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1圣骑士:重庆的“前薄熙来”直辖期:十年四任主政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9:30

重庆,这座城市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直辖市重庆来说,她又是中国最年轻的大都市。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关于圣彼得堡的著名诗句:“对于我来说,那仅仅是一座刚刚建好的城市,就像初被铅笔勾勒出的人体线条,尚无血肉。”

10年间,从张德邻、贺国强,到黄镇东、汪洋,这些历任的重庆市最高领导人每个阶段都在为中国西部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大都市填充血肉。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罗小梅说:“重庆的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

张德邻:推进行政区划改革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出席2720人,赞成2403票,反对148票,弃权133票,未按36人。

“平心而论,这并不算高票。”一位重庆本地学者说,“很多人都不明白中央为什么要把重庆直辖,也对重庆的发展有所怀疑,当时重庆甚至被称作是以贫困为特征的‘西部现象’和以国企活力不足为特征的‘东北现象’的叠加。”

对于首届班子,面临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干部、群众中统一思想认识,理解中央直辖重庆的战略意图,另一个就是三峡移民问题。”这位当地学者说,“这时候,需要有一个既熟悉当地实际情况,又能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的领导班子。”

张德邻是重庆直辖的第一届市委书记,1995年10月到重庆,1999年6月离开。他学界出身,之前历任甘肃工业大学校长、哈尔滨市市长、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张德邻刚到任时,重庆还不是直辖市,只是计划单列市。1996年6月26日,中央首次正式宣布筹备组建重庆直辖市,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张德邻是在上海学习考察的中途接到通知的。

当时中央要求先组建筹备工作班子,由张德邻和蒲海清(时任重庆市政府代市长)负责。筹备工作班子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实行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蒲海清向政府官员及企业家们称,“不要怕,大胆地去干。我代表市委、市府向大家保证:如果你们是因改革犯了错,而不是以权谋私,我们决不追究。”当时,以张德邻、蒲海清为首的重庆市首届领导班子,要求肩负历史重任的重庆人,一定要坚持敢于更新观念,敢于冲破现有利益格局,敢于冒险,在全市上下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而另一个核心问题则是移民问题,这也是中央交办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在重庆,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对张德邻说,“没有万州的移民就没有重庆的直辖。”

“中央在设立重庆直辖市时,明确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即直辖市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做到‘小机构、大服务’,要精简政府,由重庆市直管区县一级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改革。”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说,“当时在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这些地市之前都是跟重庆平级的,现在成为重庆的区县。”

”我个人觉得张德邻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率先开启了重庆行政区划改革的第一步,如果不是他强力推进,连扳‘三座大山’,后面重庆发展不会有这么好的局面。”李勇说。

199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形成了重庆的基础发展战略思路,首次提出“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四件大事”的战略目标。

贺国强:人才先行

行政区划升格后的重庆直辖市,在渐渐步入正轨之后开始遇到另一难题:“从计划单列市升格为直辖市后,干部素质、人才开始成为困扰当地发展的瓶颈,甚至在有些部门还存在一些帮派主义,‘府’、‘院’、‘委’之间时有争执。”一位重庆本地学者说,“这在当时被概括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为指导全市各项工作的基本思想。”

当时重庆一些干部之间出现了相互不能很好沟通的现象,这时,贺国强来到重庆。

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贺国强调任重庆市委书记。当时,贺国强被外界认为 “长于组织工作,善于发现人才,培养干部队伍,整顿干部作风”。重庆任期结束后,贺国强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贺国强来到重庆之后在年轻干部培养和干部关系协调上做了大量工作,逐渐改变了一些干部的“峡谷意识”,取得很大的成绩。

中央组织部、团中央也两次组织已成为学术骨干的青年博士,组成“博士服务团”到重庆挂职锻炼服务。在博士服务团工作届满之际,都有不少人主动要求留下来,参与重庆的经济建设。“重庆当时对这批新来的同志的确是敢压担子、敢给位子,将这些年轻同志均安排在区县(市)和市级部门任副职。”一位重庆市官员介绍说,“这些年轻同志尽管还不够成熟,工作经验不够丰富,但文化素质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培养他们是面向未来,是为未来的人才需要做准备。这些看法最后成为了上下一致的共识。”

