物院和陕博,激动到泪流满面
去了敦煌,就想杀了鬼佬这帮小偷,不要脸!
我要去三星堆~~~
作者:忘事精 回复日期:2009-1-2 20:04:36  回复
那个一亿的瓷器啊,哪个要是不小心打碎了,这辈子就不用活了
~~~~(>_<)~~~~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2 22:19:02  回复
2007年的艺术品市场虽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但是在年底的一系列国家规范市场、规范拍卖、规范专家队伍的行动表明着我们的收藏市场在改变,在从无序的艺术品倒卖转向正规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这是件好事,也可能正是2007这个特殊的时间,给了我们规范市场的一个良好契机。
3月20日,在纽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一件由美国水牛城Albcenter-Knox艺术馆提供的中国商代青铜酒器青铜鸮纹方斝以810.4万美元创下了历年来青铜器拍卖的全球第二高价,仅次于2001年在美国纽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以924万美元拍出的青铜器“皿天全”方斝,再一次证明了中国青铜器无与伦比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在国内拍卖资讯严重滞后的大环境下,一场悄然无声的拍卖会,却改变了中国青铜器的历史记录。3月9日-18日在荷兰马斯垂克(Maastricht)举行的欧洲古董博览会上,伦敦著名古玩商"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 推出一只战国时期的"青铜错金嵌绿松石貘尊",此尊高26.5厘米,长42.5厘米,工艺精湛,华美异常,不但保存十分完好而且流传有序,终以12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成为目前成交价最高的中国青铜器,为中国藏家所拍得,因为不是公开拍卖,所以它的轰动性就不如3月份以810万美元拍出的那只商晚期青铜鸮纹方斝,所以拍卖数据也没能及时公开,数日后此记录已被欧美相关各界一致认可。
战国青铜错金嵌绿松石貘尊1200万美元刷新青铜器拍卖纪录

作者:影子11 回复日期:2009-1-3 14:01:45  回复
马克一下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3 22:12:55  回复
【名称】:战国龟鱼纹方盘
【年代】:战国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通高:22.5cm,长:73.2cm,宽:45.2cm,重:23.5kg。
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
龟鱼纹方盘原为清宫旧藏器,形体巨大,铸造精湛,以其瑰丽雄奇的纹饰与造型见称,其工细瑰丽的盘体龟鱼纹与蓄势待发的四立体兽形足相得益彰,是战国青铜盘中罕见的佳作。


作者:shenxianbaobao 回复日期:2009-1-3 22:42:21  回复
无语膜拜
作者:hzx79 回复日期:2009-1-3 22:52:21  回复
mark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4 20:48:18  回复
【名称】汉建武二十一年斛
【年代】汉代建武二十一年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通高:41cm,高:33cm,口径:33.5cm,盘径:57.5cm。
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斛有盖,盖中央饰四瓣叶纹,外围饰两周宽带纹,其内圈宽带纹上原饰有三只鸟,现已残失。斛身饰四周宽带纹,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斛和承盘下各具三熊足,上嵌杂色宝石,现多数已失。
承盘口沿下铸铭文1行62字:
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旋,径二尺二寸。铜涂工崇、雕工业、涷工康、造工业造,护工卒史恽、长汜、丞荫、椽巡、令史郧主。
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带的铜工制造机构西工为皇帝作了一个带承盘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装饰物。铜承盘直径为二尺二寸。这件斛是由铜工的金银涂工崇、雕镂之工业、冶炼之工康、总成之工业四位工匠具体制造的,而由上级派来的护工卒史郓和本郡的长(指郡县的主要官员)汜、丞(指郡县的辅助官员)荫、椽(指郡县的佐治官员)巡、令史郧各位长官主持制造。以上涂、雕、涷、造为四个铜工工种,崇、业、康、业是四个工匠之名,他们四人是该器的制造者,因此,铭文称“造”。恽、汜、巡、郧则是各官员之名,这四个人是该器的主造者,因此,称“主”。
铭文反映蜀郡工官为皇帝制造铜器分主造和制造两级,也反映了当时铜器制作分工很细以及“物勒工名” 的制度。
斛为量器。铜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目前所知以战国、秦、汉器物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学者称为奁, 认为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义。其实这种桶形的斛,在新莽时就已出现。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与王莽政权几乎相衔接(中隔“更始”两年),从器型发展的连贯性来看,建武廿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实不足为奇。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4 21:22:44  回复
东汉 鎏金熊足铜樽 通高41厘米
收藏地:故宫博物院
此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东汉青铜传世珍品。樽下承盘。樽的形制如常制,圆筒形,通体鎏金。樽腹中腰饰凸弦纹三道并附对称兽面衔环,三熊状立足。承盘较浅,通体鎏金,三熊状盘足。樽、盘之熊,遍体镶嵌圆形或水滴形红、绿宝石,犹如花斑。
自名"承旋"
承盘上有铭文"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证明这是建武年间蜀郡工匠制作的御用酒器,当时称之为"承旋"。此樽装饰异常富丽,黄灿灿的通体鎏金,配上光彩夺目的红、绿宝石,显得非常豪华高贵。
铜酒樽既可盛酒,又能温酒
樽,是"尊"字加木字旁,表明樽应为漆木器。当然也有人把某些铜器叫做樽。木漆酒樽主要是用于盛酒,而铜酒樽除盛酒之外,还用于温酒。1962年在山西右玉大川村出土的一件汉代铜樽上有铭文“铜温酒樽”,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东汉鎏金熊足铜樽,樽下带承盘,自铭为“承旋”。据《说文》说,“镟,圜炉也”,即圆形炉子。这些皆可证明铜樽具有温酒之功能。
光武帝的陵园
东汉时期,考古发掘出土的精美酒器不多,这可能跟汉末盛行薄葬和东汉大墓多没发掘或多被盗掘有关。目前东汉帝陵多发现于洛阳地区,规模最大的就是汉光武帝刘秀陵,俗称刘秀坟。刘秀陵墓位于洛阳市孟津县白合乡铁谢村西南。其陵南依邙山,北临黄河,松柏葱郁。陵园中矗立着一座周长约四百八十七米,高约十五米的巨大土丘,传即刘秀的墓冢。墓冢上下及四周现存古柏约一千五百棵,相传植于唐代。陵园西侧为光武帝祠,祠院内保存有宋代开宝元年(793年)“新修后光武帝庙碑”一通。高4米,宽1.34米,厚0.4米,计十九行,约四十五字,由宋太中大夫苏德祥撰写,碑文内容是歌颂光武帝由南阳起兵,决昆阳之战,扳邯郸之垒,定都洛阳等功绩。祠前通道旁原有两排古柏二十八株,各有名讳,象征辅佐刘秀打天下安社稷的二十八位功臣宿将,可惜今已残缺不全。
夔凤玉卮
东汉 .高12.3厘米、口径6.9
夔凤玉卮是一件清代皇宫珍藏过的东汉玉酒器。此卮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制成,局部有褐色和紫红色浸蚀。卮身呈圆筒形,配圆形隆顶盖。盖顶中央有圆钮,上饰漩涡纹,边沿作凸出的三花瓣形,每瓣均有穿孔。盖面上还有三只立雕羊首。卮身通体以勾连云纹为锦地,锦地上隐起变形的夔凤纹三组。环形卮耳在腹中部,上饰一兽面。卮底三足呈兽蹄状,腹壁近足处亦各有一段兽面纹。
汉玉之精品
汉代玉器素享盛名,"汉玉"几乎成了古代美玉的代名词。北京故宫珍藏的这件汉代玉卮,设计新颖,纹饰精美,琢磨细润,是汉代玉制器皿中的最佳作品,可谓宝中之宝。据知,汉代玉雕酒卮,目前国内仅此一件,因而更显得珍贵无比。
卮杯的发展历程
卮,是一种酒器,产生于战国末期,秦时杯卮并行使用,流行于汉代。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酒,用的便是卮。《汉书·高帝纪》说:"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东汉应劭说:"卮,饮酒礼器也。"汉代以后,酒卮少见,但仍没有绝迹,唐人颜师古说:"卮,饮酒圆器也,今尚有之。"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云:"乾高寅缺筑牛宫,卮酒豚蹄酹公。"看来,酒卮流行的时间很长,到唐宋时期仍有人使用。但是汉代以后的酒卮实物发现的很少,明代玉匠陆子刚的青玉酒卮酷似汉代的玉卮(樽),当是仿古之器。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4 22:20:24  回复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4 22:28:00  回复
【名称】晋 顾恺之 列女图(宋摹)
【年代】晋代
【简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5.8厘米,横47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明智美德。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现在画面绘有28人,分八段,每段书有人名和颂辞。用较粗的“铁线描”,线条刚劲凝重,人物面部、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衣纹用笔比《洛神赋图》稍粗。无背景,但间画有屏、柱器皿等物。顾恺之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要求,在此图中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上,同样有生动形象的体现。如在“卫灵夫人”一段中,画卫灵公与夫人相悟对,他既流露出内心对夫人识别贤德的明智感到惊喜,为不失自己身份又故作镇静。
此卷无名款,原作久已散佚,今天所见的是忠实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难能可贵。与《洛神赋图》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后纸有南宋汪注、叶隆礼,清王铎等题记。卷前有清收藏家染清标书签。钤元乔臾成、王芝,清梁清标、王鹏翀及乾隆内府诸鉴藏印。经《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4 22:38:57  回复
《斫琴图》. 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纵29.4厘米横13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一个制作场面。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此画在人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9-1-4 22:43:21  回复
作者:油菜树 回复日期:2009-1-2 13:46:54
楼主别气,你可以去投诉有人捣乱的。
把地址和ID名给斑斑们看。
你是楼主,有权要求斑斑们进行管理。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1-4 22:54:55  回复
提提
作者:鱼政笙 回复日期:2009-1-4 23:20:48  回复
這傢伙不死的魔僧呀
作者:白桦林里听风吟 回复日期:2009-1-4 23:30:51  回复
宋瓷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宋朝不愧是最重视“人”本身价值的朝代
作者:暖暖7688 回复日期:2009-1-4 23:37:09  回复
我在西安 学校靠近陕博
去过好多次了
呵呵
至于法门寺 被宰的不轻
大家一定要去法门寺珍宝馆 而不是法门寺
寺里面只有舍利 而宝物都在珍宝馆里面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5 21:05:09  回复
《京畿瑞雪图》纨扇,唐李思训(传),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纵42.7cm,横45.2cm
本幅无款识,右裱边项子京题:“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画京畿瑞雪图,宋宣和御府藏物也,定为神品第一。古胥山樵项圣谟获于梅花和尚塔前,得秘玩焉,百金亦勿与易。”
裱边钤收藏印“平书珍赏”、“平泉书屋主人审定印”2方。
项子京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书画鉴藏家,他收藏的书画数以万计。且能书善画,眼界自然高明,所藏书画多为稀世珍品。项子京的“天籁阁”收藏丰富,震烁古今,声名当时,蜚声海内外。钤有“项元汴印”、“子京”等藏印的书画作品,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都可以见到。但他个性吝啬,巧取豪夺,也多为人所诟病。
项元汴曾经购得一张古琴,上面刻有“天籁”两字,于是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天籁阁”。
项元汴的“天籁阁”收藏丰富,闪耀古今: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女史箴图卷》,现收藏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唐韩干的《牧马图轴》,现收藏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唐韩干的《照夜白图卷》,现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神龙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仅仅是项元汴的天籁阁收藏的千分之一,这些藏品在明朝的时候就十分罕见,天籁阁当时蜚声中外。风雅之士慕名纷纷来嘉兴求访项元汴,登瞻天籁阁,以观赏珍玩名画为荣。项元汴开门办“博物馆”,“所与交游皆风韵名流,翰墨时望”。明代江南四才子的书画,他经常购买,明代大画家仇英曾为他高价定制画作;文征明长子文寿承,工书法,为明代流派印章的开山祖,为其刻印。陈淳为写意花鸟画宗师,曾教项元汴绘画;大书法家董其昌年轻在项元汴家当过家庭教师。因此,就明朝当时的名家之作,项元汴收藏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由于明末清兵入关,天籁阁收藏全部被一个叫汪六水的千夫长所掠。天籁阁至此衰败,但天籁阁部分收藏辗转流传后世。由于项元汴生前没有留下天籁阁藏品名目数量,身后文物又流散,无人能说出全部珍藏的名目数量。但当时散失的文物其中一部分为后来的收藏家安岐、梁清标等收得,多归入清室内府,而后收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部分为国内其他博物馆以及国外博物馆收藏。仅从《嘉兴市志》中所列的收藏目录看,这些天籁阁旧物都是宋元以前历代书画中的极品,现在都是国宝级文物。而这仅是天籁阁收藏品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天籁阁的收藏品的丰富程度和巨大价值在中国收藏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李思训(651-716,一作653-718)唐代书画家。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在创作上,李思训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
