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过户给父母的流程:思想文化:宋代程朱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3:59

思想文化:宋代程朱理学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也有低迷时期。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道教玄学替代。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

宋朝时程朱理学为儒学主流,尊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自此以后,程朱理学取得官方地位,但陆九渊[1]与程朱理学不同,另有一套“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的哲学观点,经明朝王阳明[2]又发展为心学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伊川(今属河南省)人, 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称“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后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庙。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北宋洛城伊川人,程颢与其弟程颐,皆理学大师,世称“二程”。早年与程颐共师周敦颐。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后追封“豫国公”,配祀孔庙。程颢与其弟程颐共同为宋代理学奠定了基业,“新儒学”的真正成立,自程氏兄弟始。因二程兄弟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世称其学为“洛学”。程氏兄弟最重要的贡献在“天理”的发现,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说法。他把“理”视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识仁篇》提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定性书》则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经南宋高、孝、光、宁四朝。有专家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是来自宋朝的解读。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改革开放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恢复、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事功学派:在程朱理学发展的同时,还兴起一个强调“以利和义”,反对义利对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事功学派,不过没有成为主流。

亡国后的反思:1644年,明朝灭亡,这是以汉人为统治者的中国第二次亡国。明亡之后,以黄宗羲[3]为代表的一些儒家学者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清代中期,戴震[4]批判朱熹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中体西用: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

[1] 陆九渊(1139-1193年)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2] 王守仁(1472-1529年),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3]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4] 戴震(1724—1777年),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一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