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2位于更新已暂停:追寻神秘的“佛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11:45



在黄山莲花桥显现的“佛光”,但由于游客们对它认识不多,与其擦肩而过



▲在峨眉山气象站附近拍到的“佛光”

在黄山莲花峰顶拍到的“佛光”

在黄山飞来石拍到的“佛光”

▲在桂林阳朔兴坪老寨山拍到的“佛光”   赖比星 黄铿招摄

▲在黄山鳌鱼峰拍到的“佛光”
撰文/摄影 赖比星
一直以来,宝光(俗称“佛光”)被认为是吉祥如意、可遇不可求的神秘现象,最著名的当数峨眉山金顶上的“佛光”。那么,“佛光”是人在恍惚中产生的幻象还是大自然的奇观?遇见“佛光”真的要与佛祖有缘?景观气象专家赖比星副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追踪“佛光”,他说:“‘佛光’并不难遇到,人人都在佛光中。”
1
菩萨有灵 魔力无边
这是大自然里一种神奇的光:站在高山上,背对阳光,前方是云雾,让自己的身影投射到云雾上,顿时可见人影处于一个七彩光环中,影随人动,变幻之奇,出人意外,这就是宝光。
由于光环中的“幻影”形状像佛影,一些人便把其当成是佛祖化现,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所以民间又把宝光称作“佛光”。
鉴于峨眉山金顶舍身崖是世界上开发最早、最利于观赏宝光的地方,以往人们在此遇见“佛光”的几率多于其他山地以及其影响深远,故中国气象学界特将之定名为“峨眉宝光”。
最早关于峨眉山“佛光”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公元25年,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天晴朗的下午,有位叫蒲公的老人在峨眉山云窝采药,忽然听到有音乐声传来,只见一群人马踏着五彩祥云,直往金顶方向飘去。这些能在天上腾云驾雾的人到底是何路神仙?蒲公追到金顶,想看个究竟。
来到金顶最高处(即今舍身崖),只见云海茫茫,有个神仙头带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骑一匹六牙白象,头上闪耀五彩祥光,脚下是白玉莲台。蒲公从未见过此种景象,便赶忙跑回去问宝掌和尚。
宝掌和尚随蒲公来到舍身崖旁,往下端详了一会,说:“这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叫做‘佛光’。你天天采药,救人苦难,感动了普贤菩萨,菩萨现金身来鼓励你。”
一直以来,人们把遇见“佛光”看作是千载难逢的吉祥之事,或是自己修炼善行达到极致感动了神灵的结果。个别偏执的人甚至把“佛光”显现当做是佛祖在召唤,竟朝着虚幻的光影腾扑过去,结果摔下山崖,成为愚昧无知的牺牲品。
据在金顶从事摄影服务的骆传华先生说,曾有当地的好奇者在看到宝光后,系着绳子沿舍身崖往下探寻,下到60多米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却看到一些散乱的尸骨,推测可能是过往岁月里,一些虔诚者在见到“佛光”后而纵身悬崖留下的遗骸。
2
在峨眉山首次见到日宝光与月宝光
宝光身上之所以附着如此多神秘色彩,皆因千百年来,人们对宝光的成像机理一直不甚了解。记得在大学二年级学习气象学时,老师讲大气光学现象,对虹、晕、华讲得很透彻;而对于宝光的形成原理,说至今还没有一致的公认的定论。
工作后我翻阅多本气象学专著时发现,科学界对于宝光现象的讨论似乎大同小异,仅有几行文字的概略描述,并没有图解照片。这说明宝光的形成还是一个谜。
有位美国气象学家曾用相当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宝光环的大小,想以此解释宝光的形成,但这样的理论难以被普通人理解。我试图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解释它。
从1993年开始,我正式思索宝光的形成原理,曾经一度想做宝光的模拟实验,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经过长期的思索,我慢慢悟到:若要看见宝光,除了光线在云滴(云团中蕴含的小水滴,直径只有雨滴的千分之一)中衍射外,光线在云滴表面的反射也很重要,这就构成了宝光形成原理的基本框架。
1999年春,我画出了宝光成像的首张草图,但直到这时,我还没有亲眼看到过宝光。
从这年起,我开始到名山大川,实地探寻宝光。第一次见到宝光,是在峨眉山,且在冬季。我为什么选在冬季上山呢?因为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曾应国际气候极年委员会的要求,于1932-1933年间委派胡振铎先生对峨眉山进行气象观测,结果发现冬季观测到宝光的次数最多。
1999年12月18日黄昏,我在风雪中登临峨眉山金顶。之后来的三天,寒风呼啸,雾霭沉沉,到了第四天清晨,云开雾散,伴随着金顶大庙传出悠扬祥和的诵佛乐,一望无际的云海面缓缓降至金顶以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我预感到这是观察宝光的绝好机会,便开始在舍身崖(原称光明岩)附近寻找有利地势。8点多钟,我来到舍身崖北侧的玉佛殿观光台,面对陡峭的悬崖,随影望去。顿时,一个金灿灿的光环在山谷上空缥缈的云烟里映现,这就是传说中令人魂牵梦萦的宝光么?!
