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销经历的故事:沙漠深处植树治沙的女人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09:08
新华社编者按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诞生于女性争取自由、平等、解放的斗争中,携当初锐气与坚定,这一国际性节日已走过百年征程。
其间,无数妇女先贤的艰辛探索、奋斗与牺牲,为我们展现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华章;可圈可点的历史事件、激荡起伏的思潮勃兴,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
妇女运动波澜壮阔,历年的纪念活动也早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号角。本网今天推出的这组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专题报道中的女主人公,她们与草木为伍、与大漠为伴,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璀璨夺目的辉煌,她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默默地为防治荒漠化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曾经有过一个山川秀美、草木葱郁的远古。为了追寻曾经林丰草茂的生态梦想,乌审旗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治沙英雄,植树造林的"绿色接力棒"从未中断。
在漫漫的绿色征程中,一个个敢与大漠试比高的农家女,无疑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胆识与魄力在黄沙中拼搏,她们靠信念与能力挑战一个又一个高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治沙"铁姑娘"宝日勒岱曾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高擎绿色旗帜谱写了巾帼英雄铸绿的劲歌。之后,更有首个"吃螃蟹"组建生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蒙古族女牧民浪腾花,有治沙不输丈夫的其其格,有种树改变了穷家样的高怀芳,有同甘共苦、联合治沙的苏力德苏木"十三姐妹"姐妹……
在她们的带动和感召下,乌审旗3000亩以上治沙造林大户已达246户,造林面积达100多万亩。在长期的造林实践中,乌审旗人民还探索出7种行之有效的治沙经验,成为全国治理沙漠的成功典范,这些传承绿色梦想的治沙英雄将被永远被后人铭记。
春回大地,草木萌动。回眸、铭记,治沙造林的女人们再出发。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3月8日电(王欲鸣 李国栋)井背塘,一片生命的绿洲,一朵荒漠之花,一个对于人类未来的祝福!
  25年来,农家女殷玉珍在这个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漠深处的沙海中植树6万亩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世人。她是世界的治沙典范,是中国的骄傲。如今的殷玉珍,已经不满足于坐拥6万余亩"碧波"而欣赏自己田园的鸟语花香。她更多的心思是如何把当地的农林业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她已悄然实现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精彩转型。
老劳模的新生活
从过去的汗珠子摔八瓣靠辛苦种树,到如今成立治沙造林公司,实现林农牧渔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循环,她开始尝试先辈们没有过的沙里淘金探索。殷玉珍说:"这些年,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没的说,种了25年树,恶劣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我们治沙人的生活质量也该提高了,这个钱也要从沙漠里挣。我不仅要做治沙状元,更要当致富能手。"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殷玉珍凭着对防治沙漠化的满腔热情,自1985年起,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自筹经费,历尽艰辛,在昔日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海荒漠中与肆虐的黄沙展开了殊死搏斗,二十多年来从不退缩,植树60万余株,筑防风沙障2万多亩,建成了近6万亩的绿洲。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当地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为防治沙漠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的事迹可歌可泣,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十大女杰"等殊荣。
