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强迫剪头发视频:沟通三议—人际沟通中的道法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47:53

陈海春:沟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海春作客“名家讲坛”,讲授“沟通三议:人际沟通中的道法术”让众多市民受益匪浅。

  人际沟通是大智慧

  陈教授认为,人际沟通是大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人的命运。“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从政有三原则——我满意别人也不委屈,别人满意而我也不委屈,倒霉的时候谁拉我,就是我最重要的人。这三条原则就是人际沟通中的智慧结晶。鲍威尔能够从一介牙买加移民后裔奋斗到美国国务卿这样一个位置,这三条原则功不可没。”说到这里,陈教授还特别推荐了鲍威尔的传记,并指出:“传记是对人生命的鉴赏。我希望大家都能从中体味到人际沟通中的大智慧,让自己也成为社会舞台中心的主角。”

  有效沟通的四原则

  如何有效沟通?陈教授提出四条原则:一是待人以恒,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自己稳健的风格;二是待人以诚,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一个诚信的自我;三是待人以和,体现一个宽容的自我;四是待人以乐,展示一个热情的自我。“一个有才情、讲诚信、处事和气、热情开朗的人,自然能够在人际沟通中更有优势。”在讲到待人时,陈教授突然笑着用武汉话说:“吃点亏,才能在一堆。讲诚信不用担心吃亏,因为诚信的人即便吃了小亏近亏,也不会吃大亏远亏。让诚信者吃亏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坚持以诚待人,自然能够收获更多的回报。”

我在人际沟通中的道法术
 0前言

沟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有各种形式,其中语言沟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沟通的原始定义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沟通的意义已超出了这个层次,沟通也是人的情感需要,也是(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比如现在很多人的压力非常大,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工作中的等等,有心理专家就指出,缓解压力的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人沟通,与朋友或者亲人讲述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这样一方面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另外还可以获得他人的指导或者帮助。

我们都已经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是现在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做到“会说话”。所谓“会说话”就是除了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外还可以让倾听者心里舒服,乐意接受,愿意与你继续沟通,这就需要技巧了,甚至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因为沟通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涉及到沟通的双方或者多方,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以便更好的表达自己和接受别人。对于有效沟通,我的个人理解就是首先要能够清晰、流畅、有逻辑的讲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例如,我现在的课题是在外面公司做的,里面有个技术开发人员业务做的很不错,但是每当我们做工作汇报或者技术讨论的时候,他总是结结巴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人家听的有点不耐烦;其次是注意表达的方式(包括言语和肢体);再者就是要进行良好的互动,揣摩对方的心思,换位思考,学会聆听。

我个人在有效沟通方面做的也不好,虽然基本的表达能够做到,但还不太“会说话”。上次听了陈海春老师的课之后,真是有醍醐灌顶之感。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人际沟通方面的书籍,但是那些都太理论化,感觉收效不大,而陈老师所讲的既生动形象又有实际的操作性,而且好多思想是我们在课本根本学不到的。现在感觉到选了陈老师的课,真是明智!

下面我就根据陈老师所讲的,结合自己在人际沟通中的一些经历,谈谈我的感想和以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1尊重,沟通中的黄金法则

克林顿的外祖父说过,要尊重不被别人尊重的人,因为毕竟我们并无多大不同。                                                 

沟通的时候我们一般是平等的,即使有上下级之分尊重也是一条基本的原则。“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先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不太容易做到这一点,我以前做的就很不好。

大三学年的暑假,我有幸到天津一家国外石油公司实习,跟我住同一个房间的是来自北京石油大学的一个博士。刚开始的时候我想人家是博士,肯定不简单,所以我对他总是毕恭毕敬的,有什么事情都请教他。后来发现他好多东西都不懂(我当时是这么认为的),而且言谈举止不像个博士的样子,慢慢地我心里就产生了一种“鄙夷”之情来:“还是博士呢,这么简单问题的都不懂,说话做事也不注意自己的身份!”。所以平时在跟他交往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不屑的语气,甚至带一点训斥的口气。虽然我努力不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但是“人的眼睛是诚实的”,人家很容易看出来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时有一位跟我关系很好的同学对我说:你是不是对人家有什么意见?对待人家的态度怎么能这样呢,再说人家也是博士,并且工作过几年,难道他知道的还没有你多吗?我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有点过分了,我对待他的态度好不好连我同学都看出来了,这位博士肯定早就心里有底了,但是平时他跟我说话还是那么友好和随和,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感到好惭愧啊,我一个小毛孩子凭什么看不起人家?虽然我那么不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但人家依然这么容忍我、尊重我,就凭这一点我就需要好好向人家学习。

2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怎样怎样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如果不那样做我们就会生气,指责别人不够理解自己或不够重视自己。但是我们为别人考虑过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过没有?

现在大学生上课迟到是个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我们正在认真听老师精彩的演讲,这时候有人哐当一声把门打开,哗哗啦啦地走到座位上,把现场安静的气氛给打破了。这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感想?有的同学可能会想:真烦人,来这么晚还不轻轻进来!但是当我们自己迟到的时候呢,考虑过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没?如果考虑到了,我想我们就会尽量避免迟到,或者迫不得已迟到了也会轻手轻脚的走到座位上的。

