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logo含义:精彩100 國寶總動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9:16:47
:::網站地圖
',1)">
:::



:::器物選件
▎瓷器|珍玩|玉器|銅器 ▎
瓷器
圖片品名尺寸
西漢 黑陶繭式壺高32 cm
所謂繭形壺是指腹部造形和蠶繭相似的陶器。繭形壺多半出土自墓葬和遺址中,但此件卻是清宮舊藏。器表兩面刻有乾隆皇帝御製詩,從詩末所署「已酉」紀年銘,而得知至少在西元1789年以前,這件繭形壺已經出土且進入清宮典藏。參考西漢景帝陽陵出土器的定年,也可推知它的產燒時間大約是西元前二世紀左右。
典藏精選
展覽資訊>故宮院藏漢代文物大展
展覽資訊>從古典到傳統-秦~漢
五代 越窯 青瓷洗高10.3 cm,口徑30.7 cm
這件作品的造形和裝燒技法,都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越窯秘色青瓷洗相似,所以無疑應該是越窯青瓷。器內存在由清室善後委員會專家以墨書標記的「汝窯撇口果洗一件」一行字,從這件作品曾被當作汝窯,而反映出近百年來大家對於汝窯和越窯瓷器觀點的改變。在晚唐詩人眼中,越窯青瓷釉色猶如一望無際的「千峰翠色」。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銜接與交融-六朝隋唐
北宋 汝窯 青瓷蓮花式溫碗全高10.4 cm,口徑16.2 cm,底徑8 cm,深7.6 cm
傳世唯一的青瓷蓮花式溫碗,雖然在同時期的其他窯口,甚或十二世紀末的韓國高麗青瓷中,皆可見到相似的器形,但比例適中,厚薄得宜的變化,仍然超越其他瓷窯,足以作為宋瓷典範。汝窯獨特的天青色釉,自北宋末以來即被看成是青瓷之魁,到了南宋,已稀珍罕見;至晚明,又演變成僅次於五代柴窯的宋朝第一名品。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虛擬博物館>203陳列室
主題網站>汝窯傳奇
展覽資訊>新典範的建立-宋~元
展覽資訊>大觀-北宋汝窯特展
文物3D賞析
多媒體下載>手機靜態桌布
多媒體下載>手機動態桌布
多媒體下載>靜態桌布
電子賀卡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全高18.8 cm,底徑31.0 X 13.2 cm
白瓷枕作嬰孩型態,嬰兒側臉俯臥榻上,背部即為頭枕之處,設計甚具巧思。同時,器身運用定窯高超的成形和裝飾技術,神形兼備,俏皮可愛中顯露富貴氣息。類似的嬰兒枕全世界所知僅有三件,本件的釉色之美及裝飾之精為其中之最,枕底並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御題一首,流傳有序,稱其為國之瑰寶可說實至名歸。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南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全高38.2 cm,口徑18.3 X 14.2 cm,底徑14.0 X 7.0 cm,足徑14.0 X 16.9 cm
造形端整碩大,堪稱傳世最大件南宋官窯器;器形模仿自青銅器,兩側貼飾管狀豎耳,故稱為貫耳壺。器表清析可見的深色紋片,反映出古代對於南宋官窯具有「金絲」、「鐵線」紋的鑑賞觀。南宋存在兩個官窯,一個為修內司窯,另一個是郊壇下窯。對照出土物,發現這件作品可能產燒自郊壇下窯址。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元 景德鎮窯 霽青單把杯、盤杯:高3.5 cm,口徑8.3 cm,底徑3 cm,重67 g
盤:高1.2 cm,口徑15.5 cm,重152 g
霽青釉為元代製瓷業的重要創新,釉色幽藍靜謐。杯盤表面金彩雖已脫落,但從隱約的筆膠痕仍可看出杯身內、外壁的幾何與梅花紋,與盤面的雙龍戲珠圖案。單把杯造型受到中、西亞文化的影響,體積較小則或許與當時酒類濃度較高有關。因為元代朝廷曾數次下令禁止民間使用金彩瓷器,可見這組杯盤在當時應為特殊場合使用的器皿。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
展覽資訊>新裝飾時代-明代前期的官營作坊