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现已罕见。《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十七幅,现在仅见《江帆楼阁图》和《九成宫纨扇图》。
《京畿瑞雪图》纨扇扇面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有所谓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这三幅画在清代以前均未见著录,也缺乏早期的收藏印记和题跋作为断代的佐证,而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唐代同类作品可资比较,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其勾勒填色为主的质朴画法和追求简古的生拙风格便简单地断定为唐人作品。正因为缺乏断代依据,这三件作品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画面上大量古代建筑所反映出的宫室形制来判定作品的创作时代就成为较为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学者将画面中建筑装饰的细部,如:琉璃瓦、格子门、木牌坊和斗拱的形制作为“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的有力物证,认为这三幅画所表现的建筑群非唐非宋,进而得出结论,断定它们不是唐人的作品,而是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5 21:24:11  回复
《九成避暑图》页,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28.5cm,横31.6cm。
本幅无款识。对幅清代乾隆皇帝题诗。钤乾隆内府诸收藏印。《石渠宝笈》著录。
此幅为清宫旧藏,是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几幅时代较早、传为唐人的绘画作品之一。乾隆题诗中有“九成琼殿叠,百道玉泉翻”句,认为此图写九成宫。事实上,画面描绘的是贵族出行和游乐的场面,繁密富丽,充满亭台殿阁,其间人物、鞍马、舟车往来。画法虽具大小李将军“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实为南宋画家所作。

作者:solamiso 回复日期:2009-1-6 0:06:44  回复
可惜
好好的帖子被毁了,、
这个帖子最可会的地方是大家的交流
是每个人的体会
不是copy一大堆东西堆这里就行

作者:江南伊人纯真年代 回复日期:2009-1-6 2:46:35  回复
看了此贴,无限向往法门寺,陕西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可惜我只去过上海博物馆。正巧前几天还去了上博,虽然里面的珍宝实在比不上之前提到的几家博物馆,但是我这个外行看了也是惊叹连连。
咳咳~~恕我占用一小快地贴一贴我在上博拍的。由于那次是临时起决定去的,所以照片都是用手机拍的。
64件不能出境国宝之一

子仲姜盘里面的内饰

晋侯苏钟--64件禁止出境国宝之一

牲尊

拍的不好,其实在她面前看,真的觉得她很美,仪态万方

作者:江南伊人纯真年代 回复日期:2009-1-6 3:08:02  回复
原谅我上一张不小心用了闪光。后来我是万分注意的。
一座释迦摩尼的雕像,不得不说现场看真的很庄严。ps:这个不是我打了闪光灯,实在是我的手机无法调节博物馆打得灯光

这个人物的面庞很生动,可惜没怕清楚

很喜欢这件物品,太生动了。注意看人物的嘴,非常鲜艳

玉面罩

钞票

作者:江南伊人纯真年代 回复日期:2009-1-6 3:15:49  回复
我发的图怎么那么大?原谅我第一天涯贴图。我压缩试试
下面是一些陶瓷。

作者:江南伊人纯真年代 回复日期:2009-1-6 3:17:16  回复
原谅我不是存心要刷屏的
作者:江南伊人纯真年代 回复日期:2009-1-6 3:24:15  回复
tz们别怪我啊。我实在搞不定了。
以下的陶瓷,我实在是叫不上来名字。





作者:江南伊人纯真年代 回复日期:2009-1-6 3:28:01  回复
上博去的匆匆,所以只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青铜馆。过年期间,我会去南京,有去南京博物院的计划。我很想在这里把我的所见分享。
作者:闲庭信步的黄豆 回复日期:2009-1-6 19:57:53  回复
好贴是需要人工置顶的
HC地飘过~~~~~~~~
作者:hamu太朗 回复日期:2009-1-6 20:21:14  回复
马克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6 20:55:58  回复
丹青神品 中国纸本绘画第一孤本
唐代,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牛马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画科,标志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韩混的《五牛图》为代表的牛马画,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又一次质的飞跃。
举世罕见的唐代真迹 《五牛图》所用纸质为麻料,为唐代纸张。尾纸上有项元汴、弘历、金农等题记。此图不仅是韩混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难以匹及。
流传有序的丹青神品 《五牛图》历尽千载沉浮,流传有序。北宋徽宗时曾进入内府,南宋末年归赵伯昂所有,元代曾在鲜于枢家中见到此图。后后又归赵孟頫收藏,赵孟頫为此画题了“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的跋文。明时归项元汴所有,清初归宋荦,后收入乾隆内府。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此图被英人掠至香港拍卖,为汇丰银行买办吴衡孙购得。后吴氏破产将此图拍卖,时值新中国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不惜重金将这件稀世珍宝抢救回京,国宝历尽千年的沧桑,再次回到了故宫之中。

作者:鱼政笙 回复日期:2009-1-6 21:05:18  回复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此图被英人掠至香港拍卖,为汇丰银行买办吴衡孙购得。后吴氏破产将此图拍卖,时值新中国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不惜重金将这件稀世珍宝抢救回京,国宝历尽千年的沧桑,再次回到了故宫之中。
---------------------
你這死滿遺v夠了沒有
要不是你的祖宗我們要花這么多錢買回這畫嗎
作者:solamiso 回复日期:2009-1-6 21:26:59  回复
喜欢唐代人这种气势,气质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7 20:26:47  回复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周昉笔下的《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挥扇仕女图》卷,又名《纨扇仕女图》。藏故宫博物院,传为唐周昉绘,绢本,设色,纵33.7cm,横204.8cm无作者款印。引首清高宗弘历题“猗兰清画”四字。钤明韩世能 “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共31方。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但此画究竟是何人手笔,一向有不同见解。故此卷是否为周周昉之作仍需予以考证。
周昉字仲朗,长安人,出身于贵族。其绘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大致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的40余年(公元762-805年),所作“水月观音”的形象,世称“周家样”。后人评其画为“古今冠绝”。《宣和画谱》记载周周昉画目计72件,属于仕女画题材的约30有余,其中有一件“纨扇”。《清河书画舫》可能据此订为周日方之作。这种结论是否正确?我们可研究一下此图描写的人物究竟是唐代哪一时期,从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可以了解;初唐与隋代接近,穿紧袖衣,尖头靴,天宝末年便易为“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诗《上阳白发人》),至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时世宽妆束”(同前),说明唐代衣服由紧、窄向宽变更,这是非常清楚的。察看此图女官、宫女及贵妇的衣服,便知它不是紧袖尖靴,也不是长袖曳地的宽妆束,而接近“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时代特征,应属开元时代(公元713-741年),较周周昉生活创作的时代略早。目前,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周周昉的代表作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簪花仕女图》(也有人不同意此说),而《簪花仕女图》上的高髻宽妆、肌体丰肥的贵妇形象与此卷丰腴适中、襟袖窄小的形象有所不同。其用笔设色也迥然有别,显而易见的是:两图绝非出自同一人的手笔。
此卷中贵妇、女侍的身材丰腴、面庞浑圆不是偶然的。关中地区妇女易丰肥,与江南地区妇女多纤弱这一点不同,以丰肌秀骨的杨太真妃作美女典型,逐步形成了崇丰肌美女的审美观。在这种社会风尚熏陶下终于涌现出张萱、周周昉等绘曲眉丰颊之贵族女性的仕女画家。而《挥扇仕女图》的作者可能早于张、周,从其高度艺术水平来看,也应是名家之作。

钤于“猗兰清画”上方正中的印文是乾隆御笔,此印真身出现在2008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上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乾隆御笔”白玉玺以6338万港元成交,刷新白玉世界拍卖纪录

作者:miumiu00 回复日期:2009-1-9 0:34:57  回复
前面同学想去看南博,我是1月3日才去的,基本跟我以前去的样子没太大变化,只是民俗馆在展出清代的佛像,不错。发一些图片,自己拍的,可能不是效果太好。
发不上去图呢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9 14:06:48  回复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进步的当今社会,要把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将其拍摄成照片或者制作成DV。但是,如果将历史追溯到一千年以前就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凭借记忆把当时的场景记录下来,然后再以绘画的方式将其展现在纸上。《步辇图》就是这样的画。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臣禄东赞来长安拜见唐太宗李世民。迎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原系外戚,本是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为下嫁松赞干布被唐太宗册封为文成公主)当时的阎立本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把这一历史事实定格成《步辇图》,这幅画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类同于现在的新闻照片,属于纪实性历史画,史称“历史纪实画”。
阎立本(?~673)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其父阎毗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兄阎立德亦长于书画、工艺、建筑。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描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肖像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杜甫《丹青引》中有“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的诗句形容其所画之生动传神。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画面上。
画中端坐辇上者为一身帝威的唐太宗,唐太宗目光炯炯而不失诚善。抬辇、持扇、打伞者为宫女,宫女面形微圆偏润,体态瘦削细弱,标志着六朝仕女的秀骨清像已经开始转向唐朝的丰腴肥硕。唐太宗正前方着红衣者是内廷译官,他手持笏板,引见身后的禄东赞入朝。禄东赞身着吐蕃朝服正向唐太宗行礼。末尾穿白衫的是内侍太监,由此表明这件事发生在后宫。全卷人物的精神气质刻画的十分得体,从禄东赞那饱经风霜的瘦脸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迫切的愿望和干练的办事能力。由卷后章伯益题跋:“...旨诏以琅邪长公主外孙女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少小夫妻,虽至尊殊恩,奴不愿弃旧妇,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取。太宗嘉之,欲抚以厚恩...”我们知道唐太宗十分欣赏禄东赞的精明能干,当即提出要将文成公主嫁给禄东赞。禄东赞说他是奉命公干,且又有家室所以不从。其实,这可能是唐太宗有意试探禄东赞。看看他是否能够秉公完成使命,唐太宗对禄东赞的态度非常满意,予以重赏。
画家省略了环境描写,据画中出现的宦官形象,无须描绘任何背景就表明了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出现在后宫。画家遒劲坚实的铁线描甚为精练,奠定了唐宋铁线描的基本形式,设色仅以红、绿、赭、黑等几色,简约浓重,和谐自然。全卷完整的保留了初唐时期人物画的风格。由于该图深藏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气息,现已成为研究唐朝与吐蕃民族关系的图证。
画卷拖尾有北宋至明代22家名人题记。本幅及前后隔水共钤有121方收藏印。此图在民国初年被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盗运出宫。在战乱中流落到民间,一度落到文物贩子手中。1959年被有识之士捐献给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同年拨给故宫博物院。
此图上有宋初章友直的小篆题跋,叙述了相关的故事,并录唐李道志与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也有人认为是宋代的摹本,目前仍存在争议:http://news.artxun.com/buzuotu-959-4792792.shtml
阎立本另一代表作《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亦被认为是宋摹本。

作者:还在期待 回复日期:2009-1-9 14:36:22  回复
乾隆那个贱人。破坏了多少国宝文物?
