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解析:文物的私生子是社会不可逆转和回避的现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4:37:44
《“文物私生子”已是社会不可逆转和回避的现实》
作者:王治国  王晖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者按:2011年4月7日至1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 在西安大唐西市隆重举行,为老百姓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免费文化大餐。同期,还举办了第二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和民办博物馆馆长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陕西省原副省长、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名誉会长巩德顺,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名誉会长郭宪曾,以及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国有、民办博物馆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官员,美国、港台地区、新加坡的专家学者,国内高校领导一百多人。此次会议不仅参会人员层次高,而且成果丰硕,尤为引人注目的发言是宁夏收藏家协会王治国会长的发言,现将该文共享给各位读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生事物和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时都在中国大地层出不穷,特别是近2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收藏热已遍及960万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彻底改变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国宝文物当垃圾的状况,凡古旧之物都已成众人追捧收藏的对象。2.4亿鬼谷子元青花大罐余热还未褪去,5.5亿清乾隆洋彩镂空瓶的重磅炸弹又引起收藏领域的连锁反应。收藏已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各主流媒体的收藏专题栏目及以收藏为题材的电视剧连连登场,再加上不少主题与收藏无关的电视剧,也是背景画面充满各类古旧藏品,由此引发了不少人争把垃圾赝品当国宝的奇怪现象。于是各种赝品也就乘机纷纷出笼,导致不少热情高涨的收藏爱好者连连上当。再加上个别的文物老专家继续沿用已不能面对赝品造假新伎俩的标型学理论,如再用此理论鉴定文物就如同用10年前的杀毒软件杀10年后的计算机病毒。新的微观鉴定理论又没有被有些有话语权的专家所掌握,还有科技鉴定还未完全完善成熟,甚至一些伪专家不负责任开出不具法律权威的鉴定证书满天烂飞,瞬间给收藏的大好形势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使许多热情高涨的收藏爱好者谈藏惧赝真假难辨,无所适从,想收藏而又怕收藏。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因各种复杂原因出世的“文物私生子”,被海洋般的赝品所淹没覆盖,珍贵的文物无人承认,无人敢收藏,于是就造成了文物外流和被毁的现象。在此紧要时刻,所幸民间收藏家中出现了一批有责任、有眼力的人士,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血汗钱,义务挖掘性地保护淹没在赝品垃圾中的国宝,用心为国家呵护这批“文物私生子”。不幸的是此义举却接连遭到社会上种种非议,甚至诽谤。民间到底有无珍贵文物,各种动机的收藏应该怎样定义评价,已是收藏领域争论的一个焦点。鉴此,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客观浅谈自己的观点,以其证明民间确还有文物国宝存在的事实和根据,同时也望引起社会对民间收藏这类文物国宝的收藏家和民间博物馆创办者给以正确认识和起码的尊重。

    一、近20年,国家正规考古出土文物稀少的非正常量背后真正原因

    大家都共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之中央严禁建楼、堂、馆、所的政策及经济基础等原因,致使1992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基本建设动作,动土方量也极小,可在这动土量极小的情况下,竟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同样,中国在进入九十年代至今的二十年内,经济大发展,政策大开放,基本建设可谓是五千年历史的空前绝后。综观全国建设,近二十年的动土方量比历史上五千年动土方量的总和不知要多多少倍数,可在这样规模宏大的动土方量中,却远没有前四十年出土的文物丰富和量大,不合常理,令人质疑。下面,我们仅以元青花为个例,深入剖析,看其究果。

    我国现馆藏的出土元青花共205件,均是1950年至2006年在全国16个省、市出土,其中安徽30件、北京20件、河北13件、江苏20件、江西61件、湖北5件、湖南3件、河南1件、山东5件、四川4件、内蒙31件、甘肃4件、广西1件、新疆2件、浙江4件、吉林1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一个非常不正常的奇怪现象,205件内其中有193件是从1950年到1992年所出土的,1993年到1996年一件也未出土,从1996年至今仅出土12件。这种奇怪的现象难道正常吗?按照常理应发现比193件更多的元青花才对。那么不正常的背后存在着什么呢?

