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美容:历史上的今天(8月3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44:20

历史上8月3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492~2008

 

更新时间:2012-8-3 

 

哥伦布  

 

哥伦布美洲之旅的航线

(这是2006年5月11日在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商店里拍摄的哥伦布前两次美洲之旅后绘制的地图的复制品。)

149283,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从帕洛斯角出发西行,开始第一次远航。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1012,哥伦布的船队发现并登上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哈尼岛。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发现的新世界土地。 

英军进攻拉萨

1904年4月11日,英军到达江孜。8月3日,侵占西藏地方首府拉萨。英军在拉萨大肆劫掠,抢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典。英军上校荣赫鹏胁迫西藏地方官员于1904年 9月7日签订了《拉萨条约》。 

李宝嘉

190683,中国清末著名小说家、《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逝世。《官场现形记》鞭挞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和丑恶,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日军侵入武汉外围的大别山区

193883,南浔会战开始。日军攻陷九江后,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率30余万人溯江向武汉进犯,以第101师团、 9师团、第27师团,配合波田支队,携兵舰80余艘,飞机数十架,自湖口、九江南下,企图攻占德安、南昌,再西趋长沙,截断粤汉铁路,对武汉形成大包围。83,盘踞九江的日军第106师团向金官桥一带攻击,与薛岳部第70、第8、第4军发生激战。上旬,日军集结10万余人于合肥、舒城一带,图占六安、霍山,再取道豫南占据信阳,最终包围武汉。第五战区司令孙连仲统带10万兵力在商城一线役防作战,武汉会战大别山北麓战役由此开始。

 

“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

195883,美国制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在大块浮冰下穿过了北极,打开了北极通道。(有关“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的相关内容请参见1月21日的附录) 

杨朔

196883,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杨朔逝世,享年55岁。杨朔主要作品有:通讯特写集 《鸭绿江南北》和 《万古青春》,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北线》《红石山》《望南山》,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等。 

罗瑞卿

197883,罗瑞卿逝世,享年72岁。罗瑞卿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军事家,19065月生,四川南充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师政委、军政委,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政委,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原厂长石永阶到厂里领救济金证

(这是原厂长石永阶到厂里领救济金证,由于他的情况尚在调查中,市保险公司暂不发给救济金证,他只好抽着闷烟,看着工人们领取救济金证。)

198683,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

199483 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一行6人,应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的邀请,首次赴台落实汪辜会谈协议成果。历时4天的会谈中,双方回顾了“汪辜会谈”四项协议的执行情况,规划落实协议规定的各项商谈议题与合作项目,还就两会会务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200383,中国女子排球队在意大利以3:0战胜俄罗斯队,夺得第十一届世界女子排球大奖赛冠军。这是自199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创立以来,中国队首次在这项赛事中夺冠。

200883 第十五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首脑会议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闭幕,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涉及反恐、消除贫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多项内容的《科伦坡宣言》。

200883 为期6天的第十七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开幕,这是世界艾滋病大会首次在拉美国家举行。(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 

哥伦布的首航帆船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从小最爱读《马可·波罗行纪》,从那里得知,中国、印度这些东方国家十分富有,简直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于是便幻想着能够远游,去那诱人的东方世界。

长大后,哥伦布一直想去东方。本来,人们都是通过欧洲大陆来到东方。由于那时欧洲大陆受土耳其和阿拉伯人控制,不易通过。哥伦布请教了意大利地理学家托斯堪内,得知沿着大西洋一直往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东方。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年)终于实现了航海计划,率领由3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太阳还未升起的清晨,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起航了。 

他的船队以载重量约100吨的“圣玛丽亚”号为首(船上共有39名职员和水手),另有载重量在50吨左右的平塔号(26名船员)和“尼尼亚”号(22名船员)。船队配有懂得阿拉伯语的翻译、秘书(负责正式记录所发现的地方和人物)和稽核官,每条船上都有经验丰富的航运专家作船长,而船员都是由一些优秀的、有能力的海员所组成,这对胜利远洋航行是十分重要的。 

