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飞车t2紫焰战神几喷:摘录09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57:19

20090624统计局:经济见底回升 预计二季度GDP8%  上海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23日发表署名为郭同欣的文章称,随着中央确定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政策的实施,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见底回升。此轮经济底部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从GDP运行走势来看,今年二季度GDP增速预计将接近8%。

文章称,从GDP运行走势来看,去年上半年GDP增长10.4%,三季度增长9%,四季度增速下滑到6.8%,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到6.1%。据4、5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的表现及走势分析,二季度GDP预计可能接近8%,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止跌回升之势。

另外,从有关部门初步测算的GDP季度环比情况看,去年三季度增长2%,四季度增长0.1%,今年一季度增长1.5%,二季度预计增长2%以上,由此判断,此轮经济的底部应该在去年四季度。

针对工业生产走势和工业产品的变化,文章表示,从3月份开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回升态势。全国钢材日产量、日平均发电量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持续回升。 

无论从GDP、工业生产增长情况,还是从钢材生产量、发电量等实物指标来看,如果不出现新的大的意外,基本可以断定,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见底,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下阶段经济可望企稳向好。

文章认为,随着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但需求不足依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从三大需求变动情况看,尽管内需在持续加快增长,但仍难以完全弥补减弱的外需。

文章还认为,尽管当前价格水平仍处在低位,但因货币信贷前期增加较多,国际国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明显上扬,社会公众对下阶段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增强。一旦价格上涨继续加快,不仅会增加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成本,而且也会压缩宏观调控的空间。

从国际市场来看,主要股指、石油、有色等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引发各方面对可能出现的通胀担忧。一旦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过快,可能将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国内市场的资源类、资产类价格也可能进一步攀升,这些因素加大了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本报记者 吴婷 实习记者 秦菲菲

 

 

20090630叶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成功了吗  每日经济新闻

    在新股发行必须成功的压力下,在尽快恢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减轻银行压力的背景下,对于新股发行的任何质疑,都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新股发行在市场询价、定价等方面成功了,但从中国股市这个大目标而言,难言成功。流通比例过小,大小限仍然源源不断产生,对于中小投资者略有倾斜与高发行价相结合,说明靠打新股发大财的阶段已经过去,虽然未必会如中石油那么惨。

   一纸轻描淡写的通告,打发了市场对三金药业的质疑,却打消不了投资者心中的疑惑。新华社报道,记者28日从中国证监会获悉,经过桂林三金药业的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核查,未发现三金药业存在与招股意向书陈述不一致的情况。

  请注意,此处的重点在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核查,而不是监管机构核查。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让灰太郎的儿女亲家核查灰太郎的经济问题。即便日后三金药业真的爆出什么大丑闻,也是中介机构与当地政府的事。

  如果说新股发行第一单考虑到市场稳定,有关方面又如何应对市场对第二单万马电缆的质疑?

  根据招股意向书,万马电缆2008年度实现收入16.16亿元,同比增长42.47%,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7449万元,同比增长10%,与2007年13.62%、2008年毛利率13.21%,相差无几。

  据笔者向电缆企业了解的情况,类似于万马电缆这样的中型企业,之所以能够抵抗2008年铜价的大幅波动,其核心竞争力在营销。从2006年到2008年,万马电缆有70%~80%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电力系统及行业优质客户。这样的国企客户、大型项目,一般不会存在由于铜价大幅下挫导致的毁约等情况,也不会过于计较价格。而万马电缆,相信它主要用的是“锁铜”,即接到定单后,立即向相关铜企下定单,加上毛利率提出报价。

  据万马电缆《招股意向书》称,万马电缆远离了铜材投机,“公司通过定价机制、锁铜、套期保值、按定单生产等方式,有效地规避了铜价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并坚守只获取经营利润的原则,远离铜材投机”,相信这是实话。中国多数企业根本没有能力做什么套期保值,如果做套期保值的企业大部分在2008年会很惨,中国电缆企业基本上用的是锁铜策略。以南洋股份为例,因为几乎没有做套期保值,在2008年11月下半月和12月购买低价位的铜材来生产在高价位中标的合同,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空间。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低只对投资者与中间商有影响,对于实体企业影响不大。根据行业平均毛利率,在10%到15%上下徘徊,小企业在10%,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在15%左右。

  万马电缆未必是行业技术领先企业,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两方面:一是福利企业;二是直销式的强行营销模式。说白了,与所有制造企业一样,拿到定单尤其是政府大项目的定单就是王道,其他一切不在话下。

  无论如何,既然财务专家提出了质疑,作为监管者就有必要彻查,要求相关企业就质疑事项一一提出财务数据。

  新股发行制度不能说成功。一是有关部门与上市公司的诚信受到拷问,三金药业受到质疑,在庇护下顺利过关,万马电缆受到质疑,虽然质疑可能是错误的,有关方面是否会认真对待?还是继续蒙混过关?

  其次,一级市场发行向市场化询价机制靠拢,靠拢的结果就是在资金和政策的护航下,新上市的公司获得一本万利的上市红利。按理在三金药业发行新股发行市盈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就是市场过多资金追逐过少股票的症状,有关方面是市场化的倡导者,理当大大加快新股发行的步伐,为达到供需平衡,让价格回归正常。

  但最有可能的是,为了新股的胜利发行,有关方面肯定会“逐步”、“稳定”推出新股,表面上是稳定,实际上给市场炒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一级市场33倍的发行市盈率,对应的二级市场市盈率该有多少,有关部门的暗示非常清楚。

只有小股民打消恐惧,奋不顾身冲入股市,股市泡沫才有可能逐渐消散。让我们等待最终接盘者进入的时候吧,不会太远了。

 

 

20090701曹中铭:别让市场化发行成圈钱的“遮羞布”  每日经济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桂林三金“市场化发行”,本质上是变相的竞价发行。新股IPO在历经9个月的涅槃之后重启,并没有为市场带来新鲜的气息。相反,淡化“窗口指导”的市场化发行,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

  桂林三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是2009年度新股IPO重启的第一股,因为有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实施后IPO首单的“光环”,更因为目前股指一路直指3000点,因此才会以32.89倍的市盈率、19.80元的发行价高调亮相。

  几乎倾巢而出的多达649家询价机构的参与,165倍的机构询价超额认购,铸就了桂林三金IPO的 “辉煌”,但是,欲募资6.34亿元却以超过9亿元的融资额划上句号,至少桂林三金无法剥离上市“圈钱”的外衣。

  问题还是出在《指导意见》上。在 “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并且“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之后,相对于桂林三金这样的中小盘股而言,拥有巨资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网上申购已没有任何的意义。那么,参与网下配售是其唯一的选择。要获取网下配售的资格,就必须提供有效报价,而且,报价越高越“安全”。在此背景下,机构竞相报高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649家询价机构参与,提供有效报价的却只有278家,意味着更多的询价对象失去了配售资格。有了此次前“车”之鉴,再次参与询价时,为了不被甩下“车”,报高价或许是明智的选择,而这无形中推高了新股发行价,这才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目前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在30倍左右,桂林三金的发行市盈率已高达32.89倍,显然,即使是与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相比,其发行价格已经饱含着泡沫。一家带着“泡沫”挂牌的上市公司,其背后所隐藏着的风险不言而喻,如果再经过二级市场的爆炒,后果定然不堪想象。毫无疑问,桂林三金以“泡沫”之身面世,上市公司“圈”得更多的资金当然是最大的赢家,作为保荐人的招商证券同样是赢家,最终留给市场的或许只是一地鸡毛。

  市场化发行存在“破发”的风险,如果“破发”是因为市场本身的行为造成的,那无可厚非;如果“破发”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导致的,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事实上,桂林三金的新股IPO虽然高举着“市场化发行”的大旗,但其却以高价高市盈率扇了 “市场化发行”一记重重的耳光。

  当市场化发行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遮羞布”,一方面凸显出《指导意见》的弊端与缺陷,也折射出询价机构报高价的无奈。除了上市公司与保荐机构是利益获得者之外,整个市场将为之埋单,尽管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要防止上市公司以市场化发行之名“圈钱”,又要保证新股以合理的价格发行,其着重点在于落实参与询价机构的责任。只有参与机构真正做到了为自己负责,其才会为市场负责。因此,有必要将询价机构的切身利益与新股发行价格“挂钩”。唯有如此,才能兼顾市场各方的利益,市场化发行才不会有名无实。

