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k24y6发动机:佛教与自然生态(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50:05
佛教与自然生态(上)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佛都信息港    点击数:458    更新时间:2010-5-18

前言

    所谓自然界,是宇宙间所有生物与无生物的总称,包含有动物、植物和矿物三界。人类只是动物界里的哺乳类之一种,却往往以「高等智能生物」自居,而自认有主宰宇宙的权利。其实人类也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都是由鱼类、两栖类、爬虫类进化而来,只因人类进化快速,才取得领导世界的权利。

    但是,二百五十多年前「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类的短视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恣意滥杀滥伐滥垦,掠夺其它生命的生存权,和破坏矿物资源等,导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生态活动,失去应有的秩序和平衡,如生命多样性的丧失、臭氧层出现破洞、地球暖化、土壤恶化、酸雨肆虐、环境污染等等。

    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即是以保护动物、植物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标,而被视为「抢救地球」的会议。在会议结束五个月后,联合国便正式发布一份文件,名为「全球科学家呼吁世人的一封信」,这份文件共有七十一个国家、一千六百多位资深科学家署名,且历年来的诺贝尔奖得奖主有半数以上的人皆在连署之内。此封信开头即说到:

    人类与自然正处于迎面相撞的危机,人类的活动,已为环境和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严重危及人类社会与动植物界的未来,更可能使现在的世界恶化,不再适合生存……,人类必须立即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否则难逃苦难……

    确实,唯有每一个人具备生态保育的观念,尊重其它物种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地球才能活得长久,我们的后代子孙也才有安居乐业的空间。

    佛教是一个重视自然生态的宗教,自古以来,寺院建筑常与山林融和,不破坏森林环境;僧人修行力求淡泊简朴,不侵犯自然资源,都是与万物同体共生的表现。另外,历代的高僧大德,植树造林、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倡导戒杀素食、放生护生,更是自然保育的具体实践。

    佛陀一生也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他降生在蓝毘尼园的无忧树下;创立佛教之前,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修持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的真理;在鹿群游走的鹿野苑初转法轮;沿着恒河流域弘法度众;最后在拘尸那罗城外的娑罗双树下涅盘。

    除了佛陀,其它像阿难在林间习定;须菩提于树下宴坐,体会甚深空义;永明延寿禅师闻柴薪落地,豁然契悟「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赵州禅师的「庭前柏子树」,以及南宋·张九成参柏子树公案,听到蛙鸣,省悟「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甚至有将自然万物神格化,来借以说法的,如经典中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山神、川神、火神……。可以说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都是修行者悟道的机缘,同样的,因佛教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爱护,也多少维持了自然生态茂盛蓊郁、法尔如是的本来面貌。

    佛教主张「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此,本篇论文从植物、动物的各种活泼生机,和微妙多样的生存之道中,来蠡测他们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并探讨与我们生活空间、时间息息相关的大地万象,如何在宇宙发挥功能,而显现其佛体和佛用。也希望藉此让大家对自然生态有进一步认识,并能衷心的珍惜、尊重和保护。

    以下兹就花草树木皆有佛性、虫鱼鸟兽皆有佛心、山河大地皆为佛体、日月风雷皆为佛用四个单元分别论述。

    一、花草树木皆有佛性

    一般人对植物的认识,不外是花草树木能让人赏心悦目、美化环境,蔬菜水果能让人食用,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生素。事实上,植物的重要性与运作方式之庞杂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植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有机体,也是细菌之外,所有生命的先驱者。在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三者环环相扣的生物圈里,植物除了提供食物,更能吸收太阳能,行光合作用,提供给我们呼吸所需的燃料--醣类、氧气及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来平衡地球的温度。

    自古以来,佛教里常有「花草树木能否成佛」的争论,事实上,人类也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到达佛的境界。所谓「青青翠竹,无非妙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是从悟道者的角度视之;当其证悟时,花草树木也与之一起成佛。