哥伦布在“圣玛丽亚”号船上指挥整个船队,他先是向西南方向航行,9月初转舵向西,驶入茫茫无际的大西洋。在举目汪洋,航行了一两个月还不见一片陆地的情况下,有不少船员都发出了怨声和咒骂,可是哥伦布坚持向西航行,他坚信地球是圆形的,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盛产黄金、香料和其他贵重物品的中国、日本和印度。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于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终于发现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即今天的华特林岛),然后又发现了古巴、海地等岛屿。

在发现第一个岛屿——华特林岛之后,哥伦布在一个漫坡上举行了首次登陆仪式。他乘着小艇上岸,另外两条船上的船长也跟随着踏上陆地。岛上的居民看到这些衣着奇异的人,有的害怕地躲进丛林,有的好奇地在隐蔽的地方偷看,有的大着胆子向来客赠送礼物。哥伦布和大家流着欢喜的眼泪,跪在地上,抚摸着土地,感谢上帝。随后哥伦布站起身来,宣布给这个岛取名圣·萨尔瓦多——神圣的救世主。

哥伦布虽然踏上了新大陆——美洲,可是,他却认为这是亚洲。因为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在欧洲与亚洲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美洲——哥伦布压根儿连想都没想到过。

哥伦布在美洲游历了一番。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哥伦布把39个愿意留在新大陆的人,留在了那里,又把10名俘来的印第安人押上船。1493315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巴罗斯港。

回来以后,哥伦布成了英雄,受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隆重接待。哥伦布高兴地向人们报告:他到达了“印度群岛”,到达了“日本”。

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远航,驶抵小安的列斯群岛、牙买加岛、特立尼达岛以及中南美的加勒比海沿岸,并误认为已驶至印度属地。他于1506520日,哥伦布在贫病中默默死去,享年55岁。临死,哥伦布仍然认为,他远航所到的是亚洲。

尽管哥伦布并不承认他发现的是美洲,但是后人仍尊重他的功绩,把他誉为“发现美洲的人”。

由于哥伦布误以为他们所发现的地方是印度的属地,所以后来就把这一带称为西印度群岛,把这里的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富有理想的心智和大胆无畏的精神,使他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附录2:

英军侵占西藏地方首府拉萨 

英军进攻的目标——拉萨

英国抓住日俄战争一触即发的有利时机,于1903年11月6日批准英印武装使团通过春丕河谷前往江孜,英军侵藏的闸门由此打开。英军集结了2000余人,并装备了新式武器,由麦克唐纳准将统带,12月10日越过咱里拉,大举入侵,开始了英国继 1888年之后的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年4月11日,英军到达江孜。8月3日,侵占西藏地方首府拉萨。英军在拉萨大肆劫掠,抢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典。英军上校荣赫鹏胁迫西藏地方官员于1904年 9月7日签订了《拉萨条约》。(人民网)

附录3:

李宝嘉和他的《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1867~1906),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李翼清在山东历任知县、同知、知府等职。宝嘉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篆刻,多才多艺。光绪十八年(1892)李翼清辞官归籍,宝嘉一家也跟从由山东返回常州。乡居期间,曾从传教士学习英文;并考中秀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论〈游戏报〉之本意》),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上海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意清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作者在小说《活地狱》的“楔子”里有诗说:“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的。他希望学习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兴利的地方兴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补朝廷之失,下救社会之偏”,“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不赞成激进的改革,连变法维新也感到过激,至于民主革命更被斥为“破坏天理国法人情”(《文明小史》),这种想法,不仅是一种幻想,而且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