作者:Tinuvielle 回复日期:2009-1-9 17:38:44  回复
同上。这SB没事就往各种书画上盖他的破印,写他的破字。
作者:超级倒韩 回复日期:2009-1-9 17:55:02  回复
马克一下~~~~~~~~~~~~~~~~~~~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10 23:02:51  回复
《文苑图》卷,五代,周文矩作,绢本,设色,纵37.4cm,横58.5cm。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图左宋徽宗“瘦金体”题字:“韓滉文苑圖,丁亥禦劄”,下书“天下一人”押,遂定为唐代韩滉作。然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另外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幞头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同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本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卷,后半段画面与此图完全一样,故可肯定《文苑图》作者是周文矩,所画内容为琉璃堂人物故事。至于两图孰为原本?抑或均属摹本?据考,美国的《琉璃堂人物图》卷水平较差,人物面相稍欠神采,衣纹用笔颇见柔弱,且图首宋徽宗题“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神品上妙也”和下钤“內府圖書之印”均伪,故此图当为宋以后摹本。而《文苑图》人物神采奕奕,笔墨功力深厚,本幅右下角又有南唐墨钤“集賢院禦畫印”,证明此图不会晚于五代,极可能即周文矩原迹,惟前半段已佚,也许周文矩又重临了后半段,亦不排除为同时高手临仿本。总之《文苑图》属五代真迹名品,殊无疑义。
作品所绘琉璃堂人物故事,据考即唐玄宗时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友宴集的故事,与会者可能有其诗友岑参兄弟、刘眘虚等人。《文苑图》绘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有倚壘石持笔觅句者,有靠松干构思者,有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者,情态各异,形神俱备。所缺前半段从《琉璃堂人物图》中可以看到,是画四人围坐议论,其中有一位僧人,还有侍奉的童仆。从全卷场面可领略当时宴集之盛况。
此图画法与《琉璃堂人物图》及周文矩另一幅《重屏会棋圈》卷(宋摹本)相比较,风格相似,都呈周氏典型面貌,但水平却有高下之分。本图人物衣纹所运“战笔描”细劲有力,曲折中见流畅,圆润中具轻重,树石勾染细致,富层次和立面感,人物情态尤富神采,个性各异。作为五代一幅真迹,确反映了该时代所达到的水平。
此图见于《石渠宝笈·初编》和明·詹景凤《玄览编》著录,可能曾入南唐后主李煜《阁中集》,后又入北宋徽宗《宣和睿览集》。
此图曾随部分南迁文物运往台湾,途中转运装箱时因游击队骤至而仓促遗弃,成为唯一一件被我军追获的故宫运台国宝级名画。

作者:给青春一个交待 回复日期:2009-1-11 5:01:14  回复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10 23:02:51
==========
你不要太过分了,不要再破坏这个帖子了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1-11 10:38:03  回复
提提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11 11:32:12  回复
张大千邂逅《韩熙载夜宴图》
1945年深秋的一天,古玩商云集的北京琉璃厂一带,人流如潮,街道两边,古色古香的店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瓷器、青铜器和字画,其中一个铺子正在出售“东北货”(古董商对流落关外的文物珍宝的叫法)。
一个气宇轩昂的汉子走了进去,他环视了一下室内的摆卖品,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略感失望,正想离去,却不料被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拦住了去路。原来,这家古董店的老板见到他相貌不凡,知道遇到了贵客,于是赶紧截住他,并把他请到了内屋。内屋里,一幅摊平放在桌上的异常宽大的画卷,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走过去,盯着它看了几眼,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又弯下腰,细细地揣摩了一阵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店老板看到了他脸上两眼放光、欣喜若狂的表情。古董商知道赚大钱的机会来了,他给这幅画卷开出了天价———黄金500两。
黄金500两———相当于一座清朝王府大宅的价钱。什么字画这么值钱呢?那就是书画国宝———《韩熙载夜宴图》。这个买画的人又是谁呢?他就是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画坛奇才张大千。
1945年的秋天,这位充满神奇色彩的画坛大师,邂逅了这幅同样充满神奇色彩的古画。
古画也曾风光也曾流落街头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作品,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以当朝中书侍郎韩熙载在家中举行夜宴的情景为题材,绘制了这幅画。
《韩熙载夜宴图》画卷长335.5厘米,宽28.7厘米,是一幅设色绢画。全画分成五个段落:“听乐”、“观舞”、“歇息”、“清吹”和“散宴”。每段以古代常见的家具屏风相隔,内容前后连续又相互独立,构思十分巧妙。这种分段而又紧密相连的表现方法,颇具连环画的特点,使全画似断还连。
清朝雍正年间,此画属于当时的权臣年羹尧所有,所以图上留下了年氏的收藏印。不过,他们之间的缘分十分短暂,这位和皇帝称兄道弟的年羹尧,虽然曾经显赫一时,不可一世,但终究只是个奴才,皇帝老兄一不高兴就抄了他的家,《韩熙载夜宴图》也被没收了。
有书画收藏癖好的乾隆皇帝弘历对此画也十分倾心,他的亲笔题签和“太上皇帝”印文至今仍留在画上。后来,此画一直被珍藏于清宫之内,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过了一百多年的“皇家生活”。
清末,它是末代皇帝溥仪逃往东北随身所带的行李之一。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灭亡,《韩熙载夜宴图》和许多“御藏”文物一样,流失在长春街头。当时,这些千年真迹在当地是论袋计价的:一麻袋文物多少钱。有些识货的人就把它们买下来,并带入了关内。只要一进入北京琉璃厂一带,这些国宝的价钱就会成千上万倍地飙升。当时的古董商人称这批货为“东北货”。
1945年的秋天,重返北京的张大千打算在北京买房定居。当时恰好有一所前清的王府要出售,价钱是500两黄金。张大千亲自去看了房子,觉得很满意,就向房主交了订金,准备过几天就搬进去住。看好了房子后,他就去琉璃厂一带逛古董店,结果就发生了前面的那一幕。
张大千舍宅取画
张大千并不是很有钱的人,买了房子就不能买画,买了画就不能买房子。名宅与名画不能兼得,舍画取宅还是舍宅取画呢?经过几天的思考,张大千做出了决定:舍弃豪宅购买名画。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把用来买房的金条买了画时,他说:“那所前清王府不一定马上就会有主顾,而《韩熙载夜宴图》却可能一纵即逝,永不再返。”
1952年的夏天,旅居香港的张大千决定移居阿根廷,为了筹措费用,他不得不出售“大风堂”的镇山之宝———《韩熙载夜宴图》以及五代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和元代方从义的《武夷山放棹图》。
再一次让人们感到震惊和迷惑的是,张大千竟然以低于香港市场一般古字画的价钱,把3幅无价国宝卖给了他的一个朋友,那幅用名宅换来的《韩熙载夜宴图》居然只开价2万美金!
