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光头理发视频教程: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27:34
  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摘要
  
  由生命体的认知机能在生命体的后天生命活动中产生出的影响和指导生命体主观行为的一切存在,统称为文化。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是通过人的认识行为获得的。对于获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行为是人的思维。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知识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技术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主观愿望。然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却有着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一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民众总是根据自我生活经历所产生的感悟来不断地创新观念或重新选择观念,使观念文化的发展在民众中总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盲目性。二是致力于建立人类和谐的社会生活的思想家们,一直都在寻求建立起良好和完善的观念文化体系的途径,而他们又总是各辟溪径。文化的发展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科学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发展创新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却不适合于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如何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创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合于观念文化的健康创新发展呢?这正是急需要哲学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知识文化技术文化观念文化
  
  文化,是当今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全部财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和积累的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今后仍然是人类进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全部内容。从范畴的层面上研究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及其基本发生规律,或许能够开辟人类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一,文化
  
  文化,属于生命体的行为学范畴。生命体的全部生命现象,统称为行为。从行为学范畴上讲,生命体的全部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与文化行为。受生命体中遗传物质控制所产生的生命体行为,称为本能行为;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受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称为文化行为。也就是说,在范畴上,文化与本能相对应。
  
  生命体的文化行为,是以生命体的认知机能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认知机能,生命体才能够产生出一定的文化行为。由生命体的认知机能在生命体的后天生命活动中产生出的影响和指导生命体主观行为的一切存在,统称为文化。
  
  从文化范畴上讲,文化的产生,是以生命体的文化行为为根据的,是文化行为的必然结果。生命体的文化行为,又是以相应的文化为依据和文化现象为根本特征的。文化行为的全部内容,都称为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就是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学习文化、应用文化、传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行为现象。
  
  文化,只产生于生命体后天的生命活动,不能够通过遗传产生于先天。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生命体的认知机能水平相关。认知机能水平越高,学习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就越强,文化现象就越是发达,文化积累也越是丰富。在已知地球生命层的众多生命种类中,或许只有一部分生命种类具有认识机能,这一部分生命种类的生命体就能够创造文化和应用文化,而另一部分种类生命体的生命行为或许就不会产生文化现象。
  
  产生了文化现象的生命体种类,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对文化就具有了后天的依赖性。离开了文化,其后天正常的生命活动将会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不能够产生文化现象的生命体种类,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对文化没有依赖性。这正是界定文化现象的客观标准。
  
  一只柞蚕卵,不需要任何后天的引导,就能够“独立自主”地适时孵化成小虫,“独立自主”地觅食成长,“独立自主”地结茧、羽化成美丽的蛾,“独立自主”地寻找伴侣做爱、产卵等等。柞蚕的一切生命行为,都完全是由其生命体中的遗传物质操纵的,完全不需要除了遗传物质以外的其他的事物来指导其行为。
  
  一只刚出生的小鸟,就需要成年鸟的照顾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在成年以后掌握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许多人工喂养的鸟兽,由于没有获得在野外生活的文化技能,就不能够在野外进行正常的生活。
  
  柞蚕的全部生活技能,是通过遗传物质在先天获得的,无论怎样都不会丢失。鸟兽的生活技能,有许多是在后天接受成年鸟兽的传授和自己创造的,离开了成年鸟兽的后天传授和自己的后天创造就无法获得。
  
  文化的产生,增加了生命体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生命利益的可能性,增强了生命体追求生命利益的针对性,从而非常有效地提高了生命体在生命活动中的行为效率,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生命体的生命活动内容。文化的发达程度,取决于生命体认识机能的发达程度和文化群体的有效文化积累程度。人类,被认为在地球的生命层中具有最发达的认识机能和最丰厚的文化积累,从而具有最辉煌灿烂的文化。
  
  二,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文化,是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每一个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追求生活的幸福美满。文化,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手段。人类只有不停息地创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正确地认识人类文化的基本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知识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其文化功能和文化形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和记忆及认知和记忆的具体成果。技术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技术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如果利用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的主观行为方式的经验积累和创新。观念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观念文化,产生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如何进行社会生活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对人们的主观行为的原则指导,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愿望。
  
  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要做什么人和干什么事及需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文化,其文化内容都必然同时包含了三种范畴中的文化,缺一不可。
  
  三,知识文化
  
  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客观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所形成的产物,就是知识文化,简称知识。人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行为,是以人的求知欲望为生命动力的。知识,是人的认知功能系统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现象的反映。或者说,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现象的描述。知识文化的发展,是以人在主观上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实在的真实和全面的反映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为基础的。人首先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感觉,才能够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在机能上的局限性,人的感觉器官只能对部分客观事物的部分客观实在产生感觉反应,而对其他许多客观事物的许多客观实在都不能够产生感觉反映,所以,对于客观事物的许多客观实在的认识,就只能通过认识机能逐渐深入。相对于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知识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就有全面和偏面之分,检验知识正确和全面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目标的。检验知识的最终手段,也只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有效感觉。
  
