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龟缸:碧水蓝天林徽因  第二讲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5:55
编辑怡爽文/韩石山
碧水蓝天林徽因  第二讲 1 [图片]


小编按:由于第二讲篇幅很长,20页左右,空间绝不允许放这么多字,还担心一次网上阅读时间太长会让Q友眼睛不舒服,征求老师意见后老师同意我分3次将这一讲放到空间里,这样做了后又担心热爱阅读的朋友们抱怨我更新的进度太慢。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在空间容量允许的前提下我会尽力做的让您满意。
碧水蓝天林徽因
——摘自刚出版新书《民国文人风骨》
韩石山
第二讲 高尚的感情世界(1)
通过一个人的感情世界认识一个人,是最便捷的。
林徽因的一生,和三个男人有感情纠葛,这样说,是把她的丈夫梁思成也包括进来了,另外两个男人,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哲学家金岳霖。以时间的前后来说,先是徐志摩,再是梁思成,后是金岳霖。以世俗的眼光,就是成与不成来说,则是:与徐志摩,深深相爱;与金岳霖,论及婚嫁;与梁思成,结为夫妻。可说是一个比一个进了一步,深了一层。
若以三个人的职业而论,也是很有意思的。徐志摩是诗人,两人的感情最热烈,最浪漫,最具文学色彩。金岳霖是哲学家,两人的感情最深沉,最理智,最具哲学意味,可说是达到了“柏拉图的境界”。梁思成是建筑学家,结为夫妻,两人的感情最平实,基础最牢靠,构架也最好,最符合建筑学的原理。
在没有谈与徐志摩、金岳霖的关系以前,一定要先厘清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关系。这是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对林与徐,林与金的关系,就容易理解到邪处去,这样,不仅对林徽因是伤害,对梁思成也是伤害。在中国,想来外国也是,一个女人有多种感情关系,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丈夫怎么受得了呀,这不是要戴绿帽子了吗?没有这个基础,对林与徐和金的关系,也理解不了它高尚的地方,会想到,这不是典型的第三者插足吗?
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说起梁思成,千万别以为他是个木讷、窝囊的人,只知道做学问,而不解风情。这个人很聪明,也很风趣,风趣的人一般来说都比较聪明。梁启超的儿子,怎么能不聪明呢。梁家三兄弟,思成、思永、思礼,都是中国的院士,梁思成和梁思永还是国民党政府时期,也就是中国第一次有院士的时候,就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了。梁思成一生,都以有林徽因这样的妻子而自豪。金岳霖曾经说过一个笑话,说是:照一般人的说法,都是“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这个说法不适用于梁思成,他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太太的好。”对这个笑话,梁思成当然笑纳了。林徽因是很有文采的,凡是两个人联合署名的文章不说了,不是林徽因写的初稿,也是经过她润色的。就是梁思成的文章,林徽因活着的时候,也大都经过林徽因的润色。这一点,在梁思成的许多著作的前言或后记里都有说明。比如《图像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用英文写的,在《前言》中就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的。”有人见过他俩一起工作的情形,常是梁思成写出初稿,拿给林徽因看,林不满意,在上面修改勾划,直到看不清面貌了,梁思成再拿去抄写,当然,在抄写的过程中,有梁思成认为改得不对的地方,也就恢复过来。梁思成曾说过,他几乎所有文章的“眼”,都是林徽因给点上去的。所谓“眼”,该是文章中最闪亮的东西吧。莫宗江是梁思成的同事,长期与梁思成和林徽因接触,莫宗江说过这样一句话:“梁先生写得最好的文章,是在与林先生争论中写成的。林先生逝世后,梁先生的文章就平淡多了。”

有这样的妻子,当然是幸福的,满意的。
既然在探讨两人的关系,也得从世俗的层面上探讨一下,就是,两个人的感情有多深,或者说,梁思成是幸福的,满意的,林微因是不是也是幸福的,满意的?