"我们家现在的境况和二十年前相比,那真是天上地下。""三八"妇女节前夕,刚刚在乌审旗嘠鲁图镇开完妇女代表大会,殷玉珍就驾着她的越野车,一路风尘地赶到100多公里外的无定河镇,联系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项目。一路上,她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的仍然是防沙、治沙、管沙、用沙和发生在她奋斗的那个叫井背塘的沙窝窝里的传奇故事。
汽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穿沙公路上,峰回路转,一座蓝顶白墙的现代化小二楼出现在眼前,令人眼睛为之一亮。放眼望去,沙柳、杨柴、柠条、旱柳等乔灌木层层叠叠,即将吐绿展芳。
这座小二楼是殷玉珍家治沙造林以来居住的第四代房屋。殷玉珍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建第三代住房时,她跟丈夫在沙漠里背砖运泥的情景,而现在的小二楼是乌审旗政府援助建设的,其中还有旗委书记张平的工资。"真是太感谢政府了!"殷玉珍激动地说。经过20多年的坚持,当年人迹罕至的井背塘,现已变成一个满目清幽的绿色庄园。只是那埋于黄沙中的第一代"住房"——半截窝棚还"留守"在那里,见证着殷玉珍一家人捍卫家园的勇气和决计。
说到感谢,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鄂尔多斯市政府为殷玉珍家修了一条8公里长的柏油路,使得她跟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更加通达。2007年,时任鄂尔多斯市长云光中为柏油路建成通车剪彩,曾动情地说:"劳模不能总受苦,劳模也要有新生活。"这番话无疑是当地政府对殷玉珍20多年来无私付出,发自内心的最好褒奖。
每年"五一"以后,来殷玉珍家参观、学习的人就络绎不绝,在小二楼的旁边,殷玉珍还建起了一个能够同时容纳500人就餐的餐厅,窗明几净,简洁大方。2010年9月,由大学生和中学生组成的6名韩国志愿者团队找到了殷玉珍。他们来到内蒙古与殷玉珍一起种树、锄苗、浇水。
"城市里来的这些孩子们家庭条件都不错,真没想到他们那么能吃苦。我们种树的时候都是成年人了,他们却是娃娃的时候就开始种树,比我厉害!"殷玉珍说。
据殷玉珍的儿子白国林介绍,到目前为止,今年已有近2000人次来到沙漠深处与殷玉珍一起植树,其中既有地方政府组织的参观学习队伍,也有许多来自国内外的志愿者。
在众多志愿者中,来自德国的托马斯和法国的弗洛伦斯让殷玉珍印象深刻。"他们特别节约用水,用洗完脸的水来洗脚,洗完脚后再拿去浇树。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通过这些细节我能感觉到他们节约用水的精神。他们知道水是沙漠里最珍贵的东西。"殷玉珍说。
最使殷玉珍难以忘怀的是,几年前美国自由民基金会的赛·考斯基来她林地上种树并资助5000美金的情景:"人家给我捐款,我总该表示点什么。"那天,场面十分热闹,殷玉珍特地准备了糕和豆面招待美国友人,她告诉赛·考斯基,糕在她的家乡被认为代表"高高兴兴",豆面切得又细又长表示祝客人"健康长寿"。接着,她又拿出两双自己花了几个晚上精心绣成的鞋垫,双手递给了赛·考斯基说:"您给我帮助,我没有什么好报答的。以后,我一定要多种树,种好树,这两双鞋垫,是我用千针万线缝成的,一双给您,一双给您的妻子。希望您垫上它,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想到中国,想到我们。"听了这番话,赛·考斯基激动地站了起来,不断用手比划着。他说,这鞋垫他不会垫在脚下的,回家后他要专门买个镜框,把鞋垫镶进去挂在墙上欣赏。他还留给殷玉珍这样一段话:"你和你的丈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所有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国家者的楷模。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采访中,殷玉珍的电话不断,不到一下午就耗完了一块手机电池,换了一块新电池,她继续和记者聊天。
出名后,各种荣誉纷纷向殷玉珍涌来。记者在她家的展览室看到,各种奖杯、奖章、奖状、证书数不胜数。有两个新获的奖杯陈列柜里放不下,只好放在了外面。去年10月,殷玉珍以中国治沙女英雄的身份,参加了韩国妇女与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并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成为2010年水环境大奖"盖娅"(GAIA)奖获得者。几年来,殷玉珍的足迹踏遍了世界1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地区。无论是去领奖还是讲课,她都十分珍惜,因为她知道自己还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使命。
交谈中,殷玉珍的丈夫白万祥一直屋里屋外地忙活。即使坐下来,手也不拾闲,把植树的工具打磨的利利索索。我们问:"还没受够种树的苦?"他憨憨地一笑说:"开春了,地就要解冻了,得提早作准备啊。"当然还有让殷玉珍夫妇更加开心的事,去年9月,他们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考进了乌审旗政府工作,儿媳妇在乌审旗林业局上了班。"看来,我们家一辈辈都是植树的命。"殷玉珍笑着说。
