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幼儿园生活老师:[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34:12

自五月二十九日历时两个多月,至此基本完成了“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的全部内容。自感写得十分肤浅,有许多问题还是不够透彻。许多玉友来电来信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菲浅。在此,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今天,笔者就九集内容作一个归纳和总结,欢迎大家雅正。其实,说是说古玉皮壳之变。可也涵盖了玉质纹理的形成以及次生物的形成和沁色的形成,还谈了透闪石和蛇纹石以及其他玉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我在整理和归纳这些资料的时候,感到单单就事论事地谈玉器的某一个特征,理解者如果没有实际的感官和鉴赏经验,很难理解和上升到感性的层面。甚至会感到非常深奥。对于有着丰富经验的藏家来讲又显得过于啰嗦,讲的太复杂。而文字的表现的目的是希望观者能够理解和读懂,深入浅出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对高古玉的研究在国内仍然停留在眼力的层次上,又由于高古玉的研究涉及了相当广的学科领域,而收藏者需要的往往是直观的东西。如何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写的有较为复杂的理论,同时我也尽力想通过相片和文字的交替来比较直观地反映一些实例。但,玉器由于年代、坑口、地质条件、接触物质、本身质地等等的诸多原因,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不可预测表现形式,很难一一道来。也不能就这九集的内容来涵盖所有玉器变化的可能,这里的道理只能在您鉴赏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帮助,更要紧的还是需要其他方面的鉴赏知识综合运用。

识玉容易,鉴定不难:只要能看懂玉器的形制、纹饰,知道其器名用途,了解其玉质、玉色基本上就会识玉了。而学会了识玉仅仅是认识和鉴定古玉所必须掌握知识的一半。接下来的就是辨别真伪、好坏、年代以及文化内涵的解读了。什么是鉴定?鉴定就是当一件器物在手中时,您就必须读懂其内涵。其中包括文化、年代、真伪、用途、礼制、神韵等等。我们识了玉,读懂了鉴定,就可以谈收藏了,这是收藏前的必修课,这也是作为一名收藏家必须基本具备的素质。还有就是要认识纹饰;器物上人为碾琢的痕迹,上用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修饰器物的感觉的形式,统称为纹饰。这里有时代的符号,这里有历史的文明,这里有沧桑的演变,这里有人类意识形态的认知,也有现代追求的隐逸。了解了这些就会有机会看懂器物的本来面目。

古玉的判别,其一,依据的是对其表面形成的各种特征形式的感观认可。

古玉表面沁色、纹理、斑孔、玉质变化,有物理和化学两种行为的交代。往往我们看到的第一眼就是人为操作形成的包浆,其体现往往是有厚薄、温润、层次、明暗不同。底子打磨的好坏,把玩经验的与否,盘玩时间的长短、坑口条件的供给,是决定宝光的要素。  

笔者认为沁色的沁入是由于玉质原生的纹理、疏松和绺裂提供了入沁的沁门,致使沁色渗透到玉器里外。从沁门入沁的变化,应该是由外向里的自然过渡。而玉质内部杂质变化形成的疏松以及生成的沁色应该是由中心向外自然扩散来表现其变化的。其过程为:饭糁—豆花—沁色—灰皮—钙化—黑化,反过来讲,黑漆古下面一定有钙化,钙化和灰皮下面一定有沁色,以此类推。老熟的玉质除已钙化外,具有通透感,在光线的透视中应该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它们原生的外部、内部纹理应该有一致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致使沁色形成了与原生纹理有机结合的规律变化,任何违背这一特征的情况,应该认为是人为造成的。原生和次生的区别一般说来,风化色应较均匀,较纯正。而沁色因为不是在单一情况下产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同时变异的,因而均匀性差,色沁呈多种形式反映于现象之中。

