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化妆学校:雄关漫道:“山海关”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10:34
雄关漫道:“山海关”图集







[attachment=109511]



      









   











         











     









      





  



  

山海关四野临时指挥部








    

地理位置: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是秦皇岛的市辖区面积 192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

历史沿革: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武举吴三桂等镇守过山海关。

建筑规格: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文化内涵:

山海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走下“天下第一关”城楼,可到长城博物馆参观,那里将向您展示万里长城的古与今以及令人惊叹的实物展品。

在古城内,品尝地方风味小吃,会使你的游兴大增,并领略到山海关的土人风情。
  
山海关人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了。
  
山海关景区内名胜古迹荟萃、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胜地,区内有开发和观赏价值的名胜古迹达90多处。2000年,山海关景区被评为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2001年,国务院下文将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旅游景区以长城为主线,形成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长寿山”、“燕塞湖” 六大风景区,全部对中外游客开放,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区。其中:山海关长城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万里长城的东起点老龙头,长城与大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岳,气势磅礴,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角山长城蜿蜒,烽台险峻、风景如画,这里“榆关八景”中的 “山寺雨晴,瑞莲捧日”及奇妙的“栖贤佛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孟姜女庙,演绎着中國M间传说——姜女寻夫的动人故事。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岗岩石洞——悬阳洞,奇窟异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胜收。

“天下第一关”匾额:

相传,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亲自降旨,要在山海关城楼上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大匾。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一位兵部主事(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他接到圣旨后,立即派人爬上箭楼,量好尺寸,请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的巨匾。匾做好了,找谁来写呢?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终于想起一个人来。这人姓萧名显,两榜进士出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书法好,近年因年老辞官,归家山海关赋闲。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亲自到萧家拜访,说明来意。萧显沉吟了半晌,才点头答应。不过他提出,写这种字,不能急,不能催,兵部主事只好答应下来。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没有消息。兵部主事让手下人预备好了几样东西:几匹绫罗缎匹,几枝大型湖笔,派一名亲信给萧显送去。时间不长,送礼人回来了,禀报说: “萧老先生在偏院里练功,每天起早贪黑地在院里耍一根长扁担。”兵部主事不解,这耍扁担跟写字有何关系,不管他,已经等了这么多天了,那就再等等吧。
  
又过了二十多天,还是没动静。兵部主事又让乎下人准备了一些上好的徽墨、宣纸,派亲信带着东西又到了萧家,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老先生正在屋子里吟诗,背诵着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呀,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呀……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啊,罢如江海凝青光呀。……”“他见到礼物后怎么说?”“他说再过一月就可以写了。”
  
兵部主事对这话不太理解,但总算有了一个期限,那就等着吧,兵部主事万没想到,第二天他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说是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要来山海关视察挂匾事宜,预计三天内到达。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坏了,立马让人抬着那块木匾和一坛子墨汁赶往萧家。
  
到了萧家,寒暄之后,就把兵部传来的急信之事向萧显述说了一遍,萧显也是官场上下来的人,自不怠慢,立即行动起来。只见他,提着笔在匾前来回走着,一边走,一边端详,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大笑;忽然,他停下身子,凝神屏气,开始动笔了。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起笔如飞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稳,又准,笔随身行,不一会儿,“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写好了。你再看萧显,浑身是汗,满脸通红。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谢。萧显说:“本来想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古诗,陶冶情性,可惜呀,时间太急了。”兵部主事连忙说:“这已经很好了,已经很好了。”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面命人把大匾挂在箭楼上,一面在箭楼下的“悦心斋”酒楼宴请萧显。酒过三巡,宾主凭栏仰望,萧显这才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此时,把总禀报蓟辽总督已过石河,回府取笔登楼补写已来不及,怎么办?萧显急中生智,命书童马上研墨,随手抓过堂倌手中的一块擦桌布,手中一团,饱蘸墨汁,用尽平生之力,朝箭楼上的匾额甩去。只听“叭”的一声,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宇右下角,补上了那一“点”。众人齐声贺彩,同声赞道:“萧公神来之笔,神来之笔!”
  
萧显书写的这块匾,现收藏在山海关城楼内。城楼上悬挂的是后来的仿制品。

气候条件:

山海关位于中国东北部渤海湾内,东经119°24’至119°51’,北纬8°48’至40°07’,是隶属于秦皇岛市的一个城区,在市之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西近京津。自然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12.5万。境内有石河、潮河、沙河等主要河流。气候属东部季风暖湿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736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3厘米,最大冻结深度85厘米,空气平均相对湿度62%。

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揭秘:

■历时五年,总投资高达16.36亿元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在我国文物保护历史上是少见的!