老劳模的新转型
流沙固定了,环境改善了,殷玉珍的家园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小王国。可以说,殷玉珍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几天轻闲的日子。然而恰恰相反,走出沙漠的殷玉珍很快就与时俱进,不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了自己,而且很快付诸行动。毕竟,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
2005年,殷玉珍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主要经营自己种植的绿色有机食品,比如小米、西瓜、玉米等等。据了解,她的绿色有机小米卖到了30块钱一斤,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健康保健的需求。"这些好东西走不出乌审旗就卖光了。"殷玉珍高兴地说。2010年,加上出售的100多只羊、40多头牛,殷玉珍公司的销售额达到100万元。
殷玉珍为她的产品注册了"漠海"商标。为了注册这个商标,呼和浩特市工商局的一位朋友鼎力相助。殷玉珍认为,大漠虽然荒凉,但是只要人们善待它,也会像大海一样浩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
对于她理解的"漠海"——殷玉珍掰着指头给我们算账:"我不仅要治沙,还要吃沙。树木巩固了沙漠,种出的庄稼不但能卖钱还能养牛羊,我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而且按照殷玉珍的构想,如果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能够到位,她将建一个沙漠中的人工湖,湖里要养鱼,彻底实现林农牧渔一体化发展。
不仅如此,殷玉珍近几年种植的经济林也初具规模,杏树、桃树的成活率很高。这些经济林除了可以开展农业观光采摘经济以外,还可以进行加工生产。殷玉珍近期的打算是,先建一个小型的果品加工厂。
从以前沙里种树到如今沙里淘金,殷玉珍已经初步实现了治好沙、管好沙、用好沙的"沙产业"雏形,并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据了解,目前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从前沙'吃'了多少人不知道,但以后肯定是人'吃'沙的越来越多了!"殷玉珍自豪地说。
老劳模的新期待
尽管殷玉珍作着从劳模到企业家的悄然转型,但作为一个从农村赤脚走出来的妇女,许多困惑还是非常现实地摆在她面前。"头绪太多,经常忘事儿,在这儿接受你们采访,脑袋又想起别的事儿。"这是殷玉珍反复感慨的一句话。
按照设想,她的绿色家园应该逐步建设成内蒙古南大门一张亮丽的名片——让近邻陕西不仅看到满眼绿色,还要有独具蒙古族特色的建筑、雕塑等等,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沙漠蒙古族旅游度假基地。问题是,如何避免建设的同质化?怎样才能有更高的起点与规模?她几乎每天都在探索答案,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也还是没有想透。
资金短缺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过去靠政府扶持、社会各界赞助的多,但要想把事业做大,就得想别的道道了。"殷玉珍说,这几年她跟金融部门打交道多起来了,就是想在融资模式上有一个新突破。
经营管理的难题也摆在了她的面前。现在殷玉珍雇佣工人都是集中在生产旺季,随着规模扩大,在管理上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的文化底子薄,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去大学里学一学、充充电。"
有时候,她也会冒出把6万亩治理好的沙地,一股脑地交还给国家,然后自己再承包一片沙地重新创业的想法。但她还是免不了担心,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会不会受人欺负、被人磕打?听林业部门的同志说,旗里要组建一个绿化园林公司,像他们这样的造林治沙大户都可以入股,殷玉珍不免又充满了期待。
凡是到过殷玉珍绿色庄园的人们地无不仰慕和赞誉她的"绿色事业"。而殷玉珍也毫不掩饰她的"绿色抱负":"从开始栽树的那一天起我就从没想过要停止,我会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继续栽更多的树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创造更多让中国自豪、世界感叹的奇迹。"
她的抱负还远不止于此。她开创了一条沙漠生态绿化和低碳发展之路,开发了沙漠旅游、沙漠植物资源、绿色有机农产品等多种沙漠生态产业,最终意在全球防止荒漠化的队伍中,树立一个个人治理荒漠化的典型样板。(完)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回复此发言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我站在戈壁滩上!让风暴沙尘来袭吧!
