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妤的英文名字:乾坤诗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41:04

乾坤诗话--99个毛主席的诗话故事(21--30)

(2010-12-12 20:19:34) 转载标签:

杂谈

(二一)毛泽东智慧幽默说名道姓由名吟诗

诗曰:姓氏文明传统风,一生寄托寓其中。

名含诗韵添风雅,解读吟哦趣更浓。

1938年的一天,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遇到了来自东北的寒光(后改为韩光),问道:“青年同志,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门工作?”寒光说,我叫寒光,是寒冷的“寒”,正想改为韩信的“韩”。毛泽东风趣地说:“寒冷的‘寒’,不改也可以,不是有一首古诗说‘寒光照铁衣’嘛!”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见到周而复。他立刻握住周而复的手说:“作家,我们在延安见过,‘周而复始’。”(“周而复始”见《汉书·礼乐志》:“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这既点出了周而复的名字,又蕴含他与周而复曾经见过面,一语双关。

在会见一些文艺界人士时,当周恩来介绍到电影演员白杨时,毛泽东随口吟道:“白杨萧萧易水寒。”当介绍到电影演员陶金时,他又顺口说道:“啊!沙里淘金。

(《党史博览》 王树人)

 

(二二)毛泽东誉为“洛阳才子”的雷英夫

诗曰:烽火连天走过来,遇王兴起笑颜开。

“洛阳才子”多才俊,誉满延安情满怀。

5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一场大雪给首都北京披上了银装。中南海的夜晚灯火通明,领袖们都在为国操劳着。工作了大半夜尚未睡觉的毛泽东,步出菊香书屋作踏雪休息,恰好遇到周恩来也在散步,身边还有军事秘书雷英夫。毛泽东对周恩来赞赏了一番雪景之后,侧过脸对雷英夫微微一笑,随即打开了话匣子:“嗯,你是洛阳人,洛阳那个地方历来就有帝王之气,还有学气才气,出了不少大知识分子。”接着,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对雷英夫说:“你这个人,遇事善于想问题,有的想得很透,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古人有字号,表明自己的情趣和境界。我记得在延安时给你取了个字号,是叫‘洛阳才子’吧! ”毛泽东为何给雷英夫取“洛阳才子”的雅号?此话还须从头说起……

 雷英夫生1921年河南洛阳孟津县,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初,考上了八路军利用二战区名义在山西临汾办的一所军校,1938年6月,被组织送往延安学习,分配到抗大六大队,从此,他有机会接触到毛泽东。

 1938年8月26日。毛泽东来到抗大接见全体学员并做报告。毛泽东讲完话,许多学员围上去请他签名留念。雷英夫看准机会,一下挤进了圈子里,递给主席一个本子,请主席题个座右铭。毛泽东接过本子,在上面题了两个遒劲的大字“斗争”,并签上了“毛泽东”。雷英夫激动万分,“啪”地一个立正,给主席敬了个军礼,主席伸出巴掌和雷英夫紧紧地握了手。雷英夫感到无比幸福,好几天舍不得去洗手!