明 洪武 青花瓷纏枝牡丹紋大碗高15.9 cm,口徑41.3 cm,底徑23 cm
本器呈直口,深弧壁,矮圈足。青花釉色灰暗,釉白灰青。內壁口沿飾纏枝靈芝,中間繪纏枝蓮花,其下為回紋,碗心畫折枝牡丹花。外壁口沿飾波濤紋,中間繪纏枝牡丹,其下為內綴寶相花之蓮瓣,圈足飾回紋。洪武青花瓷器的器形與紋飾,因部分仍具有元朝風格,故可以看成是連接元、明青花轉變的重要作品。
明 永樂 青花瓷花卉紋扁壺高38.8 cm,口徑5.4 cm,背徑34.4 cm,帶座高45.5 cm,寬36.5 cm
本件扁壺是院藏永樂青花瓷器的名品,它的形體碩大渾厚、氣勢堂皇莊重,器形極為特殊,不僅在傳世品中不常得見,在考古遺址中更從未出土。扁壺胎體緻密,釉面瑩潤,器身以青料繪有纏枝花卉和海水波濤紋,青花艷麗濃重,繪畫線條流暢,佈局疏密有緻,除了展現明代永樂時期青花瓷器製作的高超工藝和時代特徵,也是當時中外交流的具體例證。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明 宣德 寶石紅釉瓷僧帽壺通蓋高19.2 cm,口徑長16.1 cm,口徑寬11.2 cm,足徑7.6 cm,深16.6 cm
本器壺口形似僧伽帽,故名。通體銅紅釉,似紅寶石光澤。邊緣露出白色「燈草邊」。器底與木座均刻乾隆御製詩,木座底部另刻「雍邸清玩」,顯示雍正與乾隆二帝對它的喜愛。紅釉為釉中含銅元素的發色,自元代創發,至明代宣德時期最為成熟,寶色鮮豔奪目,稱美於世。明中期以後,難以掌控色澤,直到清初才恢復。本器可稱為宣德紅釉器的絕美作品。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明 宣德 青花瓷卷草斜格網紋蓋罐通蓋高19.4 cm,罐高18.8 cm,口徑16.8 cm,足徑14.5 cm
本罐分為蓋與器身,蓋呈傘狀帶鈕,器身線條則先以微撇口,再往外敞放形成一帶有圈足、重心略低的鼓腹狀缽。全器皆以濃豔的青花描繪紋飾,底部書「大明宣德年製」款。宣德青花以濃青繪飾花卉龍鳳為最常見,此器鼓腹狀缽之外觀與斜網格紋之裝飾則皆與伊斯蘭地區的工藝美術品有所關連,是明初官窯深受伊斯蘭美術要素影響的重要例證之一。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明 十五世紀 鈞窯 丁香紫瓷尊高24 cm,口徑19.5 cm
鈞窯瓷器以變化多端的釉彩為特色,一如此品所施罩的釉色,釉彩濃厚且紫中泛藍、藍中帶紫。對照明朝仇英所畫〈蕉蔭結夏〉圖,亦可得知仿自青銅器造型的出戟尊,有當作花器使用的用途。近來,因鈞窯窯址出土一件裝飾與造型皆具十五世紀中葉特徵的作品,遂讓和它一起出土的鈞窯花器,更加被認為產燒於十五世紀中葉。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主題網站>鈞窯之美
明 成化 鬥彩瓷雞缸杯高3.7 cm,口徑8 cm,底徑3.4 cm
成化鬥彩雞缸杯在明代便以精美、罕見、價高昂著稱,直到近年還曾是拍賣場上創天價的作品。造型細薄精巧,兩面彩繪子母雞圖,每組紋樣中皆包含公雞、母雞與三隻小雞,充分傳達闔家歡樂的景象。除可視為是成化官窯承襲宣德官樣的表現外,因傳世雞缸杯多數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又形成本院足以傲視全球的典藏特色。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明 成化 鬥彩瓷「天」字夔龍紋蓋罐通高11.3 cm,口徑6.2 cm,底徑9.2 cm,寬12.8 cm,蓋高1.8 cm,寬7.6 cm
以「天」字作為標記的官窯瓷器,可能始創於成化官窯。「天」字含意,透過明正統、景泰年間避諱「天」字一事,而得以從中推知應指皇帝天子而言。器表裝飾的象鼻夔龍紋,與間隙、周遭圖案共同形成釉下青線與釉上黃、綠、紅三色釉彩互為爭艷的紋樣,正是當時流行的樣式之一。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明 正德 青花瓷阿拉伯文七孔花插通高19.4 cm,底12 cm
此件作品由球狀器身與鏤空圓形平座接合而成,頂部鑿有七孔。全器以青花繪飾,器身前後各飾菱形複線開光外接一圓,內寫阿拉伯文字句,一面為:「阿拉會把他的國土安全化」;另一面則是:「也會保護他的子孫」,兩面合讀為「阿拉會護佑其國土與後裔」。這種阿拉伯文瓷器多數為正德時期作品,一般相信與明武宗重奉伊斯蘭教相關。
展覽資訊>比上帝還精巧?