谜底不久就解开了。当时的国家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赶赴香港,从张大千的那位朋友手中购回了这3幅国宝。辗转多年,《韩熙载夜宴图》终于又回到了它的老家———故宫。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11 14:58:45  回复
《溪岸图》传为五代董源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得于桂林,不久张大千以金农《风雨归舟图》与之交换。1952年张大千因生活拮据将其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等巨宝转让出售,但是却留下了《溪岸图》,可见张大千对其之珍视。1956年,张大千来到美国,因为急需要钱,终于决定将珍爱的《溪岸图》出售,但无人敢买,王己千用自己的一些在市面上颇有价值的画把它换了下来,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1997年5月,《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从著名华人书画收藏家王己千先生手上购藏五代山水画家董源的《溪岸图》,并花巨资建立王己千家族陈列馆。作为一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为个人收藏开辟专馆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专家们认为,《溪岸图》可以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的两件镇馆之宝---范宽的《西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并驾齐驱,并称为中国早期绘画的三大名作。堪称“东方的蒙娜丽莎”。但是却有人对此画的真伪进行了置疑,1999年12月,大都会博物馆在纽约召开了《中国书画鉴定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和自动前来听会者众多,会场爆棚,气氛热烈。中国大陆参加会议的有启功、傅熹年、杨新等书画鉴定界大腕。会议就《溪岸图》是否为真迹的问题展开了争辩:代表正方的是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顾问、普林斯顿大学方闻教授和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代表反方的主要是加州伯克力大学艺术史教授高居翰。艺术品真伪与断代历来就是艺术史研究的重点之一,不过仍然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对中国古代绘画《溪岸图》的鉴定引发了如此激烈、广泛和深刻的讨论,这在中国古书画鉴定史上是空前的。《溪岸图》真伪和断代的争论尽管沸沸扬扬,但不外乎三种观点。一为“仿作派”:认为此图实为近人张大千仿古之物,而非董源真迹,以高居翰为代表;二为“真迹派”:坚持此图为董源真迹,以方闻为代表;三为“宋画派”,认为此图最晚亦在北宋,但不一定就是董源所作,以大陆启功、台湾石守谦等为代表。此三派之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结果,但在学术界已有公论,即《溪岸图》绝非张大千仿作,是否为董源真迹尚待进一步研究。不过,话又得说回来,高居翰称《溪岸图》是现代人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合谋”所为的“产物”,继而确指系张大干作伪,不是没有“根据”的。张大干作假画是众所周知的,加上他当年费尽心思换来的《溪岸图》又没有任何了不得的“故事”就易手王季迁,这在高的心里一定是耿耿于怀、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在高的眼里,你张大千如果确认《溪岸图》是董源的真迹,而且你张大千又非常清楚董源的墨迹既存世无几且又颇多存疑,在真假莫辨的情况下,轻易易手应该是藏家的大忌,况且你张大千又是一个视宋元名迹为生命的大收藏家。如果这件《溪岸图》真的是董源墨迹,易手王氏一定不会毫无“回报”的;如果是一件赝品,王氏乃是你张大干的挚友,如何以此赝品糊弄?倘若这些都不是,那就是其中必定酝酿着什么“猫腻”?(美国人认为王己千撒谎,称王氏以前曾把张大干作的假画当真迹卖给美国博物馆。)凡此这些,视《溪岸图》为张大干伪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11 15:00:01  回复
《溪岸图》真伪难定,而张大千收藏的另一件董源的作品《潇湘图》一般认为是比较可信的真迹。
2008年5月6日,星期二,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据知情者透露,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
董源是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他的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据调查,书画展柜中的滴水来自展柜上方的空调换气口,属于设计缺陷。其实类似问题在这种展柜上还有很多,如展柜背板紧贴暖气,导致冬季展览书画时出现文物变形或折裂现象;又如展柜开关装置不合理,摆放和收起文物时,很容易造成损伤。虽然相关方面曾向上级反映有关问题,但改进有限,隐患仍旧存在,这次滴水事故更是犯了书画文物保存的大忌。
据故宫介绍,2008年5月5日下午,武英殿书画馆报告有展柜内轻微滴水,展出的五代董源《潇湘图卷》被滴水。之后,院领导和展览部、古书画部、文物管理处、文保科技部主任等部门负责人及书画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关闭湿度控制机,开柜撤取文物检查。
经现场验看,由于管理员发现及时,画心下部仅一点着水,无明显水渍。由于画心处非常平实光滑,因此水滴滑至底托挡处,致使裱褙纸有洇湿,但无开粘脱骨现象,无起泡、起翘。经权威书画专家共同确认,该作品未遭受明显损伤,经处理可恢复。确诊后,画作被迅速送至文保科技部“急救”。
经处理后,整个画面平整如初,画心滴水处无任何肉眼可视痕迹,只裱褙留有较淡的痕迹。在专家确认展出不会影响文物安全后,故宫决定该作品可以继续正常展出至6月9日展览结束。5月6日下午,该作品被运回展室,5月7日展览已经恢复开放。

作者:xyis 回复日期:2009-1-11 15:56:59  回复
继续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11 23:04:24  回复
界画是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将一片长度约为一枝笔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作为辅助工具作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界画适于画建筑物,其它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为“工笔界画”。
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顾恺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
卫贤,五代南唐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仕后主时为内供奉。南唐国力虽不强,但在中主李璟朝(943-961)至后主李煜朝(961-975)短短32年中,集中了顾闳中、董源、周文矩、徐熙、赵幹、卫贤等开宗的绘画大师,应得上“时势造英雄”这一句话了,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画由唐的人物画趋向北宋的山水画的转折时期,这些画家都作出了承上启下的重大贡献。卫贤善界画,既能“折算无差”,又无庸俗匠气,被称为唐以来“第一能手”。
卫贤《高士图》轴
中国五代画家卫贤传世唯一作品。此图绢本,淡设色,纵 134.5厘米,横52.5厘米,为卫贤所作《高士图》组画之一。原图共 6幅,画黔娄先生、楚狂接舆、老莱子、王仲孺、于陵子和梁伯鸾。前 5幅已佚失,仅剩描绘梁鸿、孟光的这幅。梁鸿、孟光事见《后汉书·梁鸿传》。此图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山水,笔墨干涩,山石高耸,间以杂树,下傍湖水;下部画建筑与人物,房舍简陋,围以篱笆,屋内梁鸿端坐于榻,孟光下跪,双手捧案高举。人物及建筑物用笔工细、挺拔,很见功力。周围山石、杂树笔墨错纵、繁密,较为鬆秀。
此图装裱形式奇特,立幅裱成手卷,卷首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卫贤高士图” 5字,曾入宣和内府收藏;本幅有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书“神”字并题记一段,并经清内府收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庚子销夏记》、《墨缘汇观》、《诸家藏画簿》、《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汉代隐士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见《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安伯鸾,是东汉明帝时的隐士,学问高深却安于躬耕劳作的清贫生活。娶同邑女孟光为妻,孟光容貌甚丑,但心地高洁。婚后二人相敬如宾,每次梁鸿替人耕作回来,孟光已做好饭食,置于案上,恭恭敬敬地将几案举至头皮,跪请丈夫用餐,每日如此。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举案齐眉”的佳话。
此图虽为主题人物画,却集山水、人物、建筑画为一体。山石多用平笔皴擦,注意用墨色的深浅对比强调峰岫的凹凸和凝重的质感,石上干笔点苔的技法更是画家的独创。房屋和木栏栅篱用界笔描绘,结构严谨清楚,并能表现出一定的透视感和纵深关系。界笔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舟车画中描绘直线的工具。其为一个圆形笔套,作画时将毛笔放在套里,只露出毫尖,然后将其靠在直尺上移动,毫尖露出的长短决定线条的粗细,这样画出的墨线就又匀又直了。此图卷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传世卷轴画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笔“植柱构梁”的建筑画迹之一。
此图曾经宋同密《云烟过眼隶》,照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孙承译《庚子销夏记》、安歧《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著录,是一件递藏有绪、鉴定界公认的五代卫贤真迹。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1-12 14:12:53  回复
《阆苑女仙图》卷,五代,阮郜作,绢本,设色,纵42.7cm,横17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此图流传有绪,是阮郜唯一的传世作品。阮郜,生卒年不详,五代画家。《佩文斋书画谱》列吴存疑。官大庙斋郎。工画人物,尤擅仕女,凡纤称淑婉之瑶池阆苑之趣,萃于毫端。其《阆苑女仙图》为传世真迹。
“阆苑”是传说中仙人的住处,有时也指宫苑。此图描绘的当是仙山阆苑,为仙女生活游玩之地。图中描绘苍松翠竹间,一群女仙休闲的情景,其中三个地位显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执卷欲书,或展卷凝视,或拨弄三弦。四周有乘鸾女仙、乘龙女仙、驾云女仙,还有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缓缓而来的女仙,与地上群仙互为呼应画中女仙体态纤弱,衣纹勾描细密圆软,一反唐周昉时代侍女之丰肥与衣纹线条之方硬。树的画法多蟹爪,略近李成。坡石以墨线勾,染青绿色。水纹繁复,刻划极为生动,有唐人遗风。清人高士奇在跋中云:“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閬苑仙女圖》曾入宣和禦府,筆墨深厚,非陳居中、蘇漢臣輩所可比擬。”

作者:absdc 回复日期:2009-1-12 17:22:32  回复
留名,学习
作者:kittylhcn 回复日期:2009-1-12 17:54:08  回复
只看到图片就被震了
不愧是国宝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9-1-12 18:44:45  回复
笑,这件真能让你这么喜欢么?
那你要是看到国家博物馆那件胡人乐舞的三彩,会激动到哭起来滴~~~
简直就是活的一样。

作者:浮释阏蒽 回复日期:2009-1-12 19:32:00  回复
不错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1-13 11:47:11  回复
(⊙o⊙)…
作者:偶是观光团成员 回复日期:2009-1-13 11:57:36  回复
收藏
作者:尹清欢 回复日期:2009-1-13 12:36:49  回复
记号
作者:盗墓笔记五 回复日期:2009-1-13 13:37:52  回复
简直可以溺毙在这样的帖子里啊,目眩神驰,这么多美丽的宝贝,我们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啊!感谢顶帖上来的同学,让俺看到这帖。向张伯驹先生鞠躬致敬!!