当阳光变得更加强烈时,我注意到有明暗两个级别的同心光环呈现,不,好像还有第三级,所见的情景与我在宝光“衍射—反射”成像原理中的推测颇为相仿。
接下来的3个多小时,我一直在这一带观望,云雾时浓时淡,宝光环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由于云海面在距离我100多米的山崖下徘徊,且身后头顶的天空晴朗少云,阳光灿烂,宝光呈现的时间较长,这让我有机会仔细观察宝光环的色彩变化、“幻影”的形状构造。
当片片淡薄的云雾弥漫在我周身时,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身影轮廓竟一直延伸向宝光环中心。我对宝光挥手,环中的“幻影”似在向我招手;我走动,光环“幻影”也在移动;我跳跃,光环连同“幻影”亦跟着跳动;我驻足,光环“幻影”则静静地立着……我有意地试着高喊几声,然而,悬凝云空的宝光环及其中的“幻影”却寂静相对。
此时,云雾洁白无瑕,光环从“幻影”中心不断向外闪烁五彩光芒,让人有飘飘欲仙而顿起腾升之感,显现无与伦比的魔力。
之后,我连续在峨眉山观察到宝光。我发现,宝光不但在白天产生,在有月亮的夜间也可形成。
2003年2月16日,云海一望无际,晚上8点左右,我在峨眉山气象站东边的一个小山脊上观察,云海的水平面距离我约100米左右,其间有三四次,云海被微风鼓动掀起了阵阵云浪,在洁白的云浪上,出现了比白天更神奇的月宝光,我取出了相机,成功地拍摄到了月光下的白虹与宝光同现景!当时所见的月宝光虽没有白天所见的宝光那样艳丽,但也层次分明,熠熠生辉。
3
黄山寻“宝”
当时,人们一般只知道峨眉山有宝光,以为它的产生是与此地某种神秘的力量有关。但我知道,宝光不过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只要条件适合,它同样会在其他山地出现。黄山峰石挺立、云海壮观(年雾日数256天)、阳光充足,就是一个宝光呈现的理想地方。我想,如果能在这个佛教气氛并不浓郁的地方找寻到宝光,就更能以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神秘现象。
2000年8月,我开始了对黄山宝光的实地考察。上山后的两天连下暴雨,还不时伴着轰鸣的雷电。12日清晨,雨过天晴,8点刚过,我在光明顶的气象站观测场瞭望,忽然发现有云雾从西海大峡谷涌向飞来石,看宝光的时机来了,我迅速朝飞来石方向跑去。
在林间石级穿行时,已看到片片金光在闪烁,我的脚步因兴奋而加快。我来到飞来石下,附着悬崖边的栏杆朝山谷下望,只见一轮彩光在袅袅腾升的云雾上闪耀。当时天空云层较多,很快遮挡了阳光,宝光环随即暗淡、消失。
2002年初,我第五次上黄山。在山上停留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我在光明顶、狮子峰、西海大峡谷、飞来石等景点多次看到宝光,印象最深、最壮观的一次是在飞来石下的一座小山峰上,我用相机拍摄了一整卷,还录了像。
至2011年,我考察黄山已达16次,在山上停留时间累计超过180天,这让我对黄山宝光呈现的分布规律有了初步了解:黄山宝光景象呈现便于观赏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不到一秒钟,长者可以前后断断续续维持数小时。
最近的一次考察,是在2011年8月上中旬,我在光明顶炼丹峰有数天遇见宝光景观,最有气势的一次要数8月9日下午。当时,宝光环在炼丹峰东侧山谷峰峦和松丛上随袅袅云烟飘移,或高或低不断变换位置,近时似唾手可揽,远时也不过二三十步的距离;它时而淡淡映出,时而浓浓呈现,艳丽的色彩不时激起游客们阵阵欢呼:“佛光!”“宝光!”
