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保心丸能不能长吃:《百法明门论》第13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6:40

百法明门论》第13讲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 四愧。 五无贪。 六无嗔。 七无痴。 八轻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今天进大厅的有新人你们发愿经常来听的话。要把手机关掉。一个星期讲一次要用心的来听。

听不清?讲之前很好的。一开始讲课就卡。叫你们七点半过后就进来念佛诵经。都不听。以前祈请高僧大德讲经前之要斋戒。当然我不是什么高僧大德。要你们这样做。要你们进来念念佛。你们都做不到。一讲课就这样子。经常这样子。我经常这样说你们不听。那是谁的错嘛。不能说推到明天。那明天我要万一有事情怎么办。上来念佛又不吃亏。上来念一分钟两分钟的佛号。你下去让别人来都可以。大家一起上来念佛念到八点钟。这半个小时你们都坚持不了。那我在这里讲两个小时怎么说。现在我再讲。如果不清楚。希望你用最大的清净心去听。飞雪保持打字。

上次讲了轻安。就说我们一开始修习念诵功夫。在诵经念佛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于轻安的状况。但是这个必须是精进才能作到。否则很难做到。当你经常生起这感觉轻安。很轻松。内心宁静。那是轻安。如果你开始念佛很欢喜。内心也很快乐。啊。你就得了轻安。这个不是。

说一个人。当你生起轻安的境界。心就不会乱动。如果你不努力的修习。如果两天打鱼八天洒网。或者在诵经念佛的时候。或者在打坐的时候。出现心动荡不安。一开始上座。或者一开始诵经念佛。也很专心。但是过不了一会儿。就感到很累。这个境界就丢掉。漂浮起来随着心念走。在那里东想西想。那么这样的话。你的身体也不安。这就叫身心放逸。我们就要修习一种善心所。不放逸。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不放逸呢。一开始你肯定作不到。要把这个概念搞清楚。一个人到了修行不放逸这个境界。就说明你这个人非常专于修习。才能敢于去修习这个不放逸。一开始修习不放逸不容易。既然你的心有漂泊动荡的这个习气。那么你就要想办法。让你这个心不漂流。不动荡。就是说把这个心念集中在所修的法上。或者系在某个境界上。这样修。如果你的内心就不会生起你所喜爱的某种境象。或者你讨厌的某种境象。你的心就不会去追逐。这就是不放逸。

方法就是把心系在所修的法。或者某种境界上。比如我们修念佛法门。把心系在这句佛号上。同时还能够三清。听清楚。念清楚。数清楚。帮助你这个心系在佛号上。那你这个心就不会放逸。比如你是修观想法门的。观想阿弥陀佛这个相。把心系在这个佛像上。那么这个能观的心就是你的识心。意识心。这个不是真心。但我们在没有成就前。就是要用这个意识心。借假修真。

如果我们一个人不修习这个不放逸这个心所。那么你的心就会经常散乱。你念佛。每天哪怕是念十万句。但是你的心东想西想。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这个东想西想。只是培养一些善根。所以说衡量自己有没有功夫。就是看你这个心是不是经常放逸。如果你诵经念佛。都保持在这个境界。心系在这个佛号上。或者这个经声上。不放逸心所很好。那这样的人。他道心就非常坚固。那么他就喜欢修行。有信心的人不一定有道心。因为这个心它最喜欢追逐令你喜乐这种心念。你坐在那里。不管修什么法门。内心会出现一些心念。这种心念可能是你过去开心的事情。或者是你追求的某一种美好的事物现前。那么你的心就会飞跑。这样的话。你就陷入欲海。那就要摄心。经常修习不放逸。才能够持久专心的修道。所以说。只要你修习这个不放逸习惯过后。这些烦恼在生活中都不会随便生起。不修习佛法的众生。他的心是散乱的。放逸的。

