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视剧总裁灰姑娘: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九十一惊天动地的转折(新抗战系列之十三)涅瓦河边 萨沙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3:13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从卢沟桥打响以来的一个月时间内,日军迅速将在华北的兵力从几千人迅速增加到20万之众,另外还有约20万大军正在从东北和日本国内运往华北的路上。国民政府这边预计,大约在9月,日军在华北的兵力会增加到40万之众。另外日本国内还有至少20万到50万的军队已经编组完成,可以随时在华北增援,也可以从山东,河北沿海的任意一点登陆,面对如日军如此的重兵,国军高层忧心忡忡。

 

在强大兵力的支持下,日军在华北的进展可以说是很快的。当时的华北五省也就是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以及山西省,除了适合防御的山西省以外,其它四省大部分都是平原丘陵地区,这些地形都是非常不适合防守的。

 

日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最适合在这种地形作战,将自己的战斗力发挥到百分之百。

实战中,装备低劣,训练不足,组织低下,甚至连粮食都不足的国军,虽然有着顽强的抗日信念,但由于战力远逊于日军,接连遭遇失败。

平津一线在短短一周之内被日军攻陷,29军付出了伤亡近万人的代价,日军伤亡只有3000到5000人。

日军随后分四路突入察哈尔省,河北省,同时准备下一步就进入绥远省,山西省和山东省。国军在河北的部队由于是在平原地带作战,完全不是日军对手,一再被日军击退。加上29军和地方军方部队自保实力,不愿意和日军死拼,河北省怕是很快就要沦陷。

河北省如此,山东呢?

山东东部西部都面临着日军陆军的威胁,东部沿海如青岛等地又随时可能被日军登陆,战略上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当时山东王韩复榘此时已经被日军吓得心惊肉跳,随时准备带着部队后撤(后来韩复榘跟日军碰了一下就带兵撤退,放弃了战略要地济南和泰安),看来山东想保住也不容易。

这两省如此,察哈尔和绥远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两省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原,戈壁,沙漠地形,更不适合防御。

此时察哈尔东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日伪控制。而以中央军为首数万国军在察哈尔省和河北省交界的南口死守,依靠该地的险要地形拼死阻挡了日军前进步伐,延缓了日军进入察哈尔省进而进攻绥远和山西的脚步。

但这也是只是暂时阻止而已,日军单单攻入察哈尔省的部队已经 高达5个旅团又1个师团不下10万之众,全部是日本关东军和国内的精锐一流部队。

国军在察哈尔各派系部队总数不过10几万人,战斗力上则远逊于日军,实战中国军损失约是日军的一倍,看起来坚持不了太久,南口的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南口失守,日军长驱直入,察哈尔省怕是很快就会沦陷。察哈尔省一丢,傍边的绥远省的丢失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些战斗中,日军由于兵力众多,战斗力又强,更重要的作战区域基本都是平原丘陵,非常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国军 各方面都不如日军,确实很难抵挡。

只有山西省由于地形特殊,看来还是能坚守一段时间。但如果日军集中数十万大军强行攻入山西,那么山西省的防御也是非常艰难的。

也许有些朋友会觉得奇怪,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在二战期间地形对于战役的结果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南口战役为什么能阻挡日军半个多月,歼灭日军上万人?除了防守的国军战斗力也不弱,作战意志顽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南口的地形险要,是适合防守的山地。

日军最有威力的重武器在这种地形不容易完全发挥威力,甚至跟不上一线部队的行军速度,不能及时赶赴前线,所以作战的日军火力上大大打了个折扣。

至于日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的机动性优势,则又被山地的复杂地形所阻挡。一辆汽车在平原一天开上100,200公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山西这种地形下,一天往往只能开几公里,甚至还不如骡马走的远。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地形让进攻的日军的战斗力打了个七八折,而让防守的国军战斗力增加了三四成。此消彼长,双方的战斗力就拉近了不少,如果再加上国军兵力上占有一些优势,最终双方战力就会相差不是太远,日军的进攻自然会暂时阻挡住。

-------------------山地作战让防御一方有一定的优势,林彪在平型关战斗伏击成功也是依靠山地地形。日军在这种地形作战和机动都很困难,重炮也跟不上部队行军速度。




 

其实这也并不稀奇,山地,丛林,水网,沼泽等复杂地形对于防守一方是有很大优势的,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以当年的三国刘璋为例,就那么个懦弱无能的官二代,手下也没什么优秀人才,兵力也不多,战斗中更有大量部下叛变。

就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支军队,依靠四川的山地地形,仍然和刘备的精兵猛将作战了一年之久。期间还导致刘备损兵折将,这就是防御战中地形的威力。

如果说三国时期是古代,那就在说说抗战时期。

二战时期的欧洲意大利战场,德军凭借意大利的山地,从1943年盟军攻入意大利以后,一直抵抗到二战结束才投降,防御了整整2年之久。

而当时法国,荷兰,德国的德军早被盟军一扫而光了,柏林被盟军攻陷了,希特勒也自杀了。

如果不是山地帮助的德军和意军,他们有可能支持这么久吗?绝对是不可能的。东线和西线的德军兵力和战力都远远强于意大利战场的德军。

 

