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谁写的: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1:47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严重产能过剩矛盾
        2011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逐季下降,全年总增长率与2010年10.3%的增长率相比,已现下降趋势。
        最近有学者提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不是流动性不足,而是赢利性不足。流动性不足是宏观调控造成的,是外生因素;但赢利性不足,就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了。
       也有人认为,引起目前企业利润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料和人工费用的上涨,成本提高了,利润自然要减少,因为成本与利润都是产值的构成成分。笔者认为,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但不可作为主要原因。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许多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但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看,仍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与特征,这集中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农村经济中仍然保留着土地的集体产权,二是国企比重仍然很大,三是各级政府的力量远比西方强大。而后两个方面就使中国的城市经济在面临生产过剩危机的时候,能够通过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方式实现快速扩张,从而达到西方经济远比不了的反危机效率。比如,2007年在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已经显著上升到72.5%,但是危机一来,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大幅度收缩,而中国政府通过10万亿的贷款和4万亿的投资扩张,就能够迅速把中国经济从低谷中拉出来。到2009年,国有投资的比重又回到了45%,即“国进民退”,这是反危机所必须的。
       而现在的问题是,在产能已经大量过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虽然避免了短期的衰退,却给未来的长期经济加重了过剩的矛盾。因为投资完成额代表着供给能力的增长,生产增长曲线的变化则是现存需求决定的,如果投资完成额增长率高,工业增长率也高,则表明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反之则标志着生产过剩压力在增加。2009年以来制造业投资的大规模投资,到目前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产能释放高峰。当产能曲线开始大幅度向上的时候,生产曲线与利润曲线却都在显著向下,则未来的趋势只能是走向更严重的过剩。
        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用通用、专用、交通以及电器设备这四个领域的生产和投资情况来观察,因为这四个产业都是装备类产业,更能反映产能的变化情况。这四个最主要的设备制造业,尽管产能大幅度增长,生产却在显著下降,而产能向上曲线与生产向下曲线所形成的“剪刀差”,就是衡量过剩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这个趋势,估计2012年的工业增长率还会下降,可能会下降到11%-12%,而投资完成额和制造业投资完成额的增长率则可能会继续提升至25%和33%。也就是说,2012年的过剩程度会继续趋向于严重,这就会对增长形成持续的压抑。还必须注意的是,如果产能的扩张是建立在信用扩张基础上,则生产过剩危机就必然会引起金融危机。因为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会使生产企业断绝还贷来源,所以如果发生过剩危机,对中国银行体系的伤害必然是巨大的。
      
未来两年中国经济下行趋势已成
       从目前的各种因素变动方向看,未来两年中国经济下行趋势已成。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三大马车”已现增长乏力之势。
       首先看投资。我认为应该以“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这个指标来观察投资需求的变动趋势,它说明在建的全部投资项目需要多少投资才能完成,可以先行地反映存量投资的变化情况。2011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数据前10月的增长率是19.8%,而2010年前10个月的增长率是25.7%,下降了5.9个百分点。然而2011年的通胀水平比上年高,2010年前三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3%,2011年是6.8%,所以2010年的实际存量投资增长率是22%,2011年就是12.2%。也就是说,2011年前10月实际投资增长率比2010年同期收缩了10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如果从住宅新开工面积这个房地产投资的先行指标看,则是在大幅度萎缩。房地产投资的萎缩,也必然会成为引起未来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看出口需求。2011年前10月,出口增长率是22%,看起来似乎与往年比相差不大,但必须注意的是,出口增长率是按现价美元计算的,而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央行为救市都放出了天量的货币,由此引起了全球性的通胀,表现在中国的出口中,就是自2011年初以来出口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提升。同时,在外界压力下中国不得不提高了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到2011年10月末人民币已累计升值了4.7%,所以剔除掉这些货币因素,按人民币计算的出口实际增长率就只有6%了,已经明显低于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出口增长低于经济增长,这种情况除了爆发次债危机的2008年,新千年以来这是第二次出现。
       第三看消费需求。目前唯一仍保持高位运行的就是消费。如果用过去3年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比较,消费增长率提高了3.9个百分点,投资提高了2.6个百分点,而出口下降了12个百分点,显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了。那么,何以当投资和出口需求都趋向收缩的时候,唯有消费需求趋向扩张呢?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使农民收入也随之大幅度上涨,价格机制变化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了社会财富。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却引发了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结构型通胀。从2010年10月开始,政府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了反通胀方面,为此实施了强力的货币紧缩。到2011年7月以后,消费物价终于出现了逐月回落趋势,最近甚至开始有了大量的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暴跌的报道。所以,农民收入的高增长也难以持续多久了,这就给未来的消费增长带来了难题,会使目前唯一的需求增长亮点也暗淡下来。
       此外,货币方面也已表现出经济下滑的显著趋势。当然这有我们为了反通胀而主动收缩的因素,但是经济的内在收缩不仅表现在广义货币增长率的下降,更表现在狭义货币的增长率大幅度低于广义货币的增长率上面。因为狭义货币M1是用于交易的货币,所以M1的下降反映的是现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萎缩。观察中国这30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只要出现M1增速显著低于M2的情况,无一例外的都是要发生明显减速。由于货币紧缩,大量中小企业因为从银行体系得不到贷款而不得不去借高利贷。而许多调查说明,中小企业用高利贷来撑,顶多能撑半年,所以近期就很可能出现一个中小企业的倒闭高潮,相应引起经济明显减速。