他们两人,除了在美国上学时,有过一次感情危机,三十年代初有过一次婚姻危机外,到现在,我没有发现任何文字材料可以证明,林徽因对与梁思成的婚姻关系有过抱怨之词。
那就再扩展开来,也即是用更世俗一些的眼光,就是用我们这样的俗人的眼光来考察一下,看看这一对夫妻,般配还是不般配。
从门当户对的观点看,这对夫妻是极为般配的。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学者,当过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林徽因的父亲是诗人,与梁启超同一届政府里,当过司法总长。从当时的声望上说,林长民逊梁启超一筹,从祖上的显赫来说,梁家又逊林家一筹。林长民的父亲是清代光绪朝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在浙江一带当过知府一类的地方官。科举时代,只有二甲进士才会授翰林院编修,名分是很高的,是京官,他父亲不愿做京官才要求外放的。三甲就只能做知县了,从下面慢慢往上熬。
从学业上说,梁思成先在清华学校念书,后来赴美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林徽因毕业于同一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应当说是很般配的。
再从身材长相上说,两人都是小个子。女人相貌漂亮,身材匀称,个子小点,可说是娇小玲珑,可说是个美人坯子。男人个子要是小了,怕就不好说是小巧玲珑了。好在梁思成的相貌还好,皮肤白白净净,算是个秀气的小伙子。但是,梁思成的身体太差了。梁思成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出生的,1901年,比林徽因大一岁。出生时,就是个畸形儿,“两腿畸形撇开,两脚尖相对”,梁启超请了个外科医生,把他的双脚扳正,用绷带扎紧,放在一个小盒子里,一个月后他的脚果然治好了,但后来脚板还是斜的。这还不算,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骑摩托车带上弟弟梁思永,后来成了著名的考古学家,去参加一个活动,被当时的陆军次长金永炎的轿车撞伤住院,康复后,落下了终身残疾,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走起路来微跛。更严重的是,脊椎受到严重损伤,年轻时还没有什么,到了中年,就显出来了,193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给上半身固定了钢架子,1946年到美国讲学时,又在美国换了钢架子。可说,后半生身上都箍着个钢架子。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过程,先是许婚,再是订婚,然后才是结婚。许婚就是两家口头约定。所以不举行正式的订婚礼,用梁启超的话说,是让年轻人学有所成之后再谈婚嫁之事,实际上,以我的推断,一来是梁启超思想开通,愿意两个年轻人享受自由恋爱的乐趣,二来也是担心这个婚姻有不稳定的可能,早早订了婚,说不定将来人财两空,财没有什么,主要是梁家面子上会下不来。料不到的是,林徽因去美国的第二年,她的父亲就在郭松龄的叛乱中死了,连留美的学费都成了问题。这时候,是梁启超接济了她。两人结婚前,梁启超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信,是很有意思的,体味一下,不难明白梁老先生用心的良苦。信中有这样一句:
你们结婚后,我有两件新希望:头一件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癖气,爱吵闹,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两种希望,我想总能达到。(陈学勇著《林徽因寻真》)
梁老先生这话不全对,当时梁思成的“体子”不好是真的,林徽因的“体子”是很好的。希望因生理的变化而开一新纪元也即健康起来的,是他的儿子梁思成。他一直担心,儿子那样的身体,能否与儿媳“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话当公公的说了,真也难为他老人家。
两人的感情究竟怎么样呢?我只能说,是一种也还牢固的夫妻式的关系。怎么个牢固呢?林徽因曾试图冲破这种夫妻关系,但没有冲破。以林徽因那样刚烈的性格都没有冲破,就知道多么牢固了。再就是,有人做过研究也做过统计,研究的结果是,林徽因的六十多首诗,大多是有所指的,就是说,都是有所感而发的,不像我们现在的诗人,是为写诗而写诗。统计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在林徽因写的那么多的诗中,“没有任何一首是写她与丈夫梁思成之间的爱情故事的”。(蓝棣之《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当然,这话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夫妻关系是一种平常的关系,没什么激情可言,也就不会写诗了,写了反而不正常了。