作者:流浪DE风ペ 回复日期:2009-1-13 14:23:23  回复
mark
记号

作者:我在挪威 回复日期:2009-1-13 14:28:14  回复
昨天看了《台北故宫》,好多精品都去了台湾,也没机会看到,挺遗憾的。不过这帖扫盲后发现,留下来的也很精彩,先在帖子里饱眼福,有机会实地再看看。
参与天涯用户调查送红包
作者:greenlay 回复日期:2009-01-13 22:40:13  回复
近日,在乾陵举办的唐代胡俑展中,有两个胡俑的形象引起参观人们的热议。
因为这两个胡俑的形象与蓝精灵很像,都有一个很卡通的帽子。只是胡俑的面部表情比较凶狠,不如蓝精灵那样可爱。据乾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两个胡俑发掘于永寿,目前还没有更多资料。

作者:三个饱一个倒 回复日期:2009-01-18 20:29:20  回复
MARK
作者:nawuxika 回复日期:2009-01-18 22:33:59  回复
好贴,留名
作者:二机部 回复日期:2009-01-18 23:04:07  回复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8-12-12 1:31:39
这是我最喜爱的文物之一。
在国博有这么一件,那件还要完好些。
去了国博两次,每次都要去先跟它打个招呼,喂,我又来看你了。
不招呼不行,它是长年展出的,而且在一进门的位置。
话说我是在四川的,每次去北京都要去国博呆个五六个钟头,腿快断掉,肚子也饿得要死,可心里真是爽死了~
==========================================================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妇好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掘过的商王室贵族大墓,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能够确切断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墓殷墟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鸮尊更是为世人所瞩目。此尊以鸮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
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双翅装饰卷曲的长蛇,间杂菱形纹。颈后饰有兽面纹。背后鋬下饰展翅飞翔的鸮纹。纹饰如此繁复不穷,使人叹为观止。

作者:vancyrus 回复日期:2009-01-19 13:33:28  回复
好好学习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01-20 19:52:59  回复
是啊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01-21 16:15:49  回复
顶顶
作者:二机部 回复日期:2009-01-21 19:49:34  回复

作者:事过境迁了无痕 回复日期:2009-01-22 11:13:24  回复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那个akkkkkkkkk 的像个狗皮膏药似的,怎么T都T不走了!~
好贴,见到了不少好东东!~!可惜只在故宫逛过,有机会每个博物馆都要跑跑!~
作者:四季之人 回复日期:2009-01-22 15:32:35  回复
留名……
作者:青争JING 回复日期:2009-01-23 00:04:17  回复
记号
作者:萧奕人 回复日期:2009-02-01 17:00:17  回复
对中国古代文化一直感兴趣,但沉醉于文物中却靠这个帖子,去年11月去西安,在陕博呆了近8个小时,中午饿得不行,又不甘出门重新排队,吃了一回方便面,看文物的时候腿都要断了,结果还是死挺着.
作者:日幻夜真 回复日期:2009-02-01 19:03:26  回复
记号
作者:首尔宝宝 回复日期:2009-02-01 19:43:44  回复
马克,好好学习啊。。。
作者:陶瓷丸子 回复日期:2009-02-01 20:24:06  回复
我头几天刚看过这个“妇好鸮尊”,当时一眼看去,觉得真是个好可爱的猫头鹰啊!转着圈看了半天,一个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居然这么萌,实在新鲜。。。。。
现在北京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这种不算)和很多省级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如果有机会真的应该好好去看看。
ps:首都博物馆不提前预定就不能领票,很严格,所以一定要预订了再去。

作者:高粱地里吃过亏 回复日期:2009-02-02 08:25:57  回复
mark
作者:苛宝宝 回复日期:2009-02-02 08:55:10  回复
我也是 古董
我也是 纯精制品!!!
作者:tulip_1223 回复日期:2009-02-02 13:29:04  回复
唐以前的能工巧匠好友创造力,最鄙视乾隆,乡巴佬皇帝,他爹的审美观比他强多了,清的粉彩有的还是挺好看的。
看到有人捧小日本的臭脚,还什么中华的文明被日本传承了,吐了都。不要以为正仓院收藏了唐代皇帝的御赐品,保存唐风的建筑,会些汉字就是继承了中华文化,小日本YY起来可比木丰子强多了。手段也高明多了。也就照猫画虎,中华的正统文化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我承认我是半个文盲,我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就拿琵琶来说,他是从西域传来的,是湖人的乐器,历经时代祖先们已经将其演化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提起琵琶知道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做好文化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认同并对自身文化有自信。
作者:rene-ting 回复日期:2009-02-02 15:01:33  回复
记号个!这么好的帖子到今天才发现!!!泪!!

作者:流氓兔斯基 回复日期:2009-02-02 16:31:55  回复
好贴要留名
话说我发现我家有不少仿品
作者:流氓兔斯基 回复日期:2009-02-02 16:33:03  回复
好贴一定要留名啊
作者:毅声杜宇春归尽 回复日期:2009-02-02 16:55:56  回复
这个太美了,不知道有没有仿品卖?大爱宋官窑,雅到极致,衬得后面几件珐琅彩巨俗气。不过好像最漂亮的几件哥窑的东西都没贴出来。我去找找看

作者:wangweigang1984 回复日期:2009-02-04 09:53:23  回复
mark
作者:小抽一下 回复日期:2009-02-08 01:14:32  回复
m
作者:养猫的熊猫 回复日期:2009-02-08 22:45:20  回复
mark
作者:zbid 回复日期:2009-02-15 05:51:46  回复
up
作者:冰生玉火 回复日期:2009-02-15 06:59:46  回复
还没有八那些精美的象牙雕刻!
作者:背着书包的猫猫 回复日期:2009-02-17 17:18:36  回复
好贴,客观的说,ak贴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好看~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02-17 19:14:29  回复
:)
作者:独孤猫猫 回复日期:2009-02-17 22:04:37  回复
mark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2-19 14:01:20  回复
去年8月份故宫景阳宫新开了个金银器馆,展品有许多是首次露面的金器。北京的朋友游故宫时应重点关注该馆,必要时将其一一拍照上传,可以发到博客或某个论坛上。

作者:rainjay 回复日期:2009-02-19 17:07:41  回复
太科学的了

作者:忘川雨人 回复日期:2009-02-22 23:10:46  回复
真想打劫博物馆

作者:三朵朵 回复日期:2009-02-26 13:46:26  回复
记号
作者:格斯威恩博士 回复日期:2009-02-26 15:06:36  回复
乾隆这sb,书画上都有这厮的涂鸦,糟蹋。
作者:旧时陌上薰 回复日期:2009-02-26 15:09:13  回复
记号
作者:十分秋色 回复日期:2009-02-26 15:12:09  回复
记号
作者:rokolue 回复日期:2009-2-26 15:17:28  回复
MK
参与天涯用户调查送红包
作者:勿拦 回复日期:2009-02-26 15:30:34  回复
美呆
作者:卡丹裘1985 回复日期:2009-02-26 16:10:17  回复
马克
作者:大叔的小宝 回复日期:2009-02-26 16:15:22  回复
特意登陆留爪
我们的祖先啊,多少能工巧匠啊!
作者:泛滥的天空 回复日期:2009-02-26 16:26:23  回复
LZ犯不着跟一脑残生气,看他说的话就知道是跟阎虫粘一风格的白痴了,说看过文物书都是抬举他,这年头在网上看过几张图和东拼西凑的简介的都敢出来自封专家,是脑残的都这样,跟这种人一般见识太吃亏了,用不着鄙视,直接无视就得
作者:violet0418 回复日期:2009-02-26 16:28:28  回复
mark
作者:闲人佳佳 回复日期:2009-02-26 16:30:48  回复
有宝必定现身!
作者:我刚从乡下来的 回复日期:2009-02-26 16:34:11  回复
mark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2-26 21:11:53  回复
唐佚名百马图卷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302.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作者名款,拖尾有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李宏的题跋。《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图卷共描绘各种马95匹,牧马的奚官与圉人41人在一条河中及岸边洗马、戏马、驯马、饲马的场面。这幅图中所描绘的近百匹黑、白、红、花等各色马,有动有静,姿态各异,生动活泼。画家对马的描绘,极善抓住其动态和神情,运动中的马被表现得活泼顽皮,静立时的马又被表现得庄重威武。画中笔法清秀温雅,敷色清淡,可以看出唐法向宋元法变化的痕迹。
此卷原误为唐人之作,据其画风,无唐人风范。视其用笔,约出自北宋画家之手,“百”之意为多。本卷的人马布局充盈迫塞,无构图意识,必是用于课徒,教授画马的各种姿态和毛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课徒画卷。马匹呈奔跑、欢跳之态,线条勾勒刚劲有力,人物衣褶短促,转折方硬,设色简淡,无唐人富艳之气。画幅上还绘有一猴,应是神话传说中掌管天马的弼马温。这件带有画谱特性的课徒模板和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卷同为描绘大场面的人马画,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赵喦 (五代史作赵岩)(五代·后梁)名霖,后改本名,字秋巘,陈州(今河南淮阳)人,生卒年不详。太祖朱晃朝(907-912)驸马都尉。末帝朱瑱朝(913-923)为户部尚书租庸使,与张汉杰、汉伦等居中用事。善绘事,精鉴赏,富收藏。唐末乱世,不惜重金收集名画五千余幅。为人谦和,礼优画士,有“赵家画选场”之称。平时纵览收藏名画,耳濡目染画艺日进,所画人马格韵超绝,非寻常画工所及,为世称道。有《汉书西域传图》、《调马图》等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调马图》卷,绢本,设色,纵29.5厘米,横49.4厘米,人物和骏马神态生动,运笔劲练而微有波磔。画面描绘一马夫牵马训导的情景。调马者装束与胡人无异,高鼻深目、满腮胡须。马取侧面之势,劲健强壮,充满动势。画家的描绘技巧极高,造型能力既准确又生动,构图也别开生面。此图曾经宋代内府,元代曹知白,明代何元朗、徐乾符、项元汴,清代裴景福及近代庞元济等人收藏,《宣和画谱》、《式古堂书画汇考》、《书画记》、《壮陶阁书画记》等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调马图》是赵喦唯一传世作品

作者:SouthernSeethe 回复日期:2009-02-26 21:31:41  回复
见识见识了,楼主好勤快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2-26 23:12:42  回复
李公麟(1049-1106)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产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虽然被列入了文人画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他的艺术思想也很进步,以“立意为先”、“以喻世教”为创作宗旨,被时人推为“宋画第一”。世传李公麟的画甚多,但可信为真迹者极为罕见,传世的仅有流出海外藏于日本的《五马图》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公麟《临丰偃牧放图》。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另2005年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2750万元成交的《西园雅集图》专家考证为托伪之作。
《五马图》卷纸本白描纵26.9cm 横204.5cm (二战以前藏于日本私家,现下落不明,据说已毁于战火,但外界怀疑是藏者故弄玄虚将此画秘不示人。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 此图画西域进贡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皆各由奚官牵引。无款,马后有黄庭坚小行书签题马的年岁、尺寸、进贡年月等,又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做,是李公麟传世精品。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425厘米,卷首上角署款小篆二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本幅有清高宗弘历题诗,明太祖朱元璋题跋,鉴人藏印记29方,历经宋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明内府、清内府收藏。见于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清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溥仪逊位后,被溥杰携出宫,后归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20世纪5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示专家送审,并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韦偃是唐代继曹霸、韩幹之后的一代画马名家,所绘神骏属不同凡马的龙种,意气豪雄,并能产生驰骋疆场、保卫社稷、与战士生死与共等联想。李公麟临摹的这幅《牧放图》,所绘当是皇家御骑或御敌战马。正因此图折射出唐朝强盛的国力和蓄养良骥的风气,故北宋皇帝深感兴趣,特命李公麟摹写,希冀增强国力、抵御外侮的意图是很显然的。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得此图后,即亲书长篇题跋曰:“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统一天下。当群雄鼎沸中原,命大将军帅诸将军东荡西除,其间跨河越山,飞擒贼侯,摧坚敌,破雄阵,每思历代创业之君,未尝不赖马之功。然虽有良骑,无智勇之将,又何用也。今天下定,岂不居安虑危,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使有防边御患备虑间。”其思路也是从牧马联想到社稷安危,因而《庚子消夏记》中评论道:“上手题数百言于后,谓天下已定,居安虑危,使后世子孙育多马于郊野,防疆御患,想见开国承家垂谟百世之意焉。”这也当是韦偃画马和李公麟临马的主要创作契机,其蕴涵的思想内容当不同于一般的畜兽画。
《临韦偃牧放图》作为临摹本,基本保留了原作面貌,可窥见唐代韦偃画马的风采,但局部形象和笔墨形式仍融入了李氏自身的体会和技巧,可看出其鲜明个性的再创造。长卷共绘1286匹马和143个人。牧场冈坡起伏,溪流隐现,时见垂柳、苍松、绿树,开阔又富意境。作品真实、细致、集中、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御苑牧场恢宏的放马景象。
此图勾勒加淡色,以线条为主。人马勾线洗练流畅,自然随意,少一笔笔照摹痕迹,显现较多李氏白描法本色特点。山石轮廓线简劲,时见锐利锋棱,似北宋郭熙笔法。树叶或圈或点,枝干有的偃蹇,具鲜明宋代特征。坡原河岸,淡墨侧锋,多用虚笔勾出轮廓,几无皴擦;牧场草地,亦不用线勾画青草,而以石绿薄染,似有若无,便见绿茵遍野。这种含蓄、虚灵的笔墨,富有文人画意韵。
上述艺术特色,融入了李公麟的创意,故这件摹作也堪称一幅带有自身风貌的创作画。

作者:aimomo 回复日期:2009-02-26 23:17:20  回复
留爪,慢慢看

作者:amelie_zz 回复日期:2009-02-27 10:41:56  回复
mark
作者:撒哈拉的西瓜 回复日期:2009-02-27 11:44:46  回复
美得如此销魂啊!!
