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不好怎么锻炼锻炼图:王根权品评书谱第32讲 质以代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28:59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32讲

 质以代兴

一、原文

評者①雲:“彼之四賢②,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③,古質而今妍④。”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⑤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⑥,質文三變⑦,馳騖⑧沿革,物理⑨常然。貴能古不乖⑩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⑾。”何必易雕宮⑿於穴處⒀,反玉輅⒁於椎輪⒂者乎!

二、注释

①评者:以往的一些书法评论者。

②四贤:指上文中所提到的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位书家。对于这四位书家书史上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张芝警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减。”

③逮:及,达到。

④古质而今妍:“质”,质朴。“妍”,妍美。虞和《论书表》:“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媛而薄质,人之情也。”

⑤书契:书为写,契为刻。《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契”,即书文。

⑥淳醨:“淳”通“醇”。酒味厚者为醇,酒味薄者为醨。《旧唐书·文苑传序》:“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浅深,才性有工拙。”

⑦质文三变:质和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质”,内容。“文”,形式。“三变”,多变。

⑧驰骛沿革:“驰骛”,奔走。屈原《离骚》:“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沿革”,沿袭,变革。指事物的发展变化,继承沿革。

⑨物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理。

⑩乖:违背、背离。

⑾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晏集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⑿雕宮:宫殿般华美的住所。


⒀穴处:原始人居住的洞穴。

⒁玉辂:镶有玉石的宝车。

⒂椎轮: 没有辐条的圆木轮子的车子。

三、译文

以往的一些书评者们说: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位书家,是从古到今书家中书法艺术水平最高的书法家。然而,今人的书法却达不到古人的水平。古人的书作质朴,今人的书作妍媚。书评者们那样的评论是有问题的。书法的“质”是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的,书法的“妍”也是随世俗的改变而改变的。虽然说书文是以实用为目的,用以记录语言和事情的。但是,其“质”和“文”也都是在变化的。“质”“文”的变化,如同醇和醨一样,质的改变就是一个量和度的问题。用以记言叙事的书文是随着记叙的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的。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这是最为普遍的道理。学习前人要吸收其精华,扬异其糟粕,以求继承发展。有的书法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学习前人的时候不加分析,什么东西都学,甚至将前人的糟粕当成了精华在那里继承发扬,这是学书人中的一种流弊,希望我们的学书人不要去犯那样的错误。《论语》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就是“文”和“质”的统一谐调关系。“文”要随“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何必要做放着华美的房子不住,去住原始人的洞穴;放着舒适的车子不坐,返回头去再乘坐最原始的没有辐条的车子那样的事情呢!

四:品评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句。“评者”,孙过庭对以往书评者的泛称。孙过庭将以往书评者关于书家的评论进行总结后,以泛指的形式予以道出,故而说“评者云”。“彼”指前边所说的,上边所说的。“四贤”,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位书家。“特绝”,书家中书艺水平最高者。“不逮”,不及。“古质”,古人的书法质朴。“今妍”,今人的书法妍媚。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往的一些书评者们说: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位书家,是从古到今书家中书法艺术水平最高的书法家。然而,今人的书法却达不到古人的水平。古人的书作质朴,今人的书作妍媚。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句。“夫”,语气助词。“质”,基本内容。“妍”,表现形式。“质以代兴”,时代不同,书法的质就不同。“妍因俗易”,书法的“妍”也是随世俗的改变而改变的。孙过庭提示学书人,要历史地看书法的“质”与“妍”,发展地看书法的“质”与“妍”,辨证地看书法的“质”与“妍”。书法中的“质”与“妍”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将发展中书法的“质”与“妍”的变化视为“不及”。这句话的意思是:书评者们那样的评论是有问题的。书法的“质”是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的,书法的“妍”也是随世俗的改变而改变的。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句。“书契”,书文。“书契之作”,应用文书。“记言”,将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淳”,笔误,应为醇。“淳醨”,醇和醨是酒的不同类,酒味厚的为醇,酒味淡的为醨。“驰骛”,奔走,意喻快速。“沿”,沿袭,就是继承。“革”,革新,就是发扬。“物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道理。“物理常然”,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这一句是对上一句所阐述的“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释。首先说了书契的作用,进而转折说明用以记言叙事的书契同样存在着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存在着一个“质”与“妍”的变化问题。对于这个道理,孙过庭没有采用论述的形式予以直说,而是通过比喻加以说明。举的例子是醇和醨的变化,即“淳醨一迁”。醇和醨的区别和差异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淳醨一迁”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哲学中的量变和质变的问题。孙过庭用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酒都有这样的变化,度一变,质就变,何况用以记言叙事的书契之作,经过一个时代那么长的时间,怎么能不变呢?“质”和“妍”是变化的,而且其变化还不止一次,而是多次。进而用“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这一最为普遍的规律,再一次说明书法艺术中“质”和“妍”的变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说书文是以实用为目的,用以记录语言和事情的。但是,其“质”和“文”也都是有变化的。“质”“文”的变化,如同醇和醨一样,质的改变就是一个量和度的问题。用以记言叙事的书文是随着记叙的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的。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这是最为普遍的道理。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句。 “贵”,可贵,即最重要、最关键。“乖”,违背、脱离。“乖时”,不合时宜。“同弊”,相同的弊病。“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孙过庭在阐述上述道理后为书法人提出的一个启示。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书法人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学习前人要吸收其精华,扬异其糟粕,以求继承发展。有的书法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学习前人的时候不加分析,什么东西都学,甚至将前人的糟粕当成了精华在那里继承发扬,这是学书人中的一种流弊,希望我们的学书人不要去犯那样的错误。