    以下分别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植物的各种运作表现、佛教和植物的关系中,来发掘、说明它们神圣的佛性。

    (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1.日用供应

    植物以水和空气作为原料,再藉阳光、水和空气的合作,制造自己所需的食物;植物可以说是能自行制造粮食的生物。但是动物不能,它们必须从外界获取生存的食物。草食动物以植物维生,肉食动物则以草食动物或其它动物为食物,所以植物可说是所有生物的「食物供应者」。

    我们每天都会吃下植物的某些部分,如菠菜、高丽菜、莴苣等是植物的叶子;萝卜、胡萝卜、甘薯等是植物的根;马铃薯、莲藕等是茎;作为主食的米、麦、高粱、豆类则属果实;水果如苹果、梨子、葡萄、橘子等,我们食用的大都为其果肉的部位。

    植物的各部位,从种子、芽、根、茎、叶到花、果实,几乎都能提供我们生命所需的各种能源,如蔗糖、淀粉、蛋白质、纤维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我们的日常用品里,也有许多是取之于植物,如树干可以制作桌、椅、书柜等各种木器,也是制纸的原料;亚麻的茎皮能制布,种子可榨油,作医药和工业用;橡树树干中的乳状胶质,能加工提炼成橡胶,制成皮球、橡皮圈、轮胎等;棉树的种子能纺纱织成布匹,裁制成各式衣物;竹子中空有节,质地坚韧,能作管、箫等乐器及各种竹器;棕榈树的树干可作建材,棕皮能制绳索、毛刷、床垫等;樟树有香气,可提炼成樟脑和樟油,有防臭驱虫的作用。

    还有,沈香树的木心坚实,气味芳香,在佛教里,常被制成供佛的香品和念珠;栴檀树也因木质密致有香味,除能制成香品、香油,也常用来雕刻佛像或佛具。

    以上列举的仅是一般人较熟知的植物用途,其它的贡献更是不胜枚举。

    2.医药提炼

    植物不但提供给人类食物、衣物、日常用品,它更是古今药品的主要原料。古代印第安人把柳树称为神奇之树,当他们头痛发烧时,把柳树皮捣烂敷在额头上,便能减轻病痛。后来生物学家发现柳树皮汁含有水杨酸,有消炎、解热、镇痛的功能;它就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药剂--阿斯匹灵的主要原料。

    另外,像类固醇、避孕药最早是从马铃薯中提炼出来的;橡树含有止血剂的成份;毛蕊花是一种温和的镇静剂;杜松可以治疗膀胱炎;洋蓍草能够凝血;长春花是治疗糖尿病的药方……。

    在大乘佛法中,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须遍学一切法门,即涵盖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学问的「五明」,其中的「医方明」就是有关疾病、医疗、医方之学。经典中也记载着许多可以治病的药,如有所谓的「五种药」,各经说法不同,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里指的是毘梨勒、余甘子、诃梨勒、毕鉢朵及胡椒五种,其中的毘梨勒是榄仁树的一种,它能医治皮肤病、癞病。

    诃梨勒属于使君子科,能通便、治风邪。《本草纲目》说它「树似木梡,花白,子似栀子,主消痰下气」。在《众许摩诃帝经》卷七里,记载佛陀曾经患风邪,帝释天从天上下来,拿了诃梨勒供养佛陀,并说:

    世尊,我知圣体小有风病,此赡部洲有诃梨勒,色妙馨香可疗斯恙。我今持来奉上世尊,唯愿大慈纳受而食。

    佛陀服用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

    中药里常用的枸杞,梵语叫奢弥草,具有养肝明目、补肾益精的功用。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一里写道: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弥叶,捣滤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钱一宿更咒七遍,着眼中即差……。