话又说回来,如果作战地域是在平原,丘陵,草原,戈壁这样的地形,那么就是火力较强,机动性较强,组织较好一方发挥自己威力的时候。而这几点较弱的一方则会大占下风,甚至根本无法和前者对抗,导致灾难性的失败。

 

二战中最经典的几次围歼战是什么?基辅战役,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

其中排行第一就是著名的基辅战役。

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基辅战役中,使用50万兵力和一个月时间,将苏军拱卫中西南方向上的战役战略军团(也就是西南方面军)的85万大军歼灭了70万。苏军这个举足轻重的重兵集团被全歼灭了4个集团军共43个师,侥幸突围出去的1个集团军也被重创,德军更占领了整个乌克兰地区。此战以后,苏军总兵力已经少于德军,由于现役部队被歼灭的太快,后方预备役部队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导致苏军出现力不能支,全线溃败,濒于亡国边缘的可怕局面。

苏军损失如此之大,而获胜的德军有多大损失呢?令人震惊的是,德军的伤亡仅有15万人,还不到苏军的4分之一。

为什么德军胜得如此辉煌 ,战力仅是稍弱一筹的苏军败得如此之惨?

除了其它客观因素以外,乌克兰大平原正是发挥德军火力,机动力和高组织能力最好的战场。此战德军极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战中德军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在大平原上横冲直撞,苏军虽然表面上兵力较多,但由于火力不及,实际上大部分战斗苏军战力是远弱于德军的,导致苏军守不住。

而机动性的优势让德军一个师当做几个师用,更让他们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合围作战,将机动性较弱的苏军的退路和补给线切断,导致苏军退也退不了。

守不住,退不了,自然就全线崩溃了。

实战中,苏军真实伤亡不过16,17万人,实际上跟德军的伤亡并不差多少,而被俘的苏军却高达45万之众。

道理就是这样,平原丘陵这样的地形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那么显而易见,如果国军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日军决战,是极为不利的。

实际上当时华北的情况相当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地形的因素。

日军在这种地形上如鱼得水,一个机械化师团高歌猛进四面出击,能连续对付国军好几个军。这种地形下,国军装备差,火力弱,组织不好,机动能力差的弱点暴露无遗。

实战中,由于无险可守,又不能不守,国军只能正面硬拼。以日军的进攻战术,在进攻之前必然会用空军重炮先进行远距离打击。这种几次轰击以后,国军一线部队一般损失二三成到四五成,剩下部队的由于火力弱,也完全被随后进攻的日军步兵压制,最终不但守不住阵地,往往还遭受相对于日军数倍的伤亡。

 

而机动作战中,日军机动能力很强。客观来说,日军在二战初期并没有像现在各国军队那样实现所谓的机械化摩托化,也就是全部步兵不需要通过徒步机动,而是主要乘坐装甲运兵车,运兵卡车来行军。

但日军就机动性上还是很强的,远远超过国军。日军在二战时期,无论是挽马师团(用马拉的车背负物资机动,也就是用马车机动)还是驮马师团(用马直接背负物资机动),基本实现了物资的非人力运载。

换句话说,物资都是马拉着的,一部分步兵也由马来运输(主要是有速度要求的突击部队或者是体力弱,有伤病的士兵)。这样一来,日军步兵长距离行军可以轻装,只带着必要物资和弹药即可。日军在一线作战时粮食弹药总负重是最大的,也不过15公斤到20公斤,平时行军自然没必要带这么多东西,行军速度自然很高,从大大提高了机动能力。其实这也就是后来林彪在文革时候提倡的所谓骡马化步兵。

日军一个师团往往装备5000匹到8000匹,而日军1个师团兵力不过3万人左右,大家随便算一算就知道,日军的运输能力自然很强。

同时日军还装备大量的汽车,每个师团基本都有一个运输联队,其中包括1个汽车运输大队,一般拥有100辆到150辆的卡车。这些1.5吨的日产卡车也用作运载物资,运送兵员使用,如果单纯运送兵员,一次也可以运送3000人的一个联队,实现了所谓日军的半摩托化。

林彪在平型关伏击的部队中就有一支是汽车部队。

-------------------------日军依靠马匹和部分汽车机动,可以说是骡马化和半摩托化。当时国军就差远了,军阀混战时候老百姓为什么对军队如此痛恨,因为这些军队并不仅仅是抢东西,抢粮食,还要抓人。抓人干什么呢?就是为了做民夫来搬运东西,说到底,这是因为国军机动运输能力低下。《活着》里面的葛优被抓国军抓和后来被解放军征用,也就是为了拉大炮,背行李这类。







 

这种机动性在今天看来好像不值得一提,其实在当时还是世界领先的。实际上,二战期间就算特别强调机动性的德军和美军也没有实现完全的机械化摩托化,以德军为例,就算斯大林格勒等战役期间他们大部分部队也是依靠马来机动。