■历时两年多,总投资2亿元的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是太快还是太慢?

■800多万块新订制的长城砖,从全国十几个古砖生产地运抵山海关,修复长城受损的肌体,这次修复会不会水土不服?

投入16.36亿元:山海关古城再现雄姿

历时五年,总投资高达16.36亿元人民币,对集世界遗产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一体的山海关古城进行保护开发,这足以引来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工程?

2008年7月22日上午10 时58分,在钟鼓楼雄浑悠长的钟声中,山海关长城保护开发工程宣布竣工。一座明清风格浓郁、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钟鼓楼向四周望去,4条大街笔直通畅,仿古商铺鳞次栉比,山海关古城的明清风格建筑使游人仿佛穿行在600年前的时空隧道之中,山海关的雄姿和往昔的繁华依稀可见。

俯瞰修复后的山海关古城:钟鼓楼、望洋楼、迎恩楼巍峨矗立;6000米长城雄姿再展;服远楼宏伟壮观;大悲阁、三清观、东西大街五座牌楼、兵部分司署、四野临时指挥部和田中玉公馆再现昔日风姿;长城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敞开大门……“一个具有完整性的山海关古城再现于世人面前,它的完整性、系统性,对文物保护工作有着示范意义。”我国著名长城专家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古城保护开发使山海关这座具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三顶桂冠”的古城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北京奥运会期间,整饬一新的山海关古城再现历史风貌,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来自法国的约翰先生说,在山海关看到了长城最雄伟的部分,希望在这里多参观几天。山海关令中外游客过目不忘。

谈到山海关古城的未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区委书记郑宝亮说,古城开城后,山海关区将从完善古城管理各项制度入手,深入挖掘古城文化的旅游资源,把古城建设成为辐射东北、华北的古玩集散中心、饮食文化集散中心、古军事设施器材集散中心、休闲会展中心,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长城文化、燕赵文化的重要窗口。

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也是一次关城文物古迹的全面发掘、普查和清理的过程。在第一关瓮城、东罗城服远门、总兵府等遗迹遗址的修复、清理和发掘过程中,一批诸如石碑、石像、铁炮、古井等文物古迹先后出土,使得古城山海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加丰富完整。“文物保护必须要注重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比如在拆迁过程中的一些旧民居的旧砖等古建构件,我们都要编号备用,在以后的文物修复中可以充分利用,使得文物更能体现原貌原样。”与此同时,山海关古城保护中还启动了“古城记忆工程”,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委员会,负责搜集整理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故事、军礼大典、地方民俗、风土人情、店铺字号、风味小吃、散文诗词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了一套以影像和文字资料为主的完整档案,从而使古城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如果说,长城、大海、雄关构成了山海关的“外形”之美的话,那么,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这座古城的“精神”所在,由于此次文物保护的整体性和立体式推进,使得修复后的山海关古城成为一座形神兼备的古城,一座负载着历史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古城。

6000米:山海关长城再次挺起脊梁

2006年4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赴山海关调研,决定将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纳入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投资两亿元,修复包括关城四面城墙及东罗城三面城墙在内的6000延长米古城墙,这是国家长城保护工程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这一任务落在了省文物部门的肩上。凭借曾参加设计修复布达拉宫、萨迦寺等文物工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山海关关城及东罗城城墙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这一段长城的修复十分复杂,而且时间紧、任务重,一接到任务,各个部门迅速动员,派最精锐的专业人员投入这次攻坚战。”张立方局长称,除了我省文物工作者主要组织实施该项工程外,还面向全国招标,国内6个省市10余支专业队伍参与了相关项目工程,可谓是一场全国文物部门的大会战。

“2008年6月底,我们完成了长城本体修复的任务,并分两批通过了省级专家的技术验收,北京奥运会前夕,向国内外宾客敞开了山海关古城的大门。”张立方微微地松了一口气。“如果说按钢筋水泥工程的施工进度来计算的话,两年的时间不算短,但是长城修复是文物修复工程,对于我们来说,用两年完成包括关城四面城墙及东罗城三面城墙在内的 6000延长米古城墙的修复,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责任、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挑战极限。”张立方提起参加山海关长城修复的两年,感慨地说,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几乎常年住在工地上,而他本人也是常常往返于山海关和省会之间。

省委、省政F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副省长孙士彬在山海关古城墙保护工程2008年动员会上指出,山海关古城保护工程有较强的示范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严格标准保质量,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工程。按照精品工程的高要求收集有关这段长城的资料,制订修复计划,筹备修复材料……纷繁复杂的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我们所用的修复材料完全是按传统方法订制的。加上地基加固、相关遗址的保护等各种施工及材料费用,每修复一延米长城费用约2.5万元,而这还是我们在物价上涨前招标定下的,基本上达到了最低成本。”张立方谈起长城修复的过程中,如何精打细算节约经费。

长城的维修过程中,如何对原残留墙体进行保留,并使新旧城墙在风貌上保持基本一致的呢?