  四,技术文化
  
  人以积极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为目的,对如何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所形成的产物,就是技术文化,简称技术。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主观行为效率为目标的。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最为典型的技术文化。
  
  从形态特征上,技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人体器官的主观动作的协调、准确和娴熟性为本质特征的技术:如杂技艺人的走钢丝技艺、厨师的烹饪技艺、书画家的书画技艺、工匠的制作技艺等等。这类技术可称为技艺型技术。要想获得高水平的技艺型技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较长时间的观摩学习和反复练习的过程,这就是一些高水平的技艺型技术通常很容易失传的原因。另一种是以对知识的运用或组合运用为本质特征的技术:如农民利用风力分离谷和糠、船夫用船运输货物、家庭主妇用木材作燃料等等。这类技术可称为知识型技术。知识型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一定的知识,或把几种知识进行组合,巧妙地利用客观事物的自然力量,来有效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对于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的人,知识型技术通常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观摩学习就能够获得。这就是知识型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后很容易广泛传播和不断积累的原因。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掌握的技术,通常都是既有技艺型技术的成份,又有知识型技术的成份。在许多实用技术领域中,对于技术效能的提高,知识型技术的贡献通常要远大于技艺型技术的贡献。实用技术的每一次实质性进步,通常都是由于知识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相对于技艺的训练,人们对于知识型技术的创新,在客观上具有无穷大的潜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知识型技术对于实用技术的进步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对于一项实用技术,其中的知识型技术的进步水平,代表了该项技术的总体进步水平。
  
  丰富的知识文化虽然有利于知识型技术的创新。但是,人们学习知识与创新技术分别产生于不同的认识机能。有的人善于获得知识--学习成绩很好,却不善于创新技术--实践能力很差。有的人不善于获得知识,却很善于创新技术。有的人既善于获得知识又善于创新技术。有的人既不善于获得知识又不善于创新技术。
  
  技术的创新,是以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为根本目标的。所以,对于一项技术在性能上的检验和价值上的评价,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在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方面所表现出的功效的大小。功效大就称为“先进”,功效小就称为“落后”,有功能就称为“正确”,没有功能或是有相反的功能就称为“错误”。
  
  五,观念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对自己应该产生何种主观愿望和主观行为的认识所形成的认识产物,就是观念文化,简称观念。人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现象”,就是人的“自我”感觉。人的一切主观行为,产生于人的主观愿望。人的一定的主观愿望,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观念。一定的客观事物,对于一定形态的“自我”,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形态和价值形态。所以,观念又常被人们俗称为“价值观念”。观念是人的灵魂,没有观念,人就不会产生明确的“自我”感觉,就不会产生主观愿望和主观行为,也就是没有“七情六欲”,生命的存在对于“自我”就会没有意义。
  
  人的观念形态,确定了人的“自我”形态。人对“自我”形态中利益取向的认识和确认的结果,就是观念。观念中包含了人对“自我”形态的确认和对“自我”与生活环境所形成的利益关系的确认。观念,是人的“自我”在争取利益时的主观标准。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能够使“自我”产生快乐感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能够使“自我”产生痛苦感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让“自我”感觉很美,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让“自我”感觉很丑等等。这完全取决于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观念形态。
  
  观念的形成有三条途径。一是接受他人的观念灌输:在社会生活中,他人通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持续灌输某种特定的观念,就会使人接受并拥有该观念。二是受他人观念形态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的活动中,人们通常都会受他人的观念形态(通过人的主观行为表现出来)的影响而接受他人的观念。三是自我对生活感受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都会对自己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感受进行自我认识,也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省”和“感悟”,使自己产生一定形态的观念。
  
  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生活实践的自我认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观念。观念形态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自我”,就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愿望,对于相同的客观事物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态度。比如,有的人认为做一些扶贫帮困的好事是“积阴德”,对自己有好处,总是积极从事。有的人则认为这是“白费钱”,是自己利益的损失,总是消极对待。观念形态的不同,是造成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品德高尚,有的人则表现为恶贯满盈的根本原因。
  
  观念形态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主观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在主观行为上必然会发生思想冲突。观念形态相同的人,也会由于共同拥有某种“低级”的观念形态而必然会发生利益争夺。思想冲突和利益争夺,是造成人们社会生活无休止的人为痛苦和灾难的恶源。要铲除这个恶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共同拥有具有“崇高”形态和相同体系的观念。
  
  人的观念形态和“自我”形态,都是人的“虚幻”的“精神现象”。对于不同形态的观念,没有具体的客观实在来作为判别其“是”“非”“曲”“直”的标准。这就是观念文化最显著的本质特点之一。
  
  六,人的认识行与文化的产生
  
  人的认识行为的驱动力,是人的主观愿望。人的认识行为,在形态上主要分为观察记忆、回忆、猜想和感悟。猜想和感悟就是思维(对于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是猜想,对于观念文化是感悟)。人的观察记忆、回忆的方式都是天生具备的,只有猜想和感悟的方式是在后天产生的。
  
