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t天秦深深免费全文:从汶川地震看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1:22:53
从汶川地震看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 作者:钟克勋 邹万明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后,新闻媒体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让国人感动,但是对抗震救灾的舆论监督明显不足,而这方面却让社会化网络媒体大出风头,并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社会化网媒以其自己的独特优势,像“电子眼”监视着那些有悖于社会良知和道德的行为。这既保证了政府有关抗震救灾工作的公开透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让公众对政府充满信心。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网络媒体;舆论监督;新闻学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既是一场大灾难,也是对我国新闻媒体的一次报道大检阅。灾难面前,中国媒体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和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让中国感动,让世界感动。[1]在这场新闻报道战役中,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传统媒体固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一直被视为新兴媒体的网络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在灾难的磨砺中,它走向成熟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特别是一些社会化网络,其双向和多向传播的特点得以充分地体现,其传播的“交互性”使舆论监督的力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张扬。
我们认为,除官方网站以外的网络媒体应称社会化网络媒体,在这场凝聚民族精神的抗震救灾中,正是它们的自由、充分地交流,才使某些人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地监督和遏止,从而,从某一个侧面为抗震救灾助了一臂之力。
一、社会化网络媒体成为监督抗震救灾的“电子眼”
在网络媒体传播中,由于舆论主体大多数是普通网民,他们可以较自由地在网上“发帖或跟帖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交流思想”,而这种交流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以及有更强的针对性等”。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意见,参与舆论的形成”。[2](P241)网络媒体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有其特殊的优势。而正是这种特性,使它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就像“电子眼”,随时监督着那些损害抗震救灾利益的单位和个人,尤其使那些想发灾难财、占抗震救灾之便的人无处藏身,只要他们胆敢动一动,其人性的丑陋便被“电子眼”扫描并曝光在公众的视野里。
在抗震救灾中,网络媒体快捷的沟通渠道给予了广大公众较多的话语权,在网络交流的广阔天地中,一旦网民反馈出的某个话题得到其他网民的响应,该话题的关注度便呈现爆炸式增长。此时,如果传统媒体再介入互动,那这个话题就会直接进入到现实的社会中,并形成某种舆论而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进而促使政府及时地调查解决。这正是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传者和受传者的广泛性,所显示出的舆论监督的威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舆论的力量将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知道,“一些事情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但是相关信息被放在网上后,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关注,并因此而使事情发展产生影响。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网友们,似乎更容易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为了一件事联合起来,发挥公益的力量。”[2](P229)“5.12”大地震后,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会化网络媒体空前活跃,其监督功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回顾抗震救灾中的“网络事件”,最为典型的网络舆论监督,首推“成都帐篷事件”,该事件的暴露和解决,充分显示了网络舆论强有力的公益力量。我们不妨从中去感受一番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能量。
5月21日,《全搜索捉鬼行动,缉拿挪用救灾帐篷者(全城征集线索中)》一帖在《成都商报》社区金版的论坛中掀起轩然大波,并被网友转载到天涯社区。该帖点击率很快就超过5万次,关注速度之快,程度之高,令人大跌眼镜,过千网友回帖,呼喊要缉拿挪用救灾帐篷的罪魁祸首。[3]
帖子一开始就爆出了惊人的消息:救灾帐篷不在救援站,而出现在成都各大小区,并随后粘贴了大量网友举报供图。根据网友贴图,在成都市区内万科城市花园、万年场沙河公园、上河城附近、锦官新城西区会所、四川省委党校、成都航空仪表公司社区操场等15个地方均出现了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监制”的救灾专用帐篷,甚至还出现了印有“科威特红新月”标志的帐篷。而从部分贴图中可以看到,帐篷均安置在一些高楼林立、绿化环境较好的小区或公园,有的帐篷旁边还停有小轿车。一张图片说明中甚至还提到“据说里面坐着一个衣着光鲜,还在使用手提电脑的人”。
