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nshao:方韩战是质疑还是诽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49:04

 

 

    动笔前必须再一次的声明一下子:我是康德主义者,所以阴谋论、目的论和动机论都是我所鄙夷和不屑的观点和立场。对方韩之战我竭尽全力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坚定不移地用康德的形而上学客观的描述这场争执,也就是用孤立、片面、静止的方式去思考描述这场争拗,如果某些人认为我态度和立场偏向于方或者偏向于韩,对我而言都是不公平和有误解的,不过这种不公平和误解,我也满不在乎,盖我根本就不屑这种不公平和误解。

    在我的上一文《价值无涉看游戏》中,我已经在逻辑上对本文的观点做了铺垫,为本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我和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的观点是高度契合的,那就是即便在没有硬证据的情况下,韩父韩仁均作为枪手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不容怀疑的事情了,韩寒在这一点上,对这个事情推理逻辑无论如何都是无能为力的,原因在于韩寒本人作为当事人,根本不存在半点自证性,只有等待法律或者社会的宣判。另外我还要强调的是,否认了韩父是枪手的逻辑推理结果,就等于是否定了逻辑和逻辑学本身,也相当于否定了哲学的认识论。因为认识论本身是给事物定性的,但在定量方面却无能为力,还需要方法论予以补充。

    当下,很多人对仅凭逻辑推理,在没有硬证据的情况下就下结论说韩父是枪手的说辞和结论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这是诽谤而不是质疑。到底是否诽谤?现在姑且不论,因为很多逻辑学和法学知识支持这种不满,原因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推理,就是盲目的和空的推理,没有事实作为支撑的推理,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形式上的“推理事实”,而不是内容上的“客观事实”,因此,仅凭推理事实而没有现实依据,是无法对事实本身做最后判断的。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如果仅凭推理事实而没有现实依据就宣判韩父是一个枪手,就一定会落下“莫须有”的口实,让许多人不服和不爽,这也是不容怀疑的,我非常赞成这个说法。

    因此,在“莫须有”的阴影笼罩下,忌惮于方舟子等人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直接硬证据”的情况下,很多骑墙派和围观者根本不看好方舟子的打假行为能够最终胜出,挺韩派也根据“莫须有原理”和“直接硬证据”不存在的情况下而逻辑推论或者是想当然的认为方舟子不是在质疑,而是在诽谤或者是吹毛求疵,这个事实上存在的状况,等于是给韩寒既大大壮了胆,如同肖鹰教授所说,韩寒有三重坑自我保护一样,于是就逻辑性的有了韩寒硬着头皮的起诉,似乎很多人都认为,韩寒一方将取得诉讼的最后胜利,而方舟子很低调的应对诉讼的输赢,这就给人一种本案最后结果的神秘感,于是现在很多人就有了表面上方韩二阵营的争执不下的胶着状态事实判断。

    但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的事实是,他们低估了方舟子作为一个科技人员出身,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人寻找事实证据、充实逻辑判断依据的能力。胡适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做学问原则在方舟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显现。我们不妨来看方舟子在代笔门中的求证思路:首先大胆假设韩寒一定有枪手,通过逻辑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等逻辑的应用,筛选找出韩父这个最大的嫌疑人,然后将假设与韩父进行一一对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了大量的韩父是枪手的逻辑证据,在这些证据的支持下,正式的定性韩父是一个枪手。而将韩父定性为枪手,用逻辑链条牢牢的捆绑住韩父以后,剩下的工作仅仅是对枪手进行定量,也即进行哲学方法论方面的努力,为逻辑充足理由律添加更多的证据了。到现在为止,根据我手中掌握的资料,我认为,方舟子在定量工作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虽然方舟子手中没有也不可能找到韩寒代笔的“直接硬证据”,但是方舟子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间接硬证据”,而这些间接硬证据,完全可以成为客观意义上的代笔事实,而不仅仅是逻辑意义上的推理事实。

    我早就强调过,定性韩父是一个枪手是不需要强证据的,只要符合逻辑不违背不矛盾律就足够了。我也同时指出,方舟子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寻找更多的证据为逻辑充足理由律添砖加瓦来进行的。很多人对方舟子的工作性质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和较为深入的认识,因为从“莫须有原理”和“直接硬证据”不存在的角度出发,都认为方舟子在做徒劳无益的甚至是诽谤性的工作,如果韩寒、他的团队和粉丝们抱有这种侥幸的态度来应对方舟子的话,那他们就大错特错,并很有可能铸成事实上不可更改的错误了。