通过对黄山的多次考察,我发现它便于观赏宝光的景点分布十分广泛,宝光完全可以成为黄山继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之后的第六绝。
4
人人都在佛光中
经过多年实地观察,我发现宝光并不难遇到,它并不像人们包括不少气象学家以为需要许多因素或条件的凑巧才能看到,其呈现所需的客观条件仅仅只需两个:光照和云雾。实际上,在有光照能够照射得到云雾的任何地方随时都有无数个宝光环呈现。
要能见到宝光,只要我们所处位置能在太阳与云雾之间,背阳而立,让自己的身影投射到云雾上,即满足“太阳—人—云雾(宝光)”三者成一条直线,就有可能见到宝光。
宝光呈现所需条件如此之平常,可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机会遇见宝光?原因是呈现宝光的云雾常常在我们头顶上飘过,其表面很少处在我们脚下。再有,即使是在山地景区旅游,当阳光、云雾条件合适时,人们很少会主动站在突出的高地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到云雾上。
说白了,宝光不过是一种与彩虹很相似的大气光学现象。彩虹光环其实也是圆形的,不过圆弧较大,可横跨数公里,同时还因受地面景物的影响,人们通常仅看到其上半部分,以致误认为它不过是一段弧形。如果乘坐航空器在靠近雨帘旁飞行,是可以看到圆形彩虹的。相比彩虹,宝光的圆形光环比虹霓来得小,在光线足够明亮时,同样可以分辨出像彩虹那样有几层光环环绕着中心点。
宝光与彩虹形成的客观因素很相似,都需要光照和云。所不同的是,彩虹为云层的雨滴(半径约为1-4毫米水滴)对射入的太阳光线产生折射、反射、再折射等光学作用后形成,宝光则为云层中的云滴(半径约为0.001至0.01毫米水滴)对太阳光线发生衍射、反射而形成。
虽然大多数专家认为宝光的形成与光的衍射作用有关,但却一直未能以简洁的方式来解释形成宝光环的衍射光线在云雾中是怎样成像并最终传到观者眼里的,这是宝光现象长久以来让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重要原因。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认为宝光呈现所遵循的“衍射—反射”成像原理具体涉及无数组两个非常薄的云滴层,前一个云滴层对射入阳光产生分光作用,分出彩色光;后一个云滴层则对这些彩色光产生反射作用,就像电影屏幕一样,将照射到它上面的彩色光向太阳一侧汇聚。如果人站在太阳与云雾之间,背对太阳、面向云雾,眼睛迎接这汇聚而来的光线,就看到了圆盘状的宝光。同时观察者自己的身影被阳光映照在弥漫的云雾中,显现立体形状,而这立体影子与寺庙中的佛像轮廓很相像,故一直被当做是“佛祖显灵”。
2010年10月,应著名气象学家尔·威莲睦诗教授的邀请,我专程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宝光:从自然现象到人文景观》发表演讲,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5
忽见金光 状有千佛
在对宝光的追寻中,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不少人文景观的生成和命名,事实上与宝光的呈现均有或密切或相关的联系。著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建成,就是宝光呈现所引发的。
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一天,一位名叫乐僔的高僧云游在甘肃敦煌莫高山上。时值傍晚,乐僔身后的西天,阳光依然明媚,他在向东边的三危山眺望时,乐僔突然发现山崖下有神奇的金色光环闪耀,环内似有千个佛影在跃动。