金银器、青铜器、瓷器漆器、书画完全震撼我又震撼!!

古代的东西真的是又美又巧 !
作者:烟花多璀璨 回复日期:2009-02-27 12:32:31  回复
大爱青铜器。。。
作者:镜梧涯 回复日期:2009-02-27 14:28:15  回复
mark一下……
一定要去陕博看看。。。
作者:日日返工便便畅通 回复日期:2009-02-27 14:38:46  回复
记号。。回家慢慢看
作者:akoe1982 回复日期:2009-02-27 17:02:28  回复
中国现在盲目的追随西方的审美标准和风格,把自己的格调打乱了.
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艺术荒废了.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3-01 14:31:45  回复
中国传统书画,是收藏界不容小视的一大领域。与油画等相比,国画收藏入手要求高了许多。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关技法的了解和意境的体会,而最常听到的术语非“三远”莫属。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而他的《早春图》则综合体现了传统山水的创作理念。
“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用来描摹崇山峻岭再合适不过了。“深远”按照郭熙的说法,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说白了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迴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深远法所赐。“平远”的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郭熙给它的定义是“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郭熙(1023-约1085)〔北宋〕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南京大学藏《山村图》;《早春图》轴、《关山春色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解放初,徐邦达受邀到河北保定去鉴定一批书画。偶然路过莲池书苑时,便走了进去,一进门,远远看见大厅墙上高挂着许多书画,其中的一幅画让先生眼前一亮,当即,先生就肯定那是幅宋代的画。当接待他的农会的人将那幅被他们认为一般的画取下来时,证实了先生的眼光没错。先生便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要知道这可是北宋郭熙亲自落款的《窠石平远图》,全世界也只有两、三幅由他亲自落款画。
《窠石平远图》,绢本,墨笔,纵:120.8cm,横:167.7cm。是图曾经元、明人收藏,画上有“晋国奎章”、“敕赐临济壹宗之印”等藏印11方。未见图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笔墨较《早春图》趋于简练老辣,郭熙年越老而落笔越壮,从此幅画中亦可体现出来。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作者:晨曦_9 回复日期:2009-03-01 15:45:36  回复
技术贴,留名

作者:GUANFEN113 回复日期:2009-03-01 16:11:09  回复
好贴,记号
作者:cyrilwangpeng 回复日期:2009-03-01 18:20:14  回复
由于我这里没有图,强烈要求陕西的TX贴出如下文物:
1 昭陵六骏
2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3 景云钟
4 乾陵无字碑
5 石台孝经
6 铜车马
7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8 开成石经
9 秦兵马俑
10 汉景帝阳陵陶俑
11 唐霍去病墓石雕

作者:ekin1004 回复日期:2009-03-01 18:25:55  回复
0
作者:cyrilwangpeng 回复日期:2009-03-01 18:27:04  回复
另外,推荐喜欢盗墓小说的TX去小雁塔下的西安博物馆和碑林的石刻艺术室。
这两个地方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阴气很重,因为这两个地方的东西大半从墓里面或者墓外面弄出来的,用来镇邪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会有很强那种感觉。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3-01 21:49:55  回复
王诜(1036-1093后,一作1048-1104后),字晋卿,太原(今山西)人。居开封(今河南)。王诜是宋英宗赵曙的女婿,蜀国公主的丈夫。官驸马都尉及定州观察使、利州防御使。家藏历代书画珍品,日夕观摩,精于鉴赏。对此,苏轼曾有过记述。王诜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文人雅士为友,能诗文,亦善书画。其墨竹学文同。书法,真、行、草、隶皆精。尤善画金碧山水。他溶李成和李思训两家之长,在水墨勾皴基础上,“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喜画“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等他人难状之景,亦善传竹簧清风劲节,梅兰高洁藻雪等天人个性之意。其画深得画坛好评。苏东坡评说他的画颇得“破墨三昧”,“郑虔三绝居有二,笔执挽回三百年”。《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幽谷春归图》《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等35件。传世真迹只有故宫博物院《渔村小雪图》卷,上海博物馆《烟江叠嶂图》卷。
《烟江叠嶂图》传世不止一本,上海博物馆所藏两卷,一为宣和装青绿本,一为水墨本,均有徽宗题签,苏轼曾反复吟咏青绿本,并在水墨本托尾与王诜一再唱和。本幅无款印,有宋徽宗赵佶标题:“内府所藏王诜四卷中此为第一”。 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并经南宋贾似道收藏,后经清孙承泽、宋犖和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近代张伯驹遞藏,张伯驹外,均钤有鉴藏印记。
苏东坡在朋友王定国处观看了他收藏的王诜这幅画后,写下了一首《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诗。苏东坡题王诜画《烟江叠嶂图》诗,即是苏东坡的观画感言,也是苏东坡借诗表达的归隐之意。此诗写景抒情都空灵,轻巧、淡远,飘逸,尽写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美,充满了人情物性的哲理。元末大书法家赵孟頫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都曾书写过苏东坡此诗。他们的书法各有千秋,均为书法艺术中的瑰宝。特别是《赵孟頫书东坡烟江叠嶂图诗》流传更广。
堪称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王诜的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及其背面的苏轼行书诗并跋和王诜唱和诗二章并跋。诗、书、画三绝,是中国画难得的境界,这幅濡满历史烟云的《烟江叠嶂图》恰恰是“三绝”的最好诠释!
《渔村小雪图》是北宋画家王诜山水画杰作。此图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 219.5厘米。是一幅以渔民生活为题材的雪景山水画。画面景色优美,人物生动,景物微罩于薄雪轻雾之中,一派初冬季节的萧索气氛,并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此图笔法精练,墨色清润。以墨笔勾皴和水墨晕染为主,又在山石、树木、芦荻顶端敷粉或描金,表现了小雪过后的渔村寒意中尚有阳光浮动的景象;水天处以水墨加螺青烘染,表现了寒溪的清澈和天色的空濛,有一种江天寥廓似晴非晴之意。画家将前辈李成、郭熙的水墨山水画法与唐李思训一派的“金碧山水”画法加以结合,把描金与水墨溶为一体,体现了画家的探索精神。
此卷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前黄绢隔水有徽宗“瘦金书”题“王诜渔村小雪” 6字,“王”字已残,并钤徽宗诸玺,《宣和画谱》著录。明末出现在庙肆,吴升曾见,后将其著录于《大观录》。清代曾经戴明说、王翚、年羹尧递藏,并有宋犖、年羹尧题于卷后。雍正年间,年氏获罪藉没,此卷遂入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有乾隆皇帝弘历及诸臣题跋。民国年间被溥仪携出宫,1946年流落长春,1950年惠孝同购得,后售于故宫博物院。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03-03 13:07:17  回复
( ⊙ o ⊙ )啊!