 193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抗大总校成立一个参谋训练队,参加人员必须是党员,历史清白,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工作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雷英夫被幸运地选中了。一天上午,毛泽东给参谋队讲课,题目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雷英夫坐在前排,这是班长的位置。他拿出毛泽东为他题写“斗争”的笔记本,端端正正地写上了“讲课教员毛泽东”。这次见到毛主席,雷英夫不再激动和紧张,而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听课和笔记上,他听得是那样专注,记得是那样认真。课后,代总参谋长滕代远让人把雷英夫等几个人的笔记要走了,说是主席要检查。毛泽东认真地翻看了雷英夫的笔记,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娃娃的笔记有两个优点。第一,重要的问题一个没丢,应该记住的东西基本上是我的原话。再一个,就是很少有错别字,参谋写错字,是要误大事的呀。”毛泽东听了参训队干部介绍雷英夫的身世和学习情况后,满意地点点头,说:“雷英夫毕业后,就留在我这里,当参谋。”
    1939年6月,从重庆回到延安汇报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向毛泽东反映:南方局军事组叶剑英那里急需参谋人员。毛泽东不假思索地说:“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在抗大参谋训练队当班长,他叫雷英夫,这个娃娃机灵,有军事头脑。”周恩来接过话头说:“主席推荐的人没错,就这么定了,把雷英夫调南方局,对外是十八集团军参谋,对内是我们南方局军事组参谋。叶剑英急着用人,就让雷英夫提前离开参谋训练队,到重庆报到。”毛泽东点头表示同意。就这样,雷英夫未毕业,就被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给叶剑英当了参谋。年仅18岁的雷英夫,主笔起草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一文,揭露了国民党的滔天罪行,教育了全国民众;特别是他协助叶帅起草了一份讲演稿,使叶剑英在蒋介石召集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慷慨陈词,舌战群儒,力挫反共顽固派的气焰,打了一个大胜仗。
    1945年春天,党的“七大”召开的前夜,王家坪爆出一条特大新闻——毛泽东在朱德、叶剑英的陪同下来到了王家坪,专程看望雷英夫。当时雷英夫正在校阅一篇稿子的小样。“雷秘书,主席看你来啦!”叶剑英响亮的嗓门从屋外传来,雷英夫又一次见到毛主席,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说:“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叶参谋长都给我讲了。”叶剑英在旁边插话,说:“主席听说几个重大材料都是你写的,一定要来见见你。”毛泽东说:“我不能不来,八路军的大秀才不多,你的笔压住了蒋介石的气焰,戳穿了他的阴谋诡计,是立了大功的。”接着,毛泽东又问了雷英夫许多个人情况和学习情况,雷英夫说到自己离家参加八路军时,写了一首诗以明志。毛泽东一听诗就显得高兴,忙问:“是一首什么样的好诗,能背出来听听吗?”

雷英夫想了想,有点不大好意思地背诵道:

男儿仗剑出潼关,不驱倭寇誓不还。

待到班师回归日,定斩豺狼祭红天。

毛泽东听  点着头说“嗯,有味道,革命的坚定性很强,是一首有抱负、有志向的诗。”说他着,好像沉思了一下,接着说:“你的确很有才华,能写文章,还会做诗,是八路军里的才子。我要给你取个字号。”毛泽东站起来,一手插腰,一手摸着一颗衣服扣子,低着头在屋里踱起步来,一会儿,他说:“好送你一个‘洛阳才子’的雅号。”

从此,“洛阳才子”这个雅号,经朱德、叶剑英之口,在延安流传开了。

(张丁、张兵:《领袖身边的军事高参》第69——70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二三)毛泽东与周恩来诗情

诗曰:想是以诗疗疾时,强支病体听新词。

瑶章一曲开颜笑,天外之音无尽期。

1941年1月5日,根据蒋介石命令,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领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及第三支队共九千余人由安徽泾县云岭起程北移,次日行至茂林地区,即遭国民党七个师八万多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还击,激战至十三日。面临全军覆没之际,叶挺执行组织的决定,前往国民党顽军上官云相处交涉。上官云相将叶挺扣留,并加紧对新四军的攻击,至十四日夜新四军除一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1月17日国民党当局诬陷新四军“叛变”,并宣布取消其番号。这就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并题诗: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二月二日,叶剑英到达延安,带来周恩来给毛泽东的信件和他为抗议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而写下的这首诗。毛泽东:“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

1963年1月,毛泽东将自己新作的一首词书写给周恩来:

“书赠恩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郭词见一月一日《光明日报》

满江红·和郭沫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历,几声抽泣。欲学鲲鹏无大翼,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千万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词后来公开发表时,作了一些修改。题目改为“和郭沫若同志”;“欲学”句改为“蚂蚁缘槐夸大国”;“千万事”改为“多少事”;“革命”、“工农”两句改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1976年元旦,毛泽东的《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两首词发表,已处于病危之中的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恰好从广播里听到,便让秘书去买来诗词,并让他们读。当读到“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周恩来不禁隐隐的笑出声来。可是,膀胱癌和肠癌的剧痛很快又使他双唇紧抿。秘书收起诗词,他虽然疼得额上沁满汗珠,仍然坚持示意让秘书把诗词放在他的枕边。