 

 

20090702李克强:中国经济已企稳向上  俞岚 中国新闻网

    七月二日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前欧盟委员会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安哥拉石油部长、石油输出国组织轮值主席德瓦斯康塞洛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桑顿等出席。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今天在此间表示,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上。

  李克强是在全球智库峰会开幕式上,面对来自多国的思想库、国际组织、商界等数百名代表时作出上述表述的。该峰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旨在汇集全球之智慧,探讨金融危机复苏的趋势并研究应对之策。

  李克强说,中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三位,与此同时,对外依存度也明显提高,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在加深。

  他详细回顾了去年以来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以及中国各项改革的进程,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已企稳上升。

  今年一至五月,中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一成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了近三成二。制造业采购指数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百分之四点三,与去年大体持平。夏粮也已连续六年丰收,实现增产。

  虽然迄今为止,在这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比拼中,中国的表现算得上是个“优等生”,但李克强也提醒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好,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复杂,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突出,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对于后一阶段的危机应对,这位官员表示,中国将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来加快发展,开拓农民和城市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把扩大消费重点放在住、行消费上,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其他四个方面分别是:面向未来,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城乡区域新的发展构建,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

 

 

20090707八只个股掉队源于稳重 “死亡”个股仍具上涨空间   丁晓琴   新京报

  从1849.02点到2959.36点,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以沪市上涨62.53%、深市上涨78.35%的成绩走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大牛行情。盘点2009年上半年节节攀升的上涨行情,攀钢钢钒等8只个股因成为两市仅有的下跌品种,而被媒体称为“死亡个股”备受市场关注。 

  WIND资讯统计显示,上半年两市1570余只交易个股中,累计下跌的仅有双鹭药业、攀钢钢钒等8只股票。

  在仰望顺发恒业高达13倍涨幅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深思这8只下跌个股掉队的原因。在导致这些个股行情上半年下跌的各种原因中,是否蕴含着某些共同基因,从而使其上半年走向下跌成为必然?

  绝大多数为基金重仓股

  查阅上述下跌个股的股东结构不难发现,在上半年下跌的8只个股中,除了盐湖集团以外,其余7只个股均为基金重仓股。比如,美邦服饰十大流通股股东悉数为基金,其中包括一只社保基金,而盐湖钾肥、双鹤药业等个股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也多数以基金居首。个人名字出现在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的个股仅有两只,分别为盐湖集团和双鹭药业,而双鹭药业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基金多达7只。

  基金重仓股不被游资青睐早已成为业内共识。基金众多的个股,股价一旦被游资炒高,就容易遭到基金逢高减持,从而增加游资被套风险,因此游资很少坐庄基金重仓股。毕竟去年7月数亿游资溃败中国联通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

  上述观点也可以从上半年最牛个股的股东结构中得到印证。遭遇市场爆炒的牛股,大多都不是基金重仓股,反而多数是个人股东包揽十大流通股股东席位。比如,上半年暴涨13倍的顺发恒业,其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个人股东多达9位,而闽闽东和ST国中十大流通股股东更是悉数皆为个人,而万方地产、阳光城、北方国际等个股的个人股东都有八九个之多。

  而今年上半年基金重仓股普遍滞涨。相比538只翻番的个股,上半年跑输大盘的个股也有504只,其中很多为基金重仓股,比如中国铁建、云南白药、武汉中百等20只基金重仓股虽然上涨,但涨幅低于20%。

  有分析师表示,基金重仓股上半年滞涨现象与去年下半年抗跌有关,其中不排除补跌因素。比如自去年5月8日起停牌一年有余的长江电力,躲过了去年熊市大幅下跌,因此今年上半年出现小幅下跌现象并不奇怪。而航天信息、双鹤双鹭两个医药公司和美邦服饰,以及停牌半年去年年底复牌的盐湖系个股,去年跌幅并不大,因此上述个股对应的行业分析师一致认为上半年出现了补跌行情。

  据了解,秉承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买入一只股票前都会就基本面和发展前景作详尽的研究,因此市场调整时,基金重仓股都会显示出良好的抗跌性。据《投资者报》报道,上证指数自创出6124高点到今年的10月27日,最大跌幅已达71.88%,但最抗跌的50只个股中80%以上为基金重仓股。

  没有超预期利好

  基金重仓并非上述8只个股今年下跌的唯一原因。在记者就上述个股采访各个行业分析师时,“经营正常”、“未来业绩确定”以及“没有超预期利好”成为他们嘴边频繁出现的语句。对于个股而言,经营正常在带来业绩确定的同时,也意味着未来投资收益有限,由此也就远离了市场炒作和股价暴涨。

  上述8只个股中,航天信息、美邦服饰以及两个药业公司,据相关行业分析师的观点,都是经营正常、业绩确定的个股,出现超市场预期利好的可能性不大。而剩下的4只个股,都具有一定的重组预期。不过盐湖系两只个股上半年并未召开股东大会讨论合并方案,尚未有明显利好出现,而攀钢钢钒面临的攀钢整体上市时间未定且又有两年后鞍钢的二次现金选择权问题,因此成功实现资产重组的个股仅剩下长江电力。

  至于长江电力的重组效应,其实不能光看今年上半年股价下跌了多少,而应该结合去年停牌期间指数变动情况综合考虑。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分析,长江电力停牌期间(2007年5月8日-2009年5月17日)大盘下跌了25%,而去年重组消息传出至停牌前股价已经有30%的涨幅,如此看来其实长江电力上半年没有下跌已是万幸。该分析师同时指出,长江电力资产注入一事,各方对其业绩预增意见一致,因此在没有出现超预期利好的情况下,股价不会出现贸然上涨。

  不过,今年以来,重组题材股倒是谱写了不少造富神话。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涨幅前10名的个股中,有8只涉及资产重组和资产注入题材。这些个股的涨幅都超过了300%。今年上半年的涨幅冠军顺发恒业,从6月6日复牌至7月1日,累计涨幅超过13倍。但是这些个股多数停牌时间在两年以上,结合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情况,出现3倍以上涨幅也就不足为奇了。

  - 化验报告

  “死亡”个股十大流通股股东(截至3月31日)

  000792盐湖钾肥(停牌半年):全是基金和公司,基金多达8只

  600062双鹤药业:9只基金+1保险公司 

  000578盐湖集团(停牌半年):3基金+2QFII+2证券公司+2个人+1公司

  002269美邦服饰:全是基金,其中包括1只社保基金

  600900长江电力(停牌1年):5基金+1保险公司+4公司

  600271航天信息:3只基金+7公司

  002038双鹭药业:7基金(1社保)+2个人+1公司

  000629攀钢钢钒:3基金+3证券公司+3公司+1信托公司

  “最牛”个股十大流通股股东

  顺发恒业(停牌3年多):9个人+1证券公司

  ST国中(停牌3年):悉数皆为个人

  高淳陶瓷:5个人+5公司

  中天城投:2个人+5基金+3信托

  万方地产(停牌5年多):9个人+1公司

  阳光城:8个人+2公司

  闽闽东(停牌两年多):10个人

  德豪润达:2个人+4基金+4公司

  北方国际:8个人+2公司

  - 分析

  今年市场喜欢异动个股

  对比牛熊个股的表现,不难发现上半年市场喜好异动个股。作为未来学的分支,股市本来就是凭借预期来决定股价。而一只股票的价格要想暴涨,必须凭借超预期的利好到来,正如文似看山不喜平。上半年十大牛股正是完美地印证了上述观点。

  细看十大牛股,顺发恒业、ST国中、万方地产、闽闽东等个股都是长期停牌的ST股,停牌时间两年至五年不等,且并不明确是否能够成功重组恢复上市,市场分歧较大,而其重组后业绩增长与否也不明确。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使得重组成功带来的财富效应达到极致。

  小盘和重组是上述牛股的最大特征,同时也是能够推动股价大涨的前提。盘子小,机构就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去控制和拉升股价;其次是要有重大利好,能够为股价表现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那么无疑只能是重组。如果重组方案前途未卜,则股价暴涨的想象空间就更加辽阔。