作者:再发现 回复日期:2009-03-03 14:15:00  回复
mark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3-03 16:43:43  回复
《湘乡小景》卷,宋,赵士雷绘,绢本,设色,纵43.2cm,横233.5cm。
赵士雷,(公元11世纪)〔北宋〕字公震,承平王孙,生卒年不详,曾任襄州观察使等职。善画湖塘小景,驰誉于时,师法惠崇,作雁鹜鸥鹭、溪塘汀渚有诗人思致,至其绝胜佳处,往往形容之所不及。《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春岸初花图》《湘乡小景图》等51件。传世作品有《湘乡小景图》卷,为其传世孤本。
前隔水黄绫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1宝赵士雷湘乡小景”八字题签。本幅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尾纸有明顾从德、项子京、谢淞洲跋。钤项子京“子京珍秘”、“子京父印”、“项元汴氏审定真迹”等印,并钤有清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览”、“古希天子”及嘉庆皇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皇帝“宣统御览之宝”诸玺。
此图为开阔的平远式构图,远景汀渚曲折,垂柳弄阴,一派仲夏景象;中景为辽阔的水面,有白鹭、野凫、鸳鸯等水禽嬉戏波间,富有情趣;近景绘高大的苍松,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图中树木用宋人普遍运用的夹叶法表现,茂密的树叶为笔法工整的双勾填色,枝叶相互叠加,既有层次感又不失之于琐碎。此图所绘一湖两岸的小景致虽然缺少李唐、范宽高远式取景的壮美,然不乏田园诗的意境。
宋内府《宣和画谱》、明汪珂玉《珊瑚网》、清阮元《石渠随笔》、吴升《大观录》等著录。
此图流传有绪,初为宋徽宗赵佶收于内府,明代流入民间藏家之手,并且相互买卖,据图上题跋可知,顾从德于“嘉靖辛丑冬以五十金得之于黄茂夫氏”,项元汴“用原价购于上海顾氏”。清康熙朝时被献入清宫,著录于王原祁主编的《佩文斋书画谱》。雍正末年,皇室将其赐给在宫中负责鉴别内府所藏名画法书的谢淞洲,谢为此题“上距嘉靖辛丑一百九十五年吴门谢淞洲得之”。但不久,它又被乾隆帝收归清内府。宣统年(1909-1911年),溥仪将它偷运出宫,被伪满“国兵”王学安掠得。王迫于战乱,将其收入铁筒埋于地下,后又转与好友王思民。解放后,归国家文物局所有,文物局将它拔交故宫博物院。此时,它已因霉烂过甚有近三分之二残破不全,经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重新揭裱、补绢、补色,得以重放异彩。
《宣和画谱》载:“武臣梁师闵(一作士闵),字循德,京师人。以资荫补缀右曹。父和,尝以诗书教,师闵略通大意,能诗什。其后,和因其好工诗书,乃令学丹青,下笔遂如素习。长于花竹羽毛等物,取法江南人,精致而不疏,谨严而不放,多就规矩绳墨,故少瑕緌。盖出于所命,而未出于胸次之所得,出于规模,未出于规模之所拘者也。大抵拘者犹可以放,至其放则不可拘矣,盖师闵之画,于此方兴而未艾……今御府所藏二:柳溪新霁图一 芦汀密雪图一。”
宋梁师闵 芦汀密雪图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纵26.5厘米 横145.6厘米
此图描写冬日的湖中景物。薄暮悄然降临,瑞雪覆盖的浅滩上,黄栌枯槎在寒风中摇曳,水禽们有的依偎栖宿,有的结伴在水中嬉游,有的在风雪中蹒跚觅食。画家以细腻、凝练的笔触、简约舒缓的平远式构图,真实地再现了隆冬时节荒寒萧瑟的意境。本幅幅末作者自识:"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小楷清秀雅致。此图至今仍保留宣和装,保存完好,弥足珍贵。
赵士雷湘乡小景图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3-03 22:52:25  回复
某件书画的题跋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或者考证它的真伪。于是有许多作品仗着题跋增加了后人对它的信任。看到画上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后题跋中,以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 、张世积等五人的题跋为最早。考察他们的生平事迹,不仅对金代文学史的研究不无益处,而且对《清明上河图》的深入研究也很有帮助。
北宋宣和(1119~1126)后期,张择端完成其成名之作《清明上河图》。此画虽被宫廷选入“神品”、藏于内府,但画家本人及其作品却不见于《宣和画谱》。不久,汴京被金人占据,《清明上河图》流藏北方,在北宋王朝灭亡五十余年后,金人张著为《清明上河图》写下题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1186)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张著事迹见《中州集》卷七:“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1205)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可知张氏为《清明上河图》作跋,在其进入金内府的前19年。
需要指出的是,张跋所记张择端生平及其作品情况,当引自《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向氏一书是最早著录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典籍,后人正是借助张著的跋文,得知向氏一书及其相关记载。如今向氏一书早已失传,然而当年张著作跋之际,向氏一书与《清明上河图》竟同时(或先后)出现在张著手中,张择端由此传名后世。
张著的跋文还留下一个疑点,《清明上河图》在金代已成“神品”,说明它在宋代就很被推崇了。既然张择端是宣和画院的画家,那么这么好的作品为什么没有收入《宣和画谱》呢?研究家们分析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蔡京等人把持着画院的裁决权,张择端不去巴结他们,被嫉贤小人排斥在画谱之外毫不奇怪。另一个是神品完成在画谱成书之后,没赶上这班车。不管怎么讲,它到底还是一件历史的谜案。
张著题跋之后,接有金张公药、郦权、王 、张世积等人的跋诗。
较早用诗题跋的是金代的张公药,跋诗计七言古体有12句。诗中既有对画家当时声名未传的感叹,也有对沧桑变化、繁华如梦的哲思。这首诗也透露了它对于“神品”未入画谱的内心疑虑和不平。
金人郦权的跋诗直接而有力地批评了宋代的奢靡享乐之风(到了宣政年间尤其严重)。金人王(石间)、张世积的跋诗把宋代国力衰微、繁华不再归结为奸臣当政、误国误民,也嘲讽当朝不知引史为戒。提醒人们只有通过上下的努力,才可以使珠玑复光,繁华之梦终于梦想成真。
张公药、郦权、王 三人为交游,故其跋诗或为同时,或相隔不久所作。三人在世之时,北宋虽已亡国有年,然于故都风物之了解,或目睹或耳闻,必记忆犹新,当《清明上河图》展现眼前之时,三人的感受较他人更为直接具体。结合三人的身世与生平,再细品其跋诗中的描述,如今学术界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争议,几可迎刃而解。例如:
(1)《清明上河图》作于何时、作者张择端为何人?历来有北宋说、南宋说、金代说种种。
张公药跋诗云:“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结合张著跋文,可知《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院画家张择端所画,作于宣和(1119~1126)年间。(2)有人认为张择端所画之景非汴京景物,而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集镇。
郦权跋诗可知张择端所画,为北宋都城汴河两岸之风物。
(3)关于《清明上河图》画名中的“清明”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清明节”、“清明坊”、“政治清明”等不同的解释。“清明”即“清明节”之说,盖发端于《清明上河图》卷后明李东阳的跋文,此说对后来有很大影响。
通览张公药等四人跋诗,画中并无“清明节”之意,仅张世积跋诗比喻所画为春天之景。张公药跋诗云:“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则可见画题中“清明”,实为“清平盛世”之意。其他诗句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画题主旨是描写“太平盛世”与“歌舞升平”。
同时,诗人们也看出“老氏从来戒盈满”,由于统治阶层奢侈无度:“造成“犹恨宣和与政和”的千古之恨。

作者:披件马甲来瞎掰 回复日期:2009-03-04 00:10:10  回复
mark
作者:魔戒小a 回复日期:2009-03-04 14:56:14  回复
上班看不了 回去好好欣赏 ~~~ 留爪
作者:萧羽23 回复日期:2009-03-04 16:02:35  回复
记号
作者:yhj93 回复日期:2009-03-04 16:16:29  回复
难得八卦深度好贴~
准备再去一次陕博!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3-05 13:58:52  回复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曾5次进入宫廷,4次被从宫中盗走。辗转流传,曲折离奇、多灾多难,令人唏嘘不已。
据图后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题跋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5字签题,证明此图曾经北宋宫廷收藏。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后人重新装裱时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另是有人有意地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钱。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搜刮财物。在这一次窃夺中就包括清图,但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张著等人展视此图,缅怀故国,题诗以咏。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谁都没有说明,以致今日难以查考。想当时金兵入城,一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己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到民间。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清图再次进入宫廷。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贵官。负责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保存了数年,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以重价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及此图二次出宫的经过详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同年秋,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13年后清图不知如何又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
根据图后李祁、吴宽、李东阳、陆完等人题跋,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清图在静山周氏之后,曾经为蓝氏、吴氏收藏,到明弘治年间,则为大理寺卿朱文徽所有,吴宽见到此图,和李东阳30年后再见此图所写的跋,都是在朱的家里。其后就到了大学士徐溥的手里。徐溥临终前命他的孙子中书舍人文灿把这一名作赠送给大学士李东阳。在李氏之后,此图转到兵部尚书陆完的手里,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在图后也写了题跋。后来因朱宸濠谋反作乱被抄家时,发现有与陆完往来信件而被捕入狱,陆被谪戍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卫所。陆完死后,他的儿子将图卖给了昆山顾鼎臣家。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得知《清明上河图》为无上神品,就派人搜寻。在此期间,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严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图》打击、陷害都御史王抒的传闻,并被时人收入笔记著作中由此牵扯出许多故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此图进了严府。
后来严氏父子获罪,清图在隆庆时没收到了宫廷,这是清明图第三次进入皇宫。 明人詹景凤在《东图玄览编》中记载:当年严嵩的家产被查抄,图书字画都送入皇宫。有一个小太监知道此图估价最高,就将画偷窃正要往宫外走时,管事的人来了,小太监一急,就把画藏在水沟的石罅中。当天晚上下大雨。等雨停后小太监去沟里取时,画已腐烂得再也收拾不起来了。 按故事说法,它应当不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是破烂不堪、污迹斑斑的。原来这中间又包含一个大的阴谋盗窃案。
今考清图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冯保的跋文是:“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宜珍藏之。”可以断定清图第三次从皇宫偷盗出来的案犯正是冯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前述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个清图被毁的谣言故事,很可能就是这个冯保捏造出来的。
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这有可能冯保在抄家之前就已秘密脱手了,再不然就是藏匿他处而未查抄到。自冯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这二百余年中究竟几易其主,倒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也正是在这一时间内,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
真本《清明上河图》在清代第一个收藏者是陆费墀,图中有他收藏印记,但没有说明他是从何处得到的。接着是毕沅收藏,在毕沅死后的第四年,即清嘉庆四年(1799年),湖广一带发生百姓反抗朝廷的斗争,清政府认为毕沅在总督任上对于“教匪”滋事办理不善,剿除不力。人死了无从处罚,只好将他的家产没收入宫。这样,清上图便第四次进入皇宫里来了。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