(曹应旺《周恩来与毛泽东诗词》,《大地》1993年第11期、《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第243页)

 

(二四)毛泽东与周恩来、陈毅、黄炎培联句

诗曰:心交神往已多时,转手赠予题画诗。

更有一番“窑洞对”,谈文议政论周期。

十年内战中,黄埋头于教育,对共产党知之甚少,但是与当时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对敢于反抗社会黑暗统治的人们寄予同情。抗战中的重庆,反共高潮迭起,黄应沈钧儒之请,参观有其子沈叔羊画作的画展,沈的画上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写着“茅台”二字,沈老请黄题词,黄忽然想起,前几年社会上传说,长征中红军路过贵州在茅台池中洗脚。针对此传言黄题了一首七绝讽喻:

喧传有人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沈自己称此画仅为其父“画以娱之”。然而由于黄题上这首诗,这幅画作陡然升值,被呈送到毛泽东手中,最后挂在延安杨家岭接待宾客的中共会客堂里。

1945年7月,时任国民参议员的黄炎培到延安访问,第二天,毛泽东宴请黄炎培,喝茅台酒,周恩来、陈毅作陪。席间,宾主谈笑甚欢,陈毅一时兴起,提议联句助兴,大家赞同。毛泽东首句:“延安重逢喝茅台,”周恩来接句:“为有佳宾陕北来。”黄炎培念了自己过去诗中的一句:“是假是真我不管,”陈毅接着也念了黄炎培过去诗中一句:“天寒且饮两三杯。”

毛泽东听了黄、陈的联句后,连说:“不算!不算!从头再来。”他又起首句:“赤水河畔清泉水,”周恩来续句:“琼浆玉液酒之最。”黄炎培接着念:“天涯此时共举杯,”陈毅续句:“惟有茅台喜相随。”

吟罢,大家相视,抚掌大笑。

这次饮酒联句,一时在延安传为佳话。

1952年,陈毅在南京设茅台酒宴接待赴南方视察的黄,还提起这首茅台诗,动情地说:“当年在延安读任之先生茅台诗,十分感动,在那艰难的年代,能为共产党人说话的空谷足音,能有几人!”陈当场作诗答谢。

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致信黄炎培,将《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调歌头·游泳》书赠黄炎培,以答其历次赠诗的雅意。黄炎培对毛泽东游泳长江中怎么可能仰望长江上的“楚天”有所不解,写信请教。毛泽东于1957年2月11日回信说:“游长江二小时漂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黄炎培之子黄方毅来源:《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9日《老年文摘》和8月8日《团结报》  ) 

 

(二五)毛泽东为诗人徐迟题写“诗言志”

诗曰:不朽江山不朽文,激情岁月激情人。

挥毫题下诗言志,独领风骚振国魂。

1945年9月,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向毛泽东请教关于诗应该怎样写的问题,毛泽东即在徐的一个小本子上题写了“诗言志” 三字作答。毛泽东写的这三个字,可谓字字千金,一语中的。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也是他对诗人的一种主张和号召。所以,古人说歌以咏志,然后,把那些艳诗丽词称之曰“无病呻吟”。
  “诗言志”之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是中国诗学理论中对诗的本质特征的经典概括,被历代诗人奉为圭臬。屡见于先秦以来的古籍,为历代优秀诗人所遵循。“诗言志”,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原则,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这样的诗歌传统,必然被毛泽东所接受。他青年时代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的《讲堂录》,就记述了关于诗歌特征的一些语录,这些语录自然反映了他当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录中所记“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等,就属于“诗言志”的范畴。他从青年到中年写的诗词作品,也鲜明地表现了忧国忧民、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因此,他在抗战期间提倡“诗言志”,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且他又使这条古老原则增添了新的光彩。