此后,成都全搜索网站在5月22日上午11时成立了“成都全搜索特别行动组”,与当地110联系,一起把这批救灾帐篷的来源追查到底,向网友公开。“直播”显示,他们分别去到成都市上东阳光小区、万福桥头、万科城市花园搜索,但“由于有人通风报信”,一些帐篷已提前撤离。上午12时48分,他们终于在上东阳光小区找到了救灾专用帐篷,并在物管方面的配合下,对这个救灾专用帐篷进行了拆除,并立即将其交到红十字会,送往灾区第一线。
“请成都网友继续通缉,也希望民政局和政府彻查救灾物资挪用的事实。”网友“fanciful”在咒骂挪用救灾帐篷者的同时,表示希望其他网友一起加入通缉行列。该提议得到众多其他地区网友的赞同。中午1时,网友“雄爷”还表示自己已经向中纪委举报。
在这一事件中,帖子所报道的问题真实、深入,监督问题的影响力非常广泛,人们关注的程度很高。对此,我们探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关键的一点是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以及有很强的针对性等优势,它散点传播,方便快捷,没有传统媒体那么多羁绊。
显然,该事件的性质非常恶劣,占用救灾帐篷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众志成城抗灾救灾,因此,5月22日,国家民政部和四川民政厅表示高度关注此事,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就此事展开调查。同时,财政部当天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
由于社会化网络媒体及时有效的监督,网民网媒传播对此事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所以成都市区一些人占用救灾帐篷的歪风很快被刹住了。
在强大的舆论推动下,5月29日,成都相关部门发布了“帐篷事件”调查结果,声称出现在成都某小区的帐篷系都江堰受灾群众转借给成都朋友的,同时,政府为了遏制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下发了《关于迅速对该市非灾民集中安置点使用赈灾帐篷和睡袋进行依法查处的紧急通知》。至此,该事件得以平息,人民群众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这一结果,我们不得不给社会化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记上一功。
除帐篷事件外,还有不少抗震救灾中的丑陋行为也是由社会化网络媒体曝光于众的。如果不是网络媒体的监督,不是那么多网民参与监督,这些人的行为不但得不到正义之声的谴责,或者有关方面的制裁,反而还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更多的“害群之马”。
我国的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其舆论监督功能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社会化网媒就像一个个电子眼,将任何与抗震救灾有关的事件,无论是真善美的,还是假恶丑的,都一一地展现在公众的眼前。试想,如果没有社会化网络媒体的监督,在这场特大的地震灾害中,不知还有多少人胆大妄为,干出多少有悖社会良知和道德的事情来。社会化网络媒体参与监督,既确保了政府有关抗震救灾工作的公开透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让公众对政府充满信心,众志成城,重建家园。
二、这次地震中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特点解析
人们在了解灾情,为严重的灾难而震惊,为人们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壮举而感动的同时,几乎没有人否认其间新闻媒体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力量。在特大灾害面前,新闻记者、新闻媒体展现了特有的风采,《人民日报》评论他们在“大灾面前,媒体交出了合格答卷”。传统主流媒体及其记者以行动感动了中国,让人称赞。当然,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的各种报道中,社会化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更是无处不在,并呈现出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特点:
1.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由于互联网通达全球,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终端设备浏览网络媒体的信息。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个特性,使得许多曝光在网络上的事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广泛传播和关注,并参与讨论。发生在广东惠州三中的为灾区捐款作秀事件被网民揭穿,此事即充分证明了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这一特性。广东惠州三中的捐款丑闻一经曝光,随即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声讨,他们的举动甚至被网友斥责为“看看禽兽是怎样炼成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作秀者成了过街的老鼠。
2.舆论监督的及时性
互联网是基于电子器件的虚拟世界,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法国戛纳当地时间5月24日,好莱坞女星莎朗·斯通在出席公开活动时口吐狂言,称“发生了地震,这是不是报应呢?如果你做得不够好,然后坏事就会发生在你身上。”此言一出,让在场众人惊讶不已。远在中国的媒体、民众通过互联网几乎同时得知此事,网民们愤怒不已,大规模地谴责她的这一言论,就连美国的媒体都大骂其“白痴”。随后其代理的品牌迪奥中国宣布,立即撤销并停止任何与莎朗·斯通有关的形象广告、市场宣传以及商业活动。
在这一事件中,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及时性得到充分地展示。
3.舆论监督的强大性
互联网由于其拥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越来越多的人把互联网作为舆情反应的首选渠道。而且网络媒体越有影响力越权威,就越能吸引网民到该媒体反馈信息。多数网民在网上的相同观点往往代表一种主流意向,可以为事件提供解决的参考依据。