    近年来,全国各大媒体时常披露,某某建筑商发现文物遗址不报告,强行破坏进行施工。近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苏镇江13座宋元粮仓在挖掘机的不停施工中遭到巨大毁坏,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大型商住楼盘——“如意江南”。虽然当地政府已叫停介入调查,却再也无法恢复宋元粮仓的历史原貌(此粮仓曾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初选),始为遗憾。如此建筑商破坏文物遗址只是无数案例中的个例。再如2007年国家在宁夏盐池古峰庄修筑道路,挖掘机一下挖出三块重达3600克的金牌(后经考证是隋代末期农民起义领袖向海明遗物),被四位摊土的农民捡得,然后在银川古玩市场兜售半月余,竟无一人相信与敢认,还有不少人认为是铅上涂的化学金粉,将其民工赶出店门,幸得盐池文物、公安部门及时闻讯追缴,现珍藏于宁夏博物馆。另例,辽宁一农民偶在内蒙草原捡一金牌,据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也是一波三折,颇具戏剧性。该农民前后数年先后上央视《鉴宝》栏目、国家博物馆、故宫、辽宁博物馆等权威单位求鉴,均说是赝品,农民无奈找一金匠出售,就在金匠将此金牌化为金水的千钧一发时刻,幸得某收藏家拯救,幸免被毁。后被内蒙大学某老教授,眼含热泪双手颤抖地鉴识是先祖忽必烈的传令金牌,以五万元收购,现珍藏于内蒙古大学博物馆。以上事例,不仅是全国无数事例的个例,也是庞大浩瀚无数民间老百姓发现出土文物已知的个例。目前,还不知有多少不为人知而隐匿在民间的珍贵文物,为什么会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在1980年以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均还停留在文革之时。当时整个国家是:人们都把古玩视为垃圾,一旦发现文物,均视为垃圾和封资修的东西,一律销毁,同时百姓大都视出土文物(除金银外)为不祥之物,所以才有当时国家从民间老百姓手中发现征集许多文物的事例,当然也有不少百姓主动报告上交文物的事例。再看今天全国上下谁人不知文物珍贵值钱,甚至收藏热已把不少人搞得连赝品、垃圾都当作国宝,所以才有时下动土方量虽大,但很少再有老百姓发现文物主动上交报告的事。此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吗?

    仅从此一斑就可窥全国偌大民间还不知有多少类似这样命运的文物处在不良境地之中,甚至还不知又有多少连持有者都不知为何物何价值的珍贵文物,处在随时随地都有被毁被灭的危险境地。如何及时发现并抢救这些文物,已是当前国家文物工作者刻不容缓应对的大事。

    二、触目惊心的盗墓狂潮,给文物保护造成损失知多少

    收藏热潮不仅加剧了盗墓之风,也给国家的文化遗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致使无数珍贵文物和国宝散失民间,流落海外,甚至随时都有面临损毁的可能。对此问题,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在做客凤凰卫视时谈到:我国目前盗墓之风猖獗,其盗墓贼的活动已呈现出组织集团化、装备现代科技化的趋势,其水平不亚于甚至超越专业的考古人员,盗掘之风蔓延全国。

     “十墓九空”已成为全国考古文物工作者们苍凉无奈的感叹。每当国家拨专项资金郑重其事地打开一座座古墓时,面对的却是盗墓贼留下的“纪念物”和犯罪痕迹,此时的考古工作者是既失望又气愤,同时也颇感无奈。有限的考古经费耗时七年之久的曹操墓发掘,竟然是一座早已被盗墓贼光顾掠夺过的空墓。如果发掘的是原始墓,也绝不会招致无端的猜忌和非议,但也仅仅是如果而已。再看洛阳唐代皇家恭陵墓被盗墓贼炸开光顾后,无数珍贵文物被数次中转倒卖到香港,幸得公安部门及时破案追缴,案犯被处决,文物现被珍藏于洛阳博物馆。还有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央电视台报道唐代李隆基武惠妃重达过吨的石棺椁竟然出现在美国国土上,如此庞大的文物,如此规格的陵墓被盗,竟没有被发现,但它又是如何被运至美国?令人匪夷所思并产生无限的猜忌。幸得国家出面追缴,才使棺椁重返故地。另据以往国家已开掘的皇家唐墓,一般金器都在千件左右,如此武惠妃皇墓还不知又有多少其他珍贵文物仍散落在民间或境外。2010年公安部门破获收缴的秦皇陵盗掘一案,也仅是众多盗墓案中的个案。我们再看一下,安徽蚌埠博物馆现珍藏的元青花大罐,属国宝级文物,竟然是从被盗过的明代开国功臣汤和墓中被盗墓贼所丢弃的一件残器,其余完整元青花之器和其他珍贵文物今又被当时的盗墓贼置于何方?再如4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西安发现十四座汉代张安世大墓,其中十三座竟是被盗的空墓。