难道是自己虔诚的佛心感动了大慧大慈的菩萨,以致佛祖显灵?乐僔很快意识到这里一定是佛祖的圣洁宝地,他当即跪下,朗声发愿,要在这人迹罕至的绝壁开凿洞窟,为佛祖留迹,让子孙后代铭记。
于是,乐僔开始四处宣扬化缘。不久,叮当之声在山崖上响起,工匠和艺术家们在洞窟中前赴后继,千年的心血,成就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佛教文化艺术。
那么,乐僔所见的“金光”究竟是什么,何以状似“千佛”?专家对此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金光”是在大雨过后的黄昏时刻,经落日余晖照射,三危山一带内含石英等多种矿物质、赭黑色相间的砂浆岩,连同岩面上未干的雨水及空气中的水分一齐反射出五彩缤纷、万道金光的灿烂景象。
而据我与助手周汶播和林睦嘉2002年5月及2009年7月在莫高窟的实地考察认为,“金光”呈现其实与所处岩石颜色没有直接联系。晴朗天气晨昏时刻,为灿烂的霞光映照下的三危山呈现壮观的红褐色景象时常可见,不会让人包括乐僔有忽然遇见之感,“金光”呈现很可能与云雾、雨水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很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佛光”即宝光。而“千佛”的产生实为现场观看者自身呈现于宝光环云雾中动态表现而形成的多重影子。
另据载,隋文帝在五台山东台顶也见过“佛光”,遂将他所逗留的寺庙更名为佛光寺。2009年8月初,我与助手就此特别考察了大佛光寺和东台顶,发现包括东台顶在内的五台山拥有许多利于观赏宝光的地点。
黄山第二高峰光名顶,名称的来源也与宝光相关。当年,居住于此山顶的寺庙大悲院的僧侣们,由于常能目睹大放光彩的“佛光”,所以便以“光明”两字来命名此地。
6
哪些名山可以看到宝光
宝光作为一种绚丽的气象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当我看到人们见到宝光时那种兴奋愉悦的样子,就感到应该将它开发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在解开宝光成像之谜后,我便把主要精力用来寻找容易看到宝光的著名景区,让人们在欣赏奇美的山川风光之余也同时感受宝光的奇妙。
当然,就产生宝光的条件而言,或许再难找到一个能与峨眉山金顶舍身崖及万佛顶没线一带相匹敌的观赏宝光地方:云雾多(平均每年326天,位居全国各名山之冠)和地势突出这两个条件。然而中国这么大,除了峨眉山和黄山外,肯定还有不少条件相近的地方可以欣赏到宝光。
过去20年间,为追寻宝光,我到过桂林、华山、大理、庐山、敦煌等地,其中黄山就上过16次、峨眉山上过4次,桂林阳朔兴坪到过22次,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宝光资料。我发现,下面这些山地景区,均可以欣赏到宝光———
峨眉山金顶舍身崖及其至万佛顶沿线;黄山的莲花峰、光明顶(炼丹峰)和天都峰(鲫鱼背)三大高峰顶点,始信峰、鳌鱼峰和玉屏峰等峰峦以及飞来石、北海清凉台、猴子观海等景点的观光台;庐山的五老峰和龙首崖;桂林阳朔兴坪的天水寨(老寨山)及其附近峰峦;广西猫儿山顶及其附近的佛光岩和神仙柱;华山落雁峰、苍龙岭、莲花峰顶及其山脊;五台山数座峰顶和云南大理的鸡足山金顶等。
此外,泰山、衡山、张家界、九华山、武当山、梵净山、三清山、井冈山、天柱山、齐云山和普陀山等峰峦,甚至长城、九寨沟,均有多处良好的地形地势利于观赏宝光。
宝光环呈现的原理图(赖比星绘)
太阳
第一层云滴
第二层云滴
宝光
观赏宝光的“阳光—人—云雾(宝光)”三者位于同一直线示意图(赖比星绘)
赖比星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