2000年,重庆市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对加大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分配政策、改善人才生活待遇、完善人才服务功能、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年,重庆面向全国及海外留学人员,公开选拔了29名副厅局级领导干部,引起强烈的“重庆效应”。随后,重庆又拿出255个市级部门公务员岗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考。

时任重庆市市长的包叙定则将主要精力投向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前,包叙定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位子上调任重庆。在重庆,包叙定亲任重庆市国企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包在重庆称,“要以‘壮士断臂’之举改造传统产业”。经过艰难改革,重庆做出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决定。

黄镇东:交通书记

下一步,就是解决制约重庆发展的首要问题——交通。重庆素有“山城”之称,相对落后的交通一直是重庆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要将重庆建成西南经济中心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必须率先打开交通不畅的“瓶颈”。

做了12年交通部长的黄镇东成为了此时主政重庆的最佳人选。2002年,黄镇东出任重庆市委书记。黄一贯坚持“要致富,先修路”的信念,在他的交通部长任期内,我国普通公路里程增加了70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以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黄书记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重庆的交通问题,真正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是在黄书记手上完成的。”李勇说。

黄镇东到重庆工作没有几天,酉阳一所学校发生了一次事故,黄当时派人到现场去处理此事。在他的印象中,酉阳到市区不过三四百公里路,应该是七八个小时就到了。结果去的人走了14个小时才到。这对黄的刺激很大。

“作为交通部长出身的书记,我就感到这种交通状况不行,一旦出现一些突发事件,等走到那儿,用通俗的话讲是‘黄花菜都凉了’。”黄镇东后来披露说。

很多重庆市民形容,黄镇东在来到重庆后,把重庆的交通翻了个 “底朝天”,“黄书记之前的经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交通部的老部下甚至搬到重庆来现场办公。”一位重庆本地学者说,“黄书记任上,实现了重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黄调研形成的规划,重庆市投资1000亿元,建成1600公里的高速公路、300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要在“一环四射”的基础上,达到“二环八射”的格局。黄镇东特别强调,重庆在西部有着独特的水运体系,长江上游的枢纽港只能在重庆,建好三峡大坝后,重庆长江航道航运条件将大大改善。

“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不能有同步概念,所以我们现在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规划的奋斗目标提前了10年。10年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到2010年的时候或者2012年的时候,重庆要能够达到2000公里左右的高速公路。有2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就基本上能够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10年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的指导思想是,重庆就是要跑步前进,我们不能老落后,人家跑一步,我们就要跑一步半甚至跑两步。我们把这个距离缩小了,不就是为后人创造条件吗?”黄镇东如是说。

目前,重庆已基本建成承东启西、接转南北的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

汪洋:重庆10年的大跨越

2005年12月,汪洋从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调任重庆市委书记。外界评论说,“汪洋既有基层、国家计委工作的经验,懂经济,协调能力突出,又有人脉资源,有全局眼光。总的来说,汪洋是一个很全面的人,经过这几年前任领导班子的打基础,在他的带领下,现在重庆到了全面上一个新台阶的时候了。”

“今年汪书记会给大家‘上一席菜’,主菜自然是城乡统筹试验区。”李勇说。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先是获得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李勇说。

现在的重庆,商贸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集散能力覆盖长江上游,基本形成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新型产业体系。十年来,重庆百万三峡移民任务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六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366万下降到53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居西部地区第三位。

今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汪洋向外界披露说,胡锦涛总书记说“重庆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表明中央对重庆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希望重庆有更大的作为。

“重庆已经从容成为中国内陆的最大城市。”观察人士认为。这个拥有广大农村的城市被当地官员形容为 “小马带大车”,这驾马车将驶向何方,所有人都在期待。

直辖10年间,四任重庆市最高领导人每个阶段都在为中国西部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大都市填充血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