  - 预期

  “死亡”个股仍具上涨空间

  作为上半年唯一下跌的品种,上述8只个股下半年预期如何?结果“有上涨空间,但不会暴涨”成为各个行业分析师一致观点。

  比如千亿资产注入的长江电力,由于业绩增长预期确定,下半年上涨趋势基本确定。而且,长江电力目前估值较低。据天相投顾数据显示,电力行业平均市盈率在二十四五倍,而长江电力仅有二十一二倍。估值便宜的长江电力,在业绩增长预期下,将会成为市场资金涌入对象。何况长江电力在股权分置中承诺,2010年之前,公司每年现金分红比例将不低于当期实现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65%。因此,业绩增长稳定、分红丰厚的长江电力,虽然暴涨的可能性不大,但却是长线投资者的省事首选。此外,由于大股东中国三峡总公司承诺择机增持,增持价为12.89元,因此行业分析师预测长江电力下半年股价不会低于12.89元。

  航天信息、双鹤双鹭药业以及美邦服饰,防御性较强,具有一定增长空间,但除非有超预期的利好出现,否则股价超预期表现可能性不大。

  重组事宜待续的盐湖系两只个股和整体上市时间未定的攀钢钢钒,由于是资源类上市公司,通货膨胀预期将会提供一定的上涨动力,同时将受到钾肥以及钢铁价格走势的影响。

 

 

20090707高层释放积极信号   www.eastmoney.com 东方财富网内容部

【核心提示】从6月末开始,伴随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企稳回升,中央高层频频放话,尽管措辞表述仍然谨慎,但已不再刻意低调。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已经率先赢得一城,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政治局常委密集视察不寻常 分析称或有新举措

  

 

  6月起,中央最高决策层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密集调研经济形势。其间,他们对中国宏观经济作出企稳回升但基础不稳定的最新判断。

  背景: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最新判断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4日-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山西,调研当地经济运行和民生问题。至此,温家宝已经连续5个周末到地方调研。

  与此同时,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奔赴各地调研。短短一个月内,中央最高层已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调研。

  这也是今年以来,中央最高决策层的第二次集中调研。全国两会后的4月,他们曾集中调研14个省市区的企业,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去年7月金融海啸爆发之前,中央高层曾纷纷赴沿海各省市区集中调研外贸出口。

  中央高层此次集中调研的背景是:中央高层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最新判断———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但基础还不稳固。

  目的:全面摸底经济 查看政策落实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显然,此次高层调研与经济政策直接相关。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如何、企业在经济危机下的营运情况等问题都成为了他们的考察重心。

  他说,目前,中国经济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回升苗头,中央高层选择此时密集调研,是需要对经济进行全面摸底,以确认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则认为,前一段时间,中央密集研究、出台了很多经济政策,包括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到底这些政策落实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怎样调整,是中央高层此次密集调研的主要目的。

  范剑平说,从他们的调研路径来看,三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都成为中央高层调研的内容,但显然,保增长是重中之重。

  预期:或将适度收紧信贷政策

  两位专家认为,在对经济形势作出新判断的背景下,不排除下一步中国的经济政策微调的可能。

  宋国青分析,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大的政策基调肯定不会变化,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称,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信贷政策可能微调。他说,前5个月新增贷款规模高达5.84万亿元,通胀上升成为各方预期。中央高层关注到了这些情况,下半年信贷政策可能微调,会适度收紧。

  “专家现在都在等6月份的数据,但作为高层,他们还需要活情况。”范剑平说。

  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视察恐有新举措

  最高领导人最近分别密集在全国视察,分析师认为这很不寻常,可能预示着中央将宣布新的决定。报道说,中央9名政治局常委中,有7人上个月展开了11次到地方视察的行程。这个数字几乎是常委们平日外出视察次数的四倍。

  香港著名分析员林和立说:“这虽然不是史无前例的,但却是非同寻常的现象。在以前,通常是在中央全会或全国党代会前,政治局常委们才有这样的密集行程,以了解地方的形势。”

  国家主席胡锦涛上个月花了三天前往最北部的黑龙江视察。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则前往最西部的新疆视察。总理温家宝行程最密集,一个月内视察了四个省份,包括西北的陕西和中部的河南。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主管宣传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则前往沿海省份视察,包括辽宁和浙江。

  分析师说,这样的密集行程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当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这个会议是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定调。诺丁汉大学政治分析家王正绪回忆说,那一年,中国极度担心经济过热和通胀。那次会议后,宣布了一系列冷却经济的措施。这一次,基本上很大部分也是和经济有关。

  王正绪说:“第一季的数据显示了复苏的迹象,但也出现了很多矛盾的讯息。领导人要了解,刺激配套是不是有效,资金是否用在了刀口上。”(南方都市报)

 

    高层频发信号:中国经济已赢“第一回合”

  "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形势",是中央领导最近一系列考察讲话中定性最为明确的一次

  从6月末开始,伴随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企稳回升,中央高层频频放话,尽管措辞表述仍然谨慎,但已不再刻意低调。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已经率先赢得一城,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中国经济企稳向好

  部长们纷纷表态

  7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球智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尽管也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尚在蔓延和深化,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但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却是"目前这些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总体形势企稳向好"。这些政策是指"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增加政府支出,加大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推动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在这次"全球智库峰会"上,中方高层与会者包括有关部委的一把手纷纷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有些是在说明中国经济面临的特殊情况;有些是在说明中国自身体制的优势;有些是在给西方人"洗脑",帮助他们摘掉有色眼镜;有些则是对西方市场经济模式毫不客气的批评。如曾培炎说,"要加强监督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金融风险";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不能妖魔化中国投资";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抱怨说,发展中国家为高油价买了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说,发达国家潜在金融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央行行长周小川则延续以往的"专家学者视角"发表言论,预测全球经济可能出新的六种情景和政策取向。

  中方做这些表态,固然显露出应有的骨气,但也是和实实在在的经济企稳氛围相关的。6月23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统计数据和有关行政记录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见底回升"。从GDP运行走势看,根据4、5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的表现及走势分析,二季度GDP预计可能接近8%,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止跌回升之势。

  经过近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中国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卓有成效,而且其中蕴含了外界不能完全看懂的东西。这便是我们的独到之处。

  针对收紧信贷的议论

  温总理表示政策要毫不动摇

  另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是温家宝总理最近的一系列考察,他在每次考察时所作的讲话,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渐次推进,释放出诸多积极的信号,传递出充足的信心。

  6月5日至7日,温家宝考察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西安市,强调应对危机"不仅要着眼当前的困难,还要着眼未来发展"。他还表示,"努力使大学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农业稳住了,应对其他困难就有了基础"。这番话说明中央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是远近兼顾的,出台每一项政策不是仅为解决眼前的困难,更注重长远效果,特别是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这样深层次的改革问题。

  6月12日至14日,温家宝来到中部省份湖南考察,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6月19日至20日,温家宝来到河北省唐山、秦皇岛考察,强调"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重视结构调整,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北京有观察家指出,温总理9天内连续两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对外界关于财政货币政策应当微调的回应。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出现回暖的迹象,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上半年信贷规模过大,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担心由此累积信贷风险,提出应当收紧货币。外界透过温总理的表态看出,继续发挥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持,仍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支柱。

  6月27日至28日,温家宝来到山东省考察,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城乡统筹、地区协调及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

  这次考察中,温总理强调的是中国应对危机正处于"关键时期"。所谓关键,就是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形势企稳向好,但基础尚不牢固,需要随时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应对策略中的核心,就是坚持既定的政策,并随时调整和完善。

  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好形势

  中国资本市场信心足

  进入7月,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入盘点时期,即将正式揭开面纱。7月4日至5日,温家宝来到山西考察,指出"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形势,必须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狠抓落实,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形势",是中央领导最近一系列考察讲话中定性最为明确的一次。透过这句话,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高层对中国经济的自信。应当说,高层对于前期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价也是较高的,评价中也蕴含着成功的喜悦。

  温总理曾在今年"两会"前表示,"决定股市好坏的是经济的基本面,是企业的效益";"我对于中国的经济有信心,对中国的企业发展有信心,因而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有信心"。

  转眼4个多月过去了,中国经济克服困难,继续稳定前行;中国股市伴随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推进,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

  时值建国60年周年华诞前夕,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金融体系、证券市场稳定,是民众的期待。继续全面贯彻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就能够最终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证券日报)

 

  专家:中国预防性储蓄正下降经济反弹正发生

  此间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的预防性储蓄在下降,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许多政府政策在今年起到了作用,这和亚太区消极的情况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的经济反弹正在发生。