 

相比起来,国军机动力也差了很多。相比日军用马机动,国军每个师也用骡马机动,但骡马数量并不多,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好一些的中央军马匹较多,但也无法和日军相比,地方军阀部队有的根本没有马,长城会战期间29军依靠当地农民牵着耕牛帮助运送,让人非常无语。而实际上更多国军部队完全靠人力运送物资,简单来说就是士兵自己或者靠民夫负载东西。

国军有句老话,是兵不是兵,先背60斤。实际上很多时候士兵长距离行军时负重尚远不止60斤。

很多部队的士兵的弹药粮食什么全部靠自己背着!一些士兵赶赴战场时候自己还要挑一个担子,里面装着自己的粮食弹药和其他必要物资。背着这样的重担,机动性可想而知,换成世界竞走冠军来也傻了眼。

 

机动力的差距,导致日军往往处处走在国军前面,甚至进攻比国军撤退还快。今天日军一个联队在这个地方击败国军一个旅,然后第二天赶往另一个地方在击败国军另一个旅,而此时国军之前战败的部队甚至还没有推到这个地方来。这样一来,日军这一个联队,由于机动性的优势实际就等于两个联队。

 

面对如此严峻的抗战形势,国军高层将领也都是眉头紧锁,焦急不堪,当然最焦急的事蒋介石本人。

但实际上蒋介石对这样的现状早有预计,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蒋介石本人对抗战投注了不下10年的心血。早在北伐期间,蒋介石已经着手对抗日本的问题,而当时日军还并没有占据东北,只是控制了济南,青岛,大连等地区,在中国有一些租界和特权而已。但当时蒋介石就清楚的认识到日本和苏联是未来中国最大的敌人。

北伐期间蒋介石曾经在反对派汪精卫等人的攻击下被迫下野,当时他曾经短期访问日本,拜会了一些日本政界军界要人。实际上蒋介石是去摸日本的底细的!在同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会谈时,每次蒋介石提到统一中国,田中脸上立即变色。在谈到中日合作,田中就流露出不屑的神情,显然是认为中国不能同日本平起平坐。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综合今日与田中谈话结果,可断言其毫无和平诚意,中日也绝无合作可能,而且日本必不允许我国革命成功。其后日本必然会设法阻挡我军的北伐统一中国!

实际上,蒋介石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稍后日军在济南挑衅,试图同北伐军全面交火,将其重创后失去继续统一中国的能力。

北伐成功以后,蒋介石立志于消灭地方军阀和中共割据力量,这并不是因为蒋想学朱元璋,刘邦那样消灭敌人想当皇帝。其实这也是蒋先内按后攘外的既定抗日政策。

 

为什么这样做,老萨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这是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当年明朝将最精锐的部队放在山海关和清军鏖战,虽然大体阻挡了清军,但由于国军对付农民军的都是三四流部队,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最终明朝最大的敌人清军还被挡在关外,而北京却被战斗力不强的农民军攻破。

明军有没有能力消灭国内农民军呢?显然是有这样能力呢。但他有没有能力消灭清军呢,显然在当时看来是没这个能力。

明军放着可以消灭的敌人不打,而用大部分力量对付消灭不了的敌人。

最终就是崇祯皇帝自杀,边关的精锐明军走头无论只得叛变投清,清军随即入关击败外强中干的农民军,明朝也由此灭亡。

实际上明朝并不是被强大的清军打垮的,而是毁于国内政府军和农民军的常年内耗。

除了错误的战略以外,由于崇祯的自杀而不迁都去南方,也导致了灾难性结果。

明朝残余军队和农民军总数虽然还有近百万之众,但由于失去力量占优绝对优势地位的所谓统一指挥者,导致各军各自为战。结果就是被几十万清军各个击破,短短1,2年内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就被满清征服了。

所以,消除内乱和建立统一指挥对于对付比我们强大的敌人是绝对必要的。

经过一系列的消除藩镇的军事行动,包括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中华民国国内四大军阀中或被消灭或被削弱,国内内部大的反对力量都被消灭了,再没有一个军阀有能力推翻政府,甚至所有军阀联手也不足以颠覆民国。

至少这样一来,中国会有唯一的领导者了,也有统一的指挥。以中国领土面积之大,人口之多,这个国家已经具有强大的潜力,任何一个国家也能轻视,由此和日军决战的第一步达到了。

 

但没想到的是,有两个势力乘机发展了起来,一个就是宿敌日本,他乘机攻击了东北。东北地方军阀张学良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退,放弃了东北三省。其实这也是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最好的注解。如果不能消灭内部的这些军阀,东北的事情恐怕还会一次次的重演。而且就算是张学良如此卖国,由于他掌握重兵在手,当时实力尚且较弱的蒋介石也根本无法严厉处罚他。

 

另外一个就是中共,他们借助这个时机将实力扩大到中国的很多省份,建立了六大苏区和不下50万规模的红军。

---------------------国民政府的也是靠武力保障国家的存在,他们所依靠的就是这支效忠三民主义的中央军。






 

