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核泥龟和头盔泥龟:《人造天河》气吞万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6:56:41

立轴书法作品《人造天河》,是著名书法家袁海涌应“纪念红旗渠建成四十周年”座谈会组委会邀请,现场挥毫泼墨而成的一幅书法力作。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崇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在“纪念红旗渠建成四十周年”座谈会上,著名书法家袁海涌先生应主办方邀请,现场挥毫了书法作品《人造天河》,捐赠给大会组委会,表达了一个书法家对中国民族这个宝贵精神财富的敬仰。这幅立轴《人造天河》,笔力厚实,结体疏朗,姿态飞动,如山呼海啸,连绵不断,势不可挡。展现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面貌。

    袁海涌先生雄健飘逸的个性为他发挥自己的书法特色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为了表达对生活、对友情和对中华民族精神面貌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他十分喜欢写榜书大作品,八尺、丈二甚至更大,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一泻而去,痛快淋漓。使他的作品更强调气势,笔势奔放,结体欹侧,造型夸张,章法绵密,大小错落,各种对比关系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如雷似电,似大海磅礴的阳刚之美。

   《人造天河》,起笔比较稳重,蘸墨较多,有时还有晕染。这是力量内敛的一种表现。“人”字起笔厚实,较粗,显得从一着笔力就很足。也体现了“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团结就是力量的一种阵势。接下来的“造”字,依然浑厚苍茫,但整个字中,笔画粗细变化较大,粗笔细笔错落有致。中间的“告”,笔画粗一些,“辶”就笔画细一些,整体看“人造”二字粗细变化非常自然,运笔有不加约束、舒展放逸的洒脱。

     “人造天河”是“引漳入林”工程的奇迹,也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总长度近2000米。对这样一条中国人民创造的人间天河,书法家袁海涌有着无尽的感慨。因此,在“天河”两字的运笔上,从“天”字下半部开始用干笔飞白的表现手法,把“天河”表现得飞彩流动,变幻无穷。那悠扬如飞的笔法,或像一条或大或小的溪水,在谷间或快或慢地自然流淌着,或像山崖边的古藤随风翻卷舞动,藤干婉转劲健,藤梢轻盈飞卷。

     整幅作品忽涨忽渴的墨沉,似散不散,似乱不乱,左之右之,颠之倒之,收放自如,情绪跌宕,极其酣畅淋漓。其大胆的运笔,使笔画的深转中显示出一种速度感和灵动的韵律感。如溪水冲破水潭,一泄而下,银线飘舞,水花四溅,使人感到痛快淋漓。由于他运笔纯熟,毫无犹豫迟疑、左顾右盼,所以常常下笔如飞。从那变化灵动的笔画中,你似乎可以感受到书法家运笔时笔端呼呼作响的风声。那神态,呼天呼地,气吞万象,气势逼人,令人振奋。这就是书法作品《人造天河》给读者的魅力所在。

“人造天河”,生命的赞歌

                                      文/袁海涌

     林州红旗渠在上世纪可谓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造福人类的大工程,但很少有人了解当时的修渠人杨贵同志。从红旗渠的决策指挥到建成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杨贵与红旗渠就一直分不开。2009年8月2日,“纪念红旗渠建成四十周年”座谈会在首都奥凯立文化传播公司会议室举行,笔者有幸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相遇,而且成为忘年之交。    

     杨贵同志15岁入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艰难岁月。他17岁当区长,带领武工队保护群众,打击敌人,在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至今臂膀上还留有敌人的枪伤。全国拥军模范靳月英的丈夫,就是为掩护杨贵而牺牲的。50年前在当地有一首很流行的纳军鞋歌谣“纳呀、纳呀、纳军鞋,杨贵、杨贵、好区长,鞋壮、路长、打胜仗,保卫咱解放区好时光……”可见,年轻的杨贵在老区人民心中的分量。

     建国初,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气”,决心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5年起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1960年动工兴建红旗渠。当时正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又卡我们的脖子,面对重重困难和来自上下两个方面的反对、指责,杨贵和县委坚信,修建红旗渠符合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建成。经过5年艰苦奋斗,1965年建成了最艰险的总干渠,1966年又建成了3条干渠。对红旗渠和林县山区建设的成就,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及时作了宣传。周恩来、李先念、谭震林、陶铸等中央领导也多次表扬杨贵和林县县委,《人民日报》曾两次发社论称赞“林县县委是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核心”。可见党和政府对杨贵和红旗渠是给予肯定的。

    在“纪念红旗渠建成四十周年”座谈会上,杨贵先生回顾了四十年前红旗渠建设的经过,他说,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时我被杨贵先生的讲话所感动,深情地说:从小曾学习毛泽东的语录‘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今天通过学习红旗渠的故事真正感受到了主席语录的内涵,这真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在座谈会上,我的书法作品《人造天河》在主持人的安排下,在现场做了展示并由杨贵先生接受了捐赠。《人造天河》这幅书法作品以其奔放流畅的笔墨,展现了红旗渠大气磅礴,一泻千里的恢宏气势,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深受杨贵同志的喜爱。

     大概是《人造天河》这幅作品给杨老的印象深刻吧,此后,杨老就常给我来电话联系,关心我的书法创作,我们的联系也多了起来。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前夕,杨老还主动要来我的工作室看我,使我深受感动。想到杨老为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我想是我应该去登门拜访杨老才对。于是,我在双节前繁忙的工作和各种活动中抽出身,我专程登门给老人家送去他喜欢的书法作品。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杨贵同志带领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崇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为了人民的利益,杨贵与红旗渠结不解的情缘;因为一幅《人造天河》的书法作品,我又很荣幸地结识了杨老,这也是我此生的荣幸。我知道,杨老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在书法创作上的一点成就对我的关注,也是因为我创作了一批关于红旗渠题材的书法作品勾起杨老绵长的回忆。是的,数年前,杨老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百折不挠地斗争,为的是能让当地老百姓吃上干净的水,能随时洗个痛快澡,但内中蕴含的精神却是历久弥新,令人难忘的,不仅仅由于其自然个体本身的辉煌与悲壮,更是因为它具备了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历史精彩缩影,它始而悲壮、终于辉煌的历程,给后来者提供了无尽的启迪和希望,作为一名书法家,我们更愿意用手中的笔弘扬和传承这种精神。

在纪念红旗渠建成40周年座谈会上我捐赠书法作品《人造天河》

登门拜访杨老

杨老收藏书法作品《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