    经典中提到能治眼疾的植物尚有安禅那及属夹竹桃科,汉译「羊踯躅」的迦罗毘罗树。还有像能治咽喉病的迦毘陀树(梨树);可驱蛔虫、治疮疥,似苦楝树的絍婆树;预防皮肤病的郁金香等,也是佛陀时代常作为药用的植物。

    自古至今,无论在宗教界、医学界,植物一直提供给我们各种医疗药剂,如心脏药剂、止痛剂、抗癌药剂、麻醉剂、抗生素、驱虫剂、利尿剂、止泻剂、口服避孕药、激素等等,这些药已多达数千种。尤其对化学药品恐慌的现代人,植物自然疗效的测试和研究就更趋热门了。

    3.环境维护

    花草树木将大自然妆点得缤纷多彩,让人怡情养性,根据科学研究分析,树木所含「芬多精」的成份,能令人神清气爽,具有安抚烦躁身心的作用。据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常听从医生的建议,在公务繁重导致疲惫的时候,就会藉拥抱一棵大树来恢复精神。

    实际上,植物对人类与地球最大的贡献,除了提供食物之外,应是净化空气和水土保持。尤其是森林,由于有森林的存在,大量的树叶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吐出氧气,才能维持人类与动物的生命。而且浓密森林的根、地下茎及其它部位,能将雨水吸收保存,调节水量,保育土壤,防止洪水的暴发和河川的干涸。

    由此可知,植物本身的存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有多严重?历代以来,对森林的滥砍滥伐,烧毁破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三国时代陶逊营烧七百里,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工业技术的提高,对物质欲望的膨胀,森林资源遭到空前的掠夺。根据美国资料显示,从一九七○至一九九五年,这二十五年之间,世界上有将近三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植物被砍伐,上千种动植物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开始对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省。后来产生的「生态伦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和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讲道德,即是所谓的生态道德。

    位于日本富士山脚下,面积约三千公顷的「青木原树海」里,含有磁性的火山岩,会让指南针失去作用,再加上森林里古木参天,即使是白天也不见天日,是自杀者悄悄离开世间的「天堂」,因而被称为「自杀森林」。日本政府虽然每年总要动用大批的人力、经费去查找尸体,但多年来从未动过砍伐森林的念头,因为青木原树海,肩负着调节当地气候的重大责任,一旦被破坏,受害的层面更是无法估计。

    近年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画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也常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应重视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十五国欧盟国家的环境部长会议于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二日,就全球气候变迁问题,达成温室气体减量的共识。而拥有丰富山林资源的中国大陆,对于稀有植物,如被喻为「活化石」的古老树种,及银杏、银杉、水杉、香果树、领春木、秃杉等,也都开始由国家全力出资进行各项保护。

    地球上的植物,每天为人类与动物制造氧气、食物、药物及生活用品,也竭尽心力维护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它们从出生至老死,无时无刻不在倾生命行菩萨布施之道;这种珍贵的佛性实非人类所能比拟!

    (二)植物本有的灵动佛性

    一般人都认为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感官知觉,也不像人和动物一样会自行移动,它们所存在的是一个安静而单纯的世界。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Darwin,1809-1882)推翻这些说法,他证明了植物的卷须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二十世纪初期的维也纳生物学家法朗塞(RaoulFrance)也说:植物能自由地、轻易地、优雅地移动身体,其灵巧熟练不输动物与人类。

    植物一生中,会不停地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和同伴之间会传递讯息、友爱互助,也会相互竞争。整个植物生态体系蕴藏无尽的生命奥密,以下我们从它们繁复的生命活动中,来一窥它们是如何展现活泼生动、引人入胜的佛性。

    1.随缘任运

    环境的温度、湿度会影响植物的成长。以台湾平地到高海拔的植物为例,五百公尺以下,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适合生长的是亚热带阔叶林的植物,如榕树、笔筒树;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是暖温带栎林带,会出现樟科、壳斗科的树林;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公尺,进入寒冷的针叶林,会有铁杉林和云杉林;到了三千五百公尺,就有冷杉组成的台湾冷杉林。