 

第一个阶段完成之后,第二个阶段就是消灭剩余的国内割据武装力量,尤其以威胁最大的中共和占据着中国西部的军阀(西部是抗日持久作战的大后方基地)为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尽一切力量阻止日军继续从东北深入中国腹地。

为了阻止日军,蒋介石接连阻止了两个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就是长城会展和128淞沪会战,这两战作则使用近30万兵力,少则也用了10万大军,以惨重的代价勉强挡住了日军。

 

另外就是通过五次围剿和长征,蒋介石一石二鸟的将红军几乎全部消灭,同时更基本没有损失的消灭了盘踞在中国西部的军阀力量,基本控制了包括湖南,贵州,四川,广西,云南,甘肃这些省份,由此国家几乎完全统一了,而持久抗战的大后方也有了,抗战获胜的必要条件就要满足了。

下一步只要在继续花上最多1年时间就可以完全消灭中共和国内其他残余军阀,控制整个国家,那样就完全可以和日军决战了。

 

没想到就在这个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出于自保,突然发动了西安事变。他们妄想和中共联手,在苏联援助下割据西北,建立所谓的西北联合政府和西北抗日联军,由此破釜沉舟的捉住了蒋介石。

这样一来,局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完全打破了蒋介石10年来的苦心经营。

如果不同意张扬和中共的要求,蒋介石估计就没命。蒋介石一死,国民党就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服众,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控制大局,接手10年来牺牲无数战士换来的大好局面。

 

且不说原本暂时屈居蒋介石之下的地方残余军阀力量,甚至南京政府和中央军内部恐怕也会分裂。

那么中国又会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当时日军羽翼未丰,但也乘机控制了中国东北的南部,割据青岛,夺取了中国很多特权。

此时就是日军侵华的最好机会。张扬虽然号称抗日,但就拼他们连中共都打不过的20万军队,有任何可能胜得了二战期间出兵200万多的日军吗?

而中共在陕北残余的3万多部队在中央军的压迫下自己朝不保夕,更靠什么来和比60万中央军更强大的日军去拼呢?

恐怕中国又要再一次亡国了,甚至几亿人再次沦为异族的奴隶,这是蒋介石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权衡轻重得失,没有办法,蒋介石只得同意暂时不消灭中共,换取了自己的释放和苏联承诺的对中国抗战的军事支持。而没有任何实力为其作担保的张扬则瞬间灰飞烟灭,杨虎城后来被杀,张学良则被囚禁了半个多世纪。而国民政府也为自己最终被中共推翻埋下了最大的隐患,但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谓两害相比取其轻。

 

好在西安事变之前同日本决战的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已经完成,同日军抗战获胜的最必要的条件就有了,也就是持久抗战的最基本条件具备了。

这些条件就是国家统一的指挥中心,持久抗战的大后方,一定的军事力量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所以西安事变尚没有彻底影响中国抗战的准备。

但这仅仅是最基本的条件,远远不是充分条件。现在中日军力国力都相差太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根本不应该开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中国能够获胜,必然也是惨胜,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对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来说,最有利的就是日本先和苏联或者英美开战,中国借此积累力量,最终寻找时机参战,痛打一下落水狗,就像赤壁时期的刘备。

 

一般有利的情况就是中日虽然要开战,但最好有2到3年的缓冲期。

这样一来,一则中国在长达2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以后,急需要一个恢复休整时期,哪怕1,2年也是极为宝贵的。

二则时间拖得越久,就离世界大战越近。当时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心里非常清楚,日本想要争夺亚洲霸权,就必然要和苏英美法等列强作对,所以日本和这几个国家的开战只是时间问题。

而日本的国力并没有他们认为的那么强,一旦和这些国家为敌,想要获胜就必然要加入轴心国和德意站在一起。

可惜的是,德意也并没有太强的力量,德意日三国总实力顶多相当于英美苏法四国总实力的二分之一,所以日本无论单挑或者群殴的结果必然是战败。

时间拖得越久,日本就越可能和英美苏提前进入战争状态。

也就是说如果中日在1939或者1940年开战,也就1,2年后日本就和美英法开战了,再过2,3年日本就战败投降了。

那么日本这个祸水就是几国一起承担,不再是可怜的中国一个人扛了。

 

除了上面两种可能以外,最差的就是像真实历史这样。日本畏惧中国内部统一以后的高速发展和扩军备战,在西安事变结束以后短短半年内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此时最高兴的就是苏联和中共,其次是英美法。苏联高兴是因为他的宿敌日本只要不能在侵华战争中获胜,就无力向他进攻,它安全了!