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也是使友谊之树常青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句话说:让你的朋友低估你的优点。我想也是这个道理。我自己就很容易犯这个错误,有时候和朋友天南海北的聊天,聊开了以后就会夸夸其谈自己过去坐过什么项目,取得过哪些成绩,去过哪些风景区等等,总表现得好像自己见识多、能力强一样。每当我“表现”完的时候,我就会很明显的就会感受到朋友的表情和说话都会变得不自然,也没有了更多的回应,有时候只是轻微的笑笑。我知道这时候已经使他感觉不舒服了。要知道,嫉妒是每个人的本性,如果别人在我们面前这么无所顾忌的表现,好像他们处处都比我们强,我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如果让朋友觉得总不如自己,那么我们的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充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要想不伤害别人的感情,要想让别人乐意接受我们,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3团队合作中的尊重与理解

谈人际沟通,就不得不提到团队合作和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现代社会不管在公司企业上班还是在其他单位做事,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个人想单干,单独去完成某项任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之一句话,团队合作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团队精神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的技巧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

我个人原来团队精神不够强,所以经过几次团队合作的活动下来我的感受非常深刻,犯了不少错误,也受到了不少的教训。上大学以后我参加过两次 “创业设计大赛”,分别担任的是副队长和队长职务。第一次大赛的准备过程中,由于我刚上大一,干劲十足,所以虽然我担任的是副队长,但好多事情都是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完成的,其他队员基本上没做什么事情,最后我们还获得了二等奖。所以后来我的自信心就迅速“膨胀”起来,认为一个团队那么多人好多都没用,我一个人差不多就能搞定!另外,跟我一起做事情的那个同学脾气很好,性格也很温和,而我是性子急,容易激动,所以我有时对他发脾气或者说一些生气的话他也没什么反应,但是这却使我更加不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了。第二次创业大赛的时候我担任的是队长,那时候我在大二,队员大部分都是大一年级新生,此时我又表现出了我的“专断”作风。其实我做事情还是很投入的,在准备的过程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实地调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但是我只顾自己做事情却没重视队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我只是把任务给他们分派下去让他们只管去执行,而没有按照队员个人的特点和特长去安排任务,结果当然是不怎么样的,其中我最失败的一个决定是让一个根本没有上台讲演经历的队员去做了项目的答辩人,而我之前并没有真正去了解那个队员做过这方面的事情或者谁的讲演口才比较好。结果她讲得毫无逻辑、乱七八糟,最后评委不得不无奈地说“同学,你可以结束了”。

如果说这次是我作为领导者决策失误的话,那么我大三学期组队参加的全国机械设计大赛的经历可以说是我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与队员沟通协调能力不怎么样的“最完美”体现。

当时我有一个关于电热开水器改进设计的idea,于是想借助这次大赛的机会组一个团队来实现我的这个想法。我找了三个伙伴,一个是跟我同专业的关系不错的甲同学,两外两个是电气学院的乙和丙,甲同学成绩很好,基础理论很扎实,而乙同学口才很好,可以负责同外界的沟通,丙同学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已经单独接过公司项目,我就负责统筹整个项目的进展。我当时认为这个队伍结构非常好,我们肯定能够快速、很好的完成这个项目。但是随后的事情却发展的并不太顺利。

我和甲同学负责机械结构的设计,乙和丙负责电气部分的设计。在我和甲同学讨论结构设计的时候我认为已经把我的想法很清楚的描述出来了,但是他总是理解不了,搞不清在空间结构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而且考虑问题总停留在理论方面,实际应用中的好多问题他都考虑不到(我当是就是这么认为的),于是我就感到有点失望,感觉对他的期望值过高了,所以之后我就很少在找他讨论问题,只是把需要让他做的事情丢给他就完了。而且我跟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都变得不太好,当然他也感觉到了,所以做事情也没什么激情。

于是我就把希望和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另外两位同学身上。开始的时候进展也很好,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最终方案。但是我总放心不下,担心他们不够重视这个项目,所以经常询问他们的工作进度,甚至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给他们提出要求。在比赛日期快到的时候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完成,于是我更加着急了,几乎每天都打电话找他俩,但是他们总说正在做,只是那几天有很多考试所以很忙,对此我感到有点不满。

有一次我们商量好晚上到实验室共同处理一些问题,不巧那天晚上突然下了大雨而我没带雨伞,于是我就冒着大雨跑到了实验室,结果等了半天他们也没到,打电话过去一问才知道他们在开什么会,这时我一下子愤怒了:“你们他妈的。。。。”。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有点过分,就给他们道了歉,他们也没太放在心上,从大局出发坚持完成了那个项目。不管比赛结果怎么样,大伙的心情是不怎么愉快的。

后来我冷静下来后才认识到自己错了:对他们追的太紧,并且我说话粗鲁让人无法接受。

总结:

1,尊重,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包括尊重对方的观点、选择和劳动成果等等;我应该学会包容对方的失误,而不应该责备求全;尊重别人体现在自己的言谈举止。

一个人的说话风格是不太容易改变,说实话我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说话风格了,直到今天我还是容易直来直去,咄咄逼人,有点让人接受不了。但我相信某些方面还是可以改变的,或者采取某些方法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比如说话前先“稳三秒”,这样起码能够平和一下自己的情绪,不至于说出太不理智的话来。

2,相互理解。理解就是要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别人那样做势必有别人的道理,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的所说所做,那么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误会。“换位思考”是做到相互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则或者说方法。比如那时候乙和丙同学因为开会而没有去实验室,如果我从他们俩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会议多重要?是关于哪方面的?能不能请假?那么我就不会发那么的火了。另外要信任自己的队员,给队员留足够的空间,放心让他们大胆去干。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如果事毕亲躬,不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允许,而且会使自己的成员感觉不爽,他们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没有足够的自由和权利去做事情,那么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我在这方面急需改进。比如这次我总是不放心他们,把他们追得太紧,时刻都在担心他们是不是在做这个项目、进度如何了等等,所以我经常打电话给他们,这样也影响了他们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