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搭档搜狐16:我们怎样看电影:影片的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简述 电影人工作室 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4:16

我们怎样看电影:影片的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简述

加入收藏

2007-3-19 21:40:00

 

  任何涉及观影活动的理论都必须以感知与认知的一般理论为基础。这就是探讨心理活动的构成理论(Consturctivist Theory):它是自Helmholtz已降,1960年代以来,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的主流。根据构成主义的解释,感知与思考是一种主动的、目的取向的过程。Karl Popper称之为心灵的“探照灯”(search light)。感觉的刺激本身并不能决定知觉,因为刺激是模糊而不完整的。生物体乃是根据非意识的推论而构成知觉的判断。

 

  推论的形成是构成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有些情况下,推论主要是“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up)进行的,结论的确立根据的是感觉的输入,色彩的感知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有些过程,如熟面孔的辨识,则是“由上而下”(from the top down)进行的。感觉资料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预期、背景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其它认知作用所决定。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处理之所以是推论的,在于感知的“结论”是以资料、内在理路或先验知识形成的“前提”为基础所归纳出来的

 

  在构成理论中,感知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简单说来,典型的感知活动是根据提示,来认定三度空间的世界。感知成为一种主动的假设-检验的过程。生物体会从环境中获取资料,而感知则具有先发的能力,多多少少会去捕捉预期中的事物。贡布里希说:Groping comes before grasping,or seeking beforeseeing。生物体先侦查环境中的资料,再由感知的假设检验之。假设不是被确认,就是被推翻,再代之以新的假设。由下而上的感知过程,比如观看移动的物体,是以快速、无意识的方式运作的,但仍然类似于其它的推论过程。由上而下的过程则明显依据前提、预期和假设为之。当我们在人群中寻找朋友,找到的可能性因为环境的熟悉程度和过去的经验而增加。认知过程则经由对情境与过去经验的可能性评估,协助感知假设的修正。典型的认知活动,如事物的分类和记忆,皆依赖于推论的过程。

 


  无论我们称之为感知与认知的所有活动,都有一群经过组织的知识在其中主导着我们做出假设,我们可以将之称之为“图式”或“图模”(schemata)。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视觉认知的图模,对一个完整文句的概念则可作为理解谈话内容的图模。图模的种类包括:原型式的(Prototype,如鸟的形象)样板式的(template,如文档系统)步骤式的(procedural pattern,一种熟练的行为,例如学习如何骑自行车)

 

  构成理论的动态本质,使其具有高度吸引力,实际的感知者会凭籍其认为最有可能的感知来假设。感知经验就像所有的推论一样,都会有风险,必须经得起新环境和新图模的挑战。感知假设在一段时间后,会被确认或推翻;如有需要,生物体也会改变假设或图模。这种感知-认知活动的循环,解释了知觉基本上具有不断进行的、修正的性质。该理论也解释了何以感知通常是熟练得、学习的活动;因为个人的知觉能力会随着图模的扩大、情境的改变及新资料的加入而逐渐变得细致而富于弹性。

 

  视觉可作为构成心理学理论的经典示例。若就纯粹的感觉经验而言,视觉是印象的炫目震动。眼睛以快速而短暂的运动(即saccades),做每秒数次的定像,它会转动以配合头部与身体的运动,并且会不由自主地颤动;而我们所接受的视觉信息却都是片面的。但是,我们不会感觉视觉对象的闪动或模糊,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稳定的世界、流畅的运动和固定形态的光影。视觉系统的组构是以不自主的、立即的方式进行推演,因此,可以说,观看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在三度空间构成的一列物体会“立即”进入眼帘,想要不见也难。这种自动的建构也会受到图模的影响,图模根据相继而来的视觉资料来检验假设。JulianHochberg认为,由于只有眼球能见细节,图模便主导眼球的快速移动朝向最丰富的所在望去,看的动作因而是以有目的的方式发掘环境。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时时对照着主控的“认知地图”,连续的观看则组成了我们的视觉世界。认知地图让我们忽略眼睛的生理性颤动,只将最重要的部分带入视觉;图模则对接下来所见事物形成假设。因此,眼见并非被动的接受刺激,而是一种构成的活动,涉及迅速的计算、既存概念的作用,以及多重目标、预期与假设的运作。我们也可以根据听觉进行另一个可兹比较的解释。

 

