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灵收藏库收益:中国古代职官:丞相、三公、三省、枢密院、内阁、九卿、六部、六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1:10:44

   中国古代职官
丞相、三公、三省、枢密院、内阁、九卿、
六部、六寺 

丞相

丞相是在君之下辅助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

商代将丞相称作“尹”;春秋时期称作“卿”;秦朝称为丞相,汉朝承秦制,仍叫丞相,也称“国相”。

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改称为“相”。

唐以后称为“宰相”;清朝成“中堂”。宰相之“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正式称谓有丞相、相国等。

三公

三公是古代东亚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最高官员。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元、明、清沿用,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秦朝权力高度集中,设立丞相;掌全国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兼秘书,合称三公。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

三省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期,三省共同执行宰相的职务。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枢密院

枢密院为宋代官制,宋代中央政权被掌握在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处。前者掌政权,后者掌兵权。明清均不设枢密院。

内阁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

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担心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决定以谋反罪名废相,废除丞相一职。设置文华殿、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主大学士作为顾问,参与机务,称作内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其中有力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或首辅,主持内阁大证。一般一文华殿大学士为首辅。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的组织代之宰相,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但事实上由于君主的信任,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于明宪宗成化(1465年—1487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张居正等。至清代其权力始消减,部份首辅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时期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

九卿

九卿为汉代所设,分管各方面政务。具体是指奉常,掌祭祀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卫尉,掌警卫,太仆,张车马;廷尉,掌刑罚;典客,掌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宗正,掌皇家事务;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税收。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六部

隋朝正式设立六部,分别为吏、礼、兵、刑、工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吏部管官吏任免、升降、考核等事务;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产等事务;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并不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六部是历代中央政府主要政务部门,六部制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六寺

明清都有六寺,是指大理寺,掌审判;光禄寺,掌典礼;鸿胪寺,掌交际;太常寺,掌祭礼;太仆寺,掌车马;司农寺,掌仓廪。各寺长官称卿,从三品或正四品;副长官称少卿,从四品或正五品。六寺是由六卿转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