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手表定理的看法:由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引发的颠覆思维的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58:24

由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引发的颠覆思维的革命——引述何谓太极博弈法

——选自《太极博弈原理第一部万法归宗》

 

我们有时候会问,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样貌:因为我看到你,就知道不会喜欢他了。

有人说是财富:地位不同,衣食住行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是热情:IQ是天生的,EQ就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咯。

有人说是脑袋:人要系食脑的,所以有不同角色的人。

有人说是素质:这个人学历经验都很老道,只是你乳臭还未干就出来江湖混了。

 

我小时候会习惯性地把“答非所问”说成“问非所答”,那时候心里能感觉两者是不一样的,只是没有考究这两个词之间的顺序。后来有位前辈告诉我,错了,应该颠倒过来。不过想来是挺有意思的,因为人的思维惯性是:有问才有答,不太乐意接受反常规的情况。那么现在回到上面的话题,我反常规一下,把两者颠倒过来:通过这些不同的答案,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可以由什么区分开来呢?

显然,这个问题是不同于“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呢?”

 

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这个图:

 

  

这个图展示的是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一个过程:

1.          一个观察者看到的是人的表现。

2.          人和表现处身于环境当中,或者说是受制于环境。

3.          表现是通过人所产生的。

 

我们仅能直观地看到一个人的表现,但是人是容易习惯性地做一些判断。

——紫欽天

 

妈妈见到孩子玩游戏,非常心痛:儿呀儿,不要玩游戏呀,没前途的。

后来孩子长大了成为一名游戏工程师:妈,我终于成功了。其实我当初玩游戏和其他人想法不一样,我是想体验那个游戏的各方面设计情况。

 

一个乞丐发现旁边的同伴原来是十几年前的大名人,

A:听说你当年很有名气,怎么现在跟我混呢?

B:当年家里破裂, 我很郁闷,喝酒太多了,意志消沉了,很多事都荒废了。你呢?

A:我?我是接我爸位置一直干这一行,凭着棍法了得,带领一大帮兄弟杀出险境,才有今时今日帮主这个位置……

  

 

我们可能做了同样一件事情,但是将有不同的下一步;反之,我们可能做了不一样的事情,最终却能殊途同归,走在一起。

 

如果我们抽离了环境这个因素,或者说我们无限放宽了这个环境的限制去想,如果你跟我吵架,你会不会打小报告呢?你不会,但是有人会。因此每个人对同样一个事情,他们的想法不一定相同的,就像一条水渠,同一个源头的水流下来,不同的水渠所流动的轨迹是不一样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这条水渠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对外界所接受的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式的轨迹的集合。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思路决定出路!

——紫欽天

 

如果我们再考虑环境的制约因素,那么就是你所见到的一切。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两者相互作用下,便形成人生的种种历程。经过岁月洗礼后,于是就有人生命运的说法。

 

至此,读者终于找到一个答案,你可以熟记它。

但是,不幸的是,很遗憾地告诉你,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最内在差别是父亲的父亲的差别。我想有人会很诧异,一定会有人批评我这忽悠胡扯。可是我可以很真诚地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女娲造人,基因变异,达尔文进化论,爱恩斯坦相对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MBA企业战略分析等去证明这个理论。

 

不过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我有更多的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我觉得达到这种程度就够了——能够有助于去应用于生活中。我是不建议我的读者去“研究宇宙是怎么爆炸”这类问题,除非你有很怪异的癖好。

 

我们尝试再跳出这个问题来谈,结论大家很容易得到,但是这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我们怎么会想到这些图形?我们怎么会把他们联系起来?我们又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深入分析未知问题?

就像老师教你解方程,答案很容易得出来了,但是答案是怎么样一步步解出来呢?遇到其他问题能不能这么做?

 

这种一步步的想法,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层次。因此我们首先看看这个层次的概念。

我们看问题,做事,甚至是做人,是有一个层次,深度的,我们经常告诉人,要跳出来看问题,也就是基于这点。

  

比如老板想训导一名C员工:

A老板说:你呀,老是迟到,违反公司纪律不是很好,以后要改。

B老板说:阿三,近来如何,据说你家里面比较忙,要保重身体,(拿出考勤表)本来人事要求辞掉你的,但是你做事比较积极,一向是公司榜样,所以我就拒绝了她。很久没问候你了,你这段时间有什么计划呢?