  人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直接的观察和记忆,对经验和感受的事物进行简单机械地认识;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以对事物的简单机械认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再认识。由于人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由认识所产生的文化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文化具有肤浅、简单、偏面和机械的特点;第二个层次的文化具有深入、系统、全面和复杂的特点。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成果的产生,通常都是通过第二个层次的认识行为获得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的思维后获得的。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人类文化积累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了人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和积累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文化的积累处于原始阶段,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是非常原始的。在人类认识的历程中,人的思维方式是在发现和创造文化的实践中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文化积累的速度,文化的不断积累又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进步速度。
  
  在获得知识文化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愿望是要得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在对知识的猜想过程中,人的猜想方式的变化发展,是以高效率和正确地得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目标的。既然是猜想,就必然会发生错误。而人们的主观愿望是猜想正确。如何猜想才能够正确,或者说是如何猜想才能够少发生错误或不发生错误,这正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从没间断过的非常艰苦的猜想实践追求。在认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技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对客观实在的观察感觉能力,另一方面人们总结出了对猜想进行逻辑实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在数量上和正确性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由于是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标准,不同的人,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认识成果都很容易和很必然地趋向同一。
  
  在创造技术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技术创新通常都是以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为目标的。新技术是否能够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人们很自然和很必然地要经过实践中的比较来验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猜想和实证的反复过程。由于是以真实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为标准,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也是一种客观实在。所以,不同的人,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创新成果同样很容易和很必然地就会趋向同一。
  
  在创造观念文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快乐和避免自我痛苦为目标,自觉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观念。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冲突和利益争夺,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悲伤。只有极少数的圣人们,才能够以最广大民众获得欢乐幸福和避免灾难痛苦为目标,系统地创建崇高的观念体系。在创造观念文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是以“自我”的感觉为基础的,绝大多数人又都是以追求“自我”的最大利益为动机的。人的“自我”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每个人的“自我”形态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相同的客观事物的“自我”感觉都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在创造观念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创造成果通常总是非常难以达到同一。在观念的“是”“非”冲突中,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都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使观念的冲突与利益的争夺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痛苦和烦恼。与人对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猜想认识相比较,人对观念文化的创造只能通过感悟,其“正确”与“错误”无法得到实证。这也是观念文化与知识文化与技术文化的本质区别之一。从行为目的上认真考察比较人和一般动物的行为,或许当今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在总体水平上与许多动物并不存在质的差别,甚至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七,文化发展创新的方向和方式
  
  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客观、最现实和最紧要的主观需求。知识文化的不断更新,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的认知功能系统天生所具有的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行为需求。技术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按“自我”意志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主观欲望。观念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地调整“自我”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不断地认识社会和改良社会生活秩序的主观欲望。在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对生活感受的自发感悟所产生出的呈现盲目性的多元化观念,另一方面是“智者”们为了创造人类更好的社会生活而不断地开辟改良社会的新途径。
  
  知识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都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不断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技术文化的发展方向,依然是不断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主观愿望。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来保证日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在主观行为上又倾向于我行我素。对于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家们,则认为是需要建立起良好、完善和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
  
  在文化的发展创新的里程中,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互为促进。对于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发展,由于有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唯一性为其发展指引方向,在其发展创新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也同样受到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唯一性指引,这就使得人的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在客观上一直朝着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科学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人们普遍认为已能够适应和满足人们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实际需求。
  
  对于观念文化的发展,由于作为其发展基础的人的“自我”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的唯一性,在创新观念的实践中,人的相应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就没有一个唯一的目标作指引,这就使得人的创新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似乎完全受到人的“主观思维”的约束。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对于自我生活感受的自发而盲目的感悟,或是对新创观念的轻信和盲从;另一方面是一些以拯救世界为已任的圣人们又各自为阵地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创造出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新观念。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少数圣人,无论其用何种思维方式创造和感悟新观念,都无一例外地如同置身于茫茫黑暗在大海上,在瞑瞑中朝着各自心中的方向划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各走东西了。这就使得创造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总是呈现出多元性倾向,观念文化的发展创新在社会生活中也总是会不断地出现或是“百家争鸣”“百家争斗”、或者是“一家独霸”“百家不服”的现象。
  
  科学技术目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许多人试图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进行观念创新,但实际上一直没有取得成效。最典型的经验,就是电视上经常举办的“大专辩论会”:拥有相同的科学知识文化的双方,运用相同的科学思维方式,却能够在两种相互对立观念的冲突较量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无论双方怎样努力,也只能使这种冲突较量难分“是”“非”和“胜”“负”。这就是观念文化如何创新的最关键问题。
  
  千年刚过,人类历史又跨入了新的纪元。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然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却依旧持续着,依旧是造成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难以消除的根本恶源。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从来都需要一种完善的观念体系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来有效地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完美。那么,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有可能实现人们心目中的发展目标呢?原则上,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合理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确立人们合理统一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任观念文化在多元的方向上无序地发展,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创建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人们就必须首先要创造出适合于创建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使不同的人们创造新观念的成果逐渐趋向同一。如何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创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合适的呢?这正是急需要哲学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