不放逸就不多讲。要靠你自己去实修。就说在这个楞严咒专修大厅里边。不要随便发那些开示。没用。就是实修。诵咒的时候就是诵清楚。就是修这个不放逸。如果你念咒的时候是为了追求数量。但心在放逸。那个就没有什么功夫。当然从福报来讲。功德来说。有。不一定有功夫。功夫不等于功德。福报是有。哪怕是念得慢。但是在念这一部咒过程中。你的心是系在这个咒身上。听得清清楚楚。没有放逸。这才是真实利益。当然反过来讲。哪怕你是散乱的在念。都是功德无量。但是我们一个人是为了战胜自己。诸佛菩萨可以把这个天魔外道帮你阻挡。但是心魔要你自己去伏。那你就要修不放逸心啊。念清楚听清楚。护法菩萨他可以帮忙的。不让天魔外道来扰乱你。但是你内心这个魔要靠你自己强大。去战胜。

下面讲行舍。这个行舍不好懂。因为这些概念呢。字面意思上讲。好象懂一点。但是这个行舍不好懂。前面讲到有一个舍。是受心所。有苦受、乐受、舍受。那么那个舍和这个舍是不一样的。舍受不苦不乐这种感受。但是这里讲的是一种善心所。所以这个舍前面加一个行字。为什么加行呢。就是你要这样做。要这样去行。行什么呢?行舍。那你说师父我还是不懂。那好。众生贪欲。在这个物质世间。很多东西你贪不到。但是你内心世界的心念。经常在贪。因为这些心念到来。你攀缘不舍。这个不花钱不花力气。马上就去抓住。你不会坐牢也没人管你。很自由。你内心生起杂念。把他贪着。念念不放。那么你的心就在那里造作。自己编故事。自己闲言杂语。舍不到清净。舍不得放下。有的人对外面这些境界。都舍不得放下。那么他这个内心世界的心念更放不下。所以说我们要行舍。

那怎么修呢。先不说这个概念。当你的心能不放逸。那么这样的人他的功夫已经非常高。也就是说他已经把这条疯牛驯服。驯服得非常好。在没有驯服之前呢。那肯定要用那个绳子栓住他。驯服过后你就不要栓绳子了。把它解开。它也不会乱动。那么在驯服它之前呢。用的方法是什么。让它做好事。就是发善心。以善攻恶。不管善念或者是恶念。他都属于念。内心还有很多心念。比如说要发愿成佛。我要修道。我要入定我要清净。这些都是一种愿望。这个就是舍不得放下。不要简单的理解为放下你的财产。放下你的家人。这是最粗的。不是细的。这里的舍就是细的。内心的放下归于平静。平等。

那么这个境界怎么进入呢。你已经达到轻安的境界。并且心不放逸。那么无贪无嗔无痴。并且心经常生起。可能你才有资格去修行舍。其实他是一种境界。不是你造作来的。他其实是一个假名。对这种境界的描述。同时这种境界呢。我们也可以称为不造作、不作为。那么这种功夫呢。不要理解为外道里面的无为。但是说清楚。外道的无为和我们佛家的无为。两回事啊。不想多扯。在《金刚经》上讲。佛家的无为是指。寂灭无相清净心体。为了不引起争论。那么这种境界称为不造作。这样叫做不造作。

当你这个人本来非常的安定。但是你想达到更深的境界。坐下来可以不念经可以不念佛。也不用去发善心。也不用去观想。因为你诵经念佛观想发善心。这些都是有为的心。都是变幻的。都是加行法。现在你修不造作。就静坐在那里。不要去追求入定。也不要用功夫。为什么。你说为什么不用功夫。如果你生起。我要用功。这就是一种造作。因为你到了这个修行舍的境界。你心本来都非常的安稳。不需要用功。本来就可以保持平静。不要用你这个心。让你那头驯服的牛静静的卧在那里。