胡杨老爷子

等级:8级
积分:30963
TA的微博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管理返回顶部 3楼 2011-03-08 15:21:53
徐秀芳:扎根大漠30年的林业工程师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3月8日电(李国栋)人干一件事不容易,一辈子干一件事更不容易,徐秀芳30年来就只干了治沙造林一件事。
54岁的徐秀芳是内蒙古乌审旗治沙工作站长,她个头不高,衣着干练,说话语速很快,是个敢说能干的女人。就是这个女人,从23岁开始,在广袤无垠的毛乌素沙漠里摸爬滚打了30年,从一名普通林业工人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劳动模范。在黄沙与绿树交织的田垄里,她累过、哭过、也笑过。
2011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扎根大漠30年的林业工程师。
"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没有想到会那么苦那么累。"
1980年,徐秀芳从内蒙古伊克昭盟农牧学校毕业,风华正茂的她面临着多样的人生选择,可以留在盟政府所在地东胜发展,也可到条件相对较好的旗县工作,在深思熟虑后,徐秀芳毅然作出回乌审旗老家的决定,因为她要用自己的所学去回报家乡。
乌审旗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部、毛乌素沙地的腹部。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各类风蚀沙化土地占总面积的94.8%。从上世纪60年代起,乌审旗土地沙化逐年加剧,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大面积草场、农田被流沙吞噬,许多村庄、房屋被掩埋。
"选择了安逸,也许就是选择了平庸;选择了艰难,也许就是选择了成功。"徐秀芳选择了艰难,艰难便开始找她了。
1980年秋,徐秀芳第一次去乌审召下乡,好心的老乡借给她一辆自行车,虽然当时她不会骑车,但也没好意思拒绝,推着车子就上路了。看看路上没了人,徐秀芳撇退跨上了自行车,可是掌握不了平衡,连人带车摔倒在地。揉揉碰疼的膝盖,徐秀芳站了起来。然后这一路上,一会儿人骑车,一会儿车骑人,一共20多里的沙窝子路,足足走了10个小时,到了晚上11点,才看到老乡家的灯光。
后来条件好了些,她可以跟同事们坐着敞篷拖拉机下乡了。虽然速度快了,可一路上风吹沙打的,等到了地头,一个个都成了"土人人"。
1981年,旗里搞林业普查,徐秀背着行李就下了乡,整整做了两个月的"土人人"。渐渐地,老乡们对这个女娃娃刮目相看了——"刚开始以为这个娇女娃娃干不成个甚,现在看来比我们社员还有苦水。(注:能干)"听到老乡们朴实的话语,徐秀芳比得了奖状还高兴。
"虽然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但还是没有想到会那么苦那么累。"多少次,夜里躺在老乡家的炕上,徐秀芳腰腿疼的连个身也翻不了。她也曾用被子蒙住头反反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放着城市的体面工作不干,非要跑到这沙窝子里受罪?可想归想,问归问,每当清晨看到黄沙中那一簇簇绽放的绿色向她微笑时,所有的劳累马上又飞到九霄云外了。
有的人哭过以后退缩了,徐秀芳哭过以后坚强了
徐秀芳将自己比喻成沙漠里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植物——沙地柏,像热爱生命那样追求、向往着绿色,将自己的青春化成汗水和泪水,浇灌着脚下的一寸寸不毛之地。
1983年,徐秀芳一个人步行到乌兰陶勒盖苏木下乡,由于路不好走,走到很晚才到了公社。第二天下午,做完技术指导后她开始返程。当路过一个村子时,冷不丁从一户人家窜出一条狗,撵在她身后又叫又咬,徐秀芳撒腿就跑,可没看清脚下,被一块石头结结实实地绊了一跤,手里拎着的,一包从公社买的糕点也甩了出去。也是这包糕点救了他,狗闻着味道找糕点去了,徐秀芳却瘫坐在沙窝子里,两腿软的站不起来,眼泪哗一下涌了出来。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段时间他们搞飞播治沙勘查,每天早晨7点钟就进入沙漠,一直到下午5点钟才能出来,平均每天要在沙漠里走20多里路,脚上的水泡变成了老茧,胳膊上的皮晒暴了一层又一层。在夏天,沙漠里的地面温度平均都在40度左右,带的那点儿水很快就被从身体里烤干了。有一次,徐秀芳实在是走不动了,整个身子扑在了沙丘上,脑袋昏昏沉沉的像要炸裂了一般,泪水模糊了双眼。
世界上,有的人哭过之后,变得软弱了,有的人哭过之后,反而变得坚强了。徐秀芳无疑属于后者,她的意志之剑经过泪水粹炼,更加坚韧,百折不挠。30年来,乌审旗的每一片沙地都留下了徐秀芳的足迹,全旗80%的农牧民家她都去过。
如今,浸透着徐秀芳泪水的毛乌素沙漠腹地,已经累计完成人工造林 160万亩,封山(沙)育林 44.1万亩,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 559.2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30.6%和77%,分别比 1999 年提高了12和27个百分点。
根扎在哪里,情就埋在哪里
徐秀芳把青春的30年全部奉献给了乌审旗的治沙植树事业,如今回首,她感到满心欢喜,唯一愧对的是丈夫和儿子。儿子出生的时候,正是徐秀芳频繁下乡的年月,家里的全部重担落在了丈夫身上。孩子吃不上妈妈的奶,丈夫每天7点钟就起床,骑自行车到8里地外的八一牧场排队买牛奶,有好几次去晚了,只好空手而归。
2000年,国家搞退耕还林项目入户调查,徐秀芳在河南乡呆了200多天。在公安局工作的丈夫也很忙,有一次对她发牢骚:"林业局是你一个人吗?"徐秀芳无言以对,只能在心里默默说,等我退休后再回报你和儿子吧!。
根扎在哪里,情就埋在哪里。
尽管她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却惦记着沙窝子里的农牧民朋友。1996年,徐秀芳提出,应该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混合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不仅要治理沙漠,还要让农牧民增收。进入2000年,不少农牧民尝到了沙子里种出的"甜头",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治好沙、管好沙、用好沙的道理。
从1983年至今,徐秀芳不断总结飞播造林治沙经验技术,先后引进了GPS定位、导航技术和种子包衣技术,增加了飞播作业的准确性,降低了飞播成本,提高了飞播成效。目前,乌审旗已有飞播造林保存面积139.8万亩。
枯燥的数字就像毛乌素沙漠里一粒粒明沙,随时会被一场大风刮走。对于获得的"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徐秀芳说那些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人还得向前看。她甚至规划好了退休后的生活图景——沙漠里走不动了,就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多下功夫,继续绿化乌审大地。
