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陬 读音: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汉魂”存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3:14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汉魂”存在?

2012-02-02 10:00:26

浏览 1997 次 | 评论 2 条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汉魂”存在?

   

    古老的非洲流传着“角马的悲剧”寓言:

      角马原本是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一种牛。原先和角马生存在一起的狮、虎、豹、狼等都没有角马的个头大,在很多时候还很怕角马。因此,角马凭着个大还能暂时性地威风一下,还时不时接受点馈赠,日子也很是悠闲。而虎、豹、狼虽然个头小,却极其凶猛,经常捕食一些小动物,渐渐地身体强壮了,牙齿锋利了,性情也更加凶猛了,天长日久,对于体形庞大的角马也开始袭击起来。

     角马无力阻止昔日小字辈的攻击,就想变成长于奔驰的骏马。但在变化的过程中,又舍不得八字角和八卦蹄,于是变到一半又不变了。最后失去了强壮,保留了笨拙,劣势进一步明显,最终被吞食殆尽。

   回顾外患频仍的华夏民族命运,与角马的悲剧惊人相似——

   明亡,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汉民族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何以变成角马群?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汉魂”存在?

    确切的答案应该说是有。而且成“逆时针”排列。首先要追溯到秦汉时代,知道蒙恬和陈汤在这方面干了什么。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这段说的就是汉人蒙恬的威风。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来犯。这蒙恬的震慑力,犹如虎啸山林,实在说得上是威风八面。

     蒙恬的威风只是汉魂的前奏,因为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太短命、稍纵即逝。而汉朝才是凝聚汉魂的开端大时代,汉魂之型,原生于秦,成型汉朝。

    汉魂一句成型的口号,始于汉将军陈汤。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西汉铁血将军陈汤喊出的铮铮誓言。在开“以女人换和平”先河的西汉时代,他逆流而上,坚决主张以战斗捍卫民族尊严。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以上这段陈汤“奏表”,就是汉魂标志语的出处。假传圣旨和孤军深入,都是拿命搏杀的事,但成汤一战名垂千古,汉元帝坐享其成,也不得不为之豪言动容。

    除少数时期,西汉大多时候对匈奴的“野蛮行径”,只是惯以不断口头“抗议”,这种“抗议”与“示弱”可以划上“约等号”,不仅没有令敌住手,反而招致变本加厉。匈奴骚扰边关家常便饭,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猖狂地步。而陈汤是在用行动来告诉外敌:汉朝是大国,大国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有冒犯就是死路一条! 

   有时候,唯有战争,才能换来持久和平,而送出女人,换来的可能是一时和平,但留下的却是永世耻辱、精神不能翻身。60年间汉朝和匈奴的相安无事,这是中国历史上出奇的安静时分。这安静,究竟是谁造就?是送去的美女昭君,还是陈汤之汉魂余威——“虽远必诛”?

   明眼人一看便知,“斩首行动”与“枕边风”,哪个更具震慑性。

     秦汉以后,汉魂至唐而盛,至宋而衰。至清则几乎消失殆尽,至民国抗战时再次苏醒。

     仔细研究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

     在被外族征服后,汉民族人口大量减少后总会有个恢复期,在此期间汉民族的元气慢慢得到恢复,待汉人逐渐掌握了少数民族的军权后,然后发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起义。这就说明,华夏民族没有真正的精神消亡。
    “汉魂”固有一种韧性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属于“韧之魂”。或许在一个时间段里消失,但终究不会消亡,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
呼”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使汉民族成为起义最多的东方民族。炼成“东方不死鸟”。

    可见,坚韧与反抗是汉魂的主体。中国不灭,是因为绵里藏针的汉魂,不是因为同化外族的“软文化”。如果真的是“有容乃大”的绥靖苟安文化成为中国的国家精神,则“汉魂”不复存在,中国恐早已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