“我们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坚持最大可能地保留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的文物工程保护理念。根据长城的不同残损情况和不同病害,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实施维修,尽可能多地保存残留下来的墙体或城墙遗迹,最大限度地保持山海关长城的原有风貌。比如,对夯土严重流失的墙体,采取补配夯土的做法,将残留夯土清理至相对牢固的位置,并使之形成阶梯状,便于加强与新夯土的连接;新夯土采用传统做法逐层夯筑,与旧夯土成为一体;对仅存外包砖墙的部位,首先对原有墙皮进行支扶保护,再按照原做法重新夯筑夯土;对原墙体仍残留,但外包砖风化、斑驳严重的墙体,采用剔补的方法进行加固。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手段,使修复后的山海关城墙,既恢复了原有的形制、工艺和气势,又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刘智敏对记者说。

“在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中,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遗迹、信息,尽量少干预,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的文物保护理念,目的就是保留山海关长城的重大价值。”张立方一再强调他们始终坚持的保护准则。“我们还坚持争取最广泛的认同。不仅要专家认同,也要让公众取得共识。因为长城不是普通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大多数人的认可,应当成为长城修复中追求的更高目标。目前来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专家和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当然还有一些局限仍待今后跨越。”

800多万块长城砖:为山海关长城“整容”

漫步山海关长城,可以看到修缮后的山海关城墙虽然面貌一新,但细看仍是斑驳陆离,有颜色深浅不一的长城砖,也有规格大小不一的长城砖,这些就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为山海关长城“整容”后留下的记录,有的砖上还留有文字标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次长城修复工程共用掉了专门订制的长城砖800多万块,在砌补风蚀脱落的城墙时不是成片替换的,而是一块一块单体修补上的,可见工作量之大。

长城修复使用的长城砖是不是按照传统方法烧制的呢?是不是也要延续明代修建长城的建筑程序呢?

“砖、土都是长城修复工程的主要材料,6000米长城修复需要8种不同规格的砖800多万块,粉质粘土30多万立方米。在短时间内备齐这么大量的材料砖确实有一定困难。”刘智敏处长告诉记者。

山海关长城是夯土墙外包砖的做法,土的性能直接影响夯土墙的坚固程度。据调查,过去常说山海关长城“常倒常修,常修常倒”,就是因为地基和土质存在问题。因此,在此次维修设计前,专业人员对长城用土进行了试验和测定,确定为粉质粘土。同时,城砖的烧制也同样要求高质量的土,且用量很大。以上用土都必须合法,有土地管理部门开具的用土证明。“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省内和周边生产传统城砖的厂家有限,产量有限。为保证工程如期实施并能顺利完成,我们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供应方。专业人员对投标单位的取土地点、生产地及其土质、土量、生产规模和质量进行实地考察,先期淘汰了不够条件的投标单位,保证了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的用土、用砖的质量。”几经周折,800多万块长城砖由山西、天津及我省定州、抚宁等地10多家古砖生产厂提供。

“长城被损坏的程度不同,就得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有的需要保存原有的一层外皮,其内部的结构要重新支撑和加入夯土;有的需要单补一块或多块长城砖;有的则保持原状……尽量展现长城的本体之美。不仅仅是把长城的外表修复好,还要让它表里如一、结实起来”。张立方局长的描述,让记者对修复工程的艰辛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虽然长城砖刚刚放上去后,有一些扎眼,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会渐渐与周围的颜色接近,与长城融为一体。严格按照传统生产工艺制成的长城砖,当然在土质、化学成分方面难以与明代的完全一致,但我们尽可能与之相接近。”

曾有人质疑一些长城砖上赫然镌刻有“贰零零伍年古城指挥部监制”的字样,张立方解释说,每一次对长城的修复都应当有标识,以便直观告诉后人,这也是文物修复的国际惯例。

据悉,此次长城修复工程中除了运用传统技术外,也采用了一些高科技的工具和监测方法。比如,首次应用了“激光雷达测绘系统”等先进技术,对山海关古城墙进行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测绘。刘智敏处长告诉记者,在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的文物保护原则的同时,他们也不拒绝现代技术和材料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运用,提倡传统材料、传统技术与新技术、新材料的有机结合。在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中,地基勘探、地基加固、各种材料的检测等也都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山海关6000米长城保护工程完工后,他们在墙体内安置了一些先进的监测设备,一是为了观测维修后的长城的变化,同时也为日后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提供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