  着名经济学家、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亚太区首席经济顾问王月魂博士今日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仍是积极的,但在过去几个季度中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却是下跌的,当然还没跌到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点。目前对亚太区来说,预防性储蓄是上升的,但在中国却是下降的,只有一半中国的城市家庭说他们有预防性的储蓄,大部分家庭的储蓄都是为了晚些时候消费。而在预防性储蓄中,人们储蓄是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焦虑和恐惧。他称,预防性的储蓄在台湾比例最高。台湾和香港是一种情况,而中国大陆是最为乐观的。显而易见中国家庭的购买情况还是不错的,比起其他的市场更好。

  他进一步强调,中国政府的政策回应就是要提升内需,内需由三大组成部分,包括投资、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目前已产生影响的是投资。现在政府导向的投资非常明显,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人均收入还比较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但中国有巨大的基础设施的逆差,只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就错不了,特别是在内地、在中国的农村,从短期来说这是一个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可带来大量就业,吸收大量失业的农民工。从长期来看前景也非常好。家庭消费会晚些产生影响。

  他指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反弹,它支撑了经济反弹增长,同时还需其他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住宅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确能够很有效地在未来几年不断增长,使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拿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前五个月进行比较,建成面积从去年的负百分之三到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七,房产交易额从去年第四季度的大幅度下降到今年的上升,这都清楚表明了住宅市场在强劲反弹。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政策在很快产生影响,经济反弹正在发生。他预计中国今年的GDP有可能达到百分之八,比之前预计的要高得多。(中国新闻网)

 

  专家:实现保八无忧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几成定局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复苏?对于这一疑问,二季度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已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趋于乐观。从本周开始,政府有关部门将陆续发布6月份以及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从一些已公布的先行指标来看,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局面已经确立,今年GDP完成"保八"的任务已无悬念,中国经济将从全球金融危机的复苏赛跑中率先胜出。

  实现"保八"目标无忧

  最新数据表明,连续8个月负增长的全国发电量终于迎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发电量转负为正,同比增幅达到3.59%。而此前公布的6月份PMI指数仍然在50关口以上运行,也预示着我国经济运行继续处于景气上升状态。另外,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今年以来反弹势头喜人,也预示着广大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预期良好。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海外研究机构发现,他们在去年所进行的关于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的预测出现了很大偏差,不得不在年中大幅上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如世界银行在最新的《中国经济季报》将中国今年GDP增速预期上调至7.2%,比今年3月份预测的6.5%提升了0.7个百分点,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这些机构之所以预测错误,首先是高估了外贸回落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而实际上中国当前特定的外贸结构有助于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其次,这些海外研究机构普遍忽视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而无论是推进城市化,还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很大的空间,而这会成为应对危机很重要的推动力;另外,在危机逐步稳定下来后,中国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以及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在促进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正从纺织品等产业转移到汽车等新的产业中。

  基于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的逐渐好转,我国经济今年"前低后高"的走势判断已逐步被更多的专家学者所接受。他们认为,今年第三、四季度国内经济将进一步反弹,全年实现"保八"任务已无忧,中国将在这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比拼中率先走出低迷,实现复苏。

  一揽子刺激措施"志在高远"

  虽然经济已企稳上升,但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却也是业内共识。从已公布的前5个月相关数据来看,在投资和信贷规模增长较快的同时,出口、财政收入等依然未能止住下滑势头。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的回升仍面临三个阻力:一是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出口还在下降;二是消费增长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快,民生问题改善缓慢;三是经济转型相对比较缓慢。

  从此次金融危机受影响最大的外贸出口来看,由于美国迫于世界舆论压力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危机之后不大可能再继续依靠无限制的经济透支来支撑过度消费,我国连续几年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意味着要想得到长期稳定发展,中国必须加快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从我国政府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来看,决策层已非常关切调整经济结构这个问题,强调"立足当前,志在高远"。具体而言,政策短期"下猛药",如迅速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快速回升;而长期则重在"调结构",重点放在刺激消费和调结构上,如首先通过减税、财政补助等方式挖掘消费潜力;其次,加快医疗卫生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步伐,将更多财政资金将投入到"保民生",从而为刺激消费提供坚实基础和长久动力。此外,在产业政策方面,出台了备受关注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规划主要内容。而且,事实表明,这方面的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以住房、汽车、家电等为代表的居民消费加速启动,已成为保增长的重要支柱。

  经济长期增长仍值得期待

  如果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快速启动的积极有效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为经济迅速扭转下滑趋势创造了条件,那么,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带来的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则是此次能够摆脱金融危机困境的基础。

  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仍然具有广阔空间。同时,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1.7亿,但现在已经达到了5.7亿,每年增加近2千万的城镇人口。中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刺激了消费,使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地",从而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4.9%,而发达国家是90%,即使是全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了49%。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城市化的推进不仅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同时也将部分打消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担忧。有专家指出,现在一些主要工业品产量看似过剩,但从中国城市化的长周期来看,则属于相对过剩。

  可以预期,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投资和消费的日渐活跃,我国经济将释放出更大的增长空间。正如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近日在一次会议中所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稳定,全球金融危机不会突然中断中国经济的这种增长趋势,中国发展潜力仍然非常大。"(证券时报)

 

    本周策略:超七成机构继续看多A股市场

上证指数在时隔整一年后再度踏上三千点,因金融危机而跌破三千,又因经济复苏而重回三千,此一时彼一时。金融危机的阴霾在市场已经一扫而空,就目前情况看,无论基本面还是资金面,继续对A股市场构成支撑。

  超半数机构开始持偏谨慎的观点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对研究机构出的本周投资策略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共有十五家研究机构对本周市场进行了预期,这些机构观点和前一周相比发生较大变化,超七成机构仍对本周A股市场走势持偏乐观的观点,较上周增加3家。其中,上海证券认为,本周虽然成渝高速发行标志着主板IPO拉开帷幕,但在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充裕预期不会改变;同时由于二季度净利润同比降幅已经趋缓,因此中期业绩的同比下降对市场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冲击。基于上述分析,继续震荡上行将是本周市场趋势的主基调。中信证券也认为本周A股仍处在上升趋势中,受益上述两大因素的金融地产和资源股将是市场继续走强的主要动力。中金公司则建议关注关注居民储蓄活期化迹象,此前一周股票及基金新开户数之和已创出年内新高,因此,一旦趋势形成将使得大盘面临加速上涨的风险。

  有4家研究机构对本周行情持谨慎的观点,较上周减少4家。其中,国盛证券指出,主板IPO将渐次展开,IPO对市场的考验才逐渐体现,但管理层对节奏的把握非常恰当;虽然7月大小非解禁洪峰有望安全度过,但市场不断走高将有更多的存量限售股抛售,市场资金需求将不断增大。另外,上市公司中报将对市场形成较大考验,整体业绩走势乃至个股业绩分化都将促使市场价值重估。市场已突破前期的快速拉升通道并形成新的加速拉升通道,再次的加速变轨意味着反弹末段将逐渐接近。预期七月第二周指数将出现冲高调整格局,区间点位3000-3175。英大证券也表示,从宏观数据方面考虑,采购经理人指数、发电量、价格指数和GDP水平都将有较好表现,这些因素仍将支持大盘中期上涨的格局;而新增信贷自然收缩,大型IPO项目的启动、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表的披露都可能是短线上涨行情的负面影响因素。预计七月上旬可能发生市场调整压力并不明显,大盘出现波动的阶段可能七月中下旬,不过,本周市场上涨幅度有可能会收窄,股指将维持强势整理的格局,预计震荡区间为3030点至3120点。

  本周仍无机构认为市场将开始调整。

  投资策略:行业配置适度倾向中报预期

  本周上海证券的策略建议是:在坚持高比例持仓同时,行业配置可适度向中报预期方向调整。通过考察中游各子行业的PPI-RMPPI来分析其复苏进程可知,自下而上恢复的一般规律符合当前中游各子行业的实际情况,一些靠近终端需求的行业已经出现利润回升的迹象,而那些距离终端消费较远的行业则尚未恢复。具体地,中游行业里将率先复苏的子行业有:交运设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通讯设备、机械设备,其后,有色金属加工业有望复苏,而黑色金属加工业的复苏还要滞后。上述行业复苏的时间次序将成为我们把握中报行业结构性机会的重要依据。短期行业配置重点关注:银行、地产、煤炭、建筑建材。