记者采访徐秀芳的时候,乌审旗刚刚下了一场春雪,沙丘上、田野里浸透着迎春的气息。在无数个春天里累过、疼过、哭过的徐秀芳,像她亲手种植的山花一样,笑着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完)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回复此发言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我站在戈壁滩上!让风暴沙尘来袭吧!
胡杨老爷子

等级:8级
积分:30964
TA的微博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管理返回顶部 4楼 2011-03-08 15:22:56
浪腾花:从治沙个体户到老板的转变

一个公职人员放弃自己的工作,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于治理沙漠之中,很多人看来都很难理解的事情,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浪腾花做到了,而且一干就是8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我们走进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见到浪腾花时,她正紧张筹备着自己的沙漠里的"春耕"工作。
浪腾花,全家有4口人,两个儿子都进城务工,她和丈夫俩人,组织带领周围牧户合资兴建以沙产业为支掌的种、养殖和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创了建设绿色家园的新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造林绿化大户。
公职人员变为治沙户
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毛乌素沙漠腹地的嘎鲁图镇和乌兰陶勒盖镇分界处有一处名叫布日叶庆的10万亩荒沙,这里沙丘连绵起伏,方圆10公里曾经鸟兽绝迹,被称为全苏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滚滚黄沙无情地吞噬着周围有限的农田牧场,成为嘎查牧民的心头之患,多年以来一直无人治理。
2003年,浪腾花与其丈夫商议,辞去公职到布日叶庆沙漠,与那里的村委签订了承包绿化荒沙的合同书,开始了与沙漠挑战,改善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艰苦之路。
浪腾花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拿出几十年积蓄的20多万元,用于打井、购苗和人员工资等开支,很快就全部用完。
小的时候这里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野兔、狐狸等在沙柳从中窜来窜去,偶尔还能碰到一群群黄羊在草丛中觅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滥砍滥伐,特别是过度放牧使草原一年年退化,最终变成一片片明沙,每次看到这个情景,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浪腾花感到自己的家乡确实需要人来治理、来改造。"沙化这么厉害,后代咋生存?咱吃点苦、受点累算什么?"浪腾花说。
组建公司入股治沙
"组建公司以后,治沙造林的面积由我一家的5000来亩扩大到10万亩,现在不仅劳力增加到了十几人,还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采购苗条、网围栏也能享受批发价,节省不少开支;还有形成规模以后可得到国家和旗里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帮助,成活率也大大提高了。"说起办公司的好处,浪腾花喜笑颜开。
2003年,浪腾花开始治沙时只是和家人一起劳作,治理了5000多亩荒沙。后来她发觉仅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而且苗条成活率也很低。为此,她萌生了联合周边牧民治沙的想法。
2004年9月26日,浪腾花与额尔德尼巴图和宝聪等十几户合资正式持牌成立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青浪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她出任董事长。根据公司章程,青浪公司的股东以现金或者土地作为股本,每户按照股本数额和劳力情况履行义务、分配利润。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青浪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挂牌成为乌审旗乃至自治区防沙治沙管沙用沙和沙产业、草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公司成立后,在绿化点上铺路8公里,打井5眼,新开100亩育苗基地,造林近万亩。
2006年公司又集资56万元,育苗45000株,造林近万亩,有效的控制了布日叶庆的荒沙,改善生态环境,推进了造林绿化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青浪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成为生态治理开发、生态科学技术研究及服务、农副产品购销、养殖业为一体的大公司。在发挥其生态建设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建造棚圈2处,养殖良种牛200多头,肉羊500多只,总投入达30余万元。
"我相信我所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要把我的后半生奉献给毛乌素沙地……"浪腾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8年来,浪腾花的治理沙漠做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等各级的各类奖项,2008年浪腾花被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评为"2008年度中国沙产业先进个人"。
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创办公司联户入股,目前乌审旗治沙造林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新路子。通过项目倾斜和资金援助,目前全旗共有户均承包5000亩以上荒沙面积的治沙造林大户240多户,累计承包荒沙150万亩,造林大户已经累计完成造林近60万亩。过去没人认领的荒沙,如今成了抢手货。(公益内蒙古网 乌兰巴特尔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李国栋)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回复此发言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我站在戈壁滩上!让风暴沙尘来袭吧!
