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挣盒子倒闭了吗:风气,是怎样败坏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03:52
学会用体制的眼光看问题:风气,是怎样败坏的
中国思维网 www.chinathink.net  2007年1月12日  阅读数: 955 发表者: 日出乎日落乎
我们说了很多唐朝的这样好那样好,但它在制度建设上的优势(如多民族的融合、全国性的科举等等)仍属脆弱。经过安史之乱,它老也恢复不了自己最初的那种朝气蓬勃的状态。到了后期,经过长年的藩镇割据、朝官党争、宦官专权、社会动荡,国家兴旺时期的忠义风尚也逐渐凋零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的那种光说不练的“好人”的“崭露头角”。诗人陆龟蒙写文章(不是作诗)形容官僚们说:“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天下之忧,当报国之日,则恇挠脆怯,颠踬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意思是说那些平日里以“贤良”自称的人们,到了关键时刻反倒跌跌撞撞、争先恐后地去投降。
街头巷尾更早已弥漫着对于那种假贤良的嘲弄了。直到现代仍能看到一些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为人们提供了当时社会文化整体败坏的证具: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手执六寻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剑新磨。堪羡昔时军伍,漫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敦煌词·定风波)
这时的儒士,虽侃侃书本,弄弄剑法,看起来仍像那么回事,但早已丧失了前辈士大夫精英投笔从戎的雄心壮志,哪里还能带领那些被称为“偻罗”的身手干练的边塞军士?
这种对言行不一的抨击,使人还想起抗日战争期间郁达夫的一首诗,当时诗人见到从前线返回的朋友,听说那里装备低劣,有知识的人也寥寥无几,不禁愤慨直言(诗中“南唐”指明朝平倭大将戚继光,“二重桥”当指日本皇宫):
文人几个是男儿,古训宁忘革裹尸。
谁继南唐征战迹?二重桥上看降旗。(郭沫若氏自长江战线归来,谈及寒衣与文人在前线事二首)
只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中国经历了近代那么多的革命、那么多的战争,反倒是陆龟蒙笔下的那种猥琐的社会风气,而不是初唐、盛唐的那种英雄主义流传下来?为什么又经历了那么多改革,那种风气还是在污染我们的组织、我们的企业?在多年改革中已学会用体制的眼光看问题的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上那些多年遗留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