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2 infamous zsmj: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处理公共危机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13:44
【字体:大中小】   2010-09-26 02:32
肖秋成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非典”、禽流感、南方冰灾、三鹿奶粉等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应对处理能力。因此,提高科学处理公共危机能力,是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苦练内功,防止“本领恐慌”
打铁先要本身硬,艺高才能人胆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工作本领,才能在公共危机发生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
一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言行感召力。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水准的综合反映,是领导干部处理公共危机的灵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越高,就越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正确立场,在大风大浪面前把握政治方向,在大灾大难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拥护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褪色、不变质。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保持高尚的从政操守,培育良好的人格魅力,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考虑大局利益,多考虑群众利益,考虑长远利益,以自身的感召力团结和带领干部群众处理好各类危机。
二是要熟悉政策法律,提高政策执行力。开展任何工作、处理任何事务,都必须在政策法律的框架内,处理公共危机亦应如此。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提出的目标要求,采取的方法步骤,出台的措施规定,必须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适应,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符合。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越搞越糟。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意识,主动研究政策,学习法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法律素养,使自己能够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既能准确运用政策法规的约束性来规范自己和下属的言行举止,又能利用法律政策的强制性去说服教育、化解矛盾、平息事态。
三是要提高工作本领,提高局势驾驭力。如何有效把握和掌控公共危机的局势,是一种能力考验。对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社会知识,不断提高对事件的认知水平。当一个事件发生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甄别其究竟是普通事件还是危机事件,或者普通事件有没有转化为危机事件的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小题大做”,劳师动众;又不犹豫不决,贻误战机。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对公共危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过程的基本矛盾进行多角度的理性思考,找准事件发生的根源,预测事件的发展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科学处理,以免因找不到关键点和突破点而造成局面失控。最后在面对危机时,必须遵循内在规律,根据危机的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不同表现方式,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将公共危机引入“预定轨道”,达到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
二、未雨绸缪,填补“机制空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对公共危机防范在前、应对在前,才能在处理时心里不慌、阵脚不乱。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超前意识,经常对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极易引发公共危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排查分析,及时建立好应急机制,制定好应急方案,防止因机制“空白”而影响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
一是要建立高规格的领导机制。领导层次越高,对行政运转的影响力就越大。在制定应急预案或危机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危机的大小程度、影响程度、破坏程度,建立相应层次的应急或处理领导机构。比如某个乡镇发生学生喝水中毒的公共卫生事件,就不能局限在乡镇,而应由县里领导挂帅去处理,才能有效控制局面,保证处理措施落实到位,最终达到平息事件的目的。
二是要建立全方位的协调机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因素,是科学处理公共危机的主要动力。无论是提前应对危机还是直接处理危机,都必须建立组织严密、运转高校的科学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既要考虑思想认识上的协调,又要考虑工作步调上的协调;既要考虑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协调,又要考虑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还要考虑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协调;既要考虑公众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协调,又要考虑媒体报道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的协调。
三是要建立多渠道的保障机制。尽可能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保障危机处理机构的高效运转和工作有序开展,是科学处理公共危机的根本保证。在对待公共危机处理的保障问题上,首先要居安思危、常备无患。诸如旱涝、震灾、战争之类的危机,即使暂时没有发生,也要提前做好人员训练、经费预算和物质储备。同时要全力以赴,共度难关。当危机发生时,既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保障,还要提供科技、信息支撑,更要提供舆论支持。
四是要建立严肃处理的问责机制。公共危机一般可分为自然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人为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严惩责任人自不消说。自然因素引发的公共危机,又可能因人的处理不当而导致新的危机。所以一定要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在危机处理中配合不力、敷衍塞责的,行动迟缓、贻误战机的,乃至临阵脱逃、擅离职守的,一定依法依规从严追究责任。
三、科学运筹,走出“决断误区”
领导干部处理公共危机既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又要有慎重决断、科学决断的理性。
一是要科学决策,不能“盲断”。科学决策是占领先机的决策、争取主动的决策、先胜于敌的决策、防患未然的决策。在危机处理决策时,不能抱守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更不能在情况不明、底子不清的情况下盲目决断。要主动深入现场,深入群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了解危机发生的根源,了解人员、物质损失情况,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了解危机各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等等,然后运用科学思想对危机事件的关键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运用科学知识对危机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正确探究评估,找准处理问题的途径;运用科学手段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办法进行对策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良方”。
二是要民主决策,不能“独断”。领导干部个人的思维视野、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毕竟有限,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实行民主决策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决策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涉及专业问题的还要向专家咨询,做到心中有数;决策中,坚持集体研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决策后,要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决策意见实施效果,以便及时修正。
三是要依法决策,不能“臆断”。做工作,作决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脱离实际凭空想象,靠拍脑袋出点子,想当然定措施。更不能在决策过程中掺杂个人感情,考虑个人得失,滥用权力,草率行事。要按照处理公共危机的客观需要,抓住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进行依法决策。要坚持将决策中确定的工作思路、制定的工作方案、采取的工作措施与危机处理的实际情况一一对照,与相关的政策法规一一“验证”,看有没有与法律法规、政策纪律、群众利益相悖之处,切实提高决策结论的客观性、合法性。
四、讲究方法,消除“信任危机”
当前许多公共危机之所以难以处理,是因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所采取的行动得不到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有的公众甚至站在政府的对立面进行或明或暗的破坏干扰,从而导致处理起来阻力巨大、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尽快赢得公众信任和配合,是有效处理公共危机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注重快速性与稳妥性相统一。公共危机往往具有时间上的突发性,事态上的严重性,过程上的破坏性,影响上的广泛性。在处理时必须坚持快速性与稳妥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保持发现问题的嗅觉敏锐性,又要保持处理问题的行动快速性,还要保持解决问题的稳妥性。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时机,时间就是胜利”的意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慰问受害对象,第一时间表达信心和决心,稳定公众情绪,赢得公众理解。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不能说过头话,不能做过火事,尤其不能开“空头支票”,引起公众反感。
二是要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处理公共危机如果没有原则上的坚定性,就不能站稳立场,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没有策略上的灵活性,就不能适应事态的发展变化,掌握处理的主动权。因此在处理公共危机时,首先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去开展工作,将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同时在处理策略上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要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忌思想僵化,行动死板、方法单一。
三是要注重强制性与说服性相统一。坚持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公共危机的处理过程中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地采取强制手段,又要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以促使其自动履行。强制与说服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强制执行,就无法保证各项正确措施的有效落实;没有说服教育,就不能解决当事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就会得不到当事人的积极配合。要科学运用强制与说服的手段,对那些幕后策划暗中操纵者、散布谣言扰乱民心者、趁火打劫蓄意破坏者等等,要采取坚决斗争的手段进行强制执行,而对那些不明真相者、被人利用者等等,则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手段,充分运用舆论宣传、政策攻心等方式进行分化瓦解、息事宁人。此外,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搞好新闻发布,开展“辟谣”工作,尽可能消除因社会流言引起的公众误会。
(作者系邵阳新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稿源: 天津党建网         编辑: 党务资讯
【留言】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