李宝嘉的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

《官场现形记》最初于《世界繁华报》上连载,起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三十一年,共60回。在此过程中,世界繁华报馆分5编(每编12回)陆续刊印单行本。较早的翻印本有粤东书局石印本和假托吉田太郎著、日本知新社出版的刊本。《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官场现形记》),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作品涉及的官僚十分广泛,外官从“未入流”的佐杂,到州府长吏、直至督抚方面大员;内官从小京官、到部司郎曹,直至位居中枢的军机、大学士。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胥吏,为了升官发财,无不蝇营狗苟,迎合、钻营、蒙混、罗掘、倾轧,极尽卑污苟贱之能事。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黄胖姑公然说出"一分行钱一分货"(25回)。最高统治者也公开提倡“捞钱”。一个旗员出身的兵部大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了赴浙江查办重大案件的钦差,就是因为在京里苦了多年,“上头有意照应他”,“好叫他捞回两个”。这个钦差到浙江后,“只拉弓,不放箭”,很快逼上来二万两银子的贿赂。所以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18回)。胡统领奉命赴严州剿“匪”,心里恐惧,一路上吃喝玩乐,有意拖延,待得到“匪”已远去的情报,却兼程进军,纵容兵丁“洗灭村庄,奸淫妇女”,并乱拉良民,指作“强盗”,以报功邀赏(12~18回)。

作品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小孩子,当地官员迫于群众压力,将凶手判处监禁五年。而清政府的总理衙门,却按照“同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顺着他办”的逻辑,竟依照外国公使的要求,将巡抚撤换,并由他们指定继任巡抚(57、58回)。徐大军机糊糊涂涂地在出卖安徽省矿产的契约上签字,将国家主权拱手献给洋人(52回)。这些描写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惧怕外国人的无耻嘴脸。

《官场现形记》突出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多少触及了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书中所写不少有现实影子。李锡奇曾披露说:“所写种种,大都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惟都不用真名,而所用假名亦皆有寓意。”《官场现形记》的问世,促进了人们对清王朝腐朽不堪的认识。由这部小说起,逐渐形成了晚清谴责小说的高潮,而描写他界如商界、学界、女界等“现形”之书也接踵而起。

小说在结构安排上仿《儒林外史》,一人演述完毕,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揭露人物的丑恶面貌,颇为生动。但人物缺乏典型化,描写过于渲染夸张,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笑柄连篇,反而减弱了感人力量。又官场中人之伎俩,大同小异,写之不已,则难免杂沓重复之感。

除《官场现形记》外,《文明小史》是李宝嘉另一部重要创作,共60回,署南亭亭长著。作品主要描写庚子(1900)以后几年间,中国输入新文明时的社会各方面动态。它是《官场现形记》的姐妹篇,也以官场为主,但着重从维新与立宪的角度和官场对新政、新学的态度方面落笔,突出地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维新”、预备“立宪”时期官场与社会的真实情况,新旧思想的冲突。作品涉及的地域很广泛,包括全国主要省份,而且从通商城市到穷乡僻壤。反映的方面也很多,从内政到外交,从统治集团到人民群众,从假维新派到守旧党。官僚的惧外、媚外,洋人的挟势欺压,假维新派的徒袭皮毛、投机以谋私利,官场对维新的敷衍塞责,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无不收摄笔端。但把发动变法维新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即小说中的安绍山、颜轶回也写成投机分子加以谑化,则与作者认为变法维新运动也属过激的立场有关。《文明小史》的结构方式与《官场现形记》略同,事随人物的转换而起讫。头12回写湖南永顺事件,刻画颇见功力。人物以描写各种新学人物为最成功,颇能见出一些个性。

此外,作者还写了《中国现在记》12回与《活地狱》43回,均未完。前者用与《官场现形记》一样的写作手法,着重暴露了捐班出身官吏种种贪污秽迹以及相互争夺倾轧的丑行。其中关于河政方面,揭露河工弊端,有许多局外人不知道的材料。后者用15个故事连缀而成,笔锋集中于司法制度,着重揭露州县衙门的暗无天日,书吏胥役的卑鄙无耻,监狱牢房以及种种酷刑的惨无人道,确是使人目不忍睹的活地狱。写出了广大群众横遭迫害的苦难。

