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飞车擎天战神视频:信息化是地方史志事业必由之路 - 洛阳地情网 - 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 洛阳市地情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08:55

信息化是地方史志事业必由之路

admin 发布于 2009-9-11 15:19:00

 ——洛阳市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洛阳市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目前还处于思考和前期准备阶段,没有什么成绩和经验可谈。因此,我们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这次会议的。省史志办高瞻远瞩,从史志事业发展的全局着想,举办这次会议,必将使我们都能有所悟、有所获,感谢三门峡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下面我主要汇报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本行业的发展战略。我们地方史志部门也应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史志工作条例》,谋划新一轮地方史志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地方史志作为传统的文化建设事业,也是一项信息产业,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需求。无庸讳言,新编地方志不论是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是人们对它的认同程度,都与编者的期望值有着很大的距离。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志书这种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不能被广泛地利用,固然有人们对地方志这种古老的信息载体过于生疏有关,但根本的还是方志资源缺乏可使用性。这好比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矿物资源,尽管十分重要,但在人们对其重要性尚未认识之前是难以造福社会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矿物的价值虽然已经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受开采加工条件的限制,仍然不能被社会广泛利用。新方志目前既未被社会广泛地认识,亦缺乏服务社会的便利条件。于是,现实将史志事业置于一个十字路口上,要么固步自封而被历史所淘汰,要么营造一座连接方志和现实的桥梁而使之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新生。这座桥梁,就是史志的信息化。目前,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在我国越来越普及,目前全国网站数量已超过100万个,上网用户上亿人。以电脑和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结构、劳动结构和消费结构,而且也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新编地方志处境的艰难和困顿日见突出。而要走出困境,必须借助于社会上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并与社会的信息化接轨。否则,在当今传播媒介如林且日趋现代化的背景下,地方志这一古老的信息载体很难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信息化是史志走向社会的通道。史志是地情载体,地情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广泛性,地情的大容量又造成了史志的大部头。这虽是一个好现象,它可以满足各行各业之所需。但仔细想想,几乎所有的用志者(不包括史志编者和研究者)都只对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内容感兴趣,于是修志的综合性和用志的单一性形成了一对矛盾。确实,在几十万字甚至数千万字的志书中要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实在是一件十分费力气的事情,这种用志的不方便和当前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许多人望志却步,造成了志书应用领域的冷清局面。信息化,可以解决修志和用志的矛盾。人们借助于信息工具——因特网或局域网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便捷地将所需部分打印到纸上或拷贝到磁盘上。利用电脑,检索、摘抄、打印所需史志信息,本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做完的工作,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完成了。用志的便利和收获的巨大,会吸引广泛的人士开采地方志这个信息富矿。因此,依靠信息化,史志就会走出书斋、走出志界、走向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信息学角度看,地方史志是一大资源,是一种高密度的信息载体,是一种可以广为传播的信息媒介,其功能首先是服务当代,受益者应是全社会。史志工作部门是古今地情信息的加工厂和集散地。准确地说,是一种纵贯古今、横陈百业的特殊的信息产业。要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逐步建立起史志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系统,形成地情资料的收藏、编研和咨询、服务中心。逐步实现由传统的、阶段性的、单一的修志业务向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长期性的、全方位的复合型社会信息服务事业转变。史志资源信息化、史志信息数据化、史志数据网络化将极大地提高和改善史志为社会服务的水平,使史志事业在质的方面有一个划时代的飞跃,这无疑是我国史志界面临的一项伟大的战略选择。从全国史志系统来看,现在许多省份和城市都建立了史志网站和地情信息库。河南的修志工作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史志信息化建设方面却落后于先进省份(最近几年势头很猛)。随着第二届志书的陆续完成,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史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王菊梅副省长在地方史志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指出:“要加快史志馆和史志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开拓社会用志工作的新途径。”二、     洛阳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2007年9月,中共洛阳市委对洛阳市史志办公室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上任后,对洛阳市地方史志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经过反复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借鉴外地经验,根据洛阳市“第二届志书编纂已大头落地,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强”的实际,制订了“加强史志信息化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史志资源,修用并举,科学发展,开创地方史志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了“建设‘洛阳古今信息库’ 和‘洛阳古今网站’, 打造‘数字洛阳’和网上‘洛阳百度’”的设想。在制订2008年工作计划时,把史志信息化建设列入2008主要工作任务。3月5日上午,在向中共洛阳市委第48次常委会议汇报地方史志工作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汇报。常委会议作出决定:同意建立洛阳市古今地情资料信息库;同意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设立地情资料信息科。会后,地方史志办公室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洛阳市情数据库建设方案》和经费预算,市政府原则同意方案并批示财政局把地情数据库建设经费92万元列入预算,分三年实施。5月,经洛阳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地情资料信息科成立,把汝阳县志办主任调入资料信息科担任科长。信息科成立后,首先对地情信息库入库资料进行了调查摸底、搜集整理。同时,接触了洛阳市内的几家网络公司。由于史志数据化建设在洛阳属于新业务,各网络公司对这项业务比较陌生,听了我们的要求后,都表示做网站问题不大,但数据库建设和志书数据化处理没有经验,虽可以做,但前期开发费用较大,时间较长,特别是数据库软件开发,费用就要37万元,开发的软件能否满足要求尚不得而知。在初步了解洛阳情况后,史志办公室主任来学斋带领综合科、信息科科长到省志办信息资料处请教学习,冯普友处长组织全处人员与我们进行了半天的座谈交流,向我们介绍了河南省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情况,使我们对史志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了在工作中避免走弯路,我们决定到外地进一步学习取经。