总起来说,梁思成是一个有巨大成就的建筑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优秀的丈夫。有人说,“没有林徽因就没有梁思成”。我不这么看,如果这话有道理,那么,说“没有梁思成就没有林徽因”,就更有些道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梁思成不是这样一个有大成就,又有高尚德行的人,那么,林徽因就是一个怨妇,他与徐志摩的相恋,与金岳霖的终身相爱,就成了一个普通妇女对人生的最普通的追求,也就谈不上什么品质高贵了。
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下面的事就好说了。
先说她跟徐志摩的关系。
好多人都看过《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黄磊饰的徐志摩,周迅饰的林徽因,里面有个镜头,在伦敦的街道上还是公园里,徐志摩骑着自行车,前梁上坐着林徽因,一边骑着一边调情,不说调情了,也是说说笑笑吧。骑的还是山地车。这哪是二十年代初期徐志摩和林徽因初次相识时的情景,分明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台北这样的大城市里,小流氓小阿飞的做派嘛!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是很复杂,也是很微妙的。以林徽因的人生道路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随父亲在英国读书时期,二是回国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1924年出国前的一段时间,三是从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养病时期,时间在1931年,这年11月徐志摩就飞机失事去世了。
不可能详细地说,每个时期,拣一两件重要的事说说就行了。
先说第一阶段。林徽因去英国,是随她父亲林长民去的,时间是1920年2月,当时只有十六岁。同年10月,徐志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硕士学业,来到伦敦,不久便与林长民相识,也就与林徽因相识了。徐志摩1918年去美国留学前,拜在梁启超门下,林长民和梁启超是好朋友,那时就会认识林长民的,与林徽因则是初识。从张奚若的话里,也可证明两人是初次相识。

张奚若是陕西朝邑人,现在说起来是大荔人,当时也在英国留学,林长民来到英国后,徐志摩约上张奚若一起去林的住处看望。解放后,梁从诫大了,有一次见了面谈起往事,张奚若跟他说,你妈妈在伦敦第一次见了我跟徐志摩,差点给我们叫叔叔呢。张奚若1899年生人,比徐志摩还要小两岁。以两个人的平均年龄说,比林徽因大了六岁,且是父亲的朋友,叫叔叔没什么奇怪的。“差点给我们叫叔叔”,就是说要叫没叫成,谁制止了呢,以情理论,不会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要制止他就得说:这两个比我小一辈,不要叫他们叔叔。这话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里,是说不出口的。看林长民那时给徐志摩的信,也是以兄弟相称的,信上称兄道弟,见了面还要纠正,这不合乎人情。只能是徐志摩和张奚若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而且徐志摩的可能性要大些。他是梁启超的门生,林长民是梁启超的朋友,年龄又相近,林的女儿要叫他们叔叔时,他只要说,不敢当,我跟任公的学生,林徽因就知道两人是平辈了。这是社交场合的规矩,不能说徐志摩一见林徽因,就操下了坏心,先在辈份上拉平接下来再谈恋爱。要是那样人心就太险恶了。
两人后来发展到相恋的关系没有?
直接的证据是张幼仪的说法。大约1920年底或是1921年初,徐志摩把夫人张幼仪接到英国,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他要到剑桥大学读书了,张幼仪也跟着去了,住在学校附近一个叫沙士顿的小镇上。张幼仪晚年,她的侄女根据她的口述写了本书叫《小脚与西服》,里头说,这期间徐志摩跟林徽因相恋了,频繁通信,徐志摩在沙士顿的收信地点是一个理发店。徐志摩头发并不长,隔上几天就要去一次理发店,实际上是去收看林徽因的来信。他们的信是英文写的,目的是张幼仪见了也不认识,事实上张幼仪也没见过一封信。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后来发现的史料,证明不全是这么回事,至少不全是收林徽因一个人的信。
还会有谁的呢?还有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原来,林长民也是很新潮的人,跟徐志摩玩起了近乎“同性恋”的一种通信游戏。徐志摩假装是个有夫之妇,林长民假装是个有妇之夫,两人有了婚外情,你给我来封信,我给你回封信,来往不断。林长民的信,徐志摩保存下来了。1925年冬林长民去世后,徐志摩当时正在主编《晨报副刊》,曾将林长民的一封信发表,还加了按语说明是怎么回事。
再后来,徐志摩就跟张幼仪闹起了离婚,一走了之,张幼仪没办法,只好去德国投奔她的一个哥哥。对丈夫跟自己离婚,张幼仪认为就是因为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恋情引发的,张幼仪说,徐志摩连看一场电影自己都定不下来,不是林在中间挑唆,离婚这么大的事他怎么会决定呢?