明 萬曆 五彩瓷百鹿尊高34.6 cm,口徑20 cm,底徑16.3 cm
明代萬曆時期的五彩瓷器頗負盛名,這件五彩百鹿尊,器高35公分,胎骨厚重,器型端整,釉彩用色繽紛絢麗,紋飾佈局滿佈全身,繪畫用筆直率樸拙,主題蘊涵吉祥寓意,是院藏五彩瓷器的代表作品。青花五彩瓷器在明代嘉靖、萬曆時期燒造極盛,因燒造工藝繁複,大型器皿尤其顯得珍貴,如本件之形制規模及裝飾紋樣者則更是稀罕難得,院藏亦僅此一件。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蓋碗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珐瑯四季花卉方壺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蓋碗方壺通蓋高9.3 cm,口徑6.5 X 6.5 cm,足徑7.1 X 7.1 cm
蓋碗通蓋高8.6 cm,高5 cm,口徑11.1 cm
源自西洋的畫琺瑯,因深受康熙皇帝喜愛,故鑽研發展成混融中西的宮廷新工藝;選用宜興胎來畫琺瑯,是康熙朝的特殊製品,鮮見於雍乾兩朝。方壺與蓋碗上裝飾的四季花卉,色澤艷麗、層次分明,傳達出工匠技術的嫻熟;壺與碗底以色料題寫「康熙御製」四字款識,亦表現出皇帝指揮產造的企圖心。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珐瑯四季花卉方壺:
展覽資訊>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特展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雍正 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 一對高7.7 cm,口徑15.8 cm,底徑6.5 cm;
高7.4 cm,底徑6.7 cm,口徑16.0 cm
依據造辦處檔案記載, 一面畫出裝飾紋樣,一面寫有詩句的瓷胎畫琺瑯,應正是雍正皇帝推廣的宮廷樣式。為了與宮外產造有所區隔,無論畫圖、寫字都須專人負責;從兩件作品紋樣具有左右對稱的特色中,亦得以理解規劃產造之際的精密考量。器表用以呼應畫意的「玉剪穿花過,霓賞帶月歸」兩句詩,取自明朝詩人申時行所作《應制》一詩。
清 乾隆 霽青描金瓷游魚轉心瓶高23.5 cm,深19.8 cm,口徑5.3 cm,足徑8.4 cm
以手轉動瓶頸,能讓瓶子因此旋轉起來,透過腹部開光,營造出金魚悠游、戲耍水中的效果。這種深具把玩與觀賞樂趣的轉心瓶創燒於乾隆朝,它的創意發想,無論來自中國傳統的走馬燈,或受到西方使用發條製造旋轉機巧的影響,因燒造過程須經零件燒成,再進行黏組的步驟。從完成後渾然如同一件單獨整器中,可感受成器的功力所在。
教育學習區>兒童園地
展覽資訊>2010上海世博會?華夏百寶篇
展覽資訊>盛世工藝─清康熙、雍正、乾隆

珍玩
圖片品名尺寸
明 永樂 剔紅漆花卉瓶高16.6 cm,口徑6.2 cm,底徑9.0 cm
雕漆是中國漆工藝的特色,永樂剔紅又是雕漆中的極品。本件作品不僅造型稀有,世界少見,其紋飾的佈局從容協調、工藝技術嚴謹,而且用刀藏鋒,再加上打磨的功夫,使文樣線條隱起圓滑,纖細精緻,充分表現漆器內斂的光澤與溫潤的質感,達到剔紅技法的最高境界,是明代永樂宮廷嚴格督製下的產物。
展覽資訊>和光剔采─故宮藏漆特展
明 嘉靖 剔彩漆九龍圓盤高3.3 cm,徑19.5 cm
剔彩是明代晚期雕漆的代表,層層堆疊的色漆,經由剔刻,在不同層次中顯現瑰麗的色彩,兼具浮雕與彩繪之美。刻意保留的刀鋒,形成清楚的線條,斜刀的側面一條條流轉的輪廓線,增加內縮外張的空間深度錯覺。龍鳳紋樣為明代晚期宮廷用器的代表,本作品用工俐落,漆色沈穩,構圖協調,保存狀況良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明 景泰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高6.3 cm,口徑12.4 cm
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可見景泰年間宮廷琺瑯器曾廣受肯定,但傳世可信者甚罕。本件扁圓形琺瑯小盒,底胎以銅質模鑄而成,取仰覆扣合的八瓣蓮花為造形。器身與蓋飾以掐絲琺瑯紋樣,器內與器底鍍金,有細線陰刻「大明景泰年製」單行楷書六字款。通體造型精雅,色彩穠麗沉厚,掐絲線條勻細流暢,是明代御前琺瑯傳世稀見珍品。
典藏精選
清 雍正 銅胎畫琺瑯牡丹紋蟠龍瓶高21.3 cm,足徑8.8 cm
畫琺瑯是清朝才發展的新藝術形式,但在康、雍、乾三朝皇帝積極贊助下,迅速燒製出獨樹一幟的精湛作品,在工藝史上極負盛名。
此件銅胎琺瑯瓶雅緻豐富的用色,即是雍正朝宮中琺瑯作煉製出九種新顏料、與舊有色料混合,調製出更多色彩的成果。代表清宮銅胎畫琺瑯藝術之最高成就。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
清 乾隆 金胎琺瑯多穆壺高51 cm,最寬23 cm,重:5430 g
多穆壺為西藏盛裝酥油茶的容器。本件乾隆時期琺瑯作品,金胎,掐絲纖細,用色渾厚;所嵌畫琺瑯圖景也用金屬細絲勾勒屋壁、山石,繪圖秀雅。清代琺瑯技法和紋樣變化,在乾隆中期達到製作顛峰。此類製作精良,結合掐絲、內填、畫琺瑯與金屬鑲嵌等各種工藝,鎔鑄中國、西藏與西洋藝術品味的琺瑯器,應用於重要儀式場合,存世稀少。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順治 西藏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順治九年達賴五世進徑32 cm,重3520 g