    很多人都不看好方舟子在文学领域的打假,因为文学领域和科学领域有很大的不同,文学领域可以允许虚构和幻想,而对这些虚构和幻想进行逻辑的证伪和证真工作似乎不可能,即便是可能也被人认为是吹毛求疵和无事生非,故意挑起事端。因此就这一点来说,韩寒方确实抱有侥幸心理和蒙混过关的企图。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不说方舟子的国学方面的素质如何,我只说方舟子现在的工作方法,即采用朱熹文献学考据学和清代乾嘉考据学的科学方法来证伪韩寒和证实韩父代笔,就这一点出发思考后我认为,韩寒已经是大祸临头了。

    迄今为止,谁都不敢说,朱熹的文献考据学和清代乾嘉考据学是伪科学。因为在现代社会科学等诸领域内,正因为朱熹文献考据学和乾嘉考据学(下称考据学)而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科研成果,这一点是谁都抹杀不了的,谁要是认为考据学是伪科学和垃圾,谁就相当于否定了当今的刑侦学,也即福尔摩斯和波洛为代表的警方“办案学”。倚靠考据学,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王国维先生,才能写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殷商制度论》,这部著作如何意义重大与本文无关就不说了。但是正因为考据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间接证据”的学问和方法论,也可以称考据学为“间接证据学”。间接证据学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来的那么强悍和无可替代,但谁都不能否定间接证据也是可以作为呈堂供证的、可以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证据,尽管这个证据是所谓的“间接证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质疑韩寒最具有说服力和杀伤力的间接硬证据,并不是方舟子本人研究出来的,而是一个医生对韩寒《求医》一文进行的科学考据,该文(《从医药角度对《求医》一文的质疑》作者馫朤)从医生的专业角度进行的质疑,非常具有说服力,也为方舟子的打假工作提供了最为过硬的“间接硬证据”。而现在方舟子更是全面出击,很明显的是根据考据学提供的方法和手段,对韩寒的所有著作和文章“进行科学研究(方舟子回答采访时语)”。根据方舟子本人一以贯之的作风,我以为方舟子将在对韩寒的打假工作中,取得更多的更有说服力的“间接硬证据”,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行文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了,那就是,韩寒要败了。是的,如果单单从逻辑定性和间接硬证据定量的角度来说,目前韩寒一方确实已经岌岌可危了。因为韩寒最有力的挡箭牌,也就是“诽谤”一说。我以为,在对韩寒被代笔进行的质疑中,如果单单依赖逻辑学进行定性,而没有“间接硬证据”证实韩寒被代笔的话,方舟子肯定在诸多人的眼中具有诽谤的嫌疑,这一点是跑不掉的。因为没有事实依据支撑的逻辑推理是空的推理,非常容易陷入莫须有的泥坑,但是方舟子另辟蹊径,用乾嘉考据学来“科研”韩寒的文章和著作,找到韩寒文章中的漏洞和“间接硬证据”,从而使方舟子本人免于滑入诽谤的被质疑陷阱,并用“间接硬证据”这个最有力也是唯一的武器,直接猛攻韩寒的软肋,所以我敢断言,不管韩寒是否诉诸法律,是否获得法律层面的胜利,韩寒彻底的投降只剩下一个时间的问题而没有半点悬念了。

    本案方舟子对韩寒的行为,到底是质疑还是诽谤?是一个需要得到解释的问题。其实很简单的就可以说明,这其实是一个诽谤和质疑的划界问题,很简单的区别是:诽谤是无中生有和夸大其词,而质疑是实事求是和依理依据。从本案来看,如果仅仅有逻辑推理对韩寒被代笔的定性,而没有可信的作为呈堂供证的事实根据作为强支撑,那么方舟子对韩寒就涉嫌诽谤和侵犯名誉权了。而既有逻辑推理的定性,又有根据朱熹文献学和乾嘉考据学得出的间接硬证据定量,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方舟子是诽谤恐怕很难说的通了。如果在此情况下还要说方舟子是诽谤韩寒的话,这已经不是什么大脑的判断问题了,而是屁股的坐向问题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以后,中国法院对本案的判决已经不是什么意义特别重大的事情了。如果中国法院敢于判决方舟子败诉,认定方舟子诽谤了韩寒并夸大其辞,那么中国法院的判决就等于是中国的政治宣布了作为“间接证据学”的朱熹文献学和乾嘉考据学是伪科学,而根据朱熹文献学和乾嘉考据学这两个方法论而研究取得的一大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或者说全部成果,都将是伪科学和垃圾。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如何,知识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人心如何,就不用我来费笔墨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