  至今尚未有人提出一套解释美学活动的构成理论,然而其轮廓已经浮现。艺术作品必然是不完全的,需要观者主动的参与,将之整合、赋予血肉。艺术作品多多少少发挥了由下而上过程的主动性;它确实会制造幻觉。但艺术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过程,观众有所期待,并将图模形成的假设带入艺术作品中,这些期待与假设来自日常生活经验、对其它艺术作品的认识等等。艺术作品也为观众设下界限,感知的重要特征与艺术作品的整体形式相互引发、互为限制。艺术作品鼓励图模的运用,纵使感知活动最终必须将之扬弃。

 

  那么,美学的感知和认知活动,与非美学的有何差异?在我们的文化中,美学活动运用的技巧并非以实用为目的。我们在接触艺术时,焦点不在于感知的实用结果,而会将注意力转移至美学过程本身。在日常心灵生活中视为无意识的部分,却被有意识地对待。图模常被形塑、延展、超越;假设-确认的工作也因之延缓。美学活动如同所有心理活动一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艺术会强化、修正甚至攻击正常的感知和短期认知方式。

 

  因此,构成理论认为观影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过程,操控着以下种种因素:

 

  一、感知能力。电影媒体依赖视觉活动的两项生理缺陷。首先,视网膜无法顺应光线快速的明暗变化。在临界“融合”(fusion)频率下,每秒超过50次的闪光便会产生稳定的印象。其次,当眼睛面对一连串画面一个个地出现,会出现表面运动(apparent movement)的现象。(1)此效果的出现,乃因眼睛会将间歇的输入当作是运动,只要跳动不至过大。闪光的融合与表面运动代表了自主与强制性的由下而上的过程;虽然我们知道电影只是定格画面的频闪呈现,但视觉却一定能建构出连续的光影和运动。电影是一种幻觉的媒体,依赖我们做出“错误”的推论。再者,影院的情境也有助于控制我们对刺激的误测。黑暗掩盖了令人分心的景物,让我们专心于影片。当观众适应低亮度后,闪光融合与表面运动的效果就更加有力了。

 

  其它由下而上的过程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活动,比如观看银幕上的色彩。至于要透过景深的提示来建构叙述空间,则必须同时启动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过程。

 

  二、先前的知识与经验我们观看电影所凭借的图模,来自日常生活和其它的艺术作品。基于这些图模,我们形成假定、建立期待、确认或推翻假设。有辨识物品、了解对白乃至理解整个故事,都需要运用过去的知识。

 

  三、影片本身的内容和结构。在叙事电影中,影片提供了资料结构——包括叙事系统和风格系统,并鼓励观众进行建构故事的工作。影片呈现各种提示、形态与缺隙,让观众动用图模,测试假设。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常将各种因素抽离开来讨论,其实三者是相互作用的。试想观影时时间的角色:观众在观看叙事电影时,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将事件以时间顺序排列。先前对叙事的了解和日常生活经验,使我们期待事件会以某种固定的顺序出现,影片中的提示也会让我们假设各事件是接续出现的。如果叙事不以时间先后呈现事件,我们就得动用一己之力,依据图模重新安排;但这类电影得冒着让观众看不懂的风险。再者,电影的观影条件更增添了一笔限制:正常情况下,看电影不能如翻书一样回头再看。过河卒子般的步伐更加强了观众记忆力和推论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导演若不以顺序说故事,观众不是得重新建构故事顺序,就是弄不清正在上演什么。这也许是大部分电影避免时间跳跃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我们也看到,近几十年来,有着复杂时间形态的影片能提供观众新的图模,或吸引观众一看再看。电影形态式的历史发展因而可以改变观众过往的经验。

 

  因而,不同于所有被动的观众理论,我们认为观影是一种复杂甚至具技巧性的活动。看电影似乎如同骑自行车一般,不费吹灰之力,但两者都必须经过练习。这或许是观众与读者最重要的关联。我们习惯上认为阅读印刷品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即使语言早已学成,阅读也是一项极度复杂的工作,需要挑选线索、消化大块文章、决定如何抽阅文本、预先设想、理解丰富的语意。理解一幅画的工程似乎同样浩大。贡布里希表示,观者必须认识媒介的局限和惯例,了解绘画的目的、具备增补的能力,并且能够以人生经验与画作相参照。以电影如此富含视觉、听觉和语言内涵的媒介而言,若无需经由主动而且复杂的建构,的确会令人惊讶。

 

===注===
(1) 严格说来,这一过程包含phi-phenomenon(看见纯粹的、分解的动作)和beta-phenomenon(看见移动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