壇城,為西藏密宗修行法器,音譯為曼達,象徵供養盈滿宇宙之無上珍寶。壇面鑲嵌之松綠石代表須彌山、四大洲與鐵圍山構成之宇宙,壇城周壁則鏨刻有五妙供與八吉祥。全器細緻的金屬工藝與珊瑚、松綠石之質材與磨切,均屬上乘。由其皮盒之清代墨書可知,此器應為順治九年( 1653年),五世達賴喇嘛與順治皇帝會面時致贈之禮。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天下第一家-清代帝王文物展
清 右旋白螺 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帶赴台灣長18.9 cm,寬9.4 cm
白螺正式學名印度聖螺或印度聖貝。依現代貝類學分類,從殼頂觀察,螺文逆時針旋轉者稱為左旋螺,數量稀少,即清宮所稱之右旋白螺。銀質護版陰刻:「大清乾隆年製」以及藏文祈請文。乾隆五十二年 (1787),皇帝賜此白螺予福康安帶赴臺灣出兵林爽文之役,以佑護清軍往來台灣海峽順利。五十三年戰役結束繳回養心殿供奉。
故宮文物整合檢索系統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象牙雕人物玲瓏提食盒橫長30.4 cm,縱長21.6 cm,高45.4 cm
象牙雕刻提梁式盒,共四層橢圓形屜格。除底層外,上三層可活動取下。雕鏤紋飾精細繁複,除寺塔樓台、屋宇花樹,以及穿插其中的官紳、仕女、市擔人物等具有廣東牙雕特色的圖案,尚有雲蝠拱壽、母子瑞獅、童子獻桃、仙道人物等敷彩吉祥圖案。以其玲瓏透空的造型與輕巧細緻的質地,可能非用以承重,而是頌壽祝福或陳設供賞之器物。
典藏精選
展覽資訊>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展覽資訊>走向現代-清晚期
明晚期 三松款 雕竹窺簡圖筆筒口徑8.5 cm,底徑8.7 cm,高14.0 cm
截竹為圓柱狀筆筒,雕刻屏風仕女人物,有「三松」二字楷體陰刻款,為晚明嘉定竹人朱三松的作品。題材脫胎於明崇禎刻本《正北西廂記秘本》版畫,為紅娘窺看崔鶯鶯讀張生書簡的故事,構景布局頗多新意。此作以毛雕、線刻、與深淺浮雕等多重技法搭配組合,營造視覺層次的變化與靜穆深遠的意境,是嘉定竹雕臻於極致之作。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官民競技的時代-明晚期
展覽資訊>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清 乾隆二年 陳祖章 雕橄欖核舟 器底刻「後赤壁賦」長3.4 cm,寬1.4 cm,高1.6 cm,重3 g
以烏欖核雕刻而成的小舟,具有弧形篷頂與艙底。船艙兩側各有四扇可以開闔的花窗,船上載著八人,物相刻畫細膩,人物神態生動。船底刻有蘇東坡「後赤壁賦」全文,共三百餘字。由刻署日期與名款可知出自雍正、乾隆時期宮廷牙雕名匠陳祖章之手,為傳世果核微雕登峰造極之作。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展覽資訊>盛世工藝─清康熙、雍正、乾隆
宋 蘇軾 端石從星硯長15.9 cm,寬9 cm,高5.6 cm
端石的評價在北宋時逐漸提高,本件展品石質瑩潤,且有石眼,硯池正下方有一眼柱,象徵明月,硯背斜面高下錯落六十餘眼柱,彷彿眾星在下,石眼色青綠、有暈,石質精良,硯型作抄手式,是北宋硯式主流,作工高雅不俗。硯身側面刻蘇軾為好友王鞏所作的硯銘,雖未必為蘇軾書跡,卻透露出文人好硯,與友人共賞的情誼。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康熙、雍正、乾隆 皇帝御用松花石硯長14.6 cm,寬9 cm,厚2.4 cm
松花石是清代皇家特有的硯石,產於東北松花江一帶,清代皇帝認為松花石硯光潤細膩,宜於發墨,品級與端溪下巖石相等。康雍乾是松花石硯製作的盛期,展出的三方硯為三位皇帝的御用硯。康熙朝的甘瓜石函硯強調植物的自然造型與樸實生動的刻工。雍正朝的葫蘆硯結合吉祥題材與葫蘆圓潤優雅的造型,二者均為綠色的吉林石,乾隆朝的蟠螭硯以黃綠相疊的橋頭石為材,文樣古雅,雕工複雜,三者均為清代松花石硯中的極品。
清 康熙 松花石甘瓜石函硯: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雍正 松花石壺蘆硯: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乾隆 松花石蟠螭硯: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皇帝御用朝冠、朝珠及朝帶夏朝冠:高14 cm,徑28 cm
東珠朝珠:長74 cm,珠徑1.03 cm,佛頭徑2.0 cm
清代為滿洲人建立的帝國,自建國之初即排斥改滿衣冠效漢服的建議,因此作為皇帝重要象徵的朝服,大部份遵循滿洲習俗,再加入草原民族的因素。以玉草編織而成的笠狀朝冠、長垂及腰的朝珠和繫佩刀、火鎌石等的腰帶,都包含了多元文化的因素,展現其作為多民族統治者的政權特質。同時透過正黃旗的明黃色與滿洲東珠的使用,彰顯皇帝獨尊的地位。
清 高宗 夏朝冠: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皇帝朝冠頂: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皇帝夏朝冠金佛: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皇帝夏朝冠舍林: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東珠朝珠:
展覽資訊>玉燦珠光
清 雕紫檀多寶格方匣 附各式珍玩32件高19.5 cm,長26.5 cm,寬20.7 cm
多寶格是貯存各式珍玩的箱匣,同時容納中外古今書畫工藝,且常是清代皇帝親自品評選件組合成。皇帝承襲文人的生活品賞,且喜愛西洋與東洋貢物,深具巧思的多寶格無疑是清代宮廷文化品味的具體呈現。本件方匣以可推開的四扇形槅屜為主,外壁窗紙分別為清代襲仿宋四書家、元四畫家的作品;匣的底座抽出,又是另一巧玩羅列的空間。全器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多寶格中的精品。
展覽資訊>子子孫孫永寶用—清代皇室的文物典藏
清 紅木鑲寶石如意長54.5 cm,高14.1 cm,首寬15.0 cm,重1676.8 g
長柄如意,紅木為底,雕為三曲弓型,造型屬清代中晚期頗為風行的三鑲式如意。紋飾具有富貴壽考,瓜瓞綿綿,子孫萬代,鴻福齊天之祥瑞寓意。製作繁複工細,結合硬木、玉石雕刻,珠寶鑲嵌與金工多重工藝技術,是象徵吉祥喜慶、納福增壽,陳設用的宮廷瑞器。清代常以如意祝壽、慶賀、頌吉祥,使精巧華麗及眾多吉祥意涵於一器的如意,成為一項特殊的工藝類別。
清 乾隆 鴛錦雲章 循連環田黃石印九方初讀:長4.7 cm,寬4.7 cm,高8.3 cm
二讀:長5.2 cm,寬5.2 cm,高7 cm
三讀:長4.3 cm,寬4.3 cm,高6.3 cm
四讀:長4.8 cm,寬4.8 cm,高5.5 cm
五讀:長4.4 cm,寬4.4 cm,高5.5 cm
六讀:長5.8 cm,寬5.8 cm,高5.5 cm
七讀:長4.3 cm,寬4.3 cm,高7.7 cm
八讀:長4.4 cm,寬4.55 cm,高6.9 cm
九讀:長4.6 cm,寬4.6 cm,高5.5 cm
「鴛錦雲章」為乾隆皇帝囑治的一套田黃石玩賞印。印石石色澄黃微透,蘿蔔絲紋隱隱而現。獸形印鈕造型生動富神彩。印文分別以九種不同的漢字古篆精刻御製迴文詩「循連環、環循連、連環循」。「循連環」三字反覆出現,卻又各不相同,不但展現了漢字的文字趣味,也突顯出乾隆皇帝的文人雅興及其對古典漢文化的傾慕。
展覽資訊>印象深刻─院藏璽印展
清 康熙─乾隆 1622-1795 各式畫琺瑯鼻烟壺六件清 雍正 玻璃胎畫琺瑯竹節式鼻烟壺:高6.5 cm
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人物鼻烟壺:高7 cm
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牡丹鼻煙壺:高5 cm
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歲寒三友鼻煙壺:高5.1 cm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梅花鼻煙壺:高7.6 cm
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花卉鼻煙壺:高5.45 cm
在清代,吸食鼻烟的風尚使鼻烟壺成為上流人士隨身攜帶的玩物,其品相精疏便成品味表徵。其中尤以康、雍、乾三朝宮廷作坊所製做的畫琺瑯鼻煙壺最為精緻罕有。此類器物是以習自西洋的畫琺瑯工藝,於小巧的器表上精繪炫麗繽紛的中國祥瑞圖案;展品中有五件宮廷玻璃製品,一件銅胎嵌日本蒔繪漆片,不但體現了當時皇家的審美趣味,同時也見證了中外工藝美術的交融。
清 雍正 玻璃胎畫琺瑯竹節式鼻烟壺:
典藏精選
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牡丹鼻煙壺: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歲寒三友鼻煙壺: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梅花鼻煙壺: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北魏 太和元年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全高40.3 cm
北魏太武帝廢佛的浩刼之後,歷經文成帝(453-465)大力復興佛教,至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北魏佛教造像風格趨於成熟,形成一種特有的風格,本作作品即為太和風格的典型樣式。同時主尊、背光和台座保存完整,作工精緻,圖像內容豐富,不論供養人的描繪、背光背面浮雕的故事,生動反映北魏的佛教信仰內容,而且又刻有造像銘文的明確紀年,實為世界罕見的珍品。
典藏精選
展覽資訊>慈悲與智慧-宗教雕塑藝術

玉器
圖片品名尺寸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晚期 玉勾雲形佩高14.2 cm,寬19.1 cm,最厚0.55 cm
古人在打磨石料製作工具的經驗中,認識了散發春陽般光澤,又堅韌不朽的美玉,認為它蘊含豐富的「能量」,也就是「精氣」,可用來雕琢祭神的禮器。遼河之西、燕山之北的廣漠草原上,常翱翔著成群鷹鵰;因此紅山文化居民信奉這類以厚實彎喙為特徵的猛禽為神的使者「玄鳥」。勾雲形佩就是用美玉雕琢抽象的,似乎是隱藏在雲端裡的神玄之鳥。是巫師佩帶以通神的禮器。
展覽資訊>導覽大廳
新石器時代 山東龍山文化晚期 玉人面紋圭長24.6 cm,寬7 cm,厚1.2 cm