但是,毛泽东不仅肯定了“诗言志”的积极内涵和优秀传统,而且又给它赋予了新思想、新内容。关于“诗言志”的“志”,他没有直接进行诠释,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大量诗词品评中看出来。从1937年到1944年期间,他在给何香凝、柳亚子、萧三等人的书信中,屡屡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赞美他们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不被恶势力所压倒的“骨气”和为民族解放全力以赴的“战斗”,就清楚地表明了他之所谓“诗言志”的新内涵。毛泽东自己的诗词所表现的“志”,不论是战争年代的作品还是和平时期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具有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而毛泽东诗歌的背后,就是毛泽东坚定不移的革命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长征时,在雪山之巅,毛泽东说“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即使困难如雪山,毛泽东也是斗志昂扬,横看苍穹;而毛泽东诗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人民五亿不团圆,所以,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多少苦难,毛家还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六位烈士,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然后万方乐奏有于阗;革命成功仅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新中国面临新挑战时,毛泽东大气魄地出兵朝鲜,战胜了美帝,写下了“正和前线捷音联, 妙香山上战旗妍”的绝笔。

中国的诗歌,起源于风骚,风者风体,以春秋时期各国风体为主,如魏风、秦风,风体的深义,推而广之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骚者,以楚辞为主,然后以屈原的《离骚》而闻名,故曰“骚体”,再形成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而唐时的李杜,则分别又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代表。所以,风骚成为中国诗歌的代名词,而诗人毛泽东,确实独领风骚,他的诗歌,既现实,且浪漫,往往是在现实中浪漫,在浪漫中现实,达到了浪漫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李清华《雾都较量》第12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二六)毛泽东与柳亚子诗交

诗曰:浴血八年战始休,弥天大勇下渝洲。

请君收起攘安策,天地人和民自由。

柳亚子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生于1887年,江苏吴江人。
      早在1926年4月底,柳亚子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资格,从上海到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届第二次中央会议。当时毛泽东、恽代英等也参加了会议。毛泽东、恽代英的岁数虽然都比柳亚子小,但柳亚子却很看重他们的才华。
      不久,国共分裂,毛泽东在湖南一带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柳亚子有所闻,在诗中十分赞叹。
    1944年,柳亚子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毛泽东闻讯后,特意给他写了封信,信云:
    亚子兄:
    广州别后,十八年中,你的灾难也受得够了,但是没有把你压倒,还是屹然独立的,为你并为中国人民庆贺!“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饮茶”,这是你几年前为我写的诗,我却至今做不出半句来回答你。看见照片,样子老一些,精神还好罢?没有病罢?很想有见面的机会,不知能如愿否?敬祝
    健康!
                        毛泽东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从信的末尾看,毛泽东很想与柳亚子见见面。好在天赐良缘,不到一年,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仅隔了一天,8月30日,风尘仆仆的毛泽东就在重庆曾家岩和柳亚子见面了。
     这天晚上,柳亚子异常兴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以致竟通宵失眠,却在枕上做成一首七律,原题《曾毛润之老友》,后又改为《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诗云: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本来,柳亚子对毛泽东到重庆谈判,非常担心毛泽东遭不测。但当他见了毛泽东,听他谈了对时局的分析,不觉大喜过望。在重庆的一次宴会上,当听到有人谈到延安最近的状况,竟高兴得跳起来,大呼“毛主席万岁!”随后又连呼了两声,并赋诗云:“尊前跋扈飞扬意,低首擎天一柱来。”

 9月6日,毛泽东又和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到沙坪坝津南村来访问柳亚子,彼此进行了愉快的交谈。

恰巧,柳亚子的邻居卢延英长子卢国琦见毛泽东等来,便请求毛泽东等题字留念。于是,毛泽东便在小孩子的本子上写道:“为和平、民主、团结而奋斗。”周恩来写道:“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王若飞写道:“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独立、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柳亚子看见了这些题词,非常高兴,当即赋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兰玉庭阶第一枝,英雄崇拜复何疑。

已看三杰留鸿爪,更遣髯翁补小诗    

(孙琴安  李师贞著  岳洪治缩编)

 

(二七)毛泽东与柳亚子论诗格

诗曰:诗格即人格,胸怀天地阔。

豪情慨以慷,感发兴由得。

1945年秋,毛泽东由延安到重庆谈判期间,曾多次致函柳亚子。其中有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这里所说的“一首词”,指的是1936年2月他写的长调词《沁园春·雪》。这里所说的“诗格”指的又是什么呢?