    以上几例,仅是盗墓潮中九牛一毛的个例,再看媒体报道的触目惊心盗墓案例又知多少?更重要的是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大小盗墓案又是多少?因此而流落海外或散失民间处于不良状态随时都有被毁的文物又知多少?但更为可怕的是还有相当数量因其珍贵价值大而连文物专家都不敢认、不敢相信的又有多少?(已有不少事实证明确是如此)今凡是国家考古发掘的古墓大都是发现盗墓后的被动抢救性发掘,致使大量文物脱离原地流入民间,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怎样应对已是政府和文物工作者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既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就应面对现实去考虑应该如何实施抢救。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我们一些动机良好而又十分无知的专家竟然在面对民间出土文物时不愿承认,以一个“假”字便了事。事后他们的理论根据是:如果说真,那将会更加助长盗墓之风。真是可怜可悲!如此观念实是个别文物工作者的沦落和无知,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国家文物政策规定的滞后。作为政府文物部门和文物工作者,所肩负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就是发掘和研究保护文物。不但要研究保护好考古出土和馆藏文物,更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流失在民间的文物。国家有条件征集则征,如无条件征集则要向民间文物持有者宣传教育保护好文物,并登记在册,让国家择机择时征购。这应是每一级、每一个文物工作者应尽的义务。而不应该在主观上为了防止盗墓之风蔓延,就故意将真文物鉴定为赝品,致使无知的持有者不是将文物损毁,就是将其湮灭在民间或廉价流出国门,如此做法实为文物工作者的无知和失职犯罪。

    当前,面对盗墓猖獗,国家应积极建立起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严厉打击力度,时时看好“三门”(墓门、馆门、国门)。针对“三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政策和措施,特别在教育、防范、打击三个环节并重应对,才能奏效。时下不少文物专家对于文物有偿鉴定和各类活动,真可谓趋之若鹜,反复利用收藏热的机会,四处走穴,大敛钱财,不负责任地乱出鉴定证书,此行真是有辱文物工作者的使命,有损国家声誉。据了解,国外特别是大英博物馆,针对民间求鉴的文物,一律实行免费鉴定,他们的观点理由:一是文物工作者拿着纳税人的薪金,理应为社会免费鉴定文物。二是文物工作的职责权利义务就是研究保护文物,而鉴定发现民间文物就是义务、权利和责任的具体体现。这真可谓是观念的区别,如若我们国家的文物工作者,能及时转变观念并付诸行动,那将是我国文物事业和收藏行业的福音。

    三、“文物私生子”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

    我们国家的文物、国宝一般均指历代传世又传承有序或故宫历代皇帝所传之物,再就是国家考古工作者,以考古程序发掘出土的文物,才得以认可并给予名分和册封,尔后被博物馆收藏、保管、展示,才可谓是国家的文物嫡生子。那么像我们以上所谈的,近20年来因翻天覆地的建设动土而出土的流入民间的无数文物,因各种复杂原因无法取得合法身份,现都已沦为“文物私生子”。因这部分文物的出土都处在偶然和不确定因素中,加之第一手接触到文物的人,全都是文化素养较低的劳工,无法估量文物的内涵和价值。对偶然得到的文物,在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隐藏并伺机卖钱,而他们却又没有明确的销售渠道和对象,自然而然拿到地摊和古玩市场销售。因此类事件都是在施工偶然间发生,国家不可能有及时的监管机制和条件,在利益的诱惑下,此类文物很自然地就这样流入了市场,进入了民间。从此这些文物就沦落成了地地道道的“文物私生子”,无法得到认可和妥善的呵护保管。可以确切地说,20多年翻天覆地的基本建设,此类文物的数量是一个无法估量的天文数字。

    我们再以复杂的心情来看因盗墓而产生的“文物私生子”的去向及处境。因盗墓者的构成阶层不是完全相同,一部分是多年专业从事盗墓的人,他们所盗文物大都有定向销售渠道,境外居多,国内也有一定数量。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强海关检查和境外追缴的力度,再加国内购价的提升,所以大部分盗品还是以各种隐蔽的方式流入国内的不同地区和市场。另外一部分是专业盗墓者原先雇佣的大批帮手们,近些年来也纷纷学习效仿,组织人马另起炉灶肆意盗墓。但他们这一批人由于没有定向的销售渠道,于是就以不同的方法手段,先将赃物隐蔽一段时间,尔后秘密的异地进行销赃。总之他们会以不同手段进入现在十分活跃开放而又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众所周知,在古玩市场上,现在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赝品,此类文物隐身在海洋般的赝品中,全凭有眼力的人来发现、购买、收藏它。