根据省里的推荐和我们平时了解的情况,山东省在史志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8月20日至24日,来学斋主任又带领综合科、信息科科长及洛阳一家网络公司的技术人员到山东学习考察。先后与山东省史志办地情信息处、潍坊市志办以及从2000年以来一直与山东省史志系统联合从事史志信息化建设及史志资源开发的“海右天泰传媒有限公司”进行了接触,使我们对史志信息化建设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山东省在史志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目前,省、市、县三级志书已全部数据化处理, 17个市、140个县(市、区)全面完成了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站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线资料达十多亿字。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地情信息网络,走在全国史志信息化建设的前列。并且从建设信息化之初就与专业公司联合,采取市场化运作,走出了一条山东特色的史志信息化建设之路,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称作“山东模式”。海右天泰传媒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数据处理、多媒体研发、网站运营、软件开发、图书出版为一体的多元化传媒公司。是全国唯一专业致力于史志资源信息化的企业,山东省史志信息化定点制作单位。该公司具有多年史志书籍数字化加工经验,数据加工是主营业务之一,拥有快速、完整、高效的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数据加工处理量每个月2500万字。经过考察学习、广泛接触和调查研究,我们写出了《洛阳市地方史志信息化建设考察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市财政局。在报告中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资料数据化处理注重“准确性”。地情资料的数据化处理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建立数据库及系列地情信息产品开发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这一环节出现错误将直接影响地情信息的准确性。纸质志书数据化处理不是简单的文字录入,需要一套科学的录入、校对、加工、质检工作程序,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公司难以胜任。2.数据库软件注重“稳定性”和“实用性”。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运行是否稳定,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一个软件运行如何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不断升级完善。同时考虑到经费有限,过高的价格我们也难以接受。3.网站、数据库管理、维护注重“便捷性”网站、数据库的管理、维护是一个经常性的工作,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问题。为了保证地情数据库长期正常运行,在网站、数据库建立、管理、维护方面力争“本地化”。我们自己购买服务器,在洛阳确定一家有一定网络管理维护经验的公司负责网站管理、维护工作。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财政局的肯定。数据库建设进入实施阶段。首先是硬件购置。利用这次信息化建设的机会,我们不仅购置了服务器、电脑等网络设备,还购置了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速印机、专业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办公设备,总金额达20余万元。经过政府采购程序,10月20日上午采购到位,使我办的基础设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     下步工作设想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十天半月、一年两年就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目标。经过近几个月的考察学习、调查摸底、工作实践,我们对今后史志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初步的设想,是否可行,望各位领导、同仁不吝赐教。(一)以“洛阳市情网”为窗口,搭建地方志面向社会的平台。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网络对人类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其超常信息量、无时空局限、传递快捷、操作灵便受到各行各业的垂暮。我们的数据化建设就打算从建立网站入手,计划在年底前开通“洛阳市情网站”,把网站作为史志部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洛阳市情网”拟开设“洛阳概览”、“魅力洛阳”、 “影像洛阳”、“洛阳要闻”、“工作机构”、“工作动态”、 “法规文件”、“史志研究”、“洛阳年鉴”、“读志用志”、“旧志在线”、“大事月报”、 “咨询服务”、“新书推荐”、“联系我们”、“友情链接”、“联系信箱”、“网站地图”等基本栏目和“史志论坛”、“在线留言”、“网上投稿”等互动栏目,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适时开辟一些专题栏目,立足史志行业,贴近现实社会,充分发挥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和史志部门的地情资料优势,力争把“洛阳市情网”打造成为河南省一流,全国不落后的地情网站。(二)以“洛阳市情数据库”为支撑,打造网上的“洛阳百度”   作为市情网站必须有强大的地情数据库作为后台支撑,数据库资料的多少、运行的稳定性、检索的速度、准确率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们在建立网站的同时,将把主要精力投入数据库建设。我们初步考虑入库的资料包括五类:第一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志书(包括专业志、部门志)、年鉴、大事月报及其它地情资料,大约7000万字;第二类是其它单位或个人编著的反映洛阳市情的书籍,特别是大量的历史著述,大约5000万字;第三类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记载河洛地区历史状况、体现河洛文明的旧志、家谱及其它历史典籍,估计在1000万字以上;第四类是海内外学者研究洛阳的有关著述和文章;第五类是反映洛阳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历史面貌及重大事件的声像资料。我们计划用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将这些资料收入数据库,文字总量将超过两亿字。建成后的数据库将成为既包含自然,又包含人文;既包容历史信息,又包括现实信息的“地情百宝箱”。史志部门将成为古今地情资料信息的接收中心、编研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我们的第一步目标是今明两年把市、县(区)两级史志部门编写的志书、年鉴等地情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作为地情数据库的基本支撑,先期向社会开放,然后再逐步进行充实和完善。在首期入库的资料中,除了近些年出版的书籍有电子文本外,大多是纸质资料。数据化处理是一项相当繁重的工作,既耗费时间,又花费资金。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树立现代信息意识,出版书籍定稿后一定要及时从排版厂家拷贝电子文档并指定专人妥善保存,否则,将给以后的信息化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三)以丰富的数据化资料为基础,开发多形式的地情信息产品通过建立地情数据库,可以说是对地情资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普查、搜集和数据化处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这些资料录入数据库、放到网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现实和市场需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光盘、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分专题的、便于利用的系列地情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地情信息服务。各位领导、同仁,我们洛阳市的信息化建设刚刚开始,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在起步阶段,得到了省志办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信息化的道路还很漫长,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路慢慢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坚信,有省史志办的正确领导,有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打造网上‘洛阳百度’”的设想一定能够实现!(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