关于“诗格”,在中国古典诗学中也是由来已久的。它的含义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是指诗的体制、格式或格律;一种是指诗的品格、风格或格调。毛泽东这里所说的“诗格”是属于后者。因为他在寄词之前,曾收到柳亚子的赠诗,并当即复信赞赏:“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这就为他的“诗格”作了注解。陆游和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力主抗战,反对求和;所作诗词,慷慨激昂,为历来诗评家推为高格。然而毛泽东竟以为柳亚子超过了陆游和陈亮,其诗格之高可想而知。毛泽东说自己的《沁园春·雪》略近于柳诗,显然是谦逊之辞,但也说明了他是多么重视“诗格”。柳亚子接读毛词后,极为激动,赞赏不已,当即次韵奉和,盛赞毛词高格:“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其中“黄州太守”,指的是北宋大词人苏轼。他打破了唐五代以来婉约词风的传统,开创了豪放词风的新生面。柳词所谓“稼轩居士”,指的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柳亚子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这样的词坛巨擘的豪放高格,也是比毛词逊色的。在“诗格”上,柳对毛之评价,大体说来不算是溢美,毛词《沁园春·雪》确是绝唱,自有词这种艺术形式以来,以《沁园春》的词牌咏雪的,还没有如此雄浑的作品,千古词人向他折腰敬服是可以想见的。

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毛泽东为什么将“慨当以慷”的作品视为高格?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史历来以“建安风骨”为高格,而“建安风骨”就是以“雅好慷慨”为其特征的。毛泽东所说的“慨当以慷”一语,就出自领导“建安风骨”的曹操之《短歌行》。1949年所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又用此语:“天翻地覆慨而慷。”总之,他很喜欢“慨当以慷”的作品。关于这个问题,他自己作了回答,即给柳亚子信中所说的:“读之使人感发兴起。”这句话十分重要,因为它将慷慨高格的审美价值的精髓很集中地提炼出来了。

(陈俊山摘自:《毛泽东百周年纪念》)

 

(二八)毛泽东诗词见胸襟

诗曰:倾倒山城万巷空,文韬武略见奇雄。

一篇咏雪从天降,难坏一帮混世虫。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在重庆期间,广泛接触各方面人士。9月6日,毛泽东回访柳亚子先生,并把旧作《沁园春·雪》抄送给他。毛泽东离开重庆以后,此词先在重庆一些私人之间流传,后又经时任《新民报》编辑吴祖光先生的收集、安排,刊发在11月14日的《新民报》第二版的副刊“西方夜谭”《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的词一经发表,立即在山城重庆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时使得政治气氛十分紧张的山城平添了几分风雅。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过去对毛泽东所知甚少,大多以为是草莽英雄。甚至还有人相信红军过贵州时在茅台酒里洗脚的谣传。《沁园春·雪》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胸襟、气魄、文采,不能不令文化人震惊与敬佩。多么符合圣与王融为一体的人格思想!治国平天下不寄予这样的“风流人物”还去何求?相比之下,那身着戎装、神情呆板的“蒋委员长”倒酷似“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当知识分子为毛泽东的诗词所倾倒,纷纷提笔唱和时,这种中国文人式的对话已经流露出文化人的价值取向或选择意向。这种心理上的倾向性,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为日后他们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奠定了文化的和心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真的是独领风骚了。

 抗战胜利后,重庆和谈及后来的“双十协定”被撕破后,中国前途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的对比,也不仅仅取决于两党的政治力量对比,最终取决于人心所向;人民群众要通过人去了解、选择,因而,也体现在两党最高领袖的个人魅力之间的较量。

 应该说,同毛泽东相比,在吟诗词方面,蒋介石虽然望尘莫及,但他并非是一无所知的草包。他当然懂得毛泽东的词意。毛泽东的“狂妄”使他十分恼火;毛泽东的“野心”使他不寒而栗;毛泽东的文采使他妒火中烧。他难以容忍,无可奈何。