另一部未完成的《海天鸿雪记》,未完,是一部以妓院生活为题材的吴语小说,描绘了海上繁华世界中一个特殊的悲惨侧面。对书中的人物有褒有贬,而以暴露为主。用方言写人物对话颇为真切传神……

附录4:

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 

鹦鹅螺号核潜艇

1958年08月03日——美国制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鹦鹉螺”号在大块浮冰下穿过了北极。它打开了北极通道。

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l954年1月21日,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在上万名观众的欢呼声中下水。经过努力,“鹦鹉螺”号在这年底全部竣工。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以最大航速在水下连续航行50天、航程3万海里而无需添加任何燃料。艇上还装备了自导鱼雷。

1955年1月17日,“鹦鹉螺”号进行了首次试航,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开始遨游大洋。它的首任艇长为威尔金森(Eugene P.Wilkinson)海军中校。5月份,“鹦鹉螺”号又进行了90多个小时的水下远航试验,航程为1 3 8 l海里,是当时常规动力潜艇水下最大航程的9倍。它还以20节的平均时速,完成了从佛罗里达基韦斯特到新伦敦之间1397海里的航行。

从l954年1月2 1日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换燃料棒时为止,“鹦鹉螺”号总航程达62526海里,仅消耗了几公斤铀。而常规潜艇要是以同样速度航行同样的距离,将会消耗大约8000吨燃油。“鹦鹉螺”号还以首次水下航行抵达北极点而闻名于世。“鹦鹉螺”号所展现的核潜艇的巨大魅力还不仅于此。据美国披露,自其服役后,美国用它多次进行了潜-舰对抗以及反潜演习。l955年7~8月份,在“鹦鹉螺”号首次进行的作战演习中,它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包括一艘反潜航母在内的反潜编队,在这次对抗演习中,“鹦鹉螺”号共“击沉”了7艘“敌舰”。随后在北约所组织的名为“反击”的演习中,受到“鹦鹉螺”号攻击的水面舰艇数量达到16艘,其中包括航母2艘、重巡洋舰l艘以及驱逐舰9艘,其余的4艘为油轮与货轮。

据美国统计,“鹦鹉螺”号在历次演习中共遭受了5000余次攻击。据保守估计,若是常规动力潜艇,它将被击沉300次,而“鹦鹉螺”号仅为3次,“鹦鹉螺”号展示了核潜艇确实具有无坚不摧的作战成力。

今天当我们回首冷战可以看到,面对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强大的美国海军,在自身经济、技术实力不及美国,政治地缘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苏联之所以大力发展核潜艇,就不能不提到“鹦鹉螺”号给对手的何益启示,而这种启示的意义,即使是现在看来仍不可低估。

“鹦鹉螺”号的问世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它的政治与军事意义是深远的。但由于该艇主要供试验之用,因此没有建造后继艇。该艇于1980年退役,在其诞生地格罗顿作为纪念艇被永久保存。

备注: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附录5:

杨朔逝世

杨朔(1913~1968),中国小说家、散文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并开始文学创作。1939年,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底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深入矿山、部队进行创作活动。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前线,1956年起从事外事工作,曾出席 当年的亚洲作家会议和1958年的亚非作家会议,曾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其散文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结构严谨,文字洗炼,富有诗意。著有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及《洗兵马》的上卷《风雨》等。(人民网)

附录6:

军事家罗瑞卿

 

延安合影

(左起:徐海东、贺龙、谢觉哉、罗荣桓、肖克、关向应、罗瑞卿、杨尚昆、肖劲光)

罗瑞卿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总参谋长以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78年8月3日,罗瑞卿逝世,终年72岁。

8月12日,罗瑞卿同志追悼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叶剑英主持追悼大会,邓小平致悼词。