1924年溥仪将宫中的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这是它第四次出宫。1945年8月19日,溥仪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遣往苏联。《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在从各方收藏来的大量字画中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稀世国宝第五次进入紫禁城,不过不是昔日的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院。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3-08 00:20:37  回复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南宋时,就有许多摹本,买一卷要花一两黄金。但仿者只能凭传说、文字记载构图成卷。元、明、清三代,仿品形形色色,层出不穷。今天以各种“真迹”面目出现的版本存世者不下100种,以致版本纷纭,真伪之争,风波频频。但经过几十年的争论,学术界已基本上达成了共识,《石渠宝笈三编》本的清图应为张择端的原作。但是对于另外一幅署名张择端的作品则争议较大。
《金明池争标图》原为津门收藏家张叔诚先生藏有,一九五七年,天津艺术博物馆征集文物时,韩慎先先生慧眼识珠,遂成为该馆重量级藏宝。该画为绢本设色,画高28.5厘米,宽28.6厘米。画面未见题识,仅在图的左下侧,宫苑墙壁上有 “张择端呈进”字样。此图描写北宋京城汴京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全图约有千余人,虽人物微小如蚁,但比例恰当,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经专家鉴定,对此图有两种意见:其一,从落款看,不像后人添写。如此精细熟练的工笔画应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张择端的早期作品;其二,从此图的风格及画中景物看,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
除张本外,最有名的版本是仇英本。1950年,共有三幅清图被送到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鉴定家杨仁恺除发现了张择端的真迹外,还发现了仇本清图。
仇英的清图长一倍,达到9.87米,高度是0.3米,画中人物超过两千。历来大部分的清图赝品,均以仇英为蓝本。仇英的这幅画也因此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标准,现在它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宝物之一。
明朝后期,大量苏州仿制的清图散落民间,后来纷纷进入清内府,一时间鱼龙莫辩。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又画了一张清图,今人称为清院本。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牧、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协作画成,是参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画中人物增加到超过4000人,尺寸更大幅扩大到1152.8厘米长及35.6厘米宽。同时,由于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所画之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的精品之作。此版也影响很大,很多文章在介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张贴的却是这个版本的图。
明伪本先于张择端原作流入清宫因是前代大家临摹之迹,虽有伪造之嫌,但又不确知原作面目。因此,乾隆皇帝一登基就命宫廷画家仿照明伪本又造了一巻清式的清明上河图。嘉庆4年(1799年)已当了太上皇的乾隆,在抄没毕沅的家产中看到张择端原作,长于鉴赏的乾隆不知是何种原因,他只在原作上盖了三枚印章,而对真赝没作了断就撒手人间了。使李逵与李鬼同列朝堂。
正是乾隆对清图真伪未分,所以伪满灭亡后溥仪出逃竟鱼目混珠的挟带四本同名国宝。被我截获后,当时我专家竟把其一明伪本误定为真迹入藏,而把张择端原作当作赝品弃之不顾。幸一九五0年冬原作被杨仁恺先生等人从赝品堆里翻出。
其它较有名的版本还有:《易简图》、《秘府本》。台湾曾发行过一套《清明上河图》邮票,其素材来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明易简图》。台湾中央研究院刘渊临先生认为“此图具有绝对的时代性与历史性”,是张择端的“地道的真本”。但该图上有元代苏舜举1295年的跋诗“清明上河新图成,汴河桥上新烟生”,两个“新”字已说明此图在那时即已定为新图,显非原作。图中文字中有“奎章阁”,此建筑是元天历二年(1329年)所建,并仅存11年,证明清明易简图最早也是元人所伪。
此外,美国大都会本清明上河图,有人称是元秘府本,实际以上这个本子是明伪本的一种:在明朝万历年间,出现“苏州片”的清图伪造高潮,这些仿品以仇英为名,成批伪造,泛滥到世界各地。据统计,现在美国有5本、法国4本、英国1本、俄罗斯1本、捷克1本、日本1本、台北9本、北京5本,民间还多有收藏。
金明池争标图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3-08 15:38:45  回复
宋代初期赵家内廷已开始收藏古书画,主要藏品来自西蜀与南唐的宫廷故物,《宣和画谱》就集内府所藏魏以来名画6396件,此外,金明昌内府的收藏也十分著名,其主要来源当是金兵攻下汴京之后得自宋宗室。另一部分是南宋使金时的馈赠品。章宗是金朝汉化最高的一位皇帝,搜集散佚的书籍和书画名品。有关其藏品的数量,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王庭筠召奉为应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遂分入品者为五百五十卷。”金章宗“凡好书札,悉效宣和,字画尤为逼真。”赵佶精书法,创瘦金书体,笔划劲挺秀丽,风格独特。完颜璟学宋徽宗的字,可以乱真,惟其用笔较赵佶的弱,笔势多少有些迟缓,笔锋不够锋锐、尖峭。
《捣练图》今藏美波士顿美术馆,卷上无作者和摹者的款、印,没有指明来自谁人的手笔,但卷首签曰:“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真迹”。“隔水”细花黄绫上仅有金章宗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书作瘦金体。,“郡望”中的“天水”在甘肃,即为赵宋起家之处,同样的题签方式也见于仿赵佶的瘦金书“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长期以来,认为“天水”在此处系指赵佶,以上两卷存世作品被视为宋徽宗摹本。据徐邦达、杨仁恺考鉴,摹者应是北宋画院的高手而不是宋徽宗。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以摹本相传是绘画流传的惟一手段,故在绘画手法和布置原则上通常能保持原作的时代特色。金章宗笔下的“天水”可理觧为来自赵家王朝的识别记号,虽然此画摹写年代缺乏证明资料,但下限应在靖康之变(公元1126年)之时,作为优秀的摹本来看,或可说是在公元12世纪最初的25年间由赵佶领导下宫廷艺术特有的风神体态代表作,对了解张萱的人物画和盛唐的人物画风貌,不无参考价值。
虢国夫人游春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作品重人物内心刻划,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画家采取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创作出主题如此突出的杰作,与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史诗交相辉映,有其深远历史意义。此图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由画院高手摹装。在靖康之变时被金人掠到北方,六、七十年后以交换方式回到南宋,相继为宰相史弥远、贾似道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传李公麟《丽人行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同小异,应是此图的翻摹本。
祁序江山放牧图绢本,设色,纵:47.3cm,横:115.6cm。
本幅无款,上有清高宗弘历御题五律诗一首。前隔水有金章宗完颜璟瘦金体书题签:“祁序江山放牧图”。鉴藏印有金章宗“内殿珍玩”、“明昌”、“明昌宝玩”、“御府宝绘”;曾入金内府,经明柳寅、耿昭忠,清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祁序,江南人,善画花竹、翎毛,兼长画牛画猫。相传他画的牛具有唐代戴嵩的遗风。《宣和画谱》著录他的作品有四十余件。此图绘江南水乡春天,牧童在绿草如茵郊原放牧。群牛姿态各异,或食或饮,或止或行,或昂首嘶鸣,相斗嬉戏;牧童也各具姿态,嬉戏玩耍,活泼可爱。疏密动静布置合理,远山近渚增加层次感。群牛与牧童造型准确,形神兼备。笔法清劲简朴,设色清丽。此幅是祁序流存至今的唯一一件作品,
原藏清宫内府,宣统年间为溥仪运出宫,存于长春的小白楼内,后为伪满“国兵”周觉民掠得。1983年9月由李倩玉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捣练图》(局部)

祁序《江山牧放图》

作者:akkkkkkkkk 回复日期:2009-03-08 21:08:26  回复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今天在此间表示,在成立国家博物馆后,故宫藏画都应调拔到国家博物馆。故宫的定位应是宫廷博物馆。
“如果这批名画不调拔到国家博物馆,在故宫只能长期被馆藏。由于故宫是古建,没有条件展出,这些画平时都放在仓库里,每年十月份拿出来晒一次。而国家博物馆的各种设备一应俱全,有利于这批画的保存和展出。”
靳尚谊相信,这批画能使国家博物馆进入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行列。国家博物馆目前馆藏主要有革命文物、古代文物两类,藏品仍有限,影响力尚欠缺。
靳尚谊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的关系,应该类似法国的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前者展出宫廷建筑、用具等,后者展出国家的精华艺术品。这样才能使这两个重要的博物馆定位明确,更好地发挥影响力。
他介绍,目前故宫藏画主要包括清代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时携带的一批名画,主要有唐五代以来的人物画,其价值不亚于台北“故宫”现藏的宋以来的山水画。
一幅《清明上河图》,照亮中国绘画历史天空近千年。但是,这些瑰宝距今已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出于保护的考虑,相当多的作品现在已不适宜打开,即使是研究人员也难得一见。《千里江山图》是宋代画家王希孟唯一存世的作品,纵是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肖燕翼,也已16年未睹其真貌。
《千里江山图》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中国青绿山水第一长卷,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北宋画家王希孟,生卒年代不详,画史无传。此画卷后蔡京题跋说他原在画学为生徒,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后宋徽宗赵佶「知其性可教」,「亲授其法」,画艺大进。此卷约作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作者时年十八岁。清代宋荦在《论画绝句》附注中说他在完成此卷后不久去世。此说并无确切的资料可佐证,但宋代绘画史籍也无他的记载,早逝之说恐也未必全是臆测。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千里江山图》绢本大手卷,青绿设色。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岭,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亭台水榭,寺观庄院,舟楫亭桥,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是的众人,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设色鲜明, 布置宏远, 使王晋卿(诜)、赵千里(令穰)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 自可独步千载, 殆众星之孤月耳”。

作者:糖果smile 回复日期:2009-03-08 23:31:01  回复
好玩
作者:绿眼兔妖精 回复日期:2009-03-11 21:37:32  回复
好多宝贝哦 。。。口水哗哗的。。。
作者:吉小易 回复日期:2009-03-11 22:52:31  回复
mark

作者:淡定的滚滚控 回复日期:2009-03-13 13:11:29  回复
马克
作者:我刚从乡下来的 回复日期:2009-03-14 20:34:04  回复
偶在这里挖了不少美图,也来贴几张我在其它地方找来的图,算是回馈给这楼里贴图的童鞋们了
不过不知道这楼里有没有人贴过
法门寺地宫发掘出的银芙渠-唐法门寺地宫出土

作者:我刚从乡下来的 回复日期:2009-03-14 20:37:49  回复
法门寺地宫发掘出的银芙渠-唐法门寺地宫出土

作者:我刚从乡下来的 回复日期:2009-03-14 20:42:13  回复
还是法门寺地宫发掘出的银芙渠-唐法门寺地宫出土

作者:我刚从乡下来的 回复日期:2009-03-14 20:47:17  回复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 - 法门寺地宫出土





作者:我刚从乡下来的 回复日期:2009-03-14 20:54:33  回复
上面有2张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的图显视不了,重贴好了 = =
全部都是出自陕西扶风的法门寺地宫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

羯摩三钴杵纹银臂钏

王母对纸底描金首饰

复制给朋友
分享到外站腾讯微博嘀咕新浪微博豆瓣搜狐微博开心网QQ书签人人网百度搜藏白社会雅虎收藏MSN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