  建筑建材:受益于投资高增长

  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存在时滞,根据目前的投资增速,下半年政府投资重点工程的建设将逐步展开,水泥的需求将好于上半年,水泥的产量将呈现逐季环比上升的格局。建议关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复苏中受益较大的公司以及区域供需关系较好的区域龙头公司。玻璃产量增速下降,价格继续回升,关注优势公司。

  煤炭:三季度的需求有保证

  今年下半年煤炭供给相对宽松,小煤矿复产压力较小;各下游行业步入回暖期,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回暖以及夏季用电高峰的共振下,煤炭需求在第三季度将得到稳定有力的保证。煤炭现货价格和库存的反向相关性暗示目前煤炭价格有小幅下调迹象。随着迎峰度夏煤炭储备的正式到来,煤炭库存将被迅速消化。

  券商IPO引发资产重估

  基于交易持续活跃的预期,我们判断证券行业全年业绩快速增长可期。部分大比例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投资收益有望出现大幅度上升。同时由于目前市场对大型券商的IPO预期增强,券商IPO预期将引发相关个股的资产重估。例如上市公司中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和中山公用分别持有广发证券25.78%、25.94%和14.25%的股权,在乐观估计下,广发证券2009年的净利润大约为46亿元,则三家上市公司可获得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2亿元、11.80元和6.52亿元。广发证券一旦IPO,上述公司的资产重估空间巨大。(今日投资)

 

 

20090708新华社:解读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股市   谢登科 赵晓辉   新华网

    7月1日,股民在上海某证券交易所查看行情。当日,沪指突破3000点大关,报收3008.15点。这是自2008年6月12日,沪指跌破3000点以来,首度收复该关口。新华社发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走出了一轮有别于全球股市的“独立行情”,至6月30日收盘时,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出现了77%和62%的涨幅,两市日成交额超过两千亿元几乎成为常态。

  按说,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时时环环相扣。相对于当前经济来说,“牛市行情”的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面对股市行情,越来越多人的心态开始趋于平静和理性。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真实、正确地看待股市的变化尤为重要。

  全球股市强劲反弹,涨幅超过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这段日子里,全球股市风云变幻,今年上半年更是上演了一波“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富戏剧性的反弹行情。”从3月份的低点大幅上扬,全球股市纷纷创下数年来或数十年来的最大季度涨幅。

  在这场危机的暴发地华尔街,“痛定思痛”的美国股市以强劲反弹之势结束了2009年上半年的行情。覆盖20多个市场的MSCI世界指数第二季度约上涨21%,为1987年以来的最大季度涨幅。二季度,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20%,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11%,两者双双创下自2003年以来的最大季度涨幅。

  欧洲主要股市“追随美国”开始了一轮强劲上涨。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欧洲三大股指第二季度大幅上扬。从孟买到新加坡,从东京到首尔,从菲律宾到俄罗斯,亚太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也迎来久违的普涨。

  几个月前还笼罩着恐慌情绪的全球股市,发生惊心动魄的反转,这到底说明什么?

  纵观全球股市可以发现,投资者在全球经济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后,仍相信全球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重回增长通道。信心,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

  《华尔街日报》文章说,美股本轮上涨主要是受到经济向好预期的推动,不过,只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恢复,才能为股市的持续上涨提供动能。

  日本《每日新闻》评论称,政府月度报告中透出的一些苗头和迹象,让人们对日本经济的复苏充满期待。

  由此可见,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恐慌的心态。

  但是,股市的表现并不能代表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如“股市反弹般”明显、快捷的成效。

  英国《金融时报》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多数机构投资者认为,世界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呈U形或W形走势。全球经济增长在逐步复苏前还会有一段时期表现疲软。

  在影响股价的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或称景气的变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最大的行情。显然,股市的反弹成为经济好转的先行信号,但在有的人看来,股市反弹的幅度超过了经济复苏增长的力度,是对未来增长的提前“透支”。这让人们在期待之余内心还不踏实。

  中国股市资金充裕,经济支撑有待加强

  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中国股市的表现无疑最为抢眼。今年以来,A股主要指数“迎难而上”,跑赢全球股指,上证综指于7月6日突破了3100点。“这显示了市场参与者对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快速增长的一种强烈预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说。

  谈到支撑中国股市上涨的直接动力,人们首先归于经济刺激政策所带来的充沛流动性。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伴随货币政策的转向,资金缺口由负转正,流动性呈现加速释放的态势。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5.83万亿元,如此充裕的流动性增长,历史空前。同时,市场直接的“源头活水”不断涌来。截至6月29日,上半年共有53只基金成立,募集金额1341.98亿元,为市场注入大量新鲜血液。

  2008年股市出现大幅波动时,投资者对国内外宏观经济下滑风险的担忧是重要原因;眼下,随着中央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举措的实施,投资者对经济下滑风险的预期逐步改变,进而稳定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成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如今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来自资本市场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上市公司净利润与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了53.2%,1至5月份证券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350亿元,同比增长12.5%。

  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认为,今年二季度GDP增长预计接近8%,中国经济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止跌回升之势。无论从GDP、工业生产增长情况,还是从钢材生产量、发电量等实物指标来看,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所有这些,都成为股市向好的重要支撑力量。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下,经济止跌回暖的趋势虽然逐渐明朗化,但经济复苏中的挑战和风险仍然存在,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对美欧的外贸出口约占我国对外出口的40%,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这些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外需减少对我们的影响明显暴露。今年上半年,外贸出口增长持续下行,财政收入增长逐月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仍然不可小视。

  将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一起分析,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到资本市场存在的困难和潜在风险。

  市场普遍担心,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渠道和双向价格发现机制,在股市上涨阶段,大量储蓄和信贷资金直接涌入股票市场,推动市场的暴涨,而在股市下行时,资金又迅速从股市回流到账户,成为股市大跌的重要压力。

  此外,个人投资者比例较高、投资主体的行为和结构性缺陷,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层次不多、投资品种不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明显,这也加大了中国股市的不稳定性。

  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各方面的条件准备得更充分一些,让支撑股市的基础更坚固一些。

  汲取华尔街的教训,加强监管稳步发展

  发端于华尔街的这场金融危机,来势之猛、影响之大,发人深思。到今年6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再度突破20万亿元,已名列全球市值第三。发展中的中国资本市场应该从这场危机中汲取怎样的教训,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

  “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放任自流的市场体系的缺陷。”中国证监会负责人认为。

  从发展模式看,美国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一个自下而上、自我演进的模式。两百多年前美国资本市场萌芽时,完全是放任自流的状态,政府不介入,在前100年里对上市公司没有信息披露的法律要求,134年里没有证券监管机构。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和市场力量共同推动市场的发展,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监管、推动市场化改革一直是大方向和主旋律。

  “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管制,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寻找两者的平衡点。”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说。

  发生在华尔街上的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过犹不及、自由化泛滥、整个社会为此支付了高昂成本的经典案例,很有警示作用。它提醒我们,要时刻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的情况下,金融风险的传播更为迅速、更为广泛,使任何一个市场都难以独善其身。如何对大规模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采取较为有效的预警和阻断措施?这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不认真研究和汲取华尔街的教训是不负责任的,而误读华尔街的危机也十分危险。

  “应该看到,尽管此次危机对美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是很大的打击,但其仍然是一个发达的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初级阶段,市场内在基础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所以我们应该加快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祁斌说。

  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对于资本市场提供的服务还有巨大的需求,经济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经济(净值,档案,基金吧)体系的构建更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资本市场要屹立于世界之林,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不能因为美国市场犯了错误,发生了金融危机,就停止我们自己金融市场发展的步伐,那将使我们错失良机。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和汲取金融危机教训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走稳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衍生产品惹的祸。“但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来说,是否也要从此告别股指期货等衍生产品交易,筹备的融资融券机制何去何从?值得认真思考。”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下半年将重点做好包括推进创业板建设与新股发行制度在内的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并加强监管与执法,有效满足多层次投融资需求。

  充分发挥我国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加快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0090708央行收紧流动性 银监会强调风险   宗禾   天府早报

继上周打破“沉寂”上涨后,公开市场利率本周再现攀升。中国人民银行昨(7)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在公开市场开展28天期900亿元、91天期800亿元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1%和1.05%,均较上周二进行的同期限正回购操作上涨5个基点。这是正回购利率保持平稳约半年后,连续第二周出现一定幅度上升。一些机构看来,这次央行继续提高回购利率、回笼货币,是在试探性地收紧流动性,目前的股市行情并不适合用价值理论的那一套去分析,货币环境的变数将主导A股未来的走势。