《人民日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杨得志撰写的文章《杰出的领导伟大的战士——悼念罗瑞卿同志》。其中谈到:这次来京途中,我心里想,到北京之后,一定要再去看望罗瑞卿同志。这位曾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我军杰出的领导人,是我的老首长、老同志。在电话上没有找到罗瑞卿同志,我深感惋惜,内心祝愿他早日恢复健康,在新的长征路上领导我们大步前进。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传来的却是出人意料的噩耗——罗瑞卿同志逝世了!顿时,我感到万分悲痛,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在悲痛的时刻,我不由得想到罗瑞卿同志十多年来的逆境厄遇。林彪出于篡党夺权的野心,把罗瑞卿同志看成障碍,制造了种种罪名,进行残酷的迫害。我们的罗瑞卿同志,以刚强的革命意志,经受了多么大的摧残和折磨啊!林彪自我爆炸以后,罗瑞卿同志蒙受的沉冤本来应该得到昭雪了,但“四人帮”仍然利用各种机会攻击他、诬陷他。叛徒江青在一次会上信口雌黄,公然点名说一军团的干部都坏了。记得今年春天,他路经武汉时,还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壮志未酬,病魔却夺去了他的生命。这对我党我军是多么重大的损失!

几天来,我耳边哀乐低廻,心头悲痛萦绕,罗瑞卿同志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那是1929年秋天,在广东和江西交界的虎头山下,我们工农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部队作战的时候。战斗以后,部队集合在一块刚刚收割过的稻田里。只见走来一位上身着便衣,下身穿短裤的20多岁的英俊青年,这就是刚来我们五支队的党代表罗瑞卿同志。他大步走到队列前面,谦逊地说:“我刚从白区来,对红军还不熟悉,以后和大家一起奋斗,请多多帮助。”他还说:我们是工农的队伍,要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官兵团结,提高部队战斗力。……他那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句句落在同志们的心上,迸起点点火花。从那以后,我长时期在罗瑞卿同志的领导下战斗和工作。

在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罗瑞卿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敢地保卫毛主席的思想和路线。当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大肆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搞资产阶级政治,根本不讲军事训练的时候,罗瑞卿同志坚决予以抵制。他根据毛主席的一贯建军思想和国内外形势,以极大的魄力,组织、领导了1964年的群众练兵运动。他深入部队,发现、培养典型,召开现场会。这一年6月至10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两次亲临山东,检查部队和民兵的训练情况,观看军事表演,指出:“把兵都练成这个样子,世界上任何敌人也奈何不了我们。”他还针对练兵中出现的问题,指示我们:要“搞普及”,“要注意劳逸结合,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不要滥用群众的热情,滥用群众的积极性”。后来,他又组织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进行军事表演,向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委员长汇报,受到了高度赞扬。由于罗瑞卿同志的精心组织,这一年的练兵运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成为我军练兵史上光辉的一页。

从第一次见到罗瑞卿同志,我就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他非常重视军队政治工作,有着深入实际,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艰苦的战争年月,每次行军,他高高的身影总是走在战士的行列里,甩开大步,和同志们一样爬山过水,组织上给他的乘马,总是让给伤病员骑。在深入实际中,他熟悉部队情况,了解战士的心愿和要求。打吉安时,我是司令部士兵委员会主席。解放吉安那天,大家让我买了两块光洋的瓜子和纸烟,开个庆祝会,并代表大家去请师政委罗瑞卿同志,他果然来参加了我们的庆祝会,还讲了话。到解放战争时,他已是兵团政治委员了,但还是经常深入到部队和机关去,对部队的作战、训练、生活等情况,都非常清楚。在前线,我们有时住在一间房子里,床挨着床,谈起话来非常知心。他谈干部,谈战士,谈部队的思想动态,那么具体,那么详尽,真是令人钦佩。