那么修这个方法的时候。是不是生起行舍心呢。不是。那什么时候才能说你生起行舍心所。当你这个舍心生起的时候。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就是说从外来讲。六尘境界。他不会令你这个心乱。这个心不稀罕。也不用求这个心。不会刺激。看到就看到了。听到就听到了。心是平静的。并且你内心。从内来讲啊。内心生起的某些法尘。有你喜欢的。有你痛苦的这些。也不为之所动。也是平静的。这时候心平等。没有高下。不但没有造作。并且你内心不会生起欢喜。也不会生起爱念。没有忧伤。没有愁苦。没有快感。没有喜乐。就象平静的湖面。水平如镜。这才叫做行舍心所。

你这个境界哪怕是保持一分钟两分钟都不得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才有资格说。你修放下到家。人在生活中都没有放下。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听懂没有各位。那么要达到这种境界。你必须是修禅的根器。当然你有这个境界。不代表你已经解脱。在三界里边。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天人。他们的心基本上都能保持这种平静状况。如果你读大乘经典。悟到法身无相。那个不造作的心就是活在当下。你那头牛卧在平地上不动。不代表你证到法身。如果你明白今晚上给你讲的。会生起正见。

这个行舍在帮助你。让你驯服自心。让他安定。反观自照。要反观自照的话。不理会外面的境界。他不理解这个收。什么叫收。不离这个不动的心。心无所收。也无所放。不是你的本性不动啊。本性法身自性本来是不动的。你也看不到。这里的不动的心就好比一块冰。那无量无边的水呢就好比你的本性。什么时候才能契入性体呢。这个冰融化为水。再也找不冰。证道。你现在明白这个道理。叫做正见。叫做生起智慧。所以说你也不要狂妄。因为你还是一块坚冰。作为我们一个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难能可贵。但是一个人不是每时每刻。不是每一生每一世都能够随便可以修行。因为你的福报不够。业障深重。没有条件去修行。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皆有造恶之心。烦恼伤害众生之心。这种心一生起。带来恶业。这种行为一产生。遭受苦报。一个人要自尊。伤害别人就等于说什么呢。叫做自作孽。自做自受。遭受苦报。叫做害人害已。

所以说我们最后一个善心所。不害。经常听到。我们可以听到在讲仁德。那请问。仁德慈悲心是随便可以生起的吗。不是。他能够生起也可能在人世间来讲是可怜心。在行为上要有义气。不要小看这个义气。但是比起来对于我们学佛的。不是讲侠义。要正义。内心正产生的一种义举。帮助穷苦之人。帮助他们的同时。看到他们的痛苦。会激发你的仁爱之心。不是侠义而是正义。侠义的话就出乱子。没有规则没有标准。所以我们就要修不害这种心。侠义的行为往往会伤害众生。

那什么叫不害呢。如果从字面上讲好象很简单。涉及很多内容。先说害。不害的反面就是害。杀害。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大部分的众生都有害心。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有害心。有的人害心非常重。他就表现在行为上。有些人。他不是恶人。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呢他小恶不断。经常生害心。你就不要理解为好象害心就是要把别人杀死。不是。是说他心胸狭窄。没有宽容的心。他在人世间承受不了一点点的阻碍。有些人只要遇到别人对他一点点的不敬。或者别人对他无意的侵犯。只是非常小的小事情。他马上就不高兴并且还非常记仇。记恨。也叫做睚眦必报。

比如说别人瞪了他一眼。或者别人对他歪了一下嘴巴。表示不敬。他看到了。也要报仇。那怎么报呢。他就是用粗暴的语言去怒骂别人。用下作的行为去挑衅别人。他这些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别人不高兴。让别人痛苦。让别人精神上感到痛苦。不一定就是打架啊。不一定。

这种害心很重的人呢。他不敢打人。但是他喜欢杀生。有些人看到蚂蚁。他马上会把它弄死。看到地上的小虫也要把它踩死。这就是害心很重。凡是有这种行为的人。他的心胸都比较狭窄。他受不了一点气。他总是喜欢破坏一种欢快的场合。比如说大家在那里玩很开心。只要他一去马上就搞得不愉快。当然他开心的时候。那可能大家都开心。他不开心的时候那就会发火发泄。把气出在别人身上。大厅里面有很多人这样啊。这就是有害心。