“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该话是孔子用来说明文章中“文”和“质”的关系的,即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孙过庭将这一道理借用到了书法艺术之中,用来解释说明书法艺术中的“文”和“质”的关系,即书法艺术中书体形式与书写内容的协调统一问题。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只有做到“文”和“质”的协调统一,才能做到书法的艺术美。这句话的意思是:《论语》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就是“文”和“质”的统一谐调关系。“文”要随“质”的变化而变化。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句。这是一个反问句。“何必”就是不必。“雕宫”,宫殿般华美的住所。“穴处”,原始人居住的洞穴。“玉辂”,镶有玉石的宝车。“椎轮”,没有辐条的圆木轮子的车子。这又是通过具体事情,用以说明普遍道理,再将这个道理返回到书法上。具体的事情是房子和车子,说明的道理是时间不会倒流,历史不能倒退。回到书法上是“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目的是否定评者们书法品评中的“今不逮古”。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何必要做放着华美的房子不住,去住原始人的洞穴;放着舒适的车子不坐,返回头去再乘坐最原始的没有辐条的车子那样的事情呢!

“质以代兴”是对书法艺术中“质”“妍”关系的最根本、最实质的解释,是孙过庭书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这一段从表象上看,是对以往书评者的看法予以解释,实际上是对以往书评者错误书法观点的批评和纠正。“今不逮古”是书史上书评家们的一个普遍而基本的观点,这个观点的事实支撑是“古质今妍”。“古质今妍”,当属于事实,但这一事实却不能说明“今不逮古”。“今不逮古”还是“今胜于古”这是问题的实质。

以往书评者们否认“质”“妍”的发展变化,认为“古质”好,“今妍”不好,认为“质”“妍”不该变化,变化了就是不对的,就是错的。他们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今古书法,其结果得出了“今不逮古”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这是从认识论上去说的,再看看他们的方法论。“古质”与“今妍”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仅仅只是相关,不具有优劣的可比性,不能进行优劣的比较。以往的书评者将“古质”与“今妍”进行直接比较,如此得出了“今不逮古”这样的结论。以往的书评者们认认真真地犯了一个幼稚可笑的错误,将不能比较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将彼事物的结果移往此事物之中。就是这样一个幼稚可笑的错误却长期在书坛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又动它不得。

孙过庭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哲学只有朴素唯物主义,还没有辩证法,那时的人们还没有直接运用哲学原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孙过庭却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由量变到质变”这一规律,而且能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书法艺术中,作为认识书法的理论工具,去解决书法艺术中深层次的问题,很了不起。孙过庭运用比喻的方法,通过此事物总结出普遍规律,再用这个普遍规律去认识彼事物。这一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这一方法等效于科学的方法,这些道理等效于哲学理论。孙过庭用这一方法解决了书法艺术中的诸多认识问题,使得书法中“质”与“妍”的辩证关系问题得到了圆满科学的解决。孙过庭运用等效哲学原理解决书法艺术理论问题,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当属一大创举,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