蒋介石也从报纸上读到了这首词,他不相信这是毛泽东填的词。尽管他不会填词,但凭着直觉,他品味到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好词,该词借古说今意境不俗。他找来了谋士陈布雷。这是一位替蒋介石起草文件的文人,有国民党内文胆”之称。

蒋介石问他:布雷先生,你看毛泽东这首《沁园春》词是他做的吗?尽管蒋介石希望陈布雷说出不是二字,但是陈布雷是一个忠实于主人的文人,他觉得不能对蒋介石撒谎,于是他说:是的。回答使蒋介石有点感到失望,他又问:布雷先生,你觉得这首词写得如何?”“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难道就没有不尽人意之处,譬如说音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蒋介石千方百计地想找出一点差错,以平衡自己妒忌的心理。嗯,我细细看了看没有什么毛病,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嘛,因为是诗词,也只能这样说了。据我所知,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词作诗,算不得什么难事。”“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蒋介石突然又评价起毛泽东的诗词来,眼睛死死盯着陈布雷。这个嘛,倒是有。陈布雷小心地回答着。那好,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于是,一批御用文人对其领袖的苦衷,都心领神会,竟然不自量力地跳出来鼓噪一番,欲与毛泽东试比高。他们打起反对复古,反对封建的旗帜,斥责毛泽东有帝王思想,声称要同毛泽东辩论辩论。据统计:在1945124以后不长时间内,国民党控制的报刊连续发表了所谓和词30首,文章10余篇,大肆围剿毛泽东的咏雪词。

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这一围剿,郭沫若首先在1211《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一首和词,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内战卖国政策,严厉批判了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行径。在郭沫若的带动下,许多进步人士也奋起反击,在重庆一时出现了一场以《沁园春》唱和词的形式展开论战的激烈斗争。

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大局为重,对反动派围剿未予理睬。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重庆的《新华日报》既没有另外发表和词,也没有反驳文章,只是在1946523,转载《新华日报》华中版上锡金的《咏雪词话》时写了一段编者按。其中写道:

毛泽东同志咏雪一词刊出后,一时唱和甚多,然而也不乏好事之徒,任意曲解丑诋,强作解人,不惜颠倒黑白,诬为封建帝王思想。虽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945年重庆谈判后,在重庆乃至全国围绕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沁园春》的词牌为唱和形式展开的这一场斗争,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摘自《知情者说》第二辑张树德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二九)尹瘦石、柳亚子为毛泽东画像题诗

诗曰:黄土高原刮旋风,吹得山城万巷空。

老友新朋诗兴起,画家也要绘毛公。

1945年8月,柳亚子与画家尹瘦石在重庆正准备举办一次“柳诗尹画联展”。这天,当柳亚子应毛泽东之约,正要到毛泽东那儿去时,恰好尹瘦石来了。

“嘿,你来得正巧。”柳亚子说,“毛泽东先生今天正要邀我去谈谈,你何不同往,为他画一张像?”

这话正中尹瘦石下怀。因为他当时正想画出一批当代英雄的群像。所以柳亚子的话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

当毛泽东的车子来接柳亚子时,尹瘦石连衣服也来不及换,便匆匆陪同前往。

柳亚子向毛泽东介绍了尹瘦石。

“喔,艺术家!”毛泽东握住他的手摇了几摇,“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艺术人才是极为重要的!延安有一所鲁艺,在抗日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不过,那里的艺术家都是窑洞里培养出来的‘土包子’噢。”

 尹瘦石忙说:“我也是‘土包子’,没有留过洋的。”

毛泽东大笑:“我们是彼此彼此了。我只读到师范,没有进过大学。恩来他们去法国勤工俭学,我也没有去。我是觉得对中国的问题还未充分了解,首先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就一头钻进线装书里研究历代兴亡史了。不过,我对于美术却研究甚少。记得小时候,最不耐烦的是图画,在纸上画了一条横线、一条弧线就交卷。先生问我画的是什么,我说,这是李太白诗意‘半壁见海日’!”

说罢,毛泽东又朗声大笑。

这时,柳亚子又介绍说:“尹先生是多年知交,虽年纪轻轻,却极富才华。端木蕻良说他‘龙蟠蠖曲谁家笔’,‘勾勒直寻吴道子’!”

