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龟必须晒太阳吗:潘天寿画作鉴定特征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33:04
        潘天寿有一枚印章曰“强其骨”,这是他的艺术追求,本身也是他用以扭转画坛柔弱画风的名言。这种思想在画面上则通过点、线、色彩和章法结构来体现。
  潘天寿的用笔极有骨力,黄宾虹生前也称“阿寿的画,力能扛鼎”。很少有人能像潘天寿那样,用极其凝练的书法单线勾勒出山岩巨石而不显得单薄,这种被称为“潘公石”的勾勒便赖于这种笔力。作伪者往往在这些单线勾勒时,纯中锋用笔,却不料潘先生不但善用中锋,尤善以侧锋取胜。而伪作“一条线出去看起来很挺”,其实没有内涵,力度和韧性不足。潘天寿的用笔,无论是创作还是应酬之作,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有哪一幅作品是信笔滑去,草率从事的。几乎可以说,每一笔都入木三分,内含千钧之力。潘天寿作画极少用弧线,连画花草也以刚直的线条表现清新挺拔的精神状态。他一再强调书法中的“屋漏痕”、“折钗股”等可以用于绘画,他的用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法。
  潘天寿对墨点很有研究,他曾将石涛用点的复杂变化,具体分辨归纳为许多不同特点的种类。有风雪晴雨点、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枯燥没味点、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以及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等等。仅“点上积点”,他就分为三种:醒目点、糊涂点、错杂纷乱点。由此可见,每个点都有每个点的作用。因而其面上的墨点自然各有其职,并且皆为其所特有。潘天寿常以这种大大小小、浓浓淡淡、以圆浑厚重为主要特色的“点”来协调整幅画面,分组分片,疏密呼应,既不繁杂,又非匀洒,但特别具有韵律感。作伪者尽管也知此理,但乏于修养,望尘莫及。
  潘天寿又以“不雕”为座右铭,观其画,画面清清爽爽,一笔是一笔,一点是一点,不拖沓,不啰唆,明豁有力。许多伪作,正是在这些方面不及而被识破。目前香港、广州、杭州出现的伪造得比较像的赝品,作伪者也许是美院毕业生,他们往往特别注意造型,使之接近原作,但线的力度和点的节奏,与潘作的距离依然有天壤之别。伪作画面上常常出现不该有的点和线条,显得琐碎繁杂。要知道潘先生不但功力深厚,而且对于每一笔都是经过思考的。他说过:“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说到“用色”,潘天寿主张“用色以古雅为上。不可浮艳、混浊、火气、俗气、死气”。潘画色彩对比强烈、明豁、以原色、正色为多,一般一幅画只用两三种颜色,相当清爽、明确。也有用到五六种的,同样清新、古雅。许多画册在印刷时没能把握好,常常把潘天寿的画印得偏红,所以不少伪作也有色彩偏好的倾向。如果画作上的色彩显得有“火气”或者肮脏者,也可断定其为伪作。
  潘天寿的构图能力是最被人推崇。20世纪画家像潘天寿那样笔墨功夫到家的,可以举出好几位大师,但构图从理论到实践可以与潘天寿相提并论的却十分难找。他极重“疏、密、虚、实”四字,不但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而且特别注意画面之四连四角,使之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所以能得意趣于画外。潘公凯曾有专著分析他父亲绘画的许多结构类型,如方形体块、变实为虚、倾侧动势、倚斜撑持、重心偏移、平面分割、骨架组合、气脉开合、四面包围等等。潘天寿本人的理论著作对这方面论述也很多,如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等。他以孙武论兵来论画的奇正之变,以入眼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来解释中国画的透视习惯,以“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来喻舍取之理,以中国老秤的秤锤来喻平衡关系,以不等连三角形、四方形、圆形等几何形体的比较,来谈情味之不同,又以下围棋喻黑白关系和四连四角之理等等。他几乎每一幅画都经得起推敲,很难找出毛病。所以那些不讲章法、气脉不畅或拘谨小格局的作品也可大胆怀疑是伪作。有的伪作常常取几幅图的局部拼凑而成,自然气脉不顺,或头重脚轻,或不留空白,又有空白留得没有道理的。当然,其早年之作与中年以后之作是有所区别的,伪作也以模仿早年作品为多,因为中年和晚年之作几乎是无法作伪的。而现今拍卖行的失眼,实在是潘天寿流传在外作品少,人们真迹见得少之故。
  通过印章来鉴定现代书画的真伪,如今已变得靠不住了。作伪者往往能运用现代科技制作得惟妙惟肖。潘先生总是用沉着的印色,未见其用过火气十足的蹩脚印泥。他画画用的笔墨纸砚颜料都是上等的,至少中年以后是如此。文革时期有造反派要他画画,目的是要把他当作靶子进行批判。人家给他一张纸,而他却要对方换一张好的宣张来。他用墨,也一定是新磨的墨,不用宿墨,更不用墨汁。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来鉴别潘天寿的作品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