那么我们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要修习不害心。就是说我们尽量让我们的行为不去恼害众生。佛菩萨他都不会恼害众生。那我们是学菩萨道的。是学佛法的。那么我们就要学佛菩萨那样。不恼害众生。然后尽量的去饶益众生。那么我们是凡夫。不恼害众生不代表你没有嗔恨。所以说说到这里。当你受到伤害。当你内心不快乐。甚至于生起嗔火。可以。很正常。记着不要烦恼的众生。但是你要控制你的言行。不要去伤害他人。不要去发泄。我们一个人学佛。你内心可以苦恼。生起嗔恨。但要控制自己不要冲动。

有些人他没有害心。他虽然有嗔心。但是他没有害心。那没有害心的人。他在言行上。他不会去伤害别人。哪怕是他内心非常痛恨。想相如何报复他人。但行为上没有。他忍心得住。这就了不起。听懂没有。非常直白。

那你言行上做出来。造下恶业。有害心的人。当他生起嗔恨。他就会经常去损害他人。发泄为乐。兵灾是怎么来的。是多生累劫以来害心带来的。做了很多伤害众生的事情才有刀兵劫。

那么这十一种善心所讲完了。可以说讲得非常的详细。那么这十一种善心念。这个有些心念是习气带来的。薰染带来的。比如说信心、精进心。多生多世过着佛化的生活。信心所非常强大。惭心、愧心、无贪、无嗔、无痴。这些都是这样。经常修习无贪无嗔。保持无贪无嗔。那么有些心所呢。他是一种境界的描述。只要你经常这样去做。这个功夫达到的一种境界。安个假名。比如说刚才讲的不放逸。一开始给你安排功课。你念经念佛念清楚听清楚。心不随便动荡。念佛就系在这个佛号上。念经就系在这个经声上。好好用心好好专注的去做。如果你的确能够做到。他是一种境界的描述。那么最后讲的不伤害众生。在行为上不伤害众生。内心很发火。但没有想如何去害众生。表示你这个人无害心。才能把自己控制好。不伤害众生。不嗔恨。这也是一种描述。对境界的描述。并不是你要去追求这个不害的心。你要生这个心。那你经常控制自己不伤害众生。那你就会达到这个境界。

当然你想要达到这个不害心。真的要完全做到这个不害的境界。要修习无嗔心。经常生起嗔心。你是不可能控制你的言行。就会伤害众生。要经常生起无嗔心要从内心入手。你是不可能控制你的思想。要经常生起众生苦难之想。这个嗔恨你不经常控制。那火啊会越烧越旺。终究你会爆发。就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不害心他是一种对冶害心的善根。那你在有不害的心的话。那修习不嗔的时候。宽恕众生。宽恕心。就是有仁爱心。还有敢于忍让。这种事情做到。否则的话你这一生。或多或少。会有伤人的行为。

现在9点钟。愿意听的请举手。多少人愿意听。愿意听我就继续讲。新进来的能不能听的懂。愿意听的就打1。我看有多少个。那么这11种善心所讲完了。所以说我们修习佛法。并不是要去断心念。断的是烦恼不是断心念。很多心念他本来就有的。并且这个善心念还要经常生起对不对。如果你去追求断心念。这是愚蠢的。比如说遍行有五。这个想心所。只要你是凡夫都有想心所。外道呢就去搞什么无想。外道他不知道怎么去修习轻安。不知道怎么去修习不放逸。他就去创造一个境界。外道有一种顽空。他观想这个空啊。用这种空来对治胡思乱想。他可以观想一块石头不停的掉下去。掉下深渊。不停的掉。就观这个。把心系在这个观想上。但是他可以对治于乱想。他这个不是佛法。