顺便说一下张幼仪后来对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态度,她一点也不怨恨徐志摩,还像以前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在与徐志摩有感情的几个女人中,她最恨的是林徽因,一辈子都恨,什么时候说起来都恨。原因却不是我们能想象到的,她恨的原因竟是,你林徽因既然跟我的志摩相爱,志摩都跟我离婚了,你为什么不嫁给他呢?这不等于是欺骗了志摩的感情吗?让志摩身心受这么大的伤害,这是她最不能原谅林徽因的。直到死她都是爱着她的丈夫,她的志摩。她说过这样的话,说她跟徐志摩在一起的时候,从没有说过“我爱你”这样的话,但是,“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是最爱他”。记得当年读《小脚与西服》这本书的时候,读到这句话,我一下子理解了什么叫女人,什么叫贤妻良母,同时也一下子理解了徐志摩这个人的个人魅力。

也顺便说说徐志摩的个人魅力吧。
前面不是说过张幼仪跟徐志摩在英国闹起离婚后,就去德国找她的一个哥哥吗?他的这个哥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个哲学家,也是个宪法学家,中华民国的第一部宪法,他是主要起草人。当时在德国留学,还没什么名声,妹妹找他之前,先给他写了封信,接到妹妹的信,知道徐志摩要跟妹妹离婚,回信中第一句话就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可见他多么看重这门亲事。当时他还没有结婚,知道妹妹已怀上徐志摩的孩子,要打胎,他说不能打,要是妹妹不愿抚养徐家的孩子,他愿意代为抚养。张幼仪还有个弟弟叫张禹九,跟徐志摩留美时相识,排行为八,这个八弟更绝,徐志摩跟他姐姐离了婚,1926年跟陆小曼结婚时,他已回国,正好在北京,盛装参加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一点也不顾忌姐姐的感受,当然,他知道,他姐姐绝不会反对的。这个人解放前夕去了美国,大概六十年代,在美国死的,死之前跟家人说,追悼会上不要放哀乐,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他的孙女叫张邦梅,是在美国长大的,在哈佛念书时,无意间知道她的太姑母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前妻,用了几年的时间采访张幼仪,写了《小脚与西服》这本书,记述了她太姑母与徐志摩的种种往事,为人们留下了一本极为珍贵的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生活史料,也可说是一本独特的徐志摩的传记。她写书的时候,他的祖父张禹九年事已很高了,没有阻挡,但很诚恳地告诉他的这个孙女,要她笔下留情,不要把徐志摩写的太坏了。因为他知道,徐志摩就是跟自己的姐姐离了婚,也不能说徐志摩就是个坏人,品质上有什么问题。徐志摩的人品成就都将彪炳史册,若有过甚的说辞,将来受连累的是他们张家。
回过头再说,在英国时,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关系,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张幼仪的说法,虽然言之凿凿,可惜没有真凭实据。比如说,她当时看到林徽因的一封信,或是发现了林的一件小手帕什么的,没有,什么都没有,只说肯定是跟林徽因在谈恋爱。这不行,说话得有证据。通信肯定是有的,不是张幼仪说有,而是林徽因就承认了有。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带了许多徐志摩给她的信,这些信,不可能全是她1921年从伦敦回国后,徐志摩给她的。1927年,胡适有事到美国,跟林徽因见过面,过后林给胡写了几封信,一封信中这样说:“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些信,或许有徐志摩1922回国到她1924年出国期间给她的,但绝不会很多,她已跟梁思成订亲,不便通信;就是通信,两人在一个城市,也用不着通那么多的信,那么,那些可以一一翻阅的旧信,只能大多是在英国时候写给她的。
再一个证据是,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有一个“八宝箱”存在凌叔华家,听说里面全是志摩过去的日记和笔记,很有可能有徐志摩留学英国时的日记,她的表现就有些失常,为了得到里面的几册日记,几乎跟凌叔华翻了脸,最后还是恳求胡适帮忙,才得到了这个“八宝箱”里面的东西。如果两人早年没有私情,怎么会对一个男性朋友的“八宝箱”里面的东西那么在意?
总括起来可以这样说,两人在英国期间,徐向林表示了爱恋之心,林也曾做出回应,只是因为年纪小,有些害羞也有些矜持,不是那么的明确。但是,她对徐志摩的好感,已深深地植入了心中。毕竟这是她的初恋嘛。
第二个阶段,是1922年,徐志摩也回到国内,到1924年6月林徽因随梁思成出国前。先看一个材料,一封信。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之。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Mockry,嘲笑的意思。
此信最早面世,是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里,1994年黄山书社出版。这是一套大书,十六开,厚厚的四十二册,所收信稿,全部影印。信上落款,只有月日,没有年份,当然也没有地方。是哪年在哪儿写的呢,有几种说法,最早做出判定的是陈学勇先生,1999年第二期的《新文学史料》上有陈的一篇文章叫《林徽因年表补》,说此信是1920年在英国写的。虞坤林先生2004年出版的《志摩的信》中又给了个说法,地方还是英国,时间推后了一年,说是1921年。2000年我写《徐志摩传》的时候,采用的是陈学勇的说法。现在看来,我们几个人都错了。

当当网本书连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