中共高兴是因为这样一来,国民政府就必须答应他的所谓请缨抗战的要求,提供武器,军费和最重要的番号,名义,让其开往抗日前线了。

毛泽东很清楚的知道,只要自己利用红军最擅长的游击战,在日军兵力薄弱的大后方蒙头发展。最多几年时间就会将中共的兵力扩大十倍二十倍,地盘则更是扩大上百倍。相反,由于国民政府是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必遭惨重打击,实力大减。

此消彼长,这样一来,再不远的将来,中共就有和国府争夺中国的能力了。

 

至于英美法为什么高兴呢,因为这样一来,日军的大部分力量被牵制在中国,他自然没有什么余力入侵他们的亚洲殖民地了。

总之,日军选择了对中国最为不利的一条路,但这实际也是对日本最不利的一条路。

日军的宿敌其实并不是中国,因为日本心里很清楚,中国在至少10年内尚没有消灭它的能力!在这段时间内,中国顶多只能自卫,保家卫国,守卫本国领土不被日本侵犯,无力主动进攻日本。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对日本的威胁不大。

但苏联和英美就不同了,这些国家都有消灭日本的能力,也有消灭日本的动机。

日本为了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试图在亚洲扩张,就必须和这几个列强一战。就像当年罗马和迦太基一样,一山不容二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谓真正的崛起从来都没有所谓的和平的,所谓和平崛起只是糊弄人的话。世界上也从没有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没有伴随着战争的大胜!

------------------日军战斗力还是很强大的,二战中他们和英美两个列强交手,也是苦战数年才被击败。





 

日本过早的进攻中国,最终就是将超过百万的日军部队陷入的中国持久战的泥潭,导致他的陆军再也没有力量全面进攻苏联。

而后来主要依靠海军进攻英美时候,由于陆军兵力不足最远也只是打到缅甸,印尼,中途岛而已。

如果将在中国的100多万部队拿出来,日本就可以毫无费力的进攻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和德国从东西夹击苏联。

当时苏联之所以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勉强获胜,主要依靠德军无法染指的大后方编组的大量预备役部队。如果日军出动百万大军挺进苏联的远东,西伯利亚,外蒙古,那么苏联至少要使用百万大军以应付。怕是把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役所有预备队顶上都不够,还怎么可能取胜!

 

恐怕苏联就要亡国了!

苏联尚且如此,英美呢!日军攻占整个缅甸只用了6万多部队,后来由于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攻印度。

如果把在中国的100多万部队拿出来继续进攻,那么恐怕日军就完全可以占领印度,澳大利亚,甚至进而占领中东的伊朗,伊拉克,沙特,土耳其等国,由此同在希腊和埃及的德意部队会师,日这样危害就极大了,恐怕二战结局就不好说了。

日本人并没有这么做。

 

再回到中国一方来。

日本军校出身的蒋介石深知日本和日军的实力,他知道以中国的国力和军力,想速战速决战胜日本没有可能。如果条件不成熟而贸然和日本决战,自然必败无疑。

克劳塞维茨和孙子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所谓战争的唯一目的是取胜。

明知道会失败还去打,就是最蠢的蠢蛋,也是最大的民族罪人!

蒋介石认为中国要想获胜,就只有发挥中国地大人多的最大优势,利用持久战拖垮日军和日本才是最实际的。

 

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因素,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众多智囊人物,花费了极大地精力制定了整个抗战的构思,前后用了10年时间,付出了相当重大的代价才完成。

抗战的中国战场执行的是层层防御的持久战,用三层坚固的防御体系和日军鏖战。

这三层的核心是四川省,该省有4000,5000万人口,也就是可以出至少100万兵员,更是著名的产粮区,可以负担军队的作战。如果把军工体系迁移到四川,在开通通过云南或者新疆到海外的物资援助线路,加上四川省周围地形全是一夫当关的山地,只要防御得当,将士用命,日军是不可能攻下的。

所以四川是抗战的中心,也是民族复兴的基地,是最坚固的最后防线。

第二层的就是围绕着四川省的一圈省份,主要是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几省,这几个省也多是极为适合防御的省份,地形极为复杂,相比四川来说也好不迅速。况且这几个省地域也非常辽阔,日军以百万兵力想在短时间内占领这些省份是不可能的。

 

 

最后一层,也就是最外圈的华北五省,以及沿海附近的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这几个省。

这几个省从防御上并不是很有利来说,华北五省靠近日军控制的东北 ,而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都是沿海,而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完全控制中国沿海地区,也就是随时可以在这些省份登陆,所以也是对防御不利的。

---------------------越往内层,地形越险要,越适合防御。对于这点毛泽东也是认可的,他曾经派彭德华去西部主持大局,并且将军工业迁往四川,也是准备跟苏联打持久战。



 

这三层防御,就像坦克的多层复合装甲一样,攻破了外层,还有中层,攻破了中层,还有内层。越往里面的防御越顽强,越往里面越难打。

 

也像爬雪山一样,越往上越难爬,山脚人人都能爬,只有山民才能爬到半山腰,爬到雪山顶就只有少数专业登山运动员了。

 

同时蒋介石吸取明朝和宋朝灭亡的经验,在正面和日军交锋的同时,还派出大量部队进入敌后作战,迫使日军分兵驻守,削弱日军的一线进攻力量,也让日军处于前方后方四处交战的不利情况。

 