下面讲烦恼。众生皆有烦恼。烦恼贪嗔慢疑。烦恼六者: 一贪, 二嗔, 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在《心经》上经文: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烦恼可以扰乱你那个清净的心。有情众生。内心之念生灭不已。谁都想保持清净的这个心态。或者宁静。如果你心像水那样的平静。那把你这个水倒过来。那就是翻江倒海。那么这个罪魁祸首是谁呢?他能把你的清静心破坏。可以迷惑你障碍你。你想达到这个清净的心境很不易。

那么是哪些烦恼呢。刚才讲了六个。这六个前面贪嗔痴。他不但是烦恼。并且是还有毒。剧毒。人中了这种毒啊。找不到自己。发狂。贪。就是一个贪图。严重的。有人会舍去生命去追求。中毒很深。历史上贪爱女色放弃江山。世间上的人贪爱钱财更多了。跟他说不清楚。给他讲你念阿弥陀佛念经。他不可能听进去。那么这六种烦恼会经常生起。我们修行过程。就是先对治这六种烦恼。由于第六种烦恼。可以把他为分五叫不正见。这五种。第一身见。第二边见。第三邪见。第四见取见。第五戒禁取见。那么这五个加上前面的贪嗔痴慢疑。就是十个。所以说也可以称为十烦恼。所以有时候问你问题。什么叫十烦恼?你搞不清楚。就是贪嗔痴慢疑加上不正见。不正见就包括五个。那么我们就先学这个贪。今天晚上可能把这个贪一讲完就差不多了啊。贪的内容很多。我们欲界众生为什么?来变人呢。那不要说变动物。不要说这些啊。我们就说人。来到人间就是因为欲界的东西贪住不放。不放就是说有这个爱好。喜欢这一口。一个人要出离三界。要断除这个欲望。这个三界里面的欲界是最粗的。最粗的欲望你不能断掉。还说什么得无上道。只有魔才这样说。

那么这个贪呢。他就表现在三界方面的贪。欲界的贪。欲贪。色界的贪称为色贪。无色界的贪称为无色的贪。不要以为是贪色啊。不是。就是说一个人贪图欲界的这些东西。到色界天。如果你色界天这些也不贪。可能到无色界。这个刚才讲了。行舍。本来是修习这种善心。但是到这个舍心所经常生起。你就贪图这个清净的境界。那么你就是贪无色。贪图这个清净的话。不想出来了。上升到无色界。高的可以到达四禅天。但是我们修习福慧双修。心可以保持清净。但要发扬我们善行为。行为是这个身体与发心。在家里。还要上班。就有家庭左右。上有老下有小。当然你不能说你把这一天的全部时光用来修行。要自己找时间。这才适合你。

那么这三界的贪都会堕入轮回。如果一个人修习达到对欲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贪。并且对色界这种光色的身体。辉煌的宫殿也不贪。对无色界这个清净的也不贪。那就断了三界贪。那就不会投生到三界。不投生就不会受苦。那么苦的根本就是贪。有贪就有嗔。贪嗔一起就有痴。断尽烦恼的阿罗汉。在三界灰身灭智。沉空住寂。他不来三界不受苦。对他来说是有利。但是对众生无利。我们行菩萨道的人发菩提心。来到这个三界。当然受苦。但是可以做功德。上求无上智慧。佛菩萨加持。作为我们一个人投生在人间。自然有去贪图世间的享受的心。因为欲界的特点。就是五欲乐。财色名实睡。因为你来到这个世间要成长。必须要有财。要有生存环境。哪怕你住山洞。山洞也是一种财产。财排在第一位。世间两性的差别。繁衍后代。如果一个人财心重色心重他很难修到清净。对于功名。当你放下或者明知求不得。可以不去追求功名。食物。就要钱财。盼望吃好。听懂好的。睡。没有条件。你可以随便睡。有时也可以少睡。只要你愿意。