胡杨老爷子

等级:8级
积分:30965
TA的微博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管理返回顶部 5楼 2011-03-08 15:23:58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誓变沙漠为绿洲——记乌审旗治沙女杰乌云斯庆

全国三八红旗手、十大绿化女状元乌云斯庆不幸身患重病消息牵动着众多人的心。
妇女节前夕,记者见到乌云斯庆,刚手术回来的她仍关心着春天植树治沙的事情。
2010年2月份,乌云斯庆带领周边农牧民发展沙产业、规模种养殖,继续探索科学治沙道路时,因劳累过度,不幸患上了胶质瘤。
接起"绿色接力棒"
2001年,乌云斯庆带领13名妇女组成的联合治沙小组,开启了她们在昌煌嘎查乌兰温都尔大沙中平凡而又伟大的治沙历程。
乌兰温都尔的汉语意思是"红色的大沙梁",是苏力德苏木(乡)昌黄嘎查(村)最西南的一块大沙。在这里红色的沙丘连绵起伏,方圆10公里曾经鸟兽绝迹,被称为全苏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滚滚黄沙不断无情地吞噬着周围有限的农田牧场,使嘎查农牧民饱受风沙之苦,就因为治理难度大而一直横行肆虐,成为嘎查牧民的心头之患。多年来茫茫沙海,无人敢向它问津。
1999年12月1日,乌云斯庆的公公、刚退休的老村主任、共产党员巴音耐木扣老人主动请缨,在众人的不解中承包了这片荒沙,希望让这4.8万亩荒沙早日披上绿装。然而,仅仅治沙造林一年时间,耐木扣老人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2000年12月15日,老人带着对绿色事业的无限眷恋去世。
老父亲的突然辞世,对儿子乌拉和儿媳乌云斯庆打击很大,乌云斯庆勇敢地站了出来,提出吸纳当地妇女联合承包治理沙漠的方案,她的倡议得到了周边12名妇女的积极响应。她带领姐妹们向嘎查领导保证:"我们一定要治理好乌兰温都尔这片沙地。"就这样,以乌云斯庆为首的13名妇女组成了联合治沙小组,这群娘子军承接了父辈未完成的事业,真正吹响了进军乌兰温都尔大沙的号角。
立起"绿色大旗"
为了能够治理好这片沙地,乌云斯庆东奔西走,四处筹措资金。13名妇女,每人投资3500元成立了股份制治沙站。后来,她们在这片沙丘中建立了治沙指挥中心兼休息室,每年4月到10月大家都在这里居住。
为了省钱,她们当时盖房时只请了一位木匠,13户牧民起早贪黑,搭帐蓬露营,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大沙里没有路,没有水,建房物料只能从各家十几公里以外的家里一背一背背过来,水也全是毛驴车艰难地一车一车拉进来的。现在,大沙里有了人烟,每当林忙季节,她们都会吃住蹲守在这里,虽然简陋,却在一天的劳累过后有了个落脚和遮避风雨的地方。
为了节省时间,她们中午很少回家。饿了,啃块干饼或在沙里硬巴的地方驾灶煮饭吃;渴了,就在下湿地挖个坑喝口又苦又咸的浑浊泥水。茫茫沙海中,她们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呵护着每一株艰难存活的生命,将希望的绿色一点点播撒。经过一个秋春不要命的苦干,一道道沙障树起来了,一棵棵小苗泛出了绿意。一季度完成人工造林4500亩,并在所有造林地块设置了沙障。到了夏天,4000多亩造林地上,羊柴、花棒、杨树长得郁郁葱葱,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伙伴们个个喜笑颜开,都说跟着乌云斯庆干没错,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把4.8万亩荒沙全部治理完。
她们的造林事迹也受到了政府及林业等部门的奖励和技术与资金的扶持,受到很多领导和人士的重视关怀。