这个战略是很伟大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却仍然两个问题。

第一,   就是每一层的防御要尽量争取时间,要尽量拖住敌人,拖得越久,对我们越有利。同时还要要尽量消灭敌人,消灭的越多对我们越有利。

 

第二,   就是要尽一切力量保存自己,因为这是持久抗战,消灭敌人很重要,但保存自己更重要。如果自己损失太大,遭遇类似于苏德战场苏联遭受的那种毁灭性的合围歼灭战役。以国军落后的国力军力,无法像苏联一样在短时间内恢复实力,那么持久战打不下去,也就失败了。

但目前看来,确实我们就遭遇了这个情况。

 

华北五省除了山西以外,全部是适合日军速战速决的地形,日军以自己机动性的优势不需要太久就可以攻下这几个省份。

同时日军在些省份也极容易发挥火力上的巨大优势,可以造成国军惨重的损失,自己却不会损失太多的力量,就像基辅战役的德军一样,这都是持久战的最大忌讳。

 

更惨的,还有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这三层防御本来是没有缺点的,但由于中国的地形问题,导致整体防御存在一个漏洞。这个漏洞是可以导致这个战略完全失败的!

第三层防御圈中就地形上来说存在南北的失调,北部是华北平原,基本是一马平川的,无险可守。

而南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纵横,湖泊众多,也很适合防御。再往南就是武夷山脉,南岭山脉等等,也是适合防御的地形,日军在南部无法快速推进,但在北部则不同。

问题就来了,如果日军并不是从东往西(也就是从外层攻入内层),而是日军集中大量机械化部队沿着第三层和第二层的缝隙,采用从北往南的打法。大部队沿着华北平原的平汉铁路高速南下,一举连续占领河北,河南,湖北省,那么就彻底打破了持久抗战的三层防御体系。

 

因为当时国军主力必然全部在第三层区域全力阻挡日军推进,日军如果这样打的话,就像一把剔骨尖刀,沿着第二层和第三层防御的缝隙,将在第三层防御的国军主力和内层的第二层第三层防御区域切开,这对国军就是致命的了。

此时国军就面临着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是继续打还是撤退。

如果继续打的话,留在华北五省和沿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这些第三层区域的国军上百万主力就面临着被日军切断退路后,还被左右夹击的危险。

一旦日军占领湖北省,进而占领湖南省或者江西省,再从广东省登陆。那么国军上百万主力就完全被切断退路。另外,国军在遭遇这股日军从西往东的进攻的同时,日军很有可能在强大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可以在这些任意一个沿海省份登陆,再从东往西进攻国军,国军就是被左右夹击了。

那么怕是这百万国军很难幸存下来。

 

持久抗战靠谁来抗?还不是靠军队,靠有生力量,靠士兵。

如果国军百万主力都被在沿海歼灭了,那就算有喜马拉雅山也无法守住!

这不就是坟墓中的枯骨吗,就算身边有再多的金银珠宝,也没有办法防守,乖乖的等着盗贼进来洗劫一空。

 

但貌似不守也不行!如果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被迫赶在日军切断国军退路之前,就将国军从第三层的省份全面撤退,又会怎么样呢?

 

按照日军的进攻步伐,看起来如果投入60万的重兵,那么从河北打到湖北怕是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如果国军在这几个月时间内就全部撤退,对抗战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换句话说,这基本就是不战而退!

这样一来,日军不但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占领这么多省份,自身更不会有任何严重的损失,而第三层中南方适合防御的省份也要被迫放弃了,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打击。别的尚且不说,中国可怜的工业力量中大部分都在沿海一带,如此快速的撤退,这些笨重的工业设备自然无法一同撤走。丢了这些可怜的家当,国军怕是要拿大刀长矛和日军对抗了。

 

况且就算国军全部撤退到第二层,放弃了第三层。

日军在自己实力几乎没有受损的情况下,按照一般军事常识自然会立即进攻第二层,以百万兵力泰山压顶的打过来,而不是后来只是使用十几万甚至几万兵力的局部进攻。

那么依靠国军仓皇后退到这层的混乱败军(败军一旦撤退,想停下来继续作战就不容易。这在淞沪会战大撤退时候就可以看出来),那么第二层能守住多久就是个问题。

说不定半年一年就被日军百万大军攻破,那么单单四川一省能挡住日军多久呢?