但是财与色你会一生一世都去追。有的人。可以说没有钱色他就活着没有意思。如果一个人不修习佛法。不放弃对财色名食睡这五种贪。那只有一生烦恼跟着你。有条件是最好修习佛法才能慢慢放弃。那你就会慢慢达到一个境界。会进入一种欲界定境。安定的心宁。这五欲乐你要想放肯定要通过戒律。要守戒律。不受戒律怎么可以呢。要想把这个戒守好。那么你要先远离染境。对不对。要远离。不要去沾嘛。又远离又发道心。那慢慢这个财色名食睡放掉。放掉过后。有道心的不可能自杀。凡夫他没有这些财色名食睡他就不想活下去啊。但你是修道的。你会坚定的行道。总有一天。非常快乐的清静心会生起。因为你没有什么可贪的。并且不想出来。为什么不想出来呢?外面来讲。这些东西也不贪了。财也不贪,色不贪,名也不贪什么都不贪。你出来干什么!还不如坐在那里入定。那么对这个定境生起了贪爱。这种定相这种境界相就呆着你的心。将来你这个身体过消失。就生在色界中。机缘到才会有善知识提醒你。或者你遇不到善知识。会遇到境界比你高的人。他给你指出来。你这个境界只达色界天。告诉你你要修清净心而不住于清静。放弃无色界定。

有的人打坐。见到光。不得了啊。我见到一片光明。贪着这个定中。比如说绝大多数的众生他生起的是欲贪。欲望的追求。那色贪无色贪是禅定中的贪。因为他不修禅定是不可能生起这两种。这两种是定中的贪。修五戒十善。修得好。你就可以上天。那是哪一层天呢。回答问题。讲了那么多还没有问问题。哪一层天?快一些。回答问题。修五戒十善他修的好。到哪里?上什么天?上的是六欲天。欲界天。上这些天界。到上面也要吃饭也要喝酒。抽烟我就不知道抽不抽烟啊。吃喝玩乐。淫欲也有。天子和天女结婚。天子天女结婚。但是不扯结婚证。不象人世间要办结婚证。不象人世间要杀猪宰羊请大家吃饭。不是的。欲界天人。到身上去。只要你是天女。到你的天子身边去。不要媒人。

人间呢。有三苦八苦。对于你想得到一些东西。有苦。要经过一些挫折。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等五阴炽盛这些。这些规矩那些规矩。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贪呢?说简单一点。因为有身体。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他是不怕死的。他不会害怕失去这个身体。那么一个人特别是有钱人条件好的人。贪图五欲乐的人。都是喜欢这个身体。天天打份滋养色身。因为这个身体会在这个欲界带来各种享受。贪就从这六根中来。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可以看到喜欢看的东西。身体可以和外面接触。耳朵可以听到好听的声音。对这个六尘生起贪爱。产生执着就不舍得放下。更不要说念念布施。那么你不舍得放下。贪图不放。就会形成将来的轮回之业。所以说一切众生皆因为贪而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这就是有情众。

如果你修习菩萨道。自度度他。那么这个贪心呢会给消去。在我们多生多世以来。在轮回过程中染上的各习气形成一种心理。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如果在没有酒的环境。他是不可能喝酒的。但是一旦生下来。有人他看到别人喝起来非常快乐。啊。这个喝酒的场合热闹。他这些人经常在一起。慢慢学会喝酒。最后就会产生贪爱。这个抽烟也是这个样子。当你喜欢喝酒。形成习惯。哪怕是你本来没有酒。也会去想他。那么当你把这个欲望戒掉。在死亡过后。碍就少。如果你不是修的净土法门。这个阴境一现前。你可能喝酒的习气一来。就跟着人喝酒了去。投胎。不光是喝酒不光是穿好的衣服。众生很多贪。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东西等等。包括这个情爱的贪。最大的。都会造成来世的。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时候怎么办呢?那我告诉你。虽然众生有贪。那么重。贪可以但要修舍。要知足。如果你不知足的话。那你贪的范围就非常多。知足才能少欲。很多人是硬断一切欲?行为上一点不染。但内心思想不断。那不现实嘛。可以有贪。但是要少欲知足。不管是否在家人。大部分来说这是样。