    甚至在恶劣、特殊的环境里,都能发现植物的踪迹。在盐碱土壤上,可以看到碱蓬、匙叶草、胡颓子等植物;在少雨缺水、冷热多变的沙漠地带,有仙人掌、落地生根、太阳花、芦荟;在海洋、江河湖泊里,也能看到荷花、绿萍、金鱼草、海带等。这些盐生、旱生、水生植物,在不利的环境中长期进化,形成对盐碱、干旱、水涝的适应性。

    植物也有能力感应时间的流转,能衡量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如合欢树、酢酱草、红花苜蓿的叶子,在夜幕来临时会合拢「睡觉」,天亮之后再施展开来。有些植物如天南星科的春羽蔓绿绒、箭芋、海芋、地涌金莲等,进入秋冬时节,到傍晚气温降低时,它们的花序会开始加温,有时外面温度只有摄氏十度,它们也能让自己的体温维持在三十七度左右。

    终年严寒酷冷的的北极地区,植物也能在冰雪中生存并开花。经过几位植物学家的观察实验,发现寒地的花朵有追逐太阳的习性,它们的向阳运动,能像孵卵器那样聚集热量,而有利于结果和种子的孕育。

    植物不只具有随顺因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智能,有的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和动物一样,有知觉、思想,有自卫能力,能够自强自立。

    在《植物之谜》这本书中记载,美国东北部有一大片橡树林,有一年森林大害虫「舞毒蛾」大肆侵略,把一千万英亩的橡树叶子啃得精光。可是第二年这里的舞毒蛾突然销声匿迹,新长出的橡树叶子则生机盎然,苍翠茂盛。森林科学家非常讶异,因为舞毒蛾是极难扑灭的害虫,而且舞毒蛾为害以来,当地并没有施用杀虫药剂,也没派人捕捉,怎会自行消失呢?

    把橡树叶子拿去做化学成份分析,科学家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被舞毒蛾咬过的橡树叶子里,增加了大量的「单宁酸」成份,而单宁酸就是害虫的致命武器!后来的植物学家也在枫树、柳树等其它植物叶子中,发现酚醛、树脂等抵抗害虫的化学物质。由此可知植物有自卫能力,它们在遭到昆虫或其它动物侵害时,会作出自卫反应。

    植物的果实未成熟时,其果皮坚硬,果肉酸涩,也是为了防止被小鸟啄食。有些果肉未成熟时更含有剧毒的氰酸,会让食用的动物丧命。(果实成熟了,它就会用香气和甜味来诱惑小鸟,小鸟饱食一顿,自然也会回馈地将其种子排泄、散播,而延续植物的生命。)

    身上带着尖刺,亦是一种避免被吃掉的防御策略,像玫瑰、柑橘类、皂荚、山桐子的树干、树枝上,都长着尖针般的刺;叶片中含有毒素,如樱草类和罂粟类的植物也能让侵入者退避三舍。

    竹子真的一开花就枯死吗?当土壤里的营养元素缺乏,导致竹子面临全族覆灭时,竹子就会以开花、形成种子来延续新的生命。其实,以因果关系而言,是竹子枯死前,以开花作为手段来留下后代;这也是一种本能的智能吧!

    植物具有辨别能力,有些植物知道哪种蚂蚁会来偷吃花蜜,当这种蚂蚁靠近时赶紧将花瓣闭合。相反地,有些植物如刺槐,则会藉蚂蚁来防止别的昆虫或草食哺乳动物靠近,然后再以花蜜犒赏这些护卫有功的蚂蚁。

    植物有知觉,更有储存记忆的能力。美国中央情报局测谎专家巴克斯特,曾用火把植物的叶子烧焦,此时他改装过的记录测量仪器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后来只要他拿着火柴走近这棵植物,仪器的指针就剧烈的摆动。他也发现植物会记着撕它叶片、对它「行凶」的人,而作出恐惧的反应。

    花草树木能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它们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能「看见」光,有些细胞能看到光谱的红光,有些可以看到蓝光或绿光,甚至我们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

    夜间开放的花多为白色,因为醒目的白光能吸引夜间活动的蝙蝠和飞蛾;红色无香味、喇叭型的花,适合蜂鸟来传播花粉;浅绿色、发出恶臭的花,则能吸引苍蝇……,植物和动物及整个周遭环境的搭配,可谓是天衣无缝!