发生在5月21日的“疑似罗江武装部官员侵吞赈灾物资”事件便是抗震救灾过程中展示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又一个典型案例,在此事件中,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可见一斑。
5月21日13时22分,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万安派出所接群众报警:“可可斯”童装店有人侵吞救灾物资。万安派出所立即出警赶赴现场处置,在群众代表的监督下从现场查获印有“救灾物资”字样的裤子1箱、食品和饮料15箱。罗江县公安局迅速传唤嫌疑人王亚栋。经查,王亚栋属罗江县民兵训练基地聘用管理员。县委、县政府领导向群众承诺,将彻查此事,若群众反映属实,将严惩不贷!罗江县公安局随后成立了专案组进行调查取证。17时40分,专案组在群众代表的见证下打开另一门面,发现里面仅有帐篷2顶,便将该门面贴上封条准备离去,此时,围观群众已增至千余人。随后20余名武警官兵抵达现场维持秩序。德阳市副市长以及市公安局局长,罗江县委书记等相继到达现场疏导群众。22日零时40分许,在市、县的共同努力下,群众逐渐离开现场,事态基本平息。作案当事人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受到被刑事拘留的制裁,可见网络媒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查阅有关信息不难发现,“疑似罗江武装部官员侵吞赈灾物资”事件的第一报道媒体,即为Myspace社区网站,原帖名称为《网友爆料:德阳罗江武装部官员侵吞赈灾物资》,发布时间是5月22日17:43分。综观中外灾难期间的舆论监督事件,往往都是最受公众关注的,这次地震中的“罗江事件”在网上一出现,原帖点击量在5月22日当天就过万次,5天后,该帖的累计点击便近5万次。期间,此帖还被各大网站转载,网民纷纷“灌水”、“拍砖”,谴责当事人的丑恶行径。
由于此事通过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所以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必须严肃处理,否则舆论难以平息。经过专案组调查取证,很快便揪出了损害抗震救灾的元凶,有效地维护了当地在抗震救灾期间的社会稳定。
4.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性
“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各地的红十字会均纷纷在网络上发出号召,紧急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向身处困境的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为受灾的灾民和困难群众奉献一片爱心,以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网民积极响应,跟帖呼应,推动有关部门的善举。
各个受灾地区政府网站也纷纷在第一时间将官方信息在网站上公布,及时通报信息,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受灾地之一的德阳市政府网站不仅及时发布信息,还坚持更新“市长信箱”栏目,为灾区群众解决了不少困难。群众有问题、有困难皆可通过网络向政府提出,或者及时交流沟通,并得到解决。只要这段时间经常上网的网民都会承认,在抗震救灾中,政府充分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加强与民众的互动,及时解决问题和消解某些矛盾。
5.解决问题的公开透明性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政府不但重视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而且,对网上监督的事情及时调查,解决问题公开透明,为今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培育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段时间,网上传言,5月20日,四川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长马步钢,到江油市长钢总医院检查工作时打了志愿者一耳光。这一事件在网上影响甚大,网友纷纷对当事人进行言辞激烈的批评。四川省卫生厅党组高度重视此事,并对打人事件展开调查。经过核实,四川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长马步钢,当时在广元、青川组织救灾,根本不在绵阳现场,不存在打人的可能;而与志愿者发生冲突的则是工作人员张建新。
事发后,省卫生厅责令张建新作出检讨和深刻反省,当晚他已公开写出了“检讨并致歉书”,并于事发后第二天当面向这名志愿者道歉。
这一事件的发展和政府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每一步都处在网络媒体的监督之下,解决问题的公开透明,不仅及时纠正了网络上疯传的错误消息,同时也平息了公众对这一事件的愤怒情绪,进而树立了政府良好的公众形象。
三、对这次特大地震新闻报道的思考
在抗震救灾中,新闻媒体、新闻记者迸发出的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应在新闻史上写下厚重的一页。人们不会忘记,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报拉响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往外跑,但有两种人往里走,一是军人,一是记者。”[1]短短几个小时,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派出记者赶赴灾区第一线,把实际的灾情及时地传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但是,分析报道的全过程,传统媒体在正面报道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而在舆论监督方面似乎无暇顾及,往往让社会化网络媒体大出风头。