這件人面紋圭呈現黃灰色細膩質感,曾以拉曼光譜鑑定為閃玉(nephrite)。從形制與紋飾分析,應該是龍山時期黃河中下游的玉禮器。刃端向上時,中段器表淺浮雕一面具象、一面抽象的面紋。前者是頭戴「介」字形冠,圓眼、咧嘴、獠牙、戴圓耳環的面紋,左右耳各垂一側面人頭。後者則以大漩渦眼配「介」字形冠,左右還平展既似雙翼、又似牛角的突起。兩面均加雕乾隆御製詩與璽文。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導覽大廳
展覽資訊>文明曙光_新石器時代
展覽資訊>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琮
新石器時代 龍山-齊家系 玉璧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琮新石器時代 龍山-齊家系 玉璧:
外徑38.7-39.4 cm,孔徑6.4-6.6 cm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琮:高47.2 cm,上端寬7.7-7.8 cm,下端寬6.8 cm,孔徑4.2-4.3 cm
遠溯新石器時代,近至現代,「璧」貫穿了整個玉器發展史;「琮」則是在文明曙光中與璧組配,一同傳達遠古人們「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本件展品為院藏最大之玉璧,也是已知資料中數一數二者。所展之玉琮,其高度在同類器中排名第三,尤其可貴的是四個射口上都以極輕淺、斷續的細陰線,刻出神秘的符號,可以引領我們瞭解,當時人們祭祀通神的形式與崇拜「神鳥」的信仰內涵。
新石器時代 龍山-齊家系 玉璧: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導覽大廳
展覽資訊>2010上海世博會?華夏百寶篇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玉琮: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文明曙光_新石器時代
展覽資訊>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
商晚期 龍冠鳳紋玉飾長11.3 cm,寬5 cm,厚0.3 cm
鳳首上方頂附一隻S形拱背卷尾的神龍,是商代典型的構圖特徵。鳳鳥足爪下端有短榫,受沁呈褐色,說明本件玉器曾長期插接在其他器物之上,可能是插在木桿上作為「玉梢」之用。 《詩經.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代王族是東夷族群的一支,流傳著玄鳥的神話,本件玉梢的功能是在祭典中用以招降、依附神祖之靈。
典藏精選
展覽資訊>2010上海世博會?華夏百寶篇
展覽資訊>物華天寶-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
展覽資訊>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東漢 玉辟邪長13.2 cm,寬3.5 cm,高9.6 cm
玉辟邪昂首挺立、氣宇非凡,是漢代帶翼神獸的代表作。四足猛獸同時還長有翅膀的形象,最初可能來自於西亞地區,「如虎添翼」代表了不可限量的神性與能力。流傳至清代時,乾隆皇帝相當喜愛,特地為其製作底座,並賦詩篆刻在胸口和座底之下。玉質本為青白色,在好古的風氣下,前人將頭、頸、胸等處染色成褐紅色,更顯得古意盎然。
典藏精選
故宮文物整合檢索系統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主題網站>國寶總動員
展覽資訊>從古典到傳統-秦~漢
故宮e學園>中國玉器課程
西漢晚期至東漢 金片包玉豬 一對長10.9 cm,高2.8 cm,厚2.85 cm
本對玉豬是高等級的喪葬用玉,作為墓主人手握之用。青綠玉質,頭尾受沁白化,表面有附著物,身軀包覆金箔,金箔下的玉色依然瑩潔。 漢人相信玉器有增強精氣的功能,以玉材作為葬具,是希望逝者肉體不朽、靈魂長存;由於豬的繁衍相當快速,會給家族帶來財富與興旺,因此玉豬握在手上,期待逝者能夠保佑後代,多子多孫、累世恆昌。
宋 真宗 禪地玉冊縱長29.5~29.8 cm,橫長2.0 cm
自新石器時代晚期即發展了築壇祭祀自然神祇的祭儀,代代因之,即所謂「郊祀」典禮。當天下承平時舉行特別盛大的祭典,就是「封禪」。在高山上築壇舉行祭天典禮稱為「封」,在高山旁小山上除場舉行祭地典禮稱為「禪」;受祭者除了天地等自然神之外,還請來帝王的父祖之靈「配享」。歷代僅有七位皇帝舉行過「封禪」大典,這件宋真宗行禪禮所用的玉冊刻有祝禱文;還附有52片各式玉嵌片。
展覽資訊>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
宋、遼 玉鏤空龍紋盤高2.2 cm,徑26.5 cm
此玉盤的龍紋雄強矯健,與「北宋真宗禪地玉冊」所附玉匱上之嵌片的龍紋近似,而風格更像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金花銀奩上者,故推斷玉盤應屬十一世紀上半、遼或北宋的作品。當時北方皇族用玉極盡精緻與奢華,用玉傳統似乎產生南消北長的微妙變化。然而,如此技藝成熟而又風格華美的玉器,不論南北,都是極為珍稀、罕見,估量在當時應屬皇室所有的頂級器用。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
展覽資訊>比上帝還精巧?