    2.有情有义

    植物有感情,也有喜怒哀乐,虽然它们的根固定,行动不如动物般自由,但是它们会以枝桠、叶子、卷须,来表达它们的情绪。

    《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写道,十九世纪,美国有位被称为「园艺魔法师」的育种专家路德·伯班克,他成功培育的植物达一千多种。他常说他培育植物的秘诀是聆听它们的声音、需要,多多和它们沟通。举「无刺仙人掌」的培育为例,伯班克常常告诉仙人掌:「你们不用害怕,你们不需要这些自卫的刺,我会保护你们的!」他细心、耐心地发挥爱的力量,经过一年多,仙人掌果真不再生刺。

    被漠视、不理睬的植物常是萎软、枯朽;被关注、赞美的植物长得活泼、翠绿,这是许多植物爱好者的经验。植物与人的情绪也会相互影响,产生互动。佛陀于拘尸那罗城外将入涅盘时,其卧床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每边一双树的一株树,都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树干都爆裂坠落,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这些树也因此被称为「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有水果王之称的榴槤,大而厚重,一不小心被砸到准会头破血流。所以榴槤自行落地时都会选在晚上,以免砸到白天的行人,可见植物也有体贴、爱护人的心。植物会守望相助,不同的花也可以成为好邻居。为了繁殖下一代,花朵们会自动协调错开开花的时段,拉长昆虫觅食的时间,如此,各自的花粉就能充裕的传播下去。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一棵树受到害虫侵袭后,会发出受伤的讯息,并告诉还没受伤的植物,请它们做好防范措施,或想办法找救兵、引来害虫的掠食者。

    不少生物学家实验证明植物会听音乐,在悠扬音乐或节奏振动刺激下,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结子都会受到影响。加拿大有位业余农人,他在一片小麦田播放巴哈的小提琴奏鸣曲,结果小麦田的小麦比别处的产量多百分之六十六,而且麦粒也较大较重。有趣的是听金属摇滚乐的植物,会表现出不舒畅、疲劳,而很快的枯死;相反的,听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古典音乐,则活得非常快乐健康。

    位于湖南省夹山国家公园的夹山寺内,有一棵近三十年的紫薇树,这一棵树的外表和其它的紫薇树没两样,但是如果有人走近用手指轻触它,整棵树便会像人一般的全身抖动,好似一个怕痒的人被人用手搔痒一般。原先以为只是一时风吹或有人摇动它,于是又再试一次,反应比前一次更为激烈,而且屡试不爽。这棵怕痒的树远近驰名,许多人都好奇的前来为其搔痒,并为它取名为「痒痒树」。

    科学家也发现植物和动物一样会被麻醉,让植物喝几口威士忌之类的烈酒,它会像喝醉的人一样摇摇晃晃,甚至昏厥,等麻醉气味吹散后才苏醒过来。不过也有爱喝酒的树,《人间福报》曾报导:韩国云门寺有一棵五百多岁的松树。这棵树高十公尺半,树围有三.四五公尺,它的枝叶垂盖到地面,整个树形有如撑开的伞一般呈现优美的弧度,当地又称它为「雨伞松」。这棵松树不但喝水,还要喝酒,一没有酒喝树叶即枯黄、了无生气。由于松树每年要喝掉大量的酒,寺方不堪负荷,最后由政府按时供应。