(一)各媒体联合作战显示了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我们必须承认,灾难面前,全国主流媒体响应迅速,第一时间及时报道,全天候、全覆盖连续报道,多种媒体联合作战是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显著特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客观地总结了抗震救灾期间各大媒体的报道的五大特点:一是媒体反应迅速及时;二是记者运用连续报道方式,展现突发事件的延展过程,把新闻的真实性确切而逼真地推进到巨大的社会空间。三是多种媒体的联合作战;四是打破了以往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冲破了新闻披露的“单一化”、“单渠道”、“单音讯”的模式。五是在灾情和抢险报道中,体现了记者的高度责任感、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山崩地裂,方显英雄本色”。[4]
在肯定媒体功不可没的同时,也要看到,传统媒体对抗震救灾的舆论监督不够有力,真正影响较大的舆论监督大多是社会化网络媒体发挥的作用。大灾面前,网络媒体不甘示弱,国内各大网站建立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博客、播客、论坛、WAP等多个频道参与的报道团队,24小时不停息地滚动播发汶川地震最新的新闻、信息和评论。5月12日至26日,人民网和中国抗震救灾网共推出关于四川地震的文字新闻报道近5万篇,其中中文稿件4万多篇,外文报道7000多篇,图片新闻报道近2万篇,原创稿件近4000篇,视频新闻1000多条。[1]
网络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可以用史无前例来评价。网媒既在正面报道方面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阵势,又让众多的社会化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犹如战时的游击队,发挥了灵活快速的“作战能力”,在抗震救灾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
(二)舆论监督泛滥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
当然,我们在看到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在这场灾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带来的负面效应。
1.虚假信息泛滥影响抗震救灾
对互联网而言,最具杀伤力的就是谣言和错误信息的泛滥。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及时互动性,很多未经证实的消息、言论随着网络媒体的爆炸式传播便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在互联网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今天,网络谣言是破坏和谐社会的主要魔力之一。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管制程度在世界范围来讲是比较宽松的,而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就如何有效地利用它,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已是各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由于网络的特性所致,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大肆传播虚假信息,故意干扰人们的视线,扰乱人心,以致影响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一则关于5月20日晚有人在四川绵阳五一广场搭建救灾专用帐篷并恶意伤人的网络传言,竞莫名其妙把绵竹团市委书记范晓华给卷了进去。从5月12日起她就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但强大的网络人肉搜索引擎依然给这位共青团女干部带来了莫名的烦恼和心灵痛苦。鉴于传言在网络上跟帖较多,流传甚广,已对范晓华及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基层共青团干部队伍形象产生了极坏影响,高度重视此事的德阳团市委最终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共青团四川省委更迅速将此事上报四川省委宣传部,请求有关部门协助澄清谣言。
这件事虽然最终被证明是网络举报人张冠李戴,但由此也看出网络舆论监管方面的盲点。无论现在和将来,加强网络管理很有必要,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非常时期,作为网络媒体既要保障网民的发言权,又要保证信息真实可靠。这虽然是很难办的事情,但并非鱼和熊掌的问题,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否则因虚假信息的泛滥,会使一些灾难事件雪上加霜。
2.负面消息的炒作干扰灾后重建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个地方媒体大量涌入地震灾区采访报道,在营救被埋群众期间确实为信息披露作出了贡献。但在抗震救灾进入灾后重建过程,许多媒体置主流意识于不顾,开始大肆披露抗震救灾中的负面消息,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客观上煽动了灾区群众的某些情绪,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扰乱了政府的正常工作。网络媒体及时跟风,对这一类信息的发布更激起网民对所谓“黑幕”的声讨,一时间要求“彻查学校豆腐渣问题”的声音在网络上不绝于耳。不可否认,地震中垮塌的学校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但是大地震刚过,现在更需要的是化悲痛为力量,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还不是反思问题和追查责任的时候,如果不把握好负面消息的报道火候,势必影响人们重建家园的大业。
另外,由于大部分商业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只有新闻发布权。他们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占据有利地位,大量引用境外媒体的报道,结果导致大量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例如,比尔盖茨捐2500万美元;6月7日国内多家网站转载香港《大公报》有关“传失事飞机已找到”等等,这些虚假信息都很不利于抗震救灾大业。
(三)对非常时期网络媒体的管理对策