利率突涨 回购利率上升倒逼所致

  上周,正回购利率和央票利率双双突现上涨。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6月30日招标发行的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为0.95%和1%,较此前上涨5个基点和4个基点;而7月2日招标的3月期央票中标利率则较此前上涨6个基点至1.0279%。

  公开市场利率为何在“沉寂”半年后突现上涨?“这是二级市场回购利率上升倒逼所致。”中信证券(600030)债券分析师胡航宇说。相关数据显示,当前7天期回购利率为1.25%,较28天期正回购利率高出25个基点,二级市场3月期央票利率在1.06%左右,较上周的招标利率高出近4个基点。

  一位大型银行人士分析称:“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针对市场流动性的。前期银行贷款激增、贷存比上升,以及IPO重启,市场资金面不如以前那么宽松,货币市场利率回升,市场整体资金成本有所上升,公开市场回笼资金操作在利率上相应提高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央行提高利率从市场上回笼短期资金是顺应市场变化。

  未来展望 货币回笼压力不可小觑

  此外,“未来一段时间货币回笼压力较大,央行加大货币回笼力度不可避免。”胡航宇分析说。统计资料显示,三季度到期央票规模超过1.6万亿元,到期债券规模则超过5000亿元,央行货币回笼压力不可小觑。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回购和央票的招标利率都出现上升,表明当前央行在保证回笼量和稳定招标利率两个目标中,更倾向于保证货币回笼量。历史经验表明,当公开市场操作的招标利率低于二级市场水平时,招标利率都会逐步上升与二级市场接轨。

  有关专家表示,未来央行或将更多地强调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风险管理,而不再是保证流动性充裕。同时,随着季末效应的消退,预计短期利率将逐步企稳。

  新闻链接

  银监会:信贷资产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

  (记者 孟梅)银监会网站7日登载了中国银监会王华庆纪委书记在中国银行(601988)业银团贷款业务评优表彰大会暨银团贷款项目签约仪式上的讲话,王华庆在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而银团贷款是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的一个很好的办法。王华庆表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信贷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切实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银行贷款的行业、地区、客户集中度越大,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银团贷款是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的一个很好的办法。银监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十分重视推动银团贷款的发展,几年来我国贷款余额从2005年的233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566亿元。

 

 

20090709上海证券报6月新增贷款达1.53万亿元 一年期央票重启   苗燕  

  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共7.36万亿元

  8日晚,央行提前公布了6月份新增信贷数据: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万亿元,各项存款较上月新增2.0022万亿元,贷款新增数据再次超出此前市场预计的万亿元左右的规模。

  至此,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共7.36万亿元。

  今年以来,在新增信贷的强力助推下,宏观经济 企稳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市场对于信贷增长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此次央行打破常规,提前将市场最为关心的信贷数据公之于众,目的就在于避免市场的无端猜测,提前给大家吃“定心丸”。

  数据公布后,市场咋舌之下,更多的还是对于信贷未来走势的预判。分析人士认为,货币信贷的迅猛增长对保增长功不可没,但是也存在诸多风险,对此,未来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 金融形势的前瞻性分析,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如果说上半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重在“宽”,那么下半年货币政策将重在“适”。

  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第13期《中国金融》上撰文指出,货币政策效应明显,短期内无须作重大调整。他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对当前经济的企稳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通缩预期基本消除,此外,货币政策对稳定资产市场功不可没。基于对未来经济和价格形势的判断,短期内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适度宽松,无须作重大调整。但另一方面,明年上半年物价存在一定的加速上行等方面的风险可能性增大,因此,下一步的政策重点应放在支持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环节。

  中信证券 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目前经济回升的趋势已经基本确定,但回稳的基础尚不牢固,因此下一阶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基调不会变。但是,考虑到贷款的超常规增长将带来潜在的通胀压力,局部肯定会作政策微调。

  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则认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大的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下半年信贷政策可能会适度收紧。而不少银行高管也有着与之相近的预期。

  不过,一位国有银行的高管透露,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监管机构要求银行收缩信贷规模。

 

    信贷新增1.53万亿 1年期央票重启

    比6月天气更热的恐怕只有新增信贷数据了。

  昨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初步报告显示,6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再次突破万亿大关,直冲1.53万亿。这一数字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另一方面,央行适度控制流动性的意图也更加明显。央行意外宣布在今天发行500亿1年期央票,自去年央行宣布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1年期央票暂停已近7个月。

  针对6月信贷狂飙再现和央行近期公开市场操作的频频异动,市场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适度微调,但目前来看,政策基调不会改变,只是在操作层面可能会体现出“松中有紧”的风格。

 【新增贷款】

  6月银行“疯狂”放贷

  一季度信贷井喷之后,市场纷纷预计二季度新增贷款将趋于稳定,就在此时,6月份1.53万亿的新增贷款却再次让人“大跌眼镜”。

  对于6月再过万亿的信贷规模,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人士告诉记者,银行新增贷款激增其中一方面原因是银行利润变薄,必须“以量补价”。“一方面利差收窄,另一方面银行经营成本增加,此消彼长,银行利润摊薄,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银行只能通过贷款数量的提升来增加利润。”

   尽管银监会日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防止银行月末、季末“冲规模”,同时要求确保信贷均衡投放,但事实上,商业银行在季末“冲规模”的现象仍然存在。一家国有大行人士坦言,“年中银行考核与存贷款规模挂钩,直接影响到银行分支机构员工的收入与费用额度。”

  上述银行高层人士同时表示,信贷激增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当前市场对资金需求极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金大多流向地产、能源、交通等行业。现在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对于资金的要求比较旺盛。”

  【货币工具】

  时隔7月1年期央票重发

  就在公布6月新增贷款数据的同时,央行昨日公告,暂停近7个月的1年期央票在今日会重新开始发行,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近一次发行1年期央票为2008年11月18日,发行量50亿元。

  央行公告还显示,今日将同时发行500亿元3个月期央票,发行量与上周持平。就在本周二,央行在公开市场同时对28天回购和91天回购品种进行了正回购操作,28天和91天正回购量分别为900亿元800亿元,回购利率连续两周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除1年期央票重启,央行还于上周重启了91天期正回购品种。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央行基于对未来存在通胀压力的预期。

  赵锡军进一步指出,由于6月份信贷规模比较大,对流动性的调控既要保持流动性充裕又不能过于泛滥。“目前,股市、楼市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增长,这跟流动性泛滥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央行6月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主要是对流动性进行调控。”

  海通证券(600837,股吧)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也认为,目前市场上资金面还比较宽裕,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央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微调,是一个正常的情况。

  【货币政策】

  或呈“松中有紧”风格

  上半年近7.4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与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正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起作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由于实体经济有一个传导的过程,目前还未看到实体经济出现明显复苏的迹象。相较而言,资产领域的反应就比较快,现在股市、楼市回升的势头十分明显。这些都是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比较好的结果。

  “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已定,暂时不可能改变,不过央行会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包括放缓信贷增速、优化信贷结构等,当实体经济明显好转之后,再收紧流动性。”曾刚认为,央行做出适当的调整是必须的,对于未来的货币市场必须做出一定的预判,否则,届时再紧缩政策则为时已晚。

  而对于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侧重点,赵锡军认为,中小企业是否能真正获得贷款、就业率是否能提升、实体经济是否能恢复等,这些方面必须要看到明显的效果。“前期货币政策导致的效果是不均衡的,一方面充分的流动性刺激了投资,消费有一定上升,同时股市、楼市迅速回暖,但是实体经济、就业和外贸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所以未来调整结构会成为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 曾春)

    一年央票恢复发行 传递回笼资金信号

  停发7个月之久的一年期央行票据将于今日在公开市场重新发行。

  这是继日前连续三次提升资金价格,预示资金成本上升趋势后,又向市场传递出将于下半年加大资金回笼力度、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的信号。

  据央票发行公告显示,今天央行将在公开市场发行两期央行票据,其中包括于去年12月初暂停发行的一年央行票据,发行量为500亿元。

  尽管500亿的发行规模并不大,但此次重启无疑标志着今年下半年公开市场操作的基调出现转变。上半年,央行始终用短期回笼工具平滑移动资金,即尽管当月资金回笼量大,但是由于回笼工具时限短,不必担心会对资金面造成实际紧缩。上半年,虽然公开市场操作量累计达到4万亿,但实际上却是向市场净投放约3400亿元资金。