所以说你修行。你自己修自己的。不要去管别人的习气。别人的喜欢什么。不要去干涉人家。凡是欲界众生皆有贪。一个人真的是一点都不贪。他就不可能来三界。那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善知识贪不贪?听到没有。可以说。当然他本来是一种烦恼。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他什么都不贪了。也不嗔了。他这是吹牛的。他真是达到这个境界他不会说的。所以说我经常讲我是凡夫。就有贪哪。厚着脸皮来化缘。不要生气啊。愿意做功德。愿做你就不要诽谤僧众。那么说到化缘的问题。与众生结缘。有直接的有间接的。直接就是化缘。间接的是什么呢。不化缘。但是最后呢就达到目的。与众生结缘。有些众生。他就是讨厌别人向他化缘。讨厌别人向他要。一旦别人向他要。他就会向这个人生起轻视之心。如果这样的众生拒绝太多。在那个地方去弘扬佛法。千万不要化缘。什么都得不到。还会讨厌你。那么你只能用实际的行为。做让他看到让他听到让他自己感动。同时你要向这些众生表明一种如理需要。让他自己生起供养心。布施心。用这个办法来结缘。

那么还有一些众生呢。他就喜欢别人向他要。他不但不轻视还要非常的欢喜。就是说他能够修得两种功德。供养功德第二欢喜功德欢喜布施。还有一种众生。高一点。主动施舍。不需要你开口。只要他发现你差什么。他会主动送来。一般是护法位。护法位圆满才能作得这样好。那么在正法的时候。这时候的众生。基本上和佛有很深的缘。他们不会讨厌化缘的人。对修行的人愿意帮助。哪怕是你修外道。只要你是追求道德。非常的崇拜。所以说那时候的佛菩萨都会出去化缘。《金刚经》上说。对不对。一上来就说佛去化缘。要吃的。出家人就是一个有资格的乞讨者。现在呢?基本上很多情况下。大多数出家人都不会随便化缘。在绝大数情况下啊。大多数。不是说一定啊。出家人都不会在外面要钱。当然少数的除外。那么外面市面上有很多带着尼姑帽子。就是她有那个头发。她的方法就是拿一个佛相出来和你结缘。你给点钱。是吧。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男的也是这样。穿着和尚衣服。拿一个佛相出来。给点钱。五块十块一百。说是开光的如何如何。不敢说是百分之百假的。是百分之九十。

末法就这个样子。有的地方。你们也知道。他也给你卖他们那边的东西。有些呢可能就是化缘。穿着那种衣服卖法。传法。要钱。是某某菩萨转世。是某某法王多少代弟子在那里传法。你给多少钱。我这个金刚砂。这是什么相。你给多少钱。所以说这个是不是正确呢。他肯定是错的。但是正不正常呢。非常正常。因为这是末法。末法里边是五欲横流的世间。别人追着财。欲界众生财放在第一位。他找不到合适的生财之道嘛。怎么办。所以这很正常。 

那么一个人呢看到这些现象也不要生嗔恨。不用生嗔恨。你要有辨别能力。在那个网上受过很多骗。网上也有很多假和尚。向你要钱。变着花样要你给钱。假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对呀。这是经上说的。但是这是坚勇成正觉。坚。坚固之心。勇。勇猛精进。如果你能够达到坚勇的境界。那就说明你这个福报非常好。种的非常的深厚。但是有没有这个坚勇的境界的呢。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遇到圣人还是要多供养。经上那个坚勇求正觉。坚勇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在末法众生里面这样的人难得有一个能达到坚勇。坚持勇猛精进。有几个人!金刚无相宣扬的佛法是福慧双修。福田广种。多做功德。多花时间。

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下次呢讲第二个嗔。下次讲嗔啊。贪呢就讲完了。在下也没有什么修为。讲一点皮毛。不正确的地方呢。请多指点。但愿我的言行不误导众生。让佛欢喜。千方百计让众生结善法缘。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一切我今皆忏悔。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感谢韦驮菩萨。龙天护法护持道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