恐怕二战还没有结束,中国就亡国了。

一旦亡国,就命悬人手了。中国的未来说不定就是朝鲜的下场,被人用一条笔划出一道三八线就分裂了半个世纪之久。

 

如何解决这点呢?其实并不容易。

但中国人中从古至今不缺乏出色的人才。

只是由于中国社会和官场是所谓劣币淘汰制度(劣币淘汰制就是一些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人们都会留下好的货币,将污损或者劣质的货币留在市场流通。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市场上就是劣币多于好币了),这些人才如果不懂得做官卑鄙诀窍,将自己融入这个大染缸,往往就无法进入中国社会的高层,也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所以中国民间卧虎藏龙,中高层往往却是一些无耻无能之徒。

不过,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况且又是国家的初期,仍然有一些人才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如何解决这个死结,著名的小诸葛白崇禧,陆军整理处处长陈诚,副总参谋长刘斐(中共间谍),甚至蒋介石的侍从室副主任姚琮(蒋介石儿子蒋纬国养母的哥哥)都曾经秘密向蒋介石献计。

如何解决?难度却不小,就是用军事诱骗手段,将日军从北往南,剔骨刀式的打法,改变成从东往西,将战场从利于日军发挥威力的华北平原,改到不利于日军发挥火力和机动性优势的沪宁杭三角洲。

 

如果日军改成以沪宁杭登陆的从东往西进攻,就正好发挥了这三层防御圈的最大威力,类似于从缓坡登珠峰的方法。这一线水网纵横,地形复杂,日军的战力会大打折扣,进攻步伐也会大大减慢。

加上这些地区的人民抗日意志非常坚韧,经济上也相对较好,国军在此作战既有人民支持,也有一定的后勤保障,是比较有利的。

 

以此估算,最乐观的估计从上海打到武汉也要1年时间,这1年时间足够国军做出各种部署,也便于国军层层防御,逐步从第三层防御圈推到第二层了。

 

一旦日军在攻打第三层花费巨大代价导致进攻能力锐减,加上国军从容拥百万重兵防御这最适合防御的第二层,此时日军想不打持久战也是不可能的了。

-------------------------遇到水网和城市作战,日军也会傻了眼。





 

但日军在华北进攻如此顺利,又怎么可能将他们诱骗到沪宁杭来呢?

蒋介石自有他的办法!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蒋介石很快召集军事高层开会,商讨下一步的办法。

这边由新上任的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简单向大家介绍了华北作战情况。当冯讲到华北的国军各线作战不利,损失巨大,日军部队进展很快,国军几乎无力阻挡的现实以后,参加此次会议的将领或是表情严肃,眉头紧锁,或是低头抽烟不语。

 

稍后由希特勒派来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冯.法尔肯豪森将军讲述他拟定的华北决战的计划。

法尔肯豪森从一般军事角度,主张集中国军全部主力于华北,以石家庄,保定,德州一线为第一道防线,黄河一线天险为第二道防线,以这两条防线作为和日军决战区域,尽一切力量阻挡日军前进。

法尔肯豪森将军是严谨细致的德国人,而且有着非常高的军事素养。他非常详细一点点说出自己的计划,包括具体防御战略的每一个细节,甚至精确到没一个团的使用,前后说了1个小时。

当讲到一半的时候,与会的白崇禧将军站起来,打断他的话。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蒋介石立即请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来南京商讨对策。白崇禧冒着可能被软禁的威胁(当时广西名义上还是独立的,是南方仅剩的一个比较有力量的反对派军阀),从桂林乘坐法制小飞机赶赴南京。

在听到法尔肯豪森长时间的部属以后,白终于忍不住了,他先是很客气的称赞了法尔肯豪森将军高超的军事素养,但他随后直截了当的问:目前日军在华北投入兵力已经达到40万之众,据可靠情报还有20万大军很快会赶到,另外还有多少其他日军在日本国内编组还不太清楚,根据一般常识日军至少可以用在中国100万部队。这尚且不谈,您认为我们需要在华北使用多少部队才有可能阻挡这60万日军的进攻?如果我们想要反击收复河北,察哈尔等失地,您看需要多少兵力?

法尔肯豪森愣了一下,随即通过翻译直率的说:根据我的估算,由于贵国军队和日军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华北地区都是平原,贵军无任何防御地形可以利用。经过我和德国顾问团十几名军官详细的估算,如果桂军想要在华北平原有效阻挡住60万日军的进攻话,那么需要约150万到180万部队。

法尔肯豪森稍微停顿一下又说:在座诸位将军们都知道,一般认为日军防御能力要强于他的进攻能力。如果想要反攻华北成功,并且收复失地的话,贵军至少需要200万部队。在座的都是我的朋友,我以中国朋友的身份坦率的说一句,即使贵军出动200万部队,由于双方军力的差距,我看也只有六成把握能够收复华北失土,将日军赶回东北。至于收复东北和台湾,在现在阶段是绝不可能的。

 

这句话一出,满座皆惊。

白崇禧当时面不改色,随即转向大家,实则眼睛却盯着坐在正中位置的蒋介石:诸位都听到了,法尔肯豪森将军说的是非常中肯的。我们目前全国军队也只有170万人,现在还分散在全国各地,即使马上集中,以我国的运输能力恐怕没有三五个月也无法集中百万以上的兵力到华北来。可是按照现在的态势,日军恐怕三五个月就可以度过 黄河一举打到湖北来。法尔肯豪森说的进攻我们就不谈了,光是说防御,也至少需要150万部队。大家都知道我们这170万部队中,留下驻守边境,对付土匪,叛军,防备日军在沿海登陆至少需要50万人,那么光靠剩下的120万人,我们恐怕连守也守不住?这样的仗,能打吗?