    收藏热的大潮,已使党、政、军、警的不少人员涉入收藏,更有大批成功企业家、知识分子、白领、离退休的老干部和社会一部分闲散人员也都纷纷加入收藏大军。十几年来,在这批收藏队伍中,已有相当数量的人员经过刻骨铭心的上当交学费,现已练就了一定的识别鉴赏能力,特别是已创办了民营博物馆的成功人士,一旦有出土文物和珍品混杂在古玩市场和地摊的赝品堆中,都难逃他们的慧眼。他们都会用自己省吃俭用的血汗钱,毫不犹豫地将其秒杀。

    收藏的乐趣已使他们痴迷上瘾,但凡是迷上收藏的人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一般不会跻身于麻将桌前和赌场,更不会将钱无端地花在豪华娱乐场所,往往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省吃俭用,而在收藏购买文物时却是毫不吝啬,倾其所有,显得魄力十足。

    尽管这批人的收藏目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是爱好和研究,有的是收藏,有的是投资,有的是投机,有的是攀附风雅装点门面等等。但客观上他们的行为都已演变成了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善行和义举。因为他们舍不得用自己的血汗钱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是替国家和社会义务在购买、呵护、保管“文物私生子”。与那些用不义之财进出澳门赌场,一注就输掉几个亿的一些人士相比,与那些浪迹于天上人间类的豪华风月场所的人员相比,他们的所为更应受到人们称道,所以我们应该向那些用自己血汗钱义务为国家、为社会收购、保管文物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尽管他们每个人的主观动机各有不同,但客观上都已起到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历史保管、保护文物的直接作用。因为文物永远都属于社会,每个现时拥有者,都只不过是一个用自己的血汗钱购买、保管文物的义务保管员和守护者。因为人死后,是什么都带不走的,他既然用血汗钱购买文物,就会用十二分的心思呵护和保管。如国家暂不征收和无人接手,也可能会世世代代都为国家充当好义务保管员。所以这些收藏家和他们收留的“文物私生子”在渴盼企求:“在文革极左思想体系指导下产生的文物法能够尽快完善至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收藏发展。”

    此观点实际上早在清末、民国已被收藏先贤大家以实际行动所证实。张伯驹老先生当年以豪门之后坐拥豪资豪宅,但因收藏的嗜好,将其家中豪资用光,又将豪宅搭上,收藏国宝无数。而却守护着这些国宝过了数十年的清贫生活,生前就已悉数捐给国家和社会。我们今天能有幸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国宝,能不感谢这位牺牲自己利益,成全国家文博事业的先贤吗?再看朱家溍、孙瀛洲等不少收藏前辈不也都是在用自己的血汗钱毕生在为国家义务收购抢救文物,而在生前生后都又无偿归于国家、社会。相信我们今天的大批收藏家和民营博物馆创办者中,也有不少人会步这些先贤的后尘,成就文物历史的一段佳话,其中民办博物馆第一人马未都就已率先做出了榜样,生前就已将文物准备捐献给国家的事办妥。即使那些生前来不及安排的人,历史和时间也同样自然会帮助其完成让文物归属社会和国家的使命。因为凡是搞收藏的人,都会感悟到这一点,比如我们今天上手保管的某件国宝文物,昨天归属的也许是什么王公贵族,前天又归属的可能又是什么皇亲国戚,可今天怎么又到了我们手中,这也是昨天、前天的主人不曾料到的事,所以我们也只不过是历史和时间让我们暂时拥有保管,明天不知将又有谁来接手,后天又不知将是谁在守护。谁想将文物永远归属自己所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它永远属于社会,属于国家。

    所以说,虽然每个人的收藏动机各不相同,但对其客观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不可忽视和低估,更不该无端加以指责非议,不仅要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更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尊重。特别是在当前,面对无数因以上两大因素出土的“文物私生子”无人敢认、无人接管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些收藏家和民间博物馆的创办人,敢于顶压力、冒风险做此义举,相信历史和时间会给他们一个公道和正确的评价。同时还应看到昨天90年代初民营企业家不被重视和尊重的社会地位,就是今天收藏家和民办博物馆创办人的社会地位,更应相信明天收藏家和民办博物馆创办人的社会地位就是今天成功民营企业家处处受尊敬、国家也重视支持的社会地位。文物保护的春天将要到来,收藏的盛世将会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