毛泽东笑道:“好嘛!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后继有人,将来‘土包子’一定能胜过‘洋包子’。中华民族随着政治的独立崛起,一定会迎来文艺的复兴!”

柳亚子随即说:“我和尹先生正在筹备一个诗画联展,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者何?”毛泽东问。

“独缺润之兄一幅画像。今天我请尹先生来,就是想为你写真,你要为他作‘模特’噢!”

“可以。”毛泽东不假思索,一口应诺。

10月5日,尹瘦石如约以赴,到红岩村给毛泽东画了一幅写生肖像。当时毛泽东坐在藤椅上,穿一件黑夹大衣,头发很长。尹瘦石约画了40分钟才画完。

第二天,当尹瘦石将肖像带给柳亚子看时,柳亚子一见,非常高兴,当即挥毫作了一首七律,题为《十月六日题毛主席之绘像》,诗云:

恩马堂堂斯列健,人间又见此头颅。

龙翔凤翥君堪喜,骥附骖随我敢吁?

岳峙渊渟真磊落,天心民意要同符。

双江会合巴渝地,听取欢虞万众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12月31日 第七版)    

 

(三0)毛泽东与于右任诗交

诗曰:喜文爱墨两相知,重聚渝州互赞诗。

莫道书生空议论,吟哦声里见雄奇。

于右任原名伯循,陕西泾阳县人,生于1879年。他是清代举人,早年留学日本时,曾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后,出任交通部长。1927年以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常委、军事委员会常委、国民党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等职,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由于他早年曾创办《民力报》,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知道他的大名。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访毛泽东时,他还曾谈起过《民力报》和于右任,他说:

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

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

于右任早年虽曾任靖国军总司令讨袁,但以其气质而言,仍是一义士文人。他的旧体诗词苍凉慷慨,声誉极高;他的书法更是驰誉海内外。早在二十年代,论书法者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北于”即于右任,因他是陕西泾阳人,“南郑”则是郑孝胥,他是福建闽县人。至于他的草书,则更是冠绝当代,无人可及,有“当代草圣”之称。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与毛泽东都出席了会议。在会上,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执行部的工人农民部长,邵力子为秘书;胡汉民为组织部长,毛泽东为秘书。在二十年代中期有一段时间,于右任在上海工作时,曾与毛泽东有过不算太少的接触。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8月30日即与周恩来由山洞林园赴城内拜访于右任,正好于右任因公外出,未能见面。当天晚上,张治中在桂园为毛泽东举行宴会,并邀请了于右任、孙科、邹鲁等人前来参加。毛泽东终于与于右任见面了。他俩自1924年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共事以后,多年未见,所以这次相逢,大家都感到十分欣慰。

9月6日中午,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丁维汾、叶楚伧等人出席作陪。由于毛泽东和于右任二人都喜欢诗文,在宴席上,两人就漫谈起诗文来了。

不知怎么回事,于右任竟知道毛泽东曾作有《沁园春·雪》一词(一说是从柳亚子那里见到),于是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

毛泽东因读过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所赋《越调·天净沙》一词,并熟诵其中的句子,于是笑着答道:“若何‘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启发人意之深也。”

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

1949年初,国共再度和谈,周恩来对于右任的女婿屈武说:“和谈一破裂,解放军就过江占领南京,你设法找到于老,叫他留在南京。届时派专机接他北上参加新政协,共商国事。”

“好。”屈武一口应诺。

 然而,屈武刚要把周恩来的话转告于右任,他已被何应钦派人接到上海去了。

于右任到了上海后,一次夜深人静时,其夫人沈氏问于右任:“上海要解放,怎么办?”

于右任安慰道:“不要怕,上海解放了,共产党、毛主席会保护我们的。”

但此话说过不久,蒋介石便派人把他接往香港,随后转往台湾,任台湾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

于右任虽然到了台湾,但毛泽东对他的书法却极感兴趣。如1958年10月16日,他在给田家英的一封信中说:

田家英同志:

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

1964年,于右任在台湾去世,终年86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12月03日 第七版 孙琴安  李师贞著  岳洪治缩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