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三年:今天怎样做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42:00
天怎样做教师从小就常听语文老师提起于漪老师的名字,那时只知道她是优秀的语文教师;自己当了语文老师以后,进一步了解到她是语文教育的专家,经常在语文教学杂志上见到她的文章,学校领导也推荐全体教师学习于漪老师的三轮备课,没想到2010年11月竟然两次与大师面对面,心底的激动与崇拜无法言表。于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今天怎样做教师》,81岁高龄的老人,吐字清晰,语言简练,思路缜密,报告持续2小时40分钟,中间没有休息,于老师甚至没有喝完一杯水,“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楷模近在眼前,心里只有崇拜之情和沉甸甸的责任感。我端正的坐在第一排,虔诚的记录下每一句话,尽管十几天前我刚刚做过笔记,并已经整理成电子稿,但今天老师的言语让我感觉更加深刻而沉重,甚至坐姿不规范我都从心底感觉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尊敬,一百六十分钟就在眼神与心灵的交流中度过,当课堂中掌声响起时,我不由感叹时间是如此的短暂!结合于老师的报告梳理自己的感悟如下:主题一:教师的自信力与他信力。于老师讲到陈寅恪先生的“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简单的说就是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我。这句话却有很深刻的要义,现在我们掀起的一轮轮的教学改革,吸引了那么多的模仿者和膜拜者,模仿之后不知有没有问问自己有多少东西还是自己的,试行之前有没有结合自己的本土情况做实际客观的分析,任何一位成功的教师都要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要有坚持和坚守的精神。首先,不可迷信教参,真正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教材中读出自己的见解,结合自己的阅历,读出自己的人生体验,然后再敞开心扉和你的学生对话,展开生命或哲学层次的对话。其次,不可迷信时尚,教学绝不是嘉年华,时尚流行的很多东西都是宿朽的,教学中很多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化的,我们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坚守,忽然回忆起自己的一篇文章《携着传统走进课改》,世上的很多事物转过来转过去都是要回到原点,好像一位位探索者在不断地探寻,但最终发现越自然的,越原始的越是本真的、根本的,好比《论语》这部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书,在被搁浅后最终再一次拾起其精华,所以面对新鲜而跃动的教学改革我们绝不可全盘丢弃传统,只有在尝试中不断地思考、反省,我们才会在改革中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发展之路。凡事多考虑:我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我收获了哪些效益?发现了哪些发展的空间?如何弥补我们的不足?所有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是有利有弊,我们如何在利与弊中间学会选择,就是最聪明的、最成功的自己。 再次不可迷信信息技术。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在技术面前要做的就是有效地整合,真正让技术为教学服务。主题二:教学的繁琐与简洁。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思维狭处拓之,在学生思维窄处广之,语文的智慧就是用教师的慧眼指导学生发现。一是读懂文本,二是研究学生,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师备课的最高境界是“书上的文字能和你站起来说话”,备课总要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轮回几遍,备课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做到纲举目张,举其要,重其全局,只有做到广博,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迎刃而解,左右逢源,但细备不等于细教,教绝不可繁琐,教学如烧菜,要忍痛割爱,每一节课要教什么必须明确,要一清如水,删繁就简,目标明确,细备不等于细说,只能作为借鉴,还是要以“我”为主,因为历史在变化,一切历史都不可恢复,教师要上出字词句篇及文字背后的情与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思考问题要多元、多维、多角度,当学生的心扉打开时,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好课的标准: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追求,学有方向。主题三:语文课不可单打一,应是多功能、立体化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把线性思维转化为立体化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把所有的孩子都组织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者为师,教书不是真正的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了解学生的知识、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教育的有效性来源于教育的针对性。是啊,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我们的哪   些课教到了学生的心灵上,让那份知识与情感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财富,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让孩子在我们的引领下朝着阳光、健康、自信、自立、自强的方向发展。主题四:课内与课外。课内教学要精致,课外阅读为支撑。不知哪位名人曾说过,不读书是一种罪过,对于个人来讲,他一定会受到惩罚。课堂的四十分钟只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空间是生活的海洋。读书是人类特有的权利,鼓励学生读书,教师更应读书,教师是有文化判断力和教育判断力的人。读一本书就进入了第二个人的生活,语文学习是最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的学科,课外阅读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并使之茁壮。“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送给我们的结束语,多么谦逊而朴实的话语,让在座的我们眼眶发热,心灵震撼,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创造性智慧把人类的精神文明传播下去,用生命去传承教育,做教师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教学艺术的常青之树是什么?是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选择中思辨,在思辨中发展,但要保持学科最本位的特色,这一点永远不可丢弃,那就是语文的素养培养。每一节课都是一件艺术品的完工,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部位。课堂背后的隐性阅读大无边,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丰盈自己,也才能真正做到——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呐喊》《坚守》《超越》《凝望》是于漪老师的四本书,我想这四本书的名字高度概括了于漪老师的教育历程,最后一本《凝望》则充满着对青年教师和祖国教育的深深期待,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情之深、之重、之切让今天的每一位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