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古筝曲谱:从“宪政热”深入去(宪政讲堂第一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9:24
从“宪政热”深入去(宪政讲堂第一讲)陈端洪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172】【字号:大 中 小】         1 引子:“宪政热”。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人开始关注“宪政”,并在一些文章、论著以及讲演中使用“宪政”这一概念。建国以来几十年都没有使用这个概念,怎么突然又“热”起来了?是不是意味着一种“立宪机运时刻”(the moment of constitutionalopportunity)即将到来,或者是一种新的开始(fresh start)?                 2 中国人对政治秩序的(两次)严肃思考。                 第一个时期:春秋战国——秦                 这个时期,国家战事纷乱、百姓生灵涂炭,旧的政治秩序已经破裂或名存实亡,有思想的人就开始思考如何形成新的政治秩序,逐渐形成了“国家”的概念,但那个时候不叫“国家”,而叫“天下”。“天下”这个词是中国的概念,有与“国家”概念相比较研究的必要。这个过程的终结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但无论是儒、道、法、墨等百家学说都对这个思想的形成有自己的贡献和作用。                 这个时期的思考是痛苦、认真而有成就的。                 第二个时期:晚清近代——今天                 晚清近代时期,中国陷入了外强侵略和内弱分裂的局面,同样是打破了旧的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的东西丢掉了,如果失去这些东西,人的生命过程就可能只是一种生理过程,失去了意义。仁人志士同样在思考如何建立新的秩序:                 一条道路就是晚清时维新变法一派人物的方向,关注邻国日本,有政治结构意识,可能会走向虚君立宪(但当时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并不“虚君”)、保留王室传统的道路;(这里要插一点东西,戴安娜之死是英国宪法的要求。因为英国宪法的两个部分,尊严部分和功能部分。王室代表的就是尊严部分。戴安娜作为个人来说,有平民作风、爱好自由,经常跑到孤儿院和孤儿拥抱,到公众沙滩旁若无人地晒太阳。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她一旦进入了王室,就应该遵守王室的基本礼仪、履行王室的职责。否则英国每年花那么多的钱来养着一个王室干什么,就是要代表一种尊贵的东西、一种国家尊严。而戴安娜的行事、作风是与之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英国宪法赋予王室的要求,所以她不得不死。)                 另一条道路,就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道路,把国家的衰弱归结为满清异族的统治,故要推翻清帝,走向共和。(严格说来推翻清帝,并不一定走向共和,但是在近代的时代背景下,推翻了一个满族皇帝,是不可能再重新立一个汉人皇帝的,所以“反清”但不“复明”。)                 但是无论哪一条道路,由于这个时期与前一个时期相比有一个最大的背景不同:有救亡强国的迫切要求,追求的是一种“救亡之道、复国之本、强国之路”。因此,这个时候思考的“宪政”问题,是为了“强国”,而不是从“宪政”的本源中去寻求精神养料,也没有冷静思考传统政治秩序背后的东西,把“宪政”当成一块牌子,当成一条“强国之路”,就有可能为不同政治派别所利用。“宪政”本质和起源是“自由”,而无关“强国”之事,“强国”只是“宪政”所可能带来的后果。而且在这种外族入侵、仇恨满清的背景下,人的思考必定是仓促的、不冷静的。                 第二次政治思考一直延续到现在,满清没有完成、国民党也没有完成,直到1949年来了一个大转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种思考一下子定格、中断了几十年,直到今天,大家又重新翻出了“宪政”这个概念,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抑或重新回到“现代国家”的思考?                 3 为什么“宪政”?                 口号的演进与变化:从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的“法制”到90年代的“法治”、“人权”,再到现在的“宪政”。这是法学知识发展的必然逻辑所致。                 例1:民法与经济法之争,本质上就是“公”“私”之争;在中国,经济法的概念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之所以和民法争地盘是因为全能国家没有终结还在负隅顽抗。                 例2:刑法中的“反革命罪”——“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转换,反映的是一种国家观念的变化:即国家是人民的还是政党的?反映了一种政党观念的变化:革命党还是执政党?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意识形态如何定罪?                 例3: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其本质是对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重新认识;                 例4:“国家赔偿法”首先是一个宪法问题,而不是“行政法问题”。由此反映出中国的 宪政是从“侧门”——行政法进来的,司法审查从行政诉讼开始也是一个例子。                 以上例子都触及到国家的问题和宪政的问题。法学学科越发展,就越多涉及宪法问题,从行政法的发展尤其可以看出这一点。                 “宪政”是制度性的、理性的,可以具有革命性,也可以一步一步来,是一个可以得到“容忍”概念。“宪政”是一个主义(ism),有很久远的历史和思想渊源,可是很多人在使用这一概念的时候只是“附庸风雅”。中国人理解“宪政”概念有两大障碍:                 第一,形而上的意义上:中国人对形而上的虚构(如社会契约理论、国家的概念)理解不透、不到位,缺乏这种思维传统。                 第二,宗教意义上:宪政与犹太基督教文化有很大关系,如“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独立宣言”的内容可以反映出这一渊源。到了康德时期,才尽量往理性上靠。但是中国缺乏宗教的历史和熏陶。因此这也反映在我国宪法上的一点理解上的麻烦,“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何谓“神圣”?                 4 为什么“主权”?                 以前讲过“宪政与财产权”,这次为什么选择“主权”?                 第一,是香港问题的刺激,最近关于香港的民主进程、基本法的规定等有很多争论,很多大陆学者都就此问题发表了意见。但是没有看到关于“一国两制”的宪法知识性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教科书上的解释都是政治意义上的。什么是“恢复行使主权”?基本法规定“香港有终审权、货币财政权……”那中央的国家主权还剩下什么?剩下什么“主权”才能叫做一个国家的“主权”?                 第二,与前一个问题有相似地方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从一开始就犯了定性的错误,被定性为“国际问题”,其实台湾问题应是自己家里的事,不需要向外人解释。台湾问题不是国际法、国际关系的问题,而是一个宪法问题。我们承诺在台湾问题上作更大的让步,甚至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那么“军队”是不是主权的标志,是否属于主权的因素?并没有人从宪法角度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主权”这个概念是一个被宪法学界所忽略的概念。我们希望通过这学期的课,能够在这方面收获一些新的知识和认识。                 参考书目:                 1 Some Modern Definitions of Constitutionalism. SeeCharles Howard McIlwain:“Constitutionalism: Ancient and Modern”,Ithaca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40。                 2 Ulrich K.Preuss:The political meaning ofconstitutionalism. See Richad Bellamy Edited:“Constitutionalism,Democracy and Sovereignty: American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Published  by Avebur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1996。                 3 Joseph Raz:On the Authority and Interpretation ofConstitutions:Some Preliminaries. See Larry AlexanderEdited:“Constitutionalism: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8。                 * “宪政课堂”的内容主要根据北京大学法学院2004年上半年度由陈端洪教授开设的“宪政与主权”一课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且并未经主讲人审阅,故其中难免有不少信息的遗漏与错误传达,请主讲人和读者谅解。                 (笔记来源:王婷、韩均雅、成协中、江菁;整理:江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