    目前政府的相关单位,每年的春秋二季,还为喝酒树举行供养米酒仪式,他们首先在树根周围挖筑水沟,将米酒和水调好后注入水沟内做为「犒赏」,大约每年要喝掉韩国传统米酒三百公升。

    佛光山现任住持心定和尚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参访云门寺时,听说了这棵喝酒的树,曾为它宣说三皈五戒,还特别劝说不饮酒戒。寺方及政府的相关单位除了申致谢忱,也认为人喝多了酒会作乱,但是树喝了酒只会更苍劲,何况它已经喝了五百年,恐怕一时也戒不了,所以决定还是让它继续喝酒,以保长命千岁。

    植物之间也有「亲家」和「冤家」。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情投意合的植物为伍,会亲亲热热,相得益彰。像洋葱与胡萝卜就是好友,它们散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彼此的害虫。大豆喜与蓖麻为邻,因蓖麻的气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玉米和碗豆合作,两者生长健壮,互惠互利。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够友好相处,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更有趣的是,英国科学家用根茎叶散发化学物的莲线草,与萝卜混种在一起,半个月内就长出了大萝卜。檫树和杉树种在一块,能够互避其短,互惠其长,有利于双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有些植物却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对仇敌,相处后两败俱伤。水仙和铃兰休想为邻,长在一起会同归于尽。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会使小麦等作物一无所获。甘蓝头和芹菜、黄瓜和西红柿、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对头。

    从植物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它们实具有活泼、温馨、有趣的情感,以及友爱互助的道义。

    3.坚忍精进

    前面提到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但是当支持它们生命活动的水极度缺乏时,它们是如何忍耐和应变呢?在干燥地生长的植物,除了缩小表面的体积,防止水份蒸发,它们会拼命伸展根部去寻觅吸收遥远的水份,有时一等就是好几年。

    等待发芽生长的种子,能够维持多少年的寿命?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统计,植物种子的寿命十年以上的有七百多种,一百岁的种子有六十多种,五百岁以上的种子有二十多种。不过,一九五二年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曾在辽宁省大连市郊外的洼地里,挖掘出一批长久埋于地下的古莲子,经过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和孢粉研究,证明它们已有一千年左右的寿命。后来挫开硬壳栽种,居然能发芽生长并开出艳丽的花朵;这也印证佛教「生命不灭」的真理。

    同一年,日本的大贺博士也在千叶县的低洼沼泽地下,发现沉睡两千多年的莲子,种植后也一样能发芽、开花。不过,目前寿命最长的应是在北美洲被发现的「北极羽扇豆」种子,它们已有一万年的寿命!

    在缺乏水份和氧气的状态下,植物卓越的耐力实非人类和其它动物所能及的。

    有些植物能吸收有毒金属,并存放在茎和叶的细胞中,原本是用来抵御昆虫或防止感染。现在它们的「吸毒」能力,已被用在清理污染的土地上面。向日葵是吸收放射性物质的大功臣,一九八六年四月,苏联乌克兰的车诺比尔核电厂爆炸,幅射外泄后,反应炉附近的池子里,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放射性锶都被向日葵吸收了。

    其它如高山菥蓂(一种草名)能吸收土里的铅、锌、镉;白杨被用来清除地下水中的含氯溶剂;苜蓿可以清除石油;曼陀罗能带走铅之类的重金属;甘蓝菜能降低放射性粒子的含量;有些苔类植物会吸收水中水银,净化河流……

    当然,这些植物努力不懈地吸走毒素,最后自己也成了污染者,就会被连根拔起,彻底销毁,成为壮烈成仁的牺牲者。

    (三)佛教与植物的关系

    花草树木在大自然整体生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和佛教也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呢。

    1.僧人护林

    佛教的创立,最初并没有寺院,佛陀带领着弟子们沿途行化,森林成为出家人的栖息场所,僧侣们早晨从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鉢乞食,或游行说法,晚上又回到山林,在树下禅观冥思,精勤修道。

