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面点学校官网:卢志文校长谈“教学模式”与“教无定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4:04

1、教学需要模式吗?

  需要。模式就是结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的道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制于教师的个体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以及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甚至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构的作用在于“保底”。通过结构,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保证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发挥;稳定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需要模式,艺术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

2、那么,“教无定法”又如何理解呢?

  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单独抽取出“教无定法”这一句话,会有很强的误导性。就像练习书法,“写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一个初学者如果简单地理解“写无定法”,便会误入歧途。

  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定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提升的过程。书法家信笔挥毫,龙飞凤舞,写无定法,是因为他走过了一丝不苟、法度谨严的“入帖”过程,走过了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出帖”的过程,走过了总结提炼、感悟提升的“创造”过程。如果一开始学书法,就信马由缰地随手涂鸦,那是永远也成不了书法家的。

  “无定法”,不是“没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法”。这才是“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

3、“课堂模式”与“教无定法”是否矛盾?

  两者并无矛盾。“无定法”是以“有法”做基础的。这个“法”,就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或者这些方式方法的组合,被结构化,并且稳定下来,就是“模式”。

  模式,是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它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换言之,每个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当你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用结构化的方式稳定下来,才是模式。

  “建模”,是一种科学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从头开始探索,并且只要条件具备,环境适当,结果是明确的、可以预期的。

  课堂模式,便是课堂教学中那些稳定的、被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的组合。

  任何模式,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和条件,从来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这和“教无定法”的含义是一致的。教无定法,并非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并不排斥“课有定则”。

4、“教无定法”与“课有定则”如何统一?

  由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机智地选用不同教法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教学过程被赋予较多的个人化色彩,教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

  显然,在这样一个认识背景下,教师素质成了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事实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便很自然地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部努力,系于教师素质的提升,现实中便表现为对名师的高度崇拜和对教学艺术的极力推崇。

  应该说,这个方向并没有错。问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永远是一个处于向理想目标迈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永远都会存在一大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素质还不够高的教师,在事实上从事着实际教学。甚至,我们会发现很多从事了一辈子教学工作的老师,直至临退休的那一刻,依然还算不上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便对于那些素质已经足够高的教师,我们也无法对其教学效果获得十分可靠的预期,因为,其能力水平之外的工作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教学成效。

  很显然,通过提升教师个体素质来保障教学质量,虽然方向正确,但仅有这个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可能会拔尖,但并不能保底。少数优秀遮蔽了多数平庸,个别好课的精彩遮蔽了整体课堂效益低下的现实。这个时候,课有定则的“模式”便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