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和花木兰哪个好:水稻间歇灌溉试验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48:25
水稻间歇灌溉试验研究
张祖莲 薛继亮  2004-08-05 00:00:00  水利工程网

  笔者于1996~1998年完成的世界银行贷款科研课题“湖北省水稻节水高产灌溉试验研究”,通过对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稻田渗漏量及适当地减少腾发量的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

  1 水稻灌溉水分管理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各地根据试验研究和实践,已总结出多种符合水稻节水、高产的稻田水分管理模式,可归纳为:

    (1)“薄、浅、湿、晒”模式;

    (2)“间歇淹水”模式;

    (3)“半旱栽培”模式;

    (4)“蓄雨型”模式。

  国内外研究表明:稻田水分处于“薄水层——湿润——短暂落干”的循环状态,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对节水也比较有利。但是,如果将稻田的适宜水分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则导致每次灌水量过小,灌水次数过多,不利于灌溉用水及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甚至会产生灌水不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等后果。尽管灌溉定额减小了,但对水源工程而言,节水效果并不显著。

  另一方面,稻田耗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水稻植株蒸腾、棵间水(陆)面蒸发及稻田渗漏。Tripathi(1986)及Tabbal(1992)等人研究表明:在农业措施一定的条件下,水稻的生理节水量是有限的。

  2 水稻节水灌溉水分管理模式设计

  为了对比分析各种节水灌溉制度的节水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合我省实际,共设计了三种水分管理模式,即浅灌适蓄、湿润灌溉、间歇灌溉。三种灌溉制度水分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控制水层深不同。

  3 试验成果及节水机理研究

   3.1试验成果

  本课题组在漳河三干渠团林灌溉试验站采用规范的观测制度,先进的观测仪器,准确的计量方法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现场试验。三种水稻田间水分管理模式灌溉制度试验成果见表3.1。从表3.1可得如下基本结论。

  (1)稻田渗漏量是浅灌>湿润灌>间歇灌;降雨利用率是间歇灌>湿润灌>浅灌;灌溉水量及灌水次数是浅灌>湿润灌>间歇灌;田间排水量是浅灌>湿润灌>间歇灌。

  (2)对较湿润的季节及年份,降雨利用率较高,间歇灌溉节水效果显著;对偏干旱得季节及年份,三种稻田水分管理模式降雨利用率相近,且均利用较充分。

  (3)不同的灌溉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无明显不利影响,事实上,间歇灌溉处理由于适度干旱对水稻分蘖及籽粒成熟有好处,个别小区较其他两种灌溉模式的产量更高。

  3.2间歇灌溉节水机理分析

  3.2.1间歇灌溉大幅度地提高了降雨利用率

  从稻田水量平衡方程可知,灌溉水量的多少与降雨量的有效利用直接相关。从表2.1可知:间歇灌溉处理各阶段最高允许蓄水深并不比浅、湿灌溉处理高,甚至略有降低,但适宜水层下限与其差值明显加大,这意味着间歇灌溉处理有较大的蓄雨空间。间歇灌溉处理允许稻田水分短期处于非饱和状态,与其他两种处理相比,实际上是允许稻田多干旱2天左右,如果此时恰逢天将下雨,则间歇灌少灌水一次。降雨利用率的提高,不仅直接影响灌溉用水量的大小,与节水效益直接相关,而且对许多既有节水要求,又面临洪涝威胁的灌区,在节水灌溉的同时,减小了排涝模数,减轻排水负担。

  湿润灌溉节水效果也较明显,但从试验成果可知,灌水次数较多。我国福建等地对“少灌多蓄”的灌溉模式也进行过类似试验,其水层控制标准与本文中的湿润灌较接近。但据该成果报道早稻生育期74天,灌水38次;晚稻生育期94天,灌水46次。单纯从田间看,节水效果较好,但灌水次数太多又为不利。节水是一项综合性措施,既包含了工程措施,也包含了非工程措施。从全省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调查成果可知,由于灌区工程不配套及老损严重,灌溉水量大多损失在输水过程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仅0.4左右)。灌水次数过多,输水过程中水量的损失极可能导致灌溉水利用系数反而更低。因此,对水源工程而言,湿润灌溉综合节水效果并不显著。

  另外,由于湿润灌溉每次灌水量小,灌水次数多,不利于灌区工程运行和维护管理;对多级渠道,单次灌水量过小,则难以使灌溉用水均匀分布到田间。由于渠系频繁充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维护和运行。

  因此,尽管湿润灌溉模式田间节水效果也较好,但不便于实施,且对水资源总量节水效果并不显著,恐难大面积推广应用。

间歇灌溉处理由于蓄雨时空的增大,大大地提高了降雨的有效利用率,减小灌溉用水总量;适当增大了次灌溉水量,相对减少了灌水次数,便于工程管理;在节水的同时,也减小了农田排涝模数。因此易于实施及推广应用,尤其是我国南方水稻作物种植区。

  3.2.2间歇灌溉降低了稻田渗漏量

  在淹灌条件下,稻田渗漏量占稻田总耗水量的30%~40%,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渗漏量是节水灌溉的重要环节。尽管稻田渗漏有利于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淋失有毒物质,将空气中的氧气带入水稻根部),但在间歇灌溉条件下,由于稻田经常无水层,有毒物质自然减少,且无需通过渗漏将氧分带入根部,也起到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作用。

  间歇灌溉条件下,渗漏量减小的机理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稻田平均水层深度降低而使渗漏水头减小,导致渗漏强度下降;

  (2)无水层时,稻田土壤含水率虽因大于田间持水率而产生重力水下降,但这时的自由排水通量显著低于有水层时的渗漏量。

  稻田有水层时,渗漏量比较稳定,在土壤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只受稻田水层深度的影响;稻田无水层时,稻田渗漏量的变化理论上服从土壤水非饱和渗流规律,田面无水层持续时间越长,渗漏量减少的幅度越大。在漳河灌区3年的灌溉试验中,将稻田无水层时渗漏量的变化作为主要观测内容之一,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果.

  稻田渗漏量的减少,大大降低了稻田耗水量,从而减小灌溉用水量;而在“毒物淋失”和“氧分带入”方面并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3.2.3间歇灌溉适当地减少稻田腾发量

  间歇灌溉制度除水稻生长后期外,稻田表层30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下限均不可能低于饱和含水率的80%。在这种稻田水分环境条件下,水稻的植株蒸腾速率一般不会降低,这也是稻田短期无水层不导致水稻受旱减产的生理基础。但稻田无水层时,棵间蒸发量将减少25%~35%,由于棵间蒸发量占水稻全生育期总的蒸发蒸腾量的比例一般不超过40%,且间歇灌溉处理田面无水层的天数一般不超过全生育期天数(不含黄熟期自然落干)的30%~40%,因此,间歇灌溉处理稻田的腾发量虽能减少,但通过减少腾发量的节水潜力是有限的。实测资料表明,绝大多数间歇灌溉处理的腾发量仅比浅、湿灌溉处理低5%~10%左右。

  综上所述,水稻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渗漏量,大大地提高降雨利用率,适当地减少稻田的腾发量(主要指棵间蒸发),从而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同时也减小了农田排涝模数,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本课题成果已在漳河三干渠推广应用,节水效果较好。湖北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也得到推广应用,灌溉定额较“薄、浅、湿、晒”模式小15%左右。

作者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李远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