笔者认为玉质的致密和杂质疏密、多少与否,关系到玉质受沁程度的强弱。玉质在脱离母矿时是沿着自然绺裂分离的,由于外部的张力和内部的应力产生了原生的内在纹理。这种纹理因该在自然应力、张力的作用下和玉质结构相对应,张力与应力作用的方向也是延伸其应变走向的主要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裂隙的产生是会向某一方向一致的顺着结构延伸展开,这和应变能力超过了玉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有关,故就有了形态方向分布规律构成的表现。古玉中沁纹的存在与成器后的年代、入土、加工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因为纹理的存在是原生的。埋葬在坑口中的玉器并不会生成肌理纹变,只不过是由于长年与周围含有各种氧化物分子接触,氧化分子沁入了里肌纹理,解理致使了色变的形成。最后形成了人眼可见的各种显性沁纹。就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玉质的纹理裂变,其裂变仍然是必须反映出原来玉质结构的,而且是在原来基础之上发展扩大的,决不可能摆脱原生纹理的束缚。故任何古玉上应该呈现出纹理在底,碾槽在中,沁色在上的规律。

笔者认为各种不同玉质灰皮和自身钙化是由于自身或外部条件酸、碱、各种化学物质强、地温差异大、自然地质变化剧烈与水氧和各种有害气体接触多的环境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玉质质地的不同,浸泡接触面积的大小决定玉石被侵蚀深浅和大小。质变的过程定式一般是:轻微漂白—灰皮加重—形成一定程度的鸡骨白—整体钙化为鸡骨白。一般腐蚀和吸附物的吸附是同步进行的。

笔者认为闪玉和蛇纹石在古玉表现形式上的二次风化有着根本的区别。透闪石白化会引起的晶体改变形成了针状、纤维状、弯曲的板状的结晶变化,还改变了晶体排列的方向并引起了白化部分空隙层的剧烈增加,使光线的路线发生改变,造成的光线反射,体现于白化现象上。蛇纹石古玉的变化基本不外乎三类;粉化、再结晶、取代转化。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特征,即由于空隙的形成改变了光线反射的路径,造成了视觉上的白化。但也有根本的区别,掌握好这些特征,对正确鉴赏古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家记住这是很关键的:原生色往往需要光和作用产生,次生色需要附着物后产生。

笔者认为无论是钉沁、蚀孔、蚀斑还是蚀沟,它们的形成都是物理变化的结果。钉沁的形成是由于闪玉内嵌的方解石颗粒风化较闪玉快,而胶结颗粒的填充形成较为慢,虽然它们两者均以是闪玉,但其所含微量元素成分并不相同,故会形成填充物比较硬或耐腐蚀的即凸起,反之即凹陷。而凹陷被其他物质所遮盖后,最后形成了叶脉状、网状、山峦状、钉沁状的表象。蚀斑、蚀孔的形成是由于玉质本身含有较为容易受到侵蚀的物质和包体(白云石、水镁石、绿泥石、滑石或细晶体闪玉内含粗晶体闪玉的斑晶等等)受到腐蚀造成的。蚀沟的形成和玉质本身以及环境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酸碱比较容易在沟槽内沉积和积累,这是这种不断的积累中,加速了纹裂的风化和沁色的入侵。从而特别容易地在沟槽内生成次生的阳起石和透闪石。故在古玉的沟槽内或表面发现有白云石、蛋白石或赤铁矿,基本可以断定为古玉。

其实,笔者所涉及的林林种种,只是鉴定古玉的一个部分,在这一部分搞清原生和次生很重要。学会看玉质纹理很重要。但读者绝不能在玉器上找到某一个现象就欢欣鼓舞,还必须结合碾琢工艺、形制特征来综合判断。笔者个人认为古玉鉴定和赏玩必须具备有四大要,五原则;玉质要好,琢功要精,沁色要美,地子要平。有考古价值,有经济价值,有艺术价值,有玩赏价值,有收藏价值。最后愿大家能够在我这里得到一点启发,祝您能够好藏多多。

 

                             玉润墨香拙笔    10,08,01
奉献大家一段藏玉口诀:

四多;多模、多问、多听、多比较。

四到;眼到、手到、口到、鼻子到。

四变;质变、沁变、盘变、形会变。

四巧;巧雕、巧沁、巧色、巧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