蒋介石问:建生,你的意思是什么呢?

白崇禧笑一笑说:其实委员长早已经制定了计划,何必由我来说呢。我听说陈诚处长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案,就不用我多说了,请辞修说吧!

陈诚不动声色的看了蒋介石一眼,见蒋没有反对就接口说:其实大家也都应该知道,这对我们内部来说也不算什么秘密了。委员长花费几年的时间来完善这个计划,其实简单说来几句话:全力进攻上海的日军海军陆战队,让日军在上海增兵,无暇顾及华北方面!我们要在上海拖住日本人,让他把用来增援华北的军队全部用在上海,甚至将现在已经在华北作战的现有部队也增援到上海来,这样一来就迫使日军按照我们的设定的模式来打了,他们也就必败无疑了。

其他将领并没有说话,翻译把这段话告知法尔肯豪森,他立即说:但从一般军事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作战都要避免两线作战。贵军在北方尚且不能阻挡日军的推进,为什么又在上海开辟第二个战场呢?

陈诚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我军实力不是明显弱于日军,能够在华北抵抗住日军,我们就无需这样做。但我军实力,您也知道,用贵国武器武装起来最精锐的几个德械师的战力尚且无法和日军甲种师团相当。目前不这样打的话,我们恐怕就要亡国了。

此时冯玉祥突然开口问:日军高层总有几个有识之士把,如果他们看穿我们的意图,不增兵上海,反而坐视自己的海军陆战队被歼灭,我们又该怎么样呢?

 

未等陈诚开口,一旁的何应钦插口说:这就是委员长高明的地方,他非常了解日本人,知道日本是绝对不会任由上海的部队被歼灭,绝对会增兵上海的。我自己也在日本住过几年,深知日本人和日本军队的性格,他们是绝对不会坐视自己部队被我们歼灭的,哪怕只是这海军陆战队这5000人。为什么呢?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是最重视所谓的皇军尊严的。从明治维新以来,他们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都全部获胜,国内早已塑造了日军无敌的神话。而他们为了侵华做了大量舆论准备,将中国人驯养为劣等人,平时所有舆论是最轻视中国人的,现在又怎么可能坐视我们全歼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一整支军队呢。他的军人,政府官员,日本首相,甚至天皇都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冯玉祥又问: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日军只是增援1,2个师团,保证在上海的日租界不被我军攻占,而不在上海大量增兵,仍然把视线完全放在华北,那我们又要怎么办呢?

陈诚说:其实也没有其他的办法,说来说去其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一定要投重兵去上海。只要我们投入大部队,日军就只能增兵,绝不可能投入几万人。因为这样一来,甚至他增援来的这几万人也会被我们消灭,对于日本来说这比单纯被消灭海军陆战队更严重十倍。所以我们投入的兵力越大,日军就只能相应投入越多的兵力,按照日本现在的动员力量,如果他全力增援上海,就必然没有力量兼顾华北,就算知道这是一个圈套,他们也会跳下去的

何应钦接口说:在日本人看来,打上海对他们也是有利的,因为我国政府主要税收来自关税,而上海的税收在其中占有大部分,日本人认为一旦攻占上海,我们经济上会陷入困境,无力继续作战了。更重要的是上海离我们的首都南京不远,日本还有可能继续强攻南京,在他们看来攻占我国首都就是最辉煌的胜利,到时候我们只能跪着求他们停战,不管什么条件都会接受。所以,有着两块大肥肉,日本这只豺狼不会停手的。

 

白崇禧此时直接对蒋介石说话:现在我们的意思就是这样,委员长,你是国家唯一的领袖,现在就要您来做出最后的决定了!

蒋介石一拳重重的砸在桌上,说道:打!把本钱全部拿出来,除了华北的部队以外,全国只要能拿动枪的士兵 ,全部给我到上海来,跟倭寇拼了!

 

于是蒋介石将自己 最精锐的36,87,88师这3个最靠近上海的德械师打头阵,命令张治中担任指挥官,需要在短时间内歼灭或者重创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

随后蒋介石破釜沉舟的调动了包括看家王牌部队,包括中央教导总队(87,88,36以及中央教导总队是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德械装备最多的部队),税警总团(也就是后来五大主力之一新1军前身),18军(五大主力之一),74军(五大主力之一),装甲兵团(从英德购买的坦克和装甲车部队,是国军唯一一支装甲力量,也是五大主力之一新5军的前身),54军(五大主力之一新6军的前身),胡宗南第1军(中央军精锐,号称第六大主力)等近20个中央军师,总兵力高达30多万人全部赶赴上海战场。

可以看到,蒋介石几乎拿出全部精锐部队,4个师最精锐的德械部队,后来的5大主力全部上阵。

除此以外,蒋介石紧急调动全国各地的部队向上海立即开进,一时间包括桂军,湘军,川军,黔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总数不下30多万的部队纷纷向上海开进。

正是拿出了所有的本钱,可谓连老本都逃出来了,看来蒋介石准备彻底在上海拼了。

现在,就看日本人会不会上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