    后来佛陀带领弟子们到灵鹫山的茂林翠竹中修习,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亲率大臣赶往灵鹫山,向佛陀请法,并在迦兰陀竹林营建精舍,供养佛陀,使僧团能长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开始有了寺院。

    过去印度的僧众,大多住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里,所以僧众居住的地方,即以「兰若」称之。兰若,梵云阿兰若,是指无诤的闲静处。《释氏要览》卷一里叙述《宝云经》云:「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智度论》云:「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也就是靠近村庄不远,有花草树木、清净流水的地方。

    佛陀非常肯定山林生活的意义,因为树林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耕植智能的种子,所以体验森林生活,对修道者智能的显现和开展有很大的助益。

    中国则多以「丛林」称寺院。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如《大智度论》卷三记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大树聚集的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说众僧是胜智的丛林;根据《禅林宝训音义》的说法,「丛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一般又以芳香的栴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静森林,所以又称栴檀林。另外,《大乘义章》卷十三记载,丛林能生智能、神通等功德,所以又称功德丛林。《中峰本禅师语录·东语西话》云:「世称丛林者,盖取喻于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从出焉。」

    佛陀说:「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一、根不移动;二、皮极厚大;三、枝节远荫;四、靡所不覆;五、叶极茂盛。」意思是善知识如山,有广大茂密的树林可庇荫我们成长。因此,古来在森林中也孕育了无数的高僧大德。

    唐代大梅法常禅师,他在浙江余姚南方七十里处,层峦叠翠的大梅山下,筑有一间简陋茅蓬,四周翠松环抱,宁静安详。茅舍前有一水池,池中荷叶田田,荷花挺立,飘送淡淡幽香。于此,大梅法常禅师写下一首诗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也开示世人,种植华果树木,能使人清凉,功德也会日夜增长。《毘尼母经》卷五说:「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树除了美化环境,也是佛门的修行之一。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里,佛陀除了肯定种植花草树木的功德,也提到修剪时须配合植物的成长情形,新长出来的嫩叶不宜动它,应在茂盛繁华时才作适当的修剪,不应作出伤害山林的行为。对于蔬果青菜,也不应在未成熟之际,就抢取摘落,破坏它成长的生机,应等待时机,俟瓜熟蒂落才摘取食用。

    另外,佛教对森林的贡献,也可以从佛经中得到印证。如《阿弥陀经》中的七宝行树,呈现的是一处清凉苍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专家。

    过去中国的佛教寺院,已知道森林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县)年年都有水害,开元寺高僧明远法师与郡守苏遇等谋画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种植松、杉、楠、桧等一万株,消除水患,造福百姓;唐代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垦山辟田,自立禅院,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明垦山辟田即是佛法大义;他的学生,开创黄檗山的希运禅师也是植树栽松,勤于作务;到了临济禅师仍然承继农禅生活;后唐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住持永净法师,曾经开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对地方的水土保持贡献很大。

    唐代南岳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烧毁,危害甚钜,而作了一首〈畲山谣〉,远近传播,上达于朝廷,终使皇帝下诏禁止砍伐。〈畲山谣〉的歌词是:

    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罢仍栽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长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坏,也作了一首〈诫人斫松竹偈〉,以保护山林。偈云:

    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

    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此外像菠菜、新罗茄子、胡桃、胡椒、胡萝卜、菠罗密、贝多树等植物,原为外国植物,藉由中外僧侣的弘法交流,成功地引进中国,也是佛教对农作物的贡献。

    2.草木说法

    佛教有许多藉由花草树木说法、沟通、往来,乃至悟道的例子。《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卷一描述:

    有东方无极佛刹土,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等。各各自持无形之华,十万种异色之华,来到竹园,为正觉作礼,以华散正觉上却就坐。复有南方无极佛国土,复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各各持二十万种华,来到竹园中,为正觉作礼……。