南宋~明 玉荷葉洗長15.2 cm,寬5.9 cm,高9 cm
器形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葉梗在底部彎繞一圈後順勢上揚至杯側,此安排除增加造形變化外,還具有圈足與柄把的實際功能,為兼顧視覺與使用的完美設計,傳達自宋至明精巧細緻風格之極致。搭配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的紫檀木座,更添秀美清雅,堪為當代設計工作者學習的典範。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清 翠玉白菜長18.7 cm,厚5.07 cm,寬9.1 cm
本作品是以半綠、半白的翠玉為材,運用巧雕手法,琢碾成一株葉綠梗白、葉上還停著兩隻昆蟲的白菜。其原本為陳設在永和宮內之「寶石盆景」的一部分。清末光緒皇帝的瑾妃曾住過此處,故有推測,翠玉白菜可能是其嫁妝。青葉白梗的白菜寓意清白;象徵人品純潔,葉尖昆蟲寓意多產;祝福子孫綿延。自然色澤、人為形制、象徵意念,三者和諧而圓滿,遂成眾人最深刻且共有的美感經驗。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玉燦珠光
展覽資訊>比上帝還精巧?
清 乾隆 碧玉「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璽清 乾隆 碧玉「古稀天子之寶」:
長13 cm,寬13 cm,高10.5 cm
清 乾隆 「八徵耄念之寶」璽:
長13 cm,寬13 cm,高10.4 cm
乾隆皇帝七十歲時,引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製「古稀天子之寶」,八十歲時,援「天錫禹洪範九疇」中「念用庶徵」的典故作「八徵耄念之寶」,用以表達自己雖年紀老邁,卻仍以庶徵為念;肩萬民在懷。故此二寶,可謂清高宗「以德保寶,以寶示德」的具體呈現,所以儘管非傳國之璽,但其中飽蘊著帝王的理想性,故其受重視的程度應與二十五寶國璽不相上下。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天下第一家-清代帝王文物展
展覽資訊>盛世工藝-清康熙、雍正、乾隆

蒙兀兒帝國 白玉嵌紅、綠寶石盤
蒙兀兒帝國 十七世紀中期 玉瓜瓣杯
蒙兀兒帝國 白玉嵌紅、綠寶石盤蒙兀兒帝國 十七世紀中期 玉瓜瓣杯:
長16.6 cm,寬12.8 cm,高4.7 cm
蒙兀兒帝國 白玉嵌紅、綠寶石盤:徑20.7 cm,高2 cm
蒙兀兒帝國(1526-1858年)是中亞地區混合了蒙古與突厥二族系的民族南下到北印度建立的政權。十七世紀國勢強盛,各項藝術創作都非常蓬勃,以融合多元傳統的玉雕更是聲譽斐然。這件青綠玉杯以瓠瓜為器形,以莨苕葉紋裝飾柄端與器緣,以蓮花為器底,分別源自中國、歐洲、印度的傳統。白玉盤上以純金及紅寶石、祖母綠等鑲嵌出大、小間隔,輪替出現、左右對稱的花束紋,更是典型印度風格。
蒙兀兒帝國 十七世紀中期 玉瓜瓣杯: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
展覽資訊>比上帝還精巧?
蒙兀兒帝國 白玉嵌紅、綠寶石盤: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銅器
圖片品名尺寸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尊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簋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尊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亞醜方簋:高18.5 cm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尊:高39.1 cm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高43.3 cm
三件青銅器都是以獸面為主紋,以雲雷紋為地,具八道高棱脊的方形器,均有「亞醜」銘。方形器在商代晚期數量稀少,大多發現於高級貴族墓葬中。「亞醜」為氏族徽記,可能是文獻中的薄姑氏,是商王在東方的主要盟國,今山東青州一帶為其活動範圍。這三件傳世器,質地精美,紋飾雄強;方尊與方觚原藏於熱河避暑山莊,方簋藏於北京景山的壽皇殿。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簋: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展覽資訊>商周青銅禮器特展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尊: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主題網站>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語音導覽
商晚期 銅倗祖丁鼎高85.5 cm,重94.65 kg
倗祖丁鼎是商末周初盛行的大型蹄足鼎,應是在商周之際特殊禮儀活動中的盛食祭器。頸部飾帶狀獸面紋一道,柱足獸面紋作高浮雕獠牙猙獰狀,亦是此期獸面紋樣的典範。銘文三字,是族徽與親屬稱謂的組合,乃早期彝銘的通例。鼎重94.65公斤,是本院最重的器物,原置於清宮養心殿門廳。鼎彝重器、邦國至寶,倗祖丁鼎確可當之而無憾!