全国解放后,他还是保持了战争年代的那样一种作风。他担任总参谋长时,参加各种活动,处理日常事务,工作是繁重的,但他仍能抽出时间,到部队去,到基层去,检查指导工作。(人民网)

附录7:

建国后首家宣告破产的国企

5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私人企业已不复存在, 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破产制也不复存在。1986年8月3日,在沈阳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工商局的负责同志宣布:连续亏损10年,负债额超过全部资产三分之二的沈阳防爆器械厂在“破产警戒通告”一年期限内,经过整顿和拯救无效,宣告破产倒闭。这是建国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不存在倒闭问题的传统认识与做法到此划上了句号。

就在一年前的这一天,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据《沈阳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处理试行规定对市衣机三厂、五金铸造厂和防爆器械厂发出了“破产警戒通告”,这一重大举措,震惊了国内外。美国《时代》周刊就此撰文评论:“一个在西方并不罕见的现象,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警告说他们的公司陷入了困境,他们的工作也将保不住。这回,这种现象不是在底特律或里昂或曼彻斯特,而是在中国东北部的沈阳。”评论惊呼:“中国的‘铁饭碗’真的要被打碎了!”一年以后,沈阳防爆器械厂将这一切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

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草案)》。

附录8:

南盟峰会通过《科伦坡宣言》

任彦

为期两天的第十五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简称“南盟峰会”)8月3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落下帷幕。峰会讨论并通过了涉及反恐、消除贫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多项内容的《科伦坡宣言》。

《科伦坡宣言》说,南盟各国领导人对南盟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进展表示满意,同时强调应该继续巩固和推进南盟各个项目和机制的执行。

合作以求和平、团结以求发展是这次会议的主旋律。在开幕式上,南盟8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大都不约而同地首先向恐怖主义“开炮”。为应对恐怖主义,南盟各成员国签署《法律互助协议》。根据该协议,各成员国相互提供法律支持,共同打击各种犯罪。该协议规定,一国遭遇恐怖袭击,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国的法律支持,如要求追踪、冻结犯罪分子的资金等。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项协议是这次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如果该协议得到有效落实,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将遭到致命打击。

消除贫困、化解粮食和能源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也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南盟成员国总人口达15亿,其中贫困人口达5亿之多,占全球贫困人口的一半。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南亚地区不仅不能幸免,反而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而更加灾难深重。南盟各国领导人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都在发言中呼吁在上述几个方面加强合作,共渡难关。

南盟各成员国还签署了《南亚地区标准组织建立协议》和《关于阿富汗加入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两个协议对于促进南亚地区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南盟各成员国还签署了《关于澳大利亚和缅甸成为南盟观察员国的协议》。除此之外,这次会议还同意启动建立“南盟粮食银行”的计划,以应对粮食危机。根据该计划,各成员国都要建立一个储备粮库,一个成员国发生粮荒时可以向其他成员国借粮。这次峰会还决定建立3亿美元的“南盟发展基金”,用以扶持南盟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南盟各成员国还通过一个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

南盟成立于1985年12月,是南亚国家为加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内的相互合作而成立的一个非政治性集团组织。过去由于印巴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该组织很难实现有效的合作,连每年一次的峰会都难以如期举行。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和印巴关系的和缓,最近几年的南盟峰会趋于务实,开始有了一些富有成果的对话与合作。(人民日报2008-08-05

附录9:

世界艾滋病大会

世界艾滋病大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有关艾滋病的会议,由国际艾滋病学会组织召开。1985年,首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起初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从1994年起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历届大会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全球艾滋病的扩散情况、艾滋病引发的各种问题、艾滋病防控工作的进展、艾滋病科研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等。

历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情况简介:

第1届:1985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大会主题是“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第2届:1986年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主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第3届: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大会主题是”妇女与艾滋病 “

第4届:198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大会主题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