  而一年央票出现,则将改变这一局面:由于锁定期长达一年,资金无法在短期内滚动到期,势必对资金面构成紧缩效应。

  但是,一年央票出现并不意味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变调,因为其本身是公开市场的常规操作工具,自2003年面市以来,在长达5年时间里,基本未缺席过公开市场操作,只是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暂时退出。因此,有专家认为,一年央票的重启意在“纠偏”,即将货币供给状况,由过度宽松回复到正常。上半年,由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度宽松,银行信贷总额攀升逾7万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5倍。同时,以房地产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水平快速回升,资产价格泡沫重现。此外,在三季度,到期释放资金量高达2万亿元,如果仍延续上半年操作策略,不但加剧流动性的宽松度,还会给四季度构成巨大回笼压力。

  除了控制货币供给量过大因素外,一年央票的出现将在价格上修正过低的市场收益率水平。去年一年央票的退出后,由于缺乏这一发行量最大的投资品种,大量资金只是追逐短期品种,加速货币市场收益率下行,低于银行资金成本的收益刺激了银行加大放贷动力。而一年央票恢复发行后将加快引导市场收益率回升的进度,使市场收益率对银行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替代信贷投放。因此,如果说上半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重在“宽”,那么随着一年央票的重现,下半年货币政策将重在“适”。(上海证券报)

 

 

20090709人民日报:天量信贷怎么看   田俊荣 

    信贷井喷,是银行业上半年最壮观的一道风景线。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7.37万亿元贷款有利于提振经济复苏信心,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

  伴随着信贷高速增长,社会上已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但专家认为信贷激增不一定会形成现实中的通胀。

  6月份信贷飙升,主要是中小银行信贷扩张及银行“冲时点”的结果

  1.53万亿元!

  尽管市场普遍预期6月份新增信贷将超过5月份的6645亿元,但当央行公布“1.53万亿元”这一巨额数字时,市场还是大吃一惊!

  这是今年以来仅次于3月份和1月份的第三大信贷高峰月,由此,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

  “6月份信贷飙升,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微观主体融资需求增加有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特别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都快速增长。”

  郭田勇表示,一段时间以来,银行信贷的大量投放,缓解了房地产商的资金紧张,同时使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抬头,加上一些银行放松对二套房贷的限制性措施,放大了购房需求,从而推动房价上涨。“然而,这样的上涨并非建立在自住性购房需求之上,容易形成'空中楼阁’,未来房价一旦下跌,银行贷款就可能面临风险。”

  有业内人士认为,6月份信贷飙升,除了贷款需求增加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推手”是银行自身。

  “6月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不到5000亿元,1.53万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来自中小银行”,一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人士说。在上半年的第一轮信贷“冲锋” 中,国有银行是主力。现在,四家国有银行的信贷投放已远远超出去年全年的信贷总量,开始把握节奏、主动控制投放了。大银行腾出市场空间后,在第一轮“冲锋”中落后的中小银行就开始奋力扩张。“银行业内把这种现象比作'大银行稍息,小银行冲刺’。”

  另一方面,6月份信贷飙升与银行“冲时点”密切相关。“6月是上半年的收官之月,银行习惯于在这个月'冲时点’”,这位人士说。

  半年指标是银行特别看重的指标——

  从经营业绩的角度看,年内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贷款一般投放于前三季度,因此,可以说上半年贷款增速决定了银行全年的利息收入水平。

  从内部考核的角度看,半年信贷投放多少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效益。

  从市场形象的角度看,许多银行是上市公司,中报是否亮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半年的信贷增速。

  再从地方压力的角度看,“现在的地方政府很聪明,他们不直接干预金融,但半年一过就会开会、通报,看你的信贷投放了多少。我们的分支机构在人家地盘上,况且政府手里又掌握着大量的信贷资源,银行的压力很大。”一位基层银行的人士坦言。

  信贷激增不一定形成现实中的通胀。7.37万亿元贷款,让人喜中有忧

  信贷井喷,是银行业上半年最壮观的一道风景线。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7.37万亿元贷款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同时,现代经济以金融为核心,信贷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的代名词,7.37万亿元贷款有利于打掉通货紧缩预期,提振经济复苏信心。

  “事实上,伴随着信贷高速增长,现在社会上已产生了通货膨胀预期”,郭田勇说,“但信贷激增不一定会形成现实中的通胀”。

  他分析说,从理论上讲,信贷激增会诱发通货膨胀。但从现实中看,未来一段时间,国内下游企业仍将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会有力地抑制通胀形成;国际市场上,在世界经济出现全面复苏之前,仅仅依靠美元贬值推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难以持续,从而也不会以输入型通胀的方式传导到我国。

  实际上,受经济前景不明朗及最新欧美就业数据不佳的影响,7月份国际油价已连续五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幅达10%。

  7.37万亿元贷款,也让人喜中有忧。在结构上,这些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

  在质量上,银行对政府项目青睐有加,为了分羹,一些银行不惜放松贷款审查,甚至降低贷款门槛。这么做,短期内似乎没有风险,但从长远看,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较长,难以保证未来能还本付息;另一方面,政府项目贷款大多以“政府信用”为依托,而银行对地方政府未来的可支配财力、隐性负债等往往难以获得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困难,无疑将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在流向上,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

  专家认为,下半年信贷投放将稳中趋降,某些月份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下半年,信贷井喷能否持续?

  “下半年信贷投放将稳中趋降,预计全年新增信贷最有可能在9万亿元至10万亿元之间。”郭田勇说,“去年11月、12月信贷投放快速飙升,因此不排除今年同一时期信贷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可能性。”

  最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提出,下一阶段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要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靳彦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出现积极变化,但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加强,因此,下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应改变。与此同时,应针对信贷激增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结构,防范潜在风险。

  郭田勇则建议,下半年监管部门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对一些领域贷款增长过快做出风险警示;同时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进行微调

 

 

20090721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达到86% 逼近历史最高仓位    周宏   上海证券报

    二季度各类基金平均加仓8个百分点,前期低仓位基金纷纷补仓

  上半年是A股市场上涨的神话,也让人见识了基金投资罕见的神奇。

  60家基金公司旗下473只基金2009年二季报今日公布完毕。根据天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60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偏股型基金,平均仓位达到了83.46%,相比上一个季度末大涨8.02个百分点,为基金历史上加仓幅度第二高的一个季度。

  基金历史上加仓最猛的一个季度为2009年一季度。至此,在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抢股”季度后,基金的股票仓位相比年初上升了整整17个百分点之多。基金加仓股票之凶猛让人惊叹。

  而截至6月末,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达到86.01%,距离2007年的最高水平仅差1个百分点多一些。这样的仓位水平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从各分类基金看,混合型基金的加仓幅度依然是所有基金中最迅猛的。截至6月30日,全行业混合型基金的仓位提升了9.86个百分点,达到80.66%。继股票型基金后,进入历史高仓位区域。而今年上半年,混合型基金的累计仓位已经上升了19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股票仓位历来上升较为谨慎的封闭式基金,本季度也扯下面纱,进行了大幅加仓。截至6月30日,封闭式基金的平均仓位达到了75.92%,距离历史最高水平同样不足3个百分点。而在一季度封闭式基金的加仓幅度仅为3.84个百分点。

  具体观察各个基金团队中,以可比的303只基金为考察对象。今年2季度,加仓最猛的5家公司分别是,宝盈基金、金元比联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友邦华泰基金。上述基金季度内的加仓幅度从30%到17%不等。

  另外当季度加仓幅度较高的基金团队还包括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天治基金、信诚基金、建信基金、中海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

  而当季减仓的基金则只有7家,他们分别是东吴基金、汇丰晋信基金、益民基金、嘉实基金和融通基金、国泰基金以及华商基金。其中、华商、国泰、融通三家基金的仓位波动幅度都在1个百分点以内,基本是仓位恒定的策略。而减仓幅度较大的是东吴基金,当季度减仓10.6个百分点。

 

 

20090724地下证券融资链调查      杨峰   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23日,上证指数 大涨,再创3328点新高,市场 热情再次沸腾。

  面对火爆行情 ,此前一天7月22日位于北京南新仓胡同附近的一家证券营业部里,大户室先生终于坐不住了,他找到一位客户经理,低声告知其想“拆借资金做一把杠杆”。先生在该券商营业部,资金量和交易量都能排入前五,算是优质客户了。

