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戟之灵叛变:现代领导的设谋用谋艺术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9:16

现代领导的设谋用谋艺术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社会事物复杂多变、充满竞争与机遇的信息时代。每个现代领导者都应该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成为一个足智多谋,具有谋略才能领导人才。一个缺乏谋略思想和能力的人,在新世纪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谋略”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就其本质而言,领导谋略也是一种更高级的领导艺术,同属领导方法范畴,或者说是领导方法的最高形式。领导者在设计、制定、选择谋略时,必须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要求:⑴权衡利弊:“无利不谋”;⑵整体谋划:谋局重于谋事,全局高于一切;⑶周密谨慎:切忌顾此失彼;⑷新奇制胜:无新不奇、无奇不谋、无谋不胜,三者相互依存;⑸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切忌机械、呆板。而要真正做到这几点谈何容易!古往今来的社会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生动而发人深思的事实。高明的领导谋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⑴在军事上可以使队伍大大提高战斗力,克敌制胜甚至“化干戈为玉帛”;⑵在政治上可以产生无形的凝聚力,形成一股创造奇迹的强大力量;⑶在经济竞争中可以转危为安、以弱胜强、立于不败之地;⑷在外交上可以有效地维护主权和尊严,使国家免遭战祸甚至化敌为友……总之在领导工作中正确、灵活、巧妙、创造性地运用谋略,不仅可以充分展示领导者出众的素质和才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领导效益甚至创造奇迹。

首先,凡事要“全局在胸”,要做一个谋“势”不谋“子”的善奕者。我国棋界有一句格言:“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切记下棋“谋子”不是目的,而只是取胜的手段。因为为“谋势”而失子,可从全盘弥补,换取全局的胜利;而“谋子”,则往往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而失去全局优势导致失败。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代领导者首先就应懂得这个“全局在胸”的道理。据说北京肯德基快餐厅有一条规定:炸鸡出锅后两小时内未卖出的一律扔掉。在执行中起初有人提出建议降价处理卖给职工,这样既可喊少一些经济损失,又可给职工一点实惠,岂不“两全齐美”。而老板不同意坚持要扔掉,理由是:这虽然可以减少一些经济损失,但不仅会损害这个世界级品牌,还可能助长职工不重视质量的思想。这位老板就不愧是一个谋“势”不谋“子”、深谋远虑的优秀企业家。一个优秀的现代领导者要想成就大业,就应该有这样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为了全局和长远利益,必要时就要有放弃或牺牲局部或眼前利益的气魄。

其次,要有开拓创新敢冒风险的精神(当然不是鼓励鲁莽行事)。众所周知,好吃的东西谁都想吃,而有毒的东西谁都不会去吃,生命攸关,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但是有的东西谁都没有尝过,谁都不知道是否好吃或是否有毒,要知道它的滋味就非亲自品尝一口不可,如果没有一定敢冒风险甚至自我牺牲的探索精神是很难做到的。有个《穿寿衣品尝西红柿》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西红柿原产于南美,学名番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世界各国不分民族和肤色许多人都爱吃,已经成为一种受全球喜爱的蔬菜和菓品。但第一个品尝西红柿的人却是冒着生命危险的!15世纪以前西方人都怀疑它有毒,所以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16世纪有位英国公爵去南美探险,见它长得好看便把它带回国,栽在皇家花园里供贵族们观赏。后来繁殖越来越多,成为亲朋好友相互馈赠的高雅礼品。19世纪一位法国画家看见它确实很美、很诱人,便画了一幅《狼桃》,并动了想尝尝其滋味的念头,又怕中毒太危险!思想很矛盾。但是他想如果自己中毒死了,往后就不会有人再去尝它而被毒死了。但如果好吃,岂不给人们生活中添加一种新食品吗!想到这,他决心冒险品尝一下,便写好遗书穿上寿衣,勇敢地尝了一口后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也不见上帝来召见,便又再尝了几口,依然没有中毒迹象,倒觉得口里酸溜溜、甜滋滋的,味道果然不错……就这样,曾被贬为“狼桃”的西红柿(番茄)便成了后来广受世界各地人们喜爱,既可作蔬莱又可作水果的好食品。否则西红柿也许永远只是供人欣赏的“狼桃”了,而成不了全球喜爱的美味食品。这岂不也是这位敢冒风险的画家对世界人民的一种贡献吗!所以第一个带头品尝西红柿的这位画家很了不起。这使我们不禁连想起我国明朝名医李时珍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品尝百草,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药典《本草纲目》,已译成各种文本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其风险和贡献便更不亚于这位“穿寿衣尝西柿”的画家了。各级现代领导者从中应该受到什么启迪呢?要想创造奇迹开创新局面,前怕狼后怕虎,没有一点敢冒风险的开拓创新精神是不行的。

再次,要善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厌诈,善出奇招。众所周知,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代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大谋略家。在传统的戏剧尤其京剧中,有很多传统剧目诸如《空城计》、《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等等,讲的都是他久传不衰的设谋用谋的故事。其中有的谋略比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厌诈,善出奇招,都是敢冒大风险创造克敌致胜的奇迹的范例,但也是不可轻事重复使用的“绝招”。因此有的人说诸葛亮这样的谋略才能是先天生成的,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这就有点把诸葛亮太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而不是神,同样都是肉眼凡胎,他的这种足智多谋才能,也是后天勤奋学习形成的。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他才是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村夫。当然,刘备之所以再三登门请他,也是因为听说他确实足智多谋。

那么怎样才能“足智多谋”呢?常言道:“识多智广,足智多谋”。这也就是说:“识多”才能“智广”,“足智”才能“多谋”。其中“识”就是知识(或见识,下同),“智”就是智慧,“谋”就是谋略,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他有知识,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并使智慧在实践中转化为谋略。只有知识和智慧而脱离了实践也不行,这里实践也悬个关键环节。可见知识是产生智慧的基础,而把智慧运用于实践,从而产生谋略,可见知识是产生谋略的基础的基础。而知识(或见识)另不可能是从先天带来的,只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获取和积累起来。所以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谋略,其间还有个转化问题。所以大学问家未必都是大谋略家,问题就在于是否善于转化。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有价值,智慧只有转化为谋略才有意义。所以有了知识还要善于转化,这是诸葛亮的“秘诀”所在,也是有关领导者提高谋略水平能力的“秘诀”所在。而这又同有关领导者的勤奋和思维、想象、应变、创新等能力密切相关。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缺乏知识、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谋略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