典藏精選
主題網站>古典文明
商晚期 銅乳丁紋羊首罍高37.3 cm,口徑 31.3 cm
罍為大型盛酒器。此器體態宏偉,紋飾豐富多姿,四個高浮雕的羊首、間隔以扁平的立鳥,腹部的乳釘雷紋、繁麗突點與鉤狀棱脊,一起營造出視覺的強烈張力。全器造型與諸多裝飾特徵,雖具有商文化中心區的青銅器特徵,卻又透露著商代中原作風與南方裝飾手法的完美結合。器身身厚底薄,亦為某些南方銅器的區域特性。
典藏精選
故宮文物整合檢索系統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吉金耀彩-中國歷代銅器展
西周早期 銅鳳紋方座簋通高27.2 cm,腹深11.6 cm,口徑22.6 cm,方座高10.4 cm,寬18.5 cm
簋與鼎,是青銅禮器中重要的盛食器組合,鼎用以盛肉,簋則盛黍稷稻粱。方座簋盛行於西周初早期(約西元前1050-950年左右),型制多樣,紋飾富麗,可作為西周禮制重食文化之代表。此簋以大量的牛頭裝飾鋬把與方座之四隅,是西周初早期武王、成王時在周王畿附近(今寶雞市一帶)流行的銅禮器造型,宏富壯美,頗能透顯周初的開國氣象。
典藏精選
西周早中期之際 銅服方尊口(外)徑19.7 cm,高22.6 cm,底徑11.2 X 10.8 cm,腹圍50.3 cm,腹深17.5 cm
服方尊原藏於清宮內府,製作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時期。和傳統方尊的形制相比,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器腹兩側有向上延伸彎轉的象鼻形雙耳,是相當罕見的設計。鑄銘三行十四字:「服肇夙夕明享,作文考日辛寶尊彝。」大意是說本器主人「服」為了紀念先父「日辛」而鑄製此件宗廟禮器,用以早晚向先祖獻祭酒食。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西周晚期 銅人足獸鋬匜高24.5 cm,口徑17.1 X 34.2 cm,重5.2 kg
「匜」與「盤」是古代行盥禮的必備禮器:受洗者雙手置於「盤」上,侍者以「匜」裝水,從上方澆於受洗者雙手。「匜」的器身大多寬廣有如水瓢,一側有流,以便倒水,另一側有把手,方便持拿。本器把手如龍,而最特殊的是器底的四足,為雙手交握的小人,似為異族僕役者,在青銅器中較為罕見。以人形作器足的風氣,大約盛行於西周晚期,延續至西漢。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主題網站>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語音導覽
西周晚期 銅毛公鼎高53.8 cm,口徑47 cm
器形簡樸端正的毛公鼎,以其器腹內壁的銘文而為國之重寶。銘文全長五百字,為迄今所知最長的青銅器銘文。銘文內容見證了西周「宣王中興」的歷史,其以古雅精奧的文風表達了宣王對毛公的諄諄告誡、殷切期待,任重道遠之情,今日讀來仍令人為之動容。
典藏精選
故宮文物整合檢索系統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典藏資源>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
主題網站>西周金文
展覽資訊>鐘鼎彝銘─漢字源流展
展覽資訊>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展覽資訊>展覽資訊>導覽大廳
展覽資訊>多媒體下載>文物視覺短片
西周晚期 銅宗周鐘高65.6 cm
宗周鐘為清宮舊藏,見於《西清古鑑》之中,是西周晚期厲王自作用器,端凝穩重,王氣自顯,是青銅器中稀有的周王自作器。器身鑄有十七行共一百二十三字的銘文,記載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等二十六國俱皆臣服,功業非凡,於是鑄鐘銘記,祈求福澤子孫,江山永存。本鐘在鼓部正中和側邊可以敲出兩個不同頻率的音響,故可稱為雙音鐘,製作精巧,實屬重器。
典藏精選
主題網站>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展覽資訊>鐘鼎彝銘─漢字源流展
故宮e學園>青銅器數位課程>銘文說歷史
西周晚期 銅散氏盤口徑54.6 cm,高20.6 cm,腹深9.8 cm,底徑41.4 cm
散氏盤於清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散氏盤是貢入宮中的壽禮,從此成為內府重器。盤內共鑄銘三五0字,記述西周時夨國向散氏轉讓田地的過程。起因是夨國侵犯了散邑,所以用田地來賠償散,銘文詳細記述踏勘田界的路綫。此銘是《周禮?秋官?司寇》中「書于宗彝」的「治地之約」之實例,是考察西周土地契約制度的珍貴材料。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主題網站>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展覽資訊>古典文明-銅器時代
戰國早期 銅曾姬壺一對通高78.3 cm
曾姬壺一對,為帶蓋垂腹圓角方壺形式,體積巨大,氣勢雄渾。傳為民國二十一年安徽壽縣出土器。兩器器口內壁鑄有相同銘文,內容記述楚王來自曾國的夫人,過世後歸葬於漾陵,希望後世子孫保存使用這件器物。此銘內容奇特,長年來為學者競相研究考釋的對象。其富於韻律的詞句,宛如一首悠遠的古詩,在兩周金文中又尤為特別。
展覽資訊>吉金耀采-中國歷代銅器展
新 銅嘉量通高25.6 cm,口徑34 cm
王莽新朝以「復古改制」著名,嘉量便是在新朝始建國元年(9 C.E.),根據《周禮》所製作的標準量器。全器的五個量體上各以一篇銘文說明其尺寸、量值及容積計算方法,可知量體間的關係,也因此可據以考定音律、以及西漢時圓周率的精度已細密至3.1566。新莽時期頒佈天下郡國的嘉量,僅此一完整器存世,乃當之無愧的國寶。
典藏精選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展覽資訊>吉金耀采-中國歷代銅器展
唐 銅瑞獸葡萄紋鏡附清乾隆《寧壽續鑑》鏡匣直徑17.6 cm
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瑞獸葡萄鏡正是重要代表。此種鏡紋於初唐初現端倪,而極盛於開元、天寶的盛唐時期。本鏡裝飾姿態各異的獅子與葡萄藤蔓間嬉遊的昆蟲及禽鳥,流暢華麗而連綿對稱,是西亞動植物紋與中國鏡式相融合的成果,可謂「凝結了歐亞文明之鏡」。清高宗特別製作精美書冊形式之鏡匣收藏,匣內寫實畫出鏡紋,又是新一波西風的影響。
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

國立故宮博物院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