虽然网络不实信息不可避免,但通过分析可见,这次汶川地震中网络媒体的报道,我们发现许多网络谣言在经媒体批驳甚至被公布事实真相后,谣言很快就被平息。如在抗震救灾期间,网络上传言广东地区将发生大地震,引起民众恐慌,广东省地震局立即予以澄清:该省的各项地震观测手段没有监测到任何异常,网上的传言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谣言不攻自破。
5月14日19时45分,太原市公安局网监支队的干警发现,太原市有网民在《百度贴吧》“太原吧”栏目下以《李四光预言的四大地震带只剩太原了》为题发帖称:李四光预言的四大地震带只剩太原了,绝对不是无中生有。公安机关网警部门立即展开调查,17日凌晨在太原市将发帖人——太原市矿山机械厂下岗职工李某抓获,据李某交代,那几天他待在家里闷得慌,便瞎编了这些帖子在网上随意散布。
面对网络谣言,不仅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行动,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同时,作为网络力量,无论是官方网,还是社会化网媒都应肩负起社会责任。
可喜的是,伴随对大灾报道的反思,5月20日,由荆楚网发起的“千家网络媒体联合抵制地震谣言倡议”活动启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大河网等百余家网站积极加入,表示“共同抵御谣言,从我做起,不转载、不传播、不炒作!”。倡议活动呼吁全国的网络媒体和网民,同心协力抗震救灾,共同抵御谣言。“从我做起,不转载、不传播、不炒作并及时删除有关地震的各类未经证实的消息、猜测、戏谑、迷信言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5]通过各网络媒体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引导,网络谣言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网民在对待有争议的问题时更趋于理性。
今后对灾难性事件怎样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呢?我们认为应采取这样一些办法:
第一,进一步强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机制
主管部门应针对灾难性事件的进展,提前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通过新闻发布等形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统一宣传口径,避免社会化网络媒体传播不实信息,避免谣言满天飞。各网络媒体在保证网民的正常网络话语权的同时,严格控制不实信息的发布,凡不符合事实真相,或扰乱人心的网络信息均不予发布。
同时,多数拥有新闻发布资格的新闻网站都具有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舆情上报的权利,类似于传统报纸的“内参”。在处理灾难性事件的过程中,这些网站应该积极发挥这一功能。网民反馈的“敏感”问题,不能全部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多数问题是可以上报给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的,这能为政府了解灾难性事件处理效果提供参考。网络媒体的舆情上报功能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同样充当着电子眼的角色。
第二,形成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报道机制
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在发布新闻时,应该尽量不使用境外媒体的稿件。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长期以来以西方媒体为首的境外媒体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总是在妖魔化中国。这些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时往往是基于西方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其报道经常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国内新闻网站转载后,很可能和当前的舆论氛围不符,扰乱民心。
针对危机时期,网络媒体报道的规范性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以引导网络媒体的报道方向和方式。
第三,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现在,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主流力量之一。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由于民众处于恐慌心理中,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往往一些谣传容易被认为是真实的信息。因此,宣传主管部门对舆论不是无理封杀,而应加以积极地引导,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增强客服困难,重建家园信心的层面上。同时,及时对虚假信息进行调查,澄清事实,并向社会曝光,对有碍于事件处理或灾后重建的信息采取技术手段适当屏蔽。尤其要控制好舆论监督与舆论炒作的关系,使舆论监督有利于推动工作,而不是扰乱人心。
作者简介:钟克勋,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邹万明,四川在线编辑。
参考文献:
[1]李同欣,王舒怀等抗震救灾中国新闻媒体不辱使命[N]人民日报,2008-06-02:B6
[2]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成都多个小区内出现救灾专用帐篷引质疑[N]新快报,2008-05-22
[4]传媒:一份在巨灾大难面前的优秀答卷[N]北京日报, 2008-05-27
[5]千家网络媒体联合发出抵制汶川地震中各类谣言的倡议书[DB/OL]http://www.cnhubei.com/xwzt/2008zt/yydz/index.htm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8期,责任编辑吴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