    诸佛菩萨之间的往来也和人类一样,相见时会互赠适当的礼物。所以,当他方世界的诸佛菩萨,来到娑婆世间拜访佛陀畅谈法义时,庄严的花朵,就扮演着诸佛菩萨的佛心。拥有佛法滋润的鲜花,在诸佛菩萨间相赠流转,散发着清净与庄严。

    除了在佛菩萨间相赠流转外,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透过花表达心与心的相应。还有所谓「一步一莲花」、「天女散花」、「借花献佛」、「雨天曼陀罗花」……都是表示花草树木清净、有佛性,能与佛道相应。

    树木也是禅观的对象,《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四观「宝树观」。观想净土的七重行树,每棵树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宝映饰,珠网覆盖树上,而且「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

    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说明树木是修行者的修道助缘。佛陀未出家时,目睹宫女为采花取果,任意摧残园中树木枝叶,践踏青翠草地。使得原本花果枝叶茂盛的树木,凋零败落,惨不忍睹。佛陀看了心生不忍,也感叹生命的无常。

    在中国禅宗公案里,树木常被用来作为参究的对象。《联灯会要》卷六有一则「庭前柏树子」的公案。有一学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回答:「庭前柏树子。」学僧无法理解,于是再问一次,禅师依然回答:「庭前柏树子。」禅师透过眼前的「柏树子」,截断学僧的思想,提醒他体取自然;庭院中的一花一木无不是禅,无不是祖师西来意。

    还有「香严上树」也是禅宗相当有名的公案。《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记载,有一天香严和尚问徒众:有一个人用嘴巴衔着树枝,而他手不攀枝,脚不踏树。这时,树下有人询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大意?如果不回答,对不起树下的人,但是回答了,自己将会丧命,该如何处理呢?这个公案中,树上的人虽有手脚,却全无用处;表示当一切语言文字都用不着时,该如何是好?当然是回归自然最好!

    3.善巧譬喻

    佛教里也常以植物为喻或为名,来形容甚深微妙之法义。如原产于东印度的毕波罗树,因佛陀在此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为菩提树,又称觉树、道树、佛树。现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将于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间,在龙华树下成道、说法度众。由于龙华树是弥勒菩萨的成道树,他也在此为众生三度说法,因此以树为名而称为「龙华会」。

    《仁王经》卷上说:「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无量光。」这里以「人中树」来形容佛陀的德行和慈悲。

    另外,禅林用语中「树」,也常被使用到,例如「铁树开花」,以铁树无花无果,比喻无心、无作之妙用,绝了思虑分别。「铁树华开世界香」则比喻法界一切物,皆由无心无作之妙用所显现者。《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记载学僧问石门慧彻章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回答:「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无根树」是形容超越情识的境界。

    《法华经·药草喻品》里有有所谓的「三草二木」,以小药草、中药草、上药草及小树、大树,来比喻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的根机差别。《道树经》里,认为修道者从初发意菩萨至具足一切智、转法轮,乃至灭度的过程,犹如种树的发芽、开花、结果。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说:「……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芦、稻麻、丛林。」以这些植物的数量之多,来形容如来法身无所不在的普遍性。另外,因栴檀木能出妙香,用来比喻菩提;伊兰树有恶臭,被喻为烦恼。葛藤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密如蛛网,比喻众生诸多的烦恼、爱欲,禅宗也把繁琐的名相语言称为葛藤。

    其它如以莲花喻佛之清净;以芭蕉的不坚实,比喻空虚无实之物;芦苇之芦杆中空不实,比喻自性本空,虚幻不实,而根根相束之芦苇,则比喻六根六尘的相互依存。

    花草树木不只哺育人类和其它动物,更肩负着整个地球生命延续、生态平衡的重责大任。从佛教角度视之,植物的全身奉献布施,以及多采多姿、启发人心的各种生命活动,无一不是慈悲、清净、平等、自在的佛性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