       所以,从各个角度观察,中国经济增长的曲线都是趋向下行,并且主要地不是宏观调控的结果,因为宏观调控主要集中于货币的收缩,但是目前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收缩,却都不是与货币收缩直接相关的,而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造成的,因此经济的下行趋势就不会是暂时的。不仅2011年要降,而且未来两年内也要继续下降,从2011年至2013年分别是9%、8%、7%,甚至不能排除9%、7%、5%。
       
2012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于未来经济形势预测,有人很乐观,认为美欧的危机已经过去,不会有“双底式衰退”,所以中国能够继续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有人则认为中国经济今后将进入“中速增长期”,即增长率会从前30年平均的10%左右下降到8%左右。而若从客观实际出发,我并不认同中国的经济会继续高增长,也不认为会进入所谓“中速”增长期,而是认为中国经济会在2013年以后开始强劲反弹,并且在其后还会以9%的速度继续高速增长15年。所以至少从“十二五”这5年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运行轨迹既不是9%以上高速曲线,也不是8%左右的中速曲线,而应该是一条“√”型曲线。
2003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高潮,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第一次在全面市场化背景下发生的过程。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宏观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微观领域内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新千年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微观与宏观的经济效率都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在宏观领域内的再分配体制没有及时跟进,因此收入分配差距愈拉愈大,生产过剩的程度由此不断上升。
       但是为什么直到目前在中国仍没有出现因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严重停滞乃至经济危机呢?主要原因是新世纪以来由于新全球化的展开,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外需。所以,虽然在国内产生了巨大产品剩余,但是由于可以销售到国外,企业就仍然可以获得货币资本的增殖,只不过是以外汇的形态储藏起来。在2002年的时候,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只有2860亿美元,而到今天已经超过了3.2万亿美元。但是次债危机爆发使外需突然大幅度缩减,中国国内的过剩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如果外需水平继续往下掉,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就会跟随下行。那么,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过程,到目前为止,是过去了呢,还是会继续恶化?事实说明,美国的次债危机远没有过去,因为导致这场危机爆发的因素一个也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恶化了。美国经济的衰退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底”,何时才能真正止跌回升就难说了。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在美国金融体系内所形成的巨额有毒资产,到目前仍然基本上没有被消化,这就使美国的金融体系功能在长期内不可能得到修复,也会持续拖累美国经济的正常复苏。外需的持续萎缩就有可能会压迫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未来两年内继续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
       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供给能力,并且到“十二五”中期又是一个新的产能释放期,这就在供给方面具备了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问题出在需求方面,是新全球化的中断使外需大幅萎缩,而内需又被国内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强烈抑制。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矛盾性质的认识,目前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有了统一认识,那就是从体制上看是分配差距拉大所导致的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从发展上看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严重不足,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过于巨大。所以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要从外需转向内需,内需要从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并且也提出了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加快城市化的要求。
       之所以说到2013年中国经济才有可能到达低谷,是因为那个时候将是国内产能过剩矛盾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国际经济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形势将逼迫中国必须进行重大的结构调整,舍此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有人说是不是会搞新的“四万亿”与“十万亿”刺激计划,我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2009年以来中国的刺激计划,是在已经严重过剩的基础上继续刺激供给增长,而至今为止基本上没有通过调整释放出已经被长期压抑的国内需求,这就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会再度向下的本质原因。所以笔者预言,下一次中国再度走出低谷,一定不是靠继续扩张已经显著过剩的现存供给结构,而是靠从分配关系和城市化这两个角度入手,释放出中国的内需,从而使中国经济再度回到高速增长轨道。
       实际上,从长期看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难题不是需求问题,还是供给问题,因为需求方面的问题产生于体制和发展战略,但是相对于未来1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为实现现代化所必须消耗的资源蕴藏量是严重不足的。新千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世界的资源供给已经走到了一个从过剩到不足的新阶段,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国际油价从新千年初的十几美元上涨到最高近150美元,其中虽有国际游资的炒作,但供求关系变化也是重要原因。
       次债危机使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了长期衰退的境地,2009年发达国家的整体石油消费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在美国甚至倒退回十年前的水平。如果未来危机会继续深化,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费就会继续处在低迷状态,而中国经济正是会在未来15年内走完工业化道路,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就看我们是否能调整好经济结构,为今后的长期高速增长释放出需求动力。
       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自高转低的一年,生产过剩矛盾的日益显露是挑战,国际经济的持续低迷则是机遇。放眼全球,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都没有很好的出路,其他“金砖国家”在全球性需求收缩的压力下,也会相继陷入低迷,只有中国在内部仍然酝酿着高速增长的动力。中国如果出现严重衰退,不会是因为外部的需求原因,而只能是因为自身的调整不及时、不到位。所以,抓紧时间制定好调整方案,在目前是最为迫切的事情了。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55期) 作者:王 建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