两者一比,很容易会发现,A老板是很直接的,而B老板则糅合了相当的策略在里面,显得非常迂回。虽然两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两者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比较起来就形成层次感。

我能不能说A的层次比B要高?我依据什么去判断这个层次高低呢?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除了回答之外,如果再从反问的角度去问,如果两个回答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我认为这个是一个回答的层次,深度(或者说深度的某个结点)。这就是一个分析方法,判断依据。

 

来自一个女孩在苦恼:

我刚开始认为我男友是个人品不错的人,会扶老爷爷过马路,会参加公益活动,可在家做饭的时候,我见过他杀鸡,而且手法很残忍,究竟他是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呢?既然有爱心,为什么这样对待生物?

 

这类矛盾的想法可谓数不胜数——你苦恼于,你无法理解于究竟为什么,当你进一步去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居然会得出让你截然想法的情况!——紫欽天

这是一种认识不够深度的现象。就如很多人会问我,“你觉得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为了显示我比较有深度,我会回答“可以有第三个答案吗?”

 

又比如我问,

A组:

你为什么要吃饭?——因为我饿了。

你为什么不吃饭?——因为我饱了。

B组:

你为什么要吃饭?——因为人体就如公交车一样,公交车运作需要汽油提供能量支撑,当全车人在叫的时候我就知道没油了,没叫就说明油充足了。

你为什么不吃饭?————因为人体就如公交车一样,公交车运作需要汽油提供能量支撑,当全车人在叫的时候我就知道没油了,没叫就说明油充足了。

C组:

你为什么要吃饭?——是妈妈叫我的。

你为什么不吃饭?——是妈妈叫我的(妈妈:“你怎么不知道饱呢?!吃得太饱会撑死的,不要吃!”)。

 

这三组问答是有点幽默,而且深度是不一样的,我们从中可以提取很多实用的知识技巧。稍微提一下,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如A组的专家,学者,他们可以随手沾来,引经据典,但是本书对此仅初步认为这是博学的,谈不上认识的深度。深度需要在纵横向的知识面上达到一致的看法。

 

究竟这种深度如何挖掘出来的呢?可以有什么方法?如何运用?本书中将详细探讨。

 

在本书中,我们通过抽象,演绎,理觉,感觉等一系列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剖解,抽丝剥茧最终一步步达到某个深度的结点,能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具有矛盾性质的问题得出一个一致结论。

我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太极法。

 

“太极”一词源自于中国最神秘学术奠基理论《周易》——一本号称能将万事万物归结为八卦的国学名著,因其玄之又玄而让很多人望洋兴叹!太极法就是将事物的深度结点挖掘出来,而这个深度的结点就称之为太极。随着太极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科理论以及各类思想方式都会逐渐得到统一,也就是万法归宗。

 

我们花了相当的力气将事物的太极清晰还原起出来,并不是单纯地拿来炫耀,或者去争辩。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最终需要把这些认识运用在生活中,进而希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而这个运用,就是博弈法。

 

“博弈”一词源于棋局对弈,也称为“对策论”,在多方决策主体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时,各方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最优策略的一种体系方法。

 

我始终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这个社会人与人的相处中,一定要学会睿智,才能适者生存。

 

而博弈法有两种分类:

1.常态博弈

根据当前所掌握一切信息,拟局——布局——引局——结局。如合作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

譬如一个刚起步的企业需要面对行业环境,同行竞争,内部扩展等一些列策略问题。一位妇女如何徘徊在老公与家婆之间的矛盾问题。

 

2.超态博弈

——谨向诸葛孔明先生致敬!

根据时空制约关系,进行时空布局。

如果要对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年终分析报告,内含各方面趋势分析,风险预期,应对措施等,我相信很多人能做的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可以把常态博弈的方法发挥到极限。

但是,很多事都在我们预料之外,计划远远跟不上变化。

 

可你是否想过,一个穷人,无端端到处借钱买了块荒地,不开发,也不盖楼,十几年过后这块地就升值了几百倍让他赚了几千万。——这种就是“超预见”,是你无法根据现在的情况去预见出来的。正如假如我告诉你,明天有颗陨石会掉到你头上,你可能觉得我这种预见匪夷所思,但是这种预见却有人做到了。

 

你是否想过,你现在打个喷嚏就可以引起地震呢?你可能会想这种蝴蝶效应式的东西只会在电影上出现。——这就是“超联系”,是你在认知的范围内没法了解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正如假如我告诉你,假如你跑步受伤了,那么你姨丈就会发财,你可能会觉得这是难以想象的因果联系。但是有人做到了。

……

我们将太极法,博弈法综合运用起来,合称为“太极博弈法”,由此所产生的一切理论,命名为《太极博弈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