  毫无疑问,这又将让其交易量有一个提升,这位客户经理随即给几个熟悉的圈内朋友打电话。消息很快“放了出去”。当天下午两点多,已有多个融资圈的人回电表示愿意商谈业务。

  “这就是目前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地下证券融资形式”,7月22日晚,1993年入市、后转做专业证券融资的山西人王吕(化名),在自家楼下一个小餐馆里向记者透露。

  “10多年来,这一行从未消失,而且越发展越壮大,也越专业”,虽然融资融券很长时间未被提上日程,但王吕依然“豪迈”地说,“但凡炒股的地方,一定有人做这事(证券融资)”。

  “信贷资金到底怎么流入股市 ,我们心知肚明。这些事,其实就是通过我们操作的,外人摸不清门道。”

  地下融资套利惊人

  “一个老乡,每年都要带1000万元来京,只做拆借,赚取的利息一般都有10%-20%”,王吕介绍,“我做过的最大一单资金拆借,融资方拿出5000万元,按照1:5的比例找人融资,配完资后,融资方账户增至3亿元,差不多能做个小庄”。

  虽然这次融资金额较大,但在王吕看来,1:5的融资比例仍较“保守”,“只能算是证券融资中融资比例的下限”。

  按其介绍,通行的证券融资,正常比例应该在“1:5-1:10”

  因为有巨大的利息空间和较完备的风险规避措施,地下证券融资,才会成为各种“野资金”的“淘宝胜地”。

  “因为这部分资金是以配资的形式流入股市,出资方与融资方对资金安全都有严格的协议、合同进行规定,只要不出现极端行情 ,比如连续跌停,无法砍仓的情况,资金安全一般都有保证。”

  “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远高出存贷款利息的融资利息,就成为无风险套利的完美工具,最吸引人,”王吕说。

  王吕介绍起这些操作轻车熟路,“我曾帮助操作过的一家公司 ,账上有闲置资金1000万元,公司资产2000万元,业务运营很正常,该公司用房产 资产向银行抵押,贷出1000万元,然后将自己账上的1000万元的闲置资金对外拆借,收取15%的利息”。

  “而他们从银行贷出的1000万元贷款,转而作为企业流动资金,而银行收取企业的贷款利息,尚不到8%”。

  “一进一出,1000万元流动资金就多了7%左右的无风险收益——要知道,这家公司实体经营的正常利润率还不到10%。”

  据王介绍,个人拆借资金的运作模式与此雷同,“常年搞这事的人,手里通常都有2000多万元流动资金,10%-15%的利率拆借资金,我们都能做到”,与王吕一起接受采访的另一名人士透露。

  国债融资也是被王吕屡次提及的通行操作模式。

  “买1000万元国债,直接抵押给银行,贷出资金后,拆借给股市,一来国债收益可以弥补银行贷款利息,二来资金拆借入证券市场,既没有错失证券行情,又可以获取基于上涨行情下的无风险高利息收入”。

  “这一块(国债融资),我现在都有很多朋友在做”,王吕强调,而且,“根本无法监管!”

  谁在套利?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杠杆交易”。“只不过1996年以前允许券商参与,后来禁止而已。”

  “市场好的时候,总有人大比例拆借资金,数额少到10万元,多到千万上亿元。出资方多为个人或实体,或者根本不透露资金来自何方。而融资方多以个人账户或个人资产融资”,与王吕一起接受采访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利率形式(资金成本)随行就市,7%到28%不等,但都高于银行贷款利息”。

  据其介绍,融资的利率高低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包括银行利率高与低,国家监管严与松,以及市场行情好与坏。

  而各种参与证券市场资金拆借的资金来源,其两位接受采访的人士介绍,渠道很多,但是主要只有几种。

  最大的渠道是来自于企业。“大公司的票据可以贴现,小公司固定资产可(抵押)变现,这样就造成实业资产全部变现,通过各种隐蔽渠道,投资于证券市场。”王吕认为。

  其次是停留在银行账户上的大量个人闲置资金,即个人银行存款。“如果长时间不用,一般也会被我们鼓动出来,如果自己有渠道,他们也会进行资金拆借”。

  还有一个很大的资金流,来自于套利资金。这部分资金包括个人和企业。一般的操作模式是,以个人、企业的现有财富,比如房产 、债券 之类做抵押,从银行套出资金,或自己参与新股 申购,或直接操作股票 ,或者就是进行资金拆借,套取银行贷款与证券融资之间利息差,以获得无风险收益。

  “每当行情好时,就有大量个人和企业,从银行贷出资金,套取利差。原因是银行利率被管制,并且信贷资金不可用于炒股,所以就滋生出很多变相的操作模式。这正是导致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而管理层无法查证的有效渠道。”王吕称。

  行情不好时,这种事“越会发生”。

  “此时,利率较低,流动性大,银行急于放贷,各银行争抢放贷,受流动性增加的刺激,企业往往会形成行情即将上涨的预期,随即利用抵押品,从银行以低息贷出资金,然后到二级市场融资配资。而一些精明的个人同样会用房产、债券 等抵押,套出低利率资金,然后拆借。”王吕介绍。

  “所以,当市场出现好坏股票 都涨时,相对风险就较低,而市场也急于让投资者形成疯狂状态,此时资金拆借者遍地皆是,拆借利率自然也水涨船高,而银行方面即使加强监管,亦是防不胜防。”

  典当行评估软件

  许兆,北京某大型券商总部营业部的投资经理,记者第一次见到他,却是在另一家营业部的大户室。许过来谈融资业务,他把记者当成该大户的助手,对自己的融资方案没有避讳。

  按许所在公司规定,资金拆借的比例是1:1.5到1:2,组成联合账户后的最低资金额度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即融资方最少要有启动资金500万元。

  “但我们有自己的风险控制规则,”许兆强调,“第一,必须在指定的营业部开户 ,账户必须接受监管,我们要随时查看买卖的股票和仓位,禁止的行业 不能做,单个股 票持仓不能超过5%,ST类股票不能做,重大负面消息漩涡中的股票和同行业股票不能做,比如去年的奶业股,并要设置止损线,一旦越位,我们有权砍仓”。

  与通行融资融券相区别的是,许兆提供的融资方案的利息很低,“年息15%,我们只要利息,不要盈利分成——我们部分收益来自手续费返佣。”许兆笑着说。

  “如果亏损,损失全部由你们的资金承担,我们必须要求安全抽出本金。如果到了亏损砍仓的那一步,你的资金将由我们来调配,补齐我们的,再还你的。”

  “对你个人资产进行配资前的评估,都是由一套软件进行的,这是瞬间的事——如果你要配80万元,我们的软件马上会对你的资产和股票市值进行估算,只要符合配资条件,钱立即就给你。”

  “今天用完明天就还,也可以。”精细到“按天拆借”的证券融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通常利率会高些。一般按天拆借的利率在万分之八,熟人、常客还可以把日利率优惠到万分之五。”

  实际上,万分之八的日利息,折算成年利息,高达29%。即便万分之五的“打折价”,折算年息后也接近18%,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

  典当行是此类融资必不可少的主力。

  王吕至今还在为自己没有能在2004年以前批下典当行的特许经营牌照而懊恼不已。

  “典当行和一些资金中间商,都采用一种专业软件,可以马上对客户的(证券)账户资产进行评估,快速计算出客户账户中的现金和股票市值,然后算出拆借资金额度,快速拨款到账,按天拆借的精细操作,也是典当行率先推出的。”

  7月22日,记者以券商营业部大户身份致电位于北京三环路上某大型典当行,咨询是否可以进行证券抵押融资。

  对方给出月拆借利息为3.2%,最低融资要求为100万元,半月融资的利息折半,但暂不提供5日内的资金拆借,该公司抵押部工作人员表示,“很多小典当行都在做,你可以咨询一下他们”。

  该部门工作人员还表示,记者要求的1:5或者1:10的资金拆借比例,“公司都不能提供,但有很多证券界的人在做”。

  上述两位采访对象强调,这是“实业资本”货币化,也是信贷资金的“变相入市”造成的后果,可能将是“毁灭性的”。

  “大规模这样做,造成流动性泛滥,实体经济 资产泛滥。由此带来的最大危险,是经济一旦反弹受阻,或银行利率短期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市场泡沫破裂,市场就会开始回归。”

  “通过上述方式进行操作,希望获取无风险利差的企业,一旦遇此情况,更是无利可图,由此导致公司资产下跌,恶性连锁反应会很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