1999年,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项目(SPPA)确定乌云斯庆为SPPA项目04大组妇女大组长,一次一位分管项目的副旗长看了她们的情景后,当场批拨一万元。这给了乌云斯庆和她的12个伙伴极大的鼓励,以后她们将项目贷款(年均3万元)全部投在了治沙造林上,组织起来的力量,有力地推进了造林绿化的速度,保证了事业的持续发展。2000-2001年她们又获得日元贷款项目的支持,同时被旗林业局确定为5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其间内蒙人民银行也投资16万元,一个民营企业老板给她们捐助了许多衣服。她们的事迹经常被地方媒体宣传报道学习,乌兰温都尔大沙也常被人走访观摩。八年来在治理沙漠中,累计投入资金140万元,加上各类物资的投入,总计投入270多万元。这些物资的支持与投入,对乌云斯庆她们来说,无疑雪中送炭,即解决了围栏、苗木,更加激发了她们治沙造林的热情。
奔向"绿色之路"
怎样才能使大家尽快摆脱贫困,从而实现当初治沙致富的目标,乌云斯庆日思夜想,苦苦思索。终于悟出了一定的道理:深居沙中,不能只是简单的造林拓荒,必须转变脑筋,走出治沙返贫的恶性循环,在加强对现有成果管护的同时,必须向荒沙要收入,要效益,走以林养林、建设养畜之路。
她和姐妹们积极行动起来,并对下一步做了详细的规划:第一期开发耕地300亩,架电打井配套,发展种植业。一方面继续加强治沙造林,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水地种草,发展养羊、养牛业,育苗为造林提供充足的苗木。采收成熟林地的羊柴种子增加收入,平茬利用灌木枝叶为舍饲养殖提供大量优质的饲草料,同时修通造林点与嘎查的路,打通她们今后运送苗木和变卖优质饲草料的通道。她还计划要向股份制治沙公司发展,两年内新增治沙面积一万亩,3-5年内新增水浇饲料地1000亩,新建育肥棚舍一万平米,年育肥出售牛羊1000只,使每个家庭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
乌云斯庆热情、能干,但她从不蛮干。她常常不厌其烦地向林业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造林大户取经,并能结合实际,运用到自己的造林实践中。治理当中,她们采取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方法循序渐进,造林树种重点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乔灌木,平地硬梁种柠条、紫穗槐,大沙梁上种羊柴、花棒,丘间低地种植杨树、柳树,造林后及时设置沙障,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天道酬勤。10年过去了,乌云斯庆她们承包的4.8万亩荒沙已全部披上绿装,成为全旗"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当年鸟不拉屎的荒沙梁上,如今不时有百鸟翻飞鸣啭,野兔轻捷蹿奔;满坡满洼的杨柳树随风轻舞,姹紫嫣红的羊柴花芳香四溢,其生态效益正在日益凸显出来。
乌云斯庆本人也先后荣获了第二届全国"绿色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老区妇女创业创新标兵、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十大绿化女状元、中国银行协会微型创业奖、"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境保护二等奖、中国百强创业精英企业家等国家、自治区和市级荣誉。她不仅是家乡人民学习的榜样,更是乌审人民的骄傲。
2010年2月份,正当她带领周边农牧民发展沙产业、规模种养殖,继续探索科学治沙道路时,因劳累过度,不幸患上了胶质瘤。巨额的医疗费用,让因多年大量投入治沙造林而生活拮据的乌云斯庆一家不堪重负,面临随时中断治疗的困境。得知乌云斯庆的病情后旗民政、妇联、红十字会、团委、在乌审旗的各家企业等社会各界纷纷献出爱心先后集中捐款、募集捐助资金近14万元。
目前,乌云斯庆成功做完手术回到家养病,但她急切期待自己的病能够快点好起来,延续她的绿色梦想……(公益内蒙古网 乌兰巴特尔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李国栋)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回复此发言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我站在戈壁滩上!让风暴沙尘来袭吧!