第5届:1989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主题是“艾滋病对科学和社会的挑战”。

第6届:1990年6月20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大会主题是“艾滋病在九十年代:从科学到政策”。与会者在会上交流了与艾滋病有关的研究、治疗和保健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74个国家的约1万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出席了会议。

第7届:199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大会主题是“科学挑战艾滋病”。

第8届:1992年7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来自133个国家的专家、医学研究人员、社会活动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主题是“世界团结起来反抗艾滋病”。一些代表指出,艾滋病的产生和蔓延是与经济落后、贫困愚味、道德败坏、歧视和不平等社会现象密切相连的。他们还呼吁国际社会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

第9届:1993年6月在德国柏林举行。1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学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以及艾滋病援助和自助组织代表就艾滋的预防、传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第10届:1994年8月7日至11日在日本横滨举行。来自128个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共12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艾滋病对全球的挑战:为了未来一起行动”。主要议题是“女性与艾滋”、“亚洲的艾滋病对策”。会后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建立一种国际性网络,以使艾滋病毒感染者互通信息,互相合作,早日战胜艾滋病。

第11届:1996年7月7日至11日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科学家、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一个世界、一个希望”,主要讨论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蔓延、治疗艾滋病药品的最新科研动向和艾滋病的预防等问题。

第12届:1998年6月28日至7月3日在日内瓦举行。来自135个国家的1.2万多名代表、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缩小差距”。与会代表分别参加大会组织的不同主题的讨论会,就以下4个议题开展讨论:如何缩小南北之间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方面的差距;制止和减少母亲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儿童的危险;世界艾滋病科研最新成就,特别是推广发达国家目前采用的综合药物治疗法和预防艾滋病疫苗研制方面的最新进展;加强公共卫生教育,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大会对显著减少该病死亡率的“鸡尾酒”疗法取得的进展以及发现抗病疫苗的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第13届:2000年7月9日至14日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主题是“打破沉默”,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充分认训艾滋病蔓延的严重性,采取切实措施遏制艾滋病蔓延。来自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名代表着重讨论了如何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等问题。

第14届:2002年7月7日至12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大会主题是“知识与行动承诺”。来自170个国家的1.4万名政府官员、医务工作者、学者和社会学家出席会议,就艾滋病的防治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学术交流。由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涉及到了全世界艾滋病的现状和传播趋势、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造成的孤儿问题、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艾滋病预防控制所需要的资金筹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推广普及,以及如何让发展中国家的患者享受到与发达国家患者同样的治疗权利等。

第15届:2004年7月11日至16日在曼谷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全面共享”。会议发表了《曼谷领导声明》,这份声明代表社会各领域的领导者承诺,将支持有关政策和立法,增加提供预防和医护,增加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并有义务将所作的承诺变为现实。

第16届:2006年13日至1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行动之时”。约2万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与会。会议召开前夕,举办一系列面向记者的讲座,其中一个名为“阳光生活”的讲座打破了人们有关艾滋病患者压抑、凄惨和绝望的旧印象。

第17届:2008年8月3日至8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开幕,这是世界艾滋病大会首次在拉美国家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全球立即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投入更多资金,共同应对艾滋病威胁。

第18届:2010年7月18日至23日在维也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的主题是“权利,就在此时此地”,以此呼吁全球在积极有效应对艾滋病威胁的同时,注重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保护。来自世界各地两万多名相关机构的专家、政府代表、医务工作者和企业界人士与会。

在当晚的大会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了电视致辞,呼吁各国继续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同时要求国际社会在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他特别强调,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国际社会“应向那些被忽视已久的国家提供更多帮助”。

当晚,第18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主席,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蒙塔内尔和奥地利艾滋病协会主席施密特女士也分别致辞,指出当今世界艾滋病形势严峻,全人类应共同努力应对这一病魔,呼吁尊重、保护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权益。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达3340万人。此外,在过去近30年里,艾滋病已夺走2500多万人的生命。目前,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仍是全球艾滋病泛滥最严重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