胡杨老爷子

等级:8级
积分:30966
TA的微博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管理返回顶部 6楼 2011-03-08 15:25:00
宝日勒岱:植树治沙的第一代领军人


治沙英雄宝日勒岱
4月的乌审召恬淡而宁静,乌审召人说,是成千上万的林草挡住了肆虐的狂风和流沙。当年宝日勒岱亲手栽下一棵沙蒿,如今这里早已变成了乔、灌、草结合的三层牧场;而由乌审召带来的沙漠化逆转,也在全国掀起了治沙热潮。
宝日勒岱,作为植树治沙的第一代领军人物、全国劳模,也从嘎查党支部书记,成长为旗委书记、自治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委员。
我们坐在客厅里谈话,许多政治家、企业家和牧民们在这里同她谈话,听取她的意见。现在,她已72岁高龄,这位了不起的女性,一如既往地渴求在治沙上有所贡献,将治沙进行到底。
一片有了名字的树林
乌审召地处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腹地,历史上曾是水草肥美之地,在连年的战争、干旱、毁灭性的开垦后,生态环境逐渐恶劣,直至黄沙弥漫,号称“死亡之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宝日勒岱领着乌审召人,一棵树一棵树地种植,硬是在沙漠中开出了一条绿色之路。虽然宝日勒岱后来搬离了故土,但乌审召的草木有了姓氏,千千万万的草木成长起来,成为覆盖乌审大地的天然屏障。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乌审召的森林覆盖率由不足7%迅猛上升到30%,植被覆盖率达到77%,牲畜头数由8万多头上升到20多万头,林茂粮丰。
一条不断延伸的道路
“每天晚上都做梦,梦见自己在故乡的土地上种树,那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宝日勒岱的丈夫去世10多年了,这位孤独的老人最割舍不下的是沙漠。
2003年,宝日勒岱退休后,每年都回毛乌素沙漠种树。有一年,一些年轻人看到宝日勒岱在种树,很好奇地互相谈论说:“这个老太太是不是有病啊?这么老了还来植树。”宝日勒岱当即回答说:“是啊,我是得病了,得了职业病,栽树就是我的职业病。”
对于采访,宝日勒岱试图婉拒,她说:“我老了,还能干得动吗?”宝日勒岱最多的时候一年回去8次,她还要接待治沙人,想要在毛乌素沙漠治沙,宝日勒岱的支持举足轻重。
一项写满感恩的产业
如今的乌审召绿意盎然,引来无数的企业和治沙人,毛乌素沙地一度被认为是人工治理最合适的、最好的沙漠。不过,一批批治沙人来了又走了,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骗子。此后,要想从乌审旗牧民手中租到沙地,宝日勒岱成了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宝日勒岱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总有人请她到沙漠上看一看治沙的成果。热心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干下来的不多。有一个人,宝日勒岱给予了肯定,他就是内蒙古毛乌素热电厂的董事长李京陆。
为了从牧民手中租沙地,李京陆找到了宝日勒岱,一开始宝日勒岱并不怎么欢迎,怀疑他也是骗子。但李京陆的行动打动了她。
“他和别人不一样,像是个干活的人,他来了,牧民们的收入提高了,现在,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宝日勒岱说,李京陆宁愿自己亏损,也不会欠老百姓一分钱,有一年冬天,牧民手头没有钱了,李京陆就收购牧民的沙柳。现在,牧民们一年的收入能达到5万到10万元。
“这一切都得感谢宝书记。”富裕起来的乌审召人无不感恩他们的好书记宝日勒岱。
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
很多人并不认为宝日勒岱老了,因为她的影响力从来没有老去,她能得到当地人的拥护,能听懂牧民的心。
即便走上了领导岗位,宝日勒岱依旧没有忘记艰苦的农牧民,常常顶风冒雪“向下跑”,为牧区争取资源、谋发展。在牧民们心中,宝日勒岱永远是他们的宝大姐、好书记。牧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跟她可不能胡说。”
想着那直径1米粗的大树,根部竟长达10余米,宝日勒岱笑了,她这么多年的路,没有走错。现在,她是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副会长、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潜心研究未来沙漠的治理之路。
她满脑子都是未来的计划,还在为毛乌素尚未治理的700万亩沙地挂心。牧民们富裕了,但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沙地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宝日勒岱担心,20年以后,目前的牧民们中的大部分干不动了,那时候谁来治沙?宝日勒岱无数次地设想解决这个严重问题的方法,她希望这根接力棒能永不停止,让治沙进行到底。(文/刘惠)
来源:内蒙古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