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化妆品店:中国古典文化诗歌之美(三) - 蔡祖史 - 蔡祖史 - 专家博客 - 中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43:47
中国古典文化诗歌之美(三)类别:一个诗歌的王朝 | 浏览(707) | 评论(1) 2010-01-14 09:58  标签:作者  蔡祖史  

   

对于刚刚写诗的人来说,通常都是模仿别人,就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呱呱学语,总是在有意或无意间模仿着父母和身边的人,这是人成长的必然。毋庸质疑,我们的创作都是在模仿中进行,不管是谁,都离开不了模仿,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都在模仿中过日子。对于模仿,我有两个概念,说白了,就是天才的模仿别人,奇才的模仿自然,换句话说,模仿别人的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模仿自然的是站在自然中思考。当然,对于刚刚写诗的人来说,一开始写就模仿自然,难!恐怕全世界没有几个骆宾王,据说他的《咏鹅》是七岁所作,固此一说。 既然在这里说到了诗歌模仿,我的答案很明确,就是以自然万物为着眼点,在自然中思考,在自然中成长,这也是我的诗歌理论,直了说,就是模仿自然,换句话说,我们的飞机火车汽车等等发明都是在模仿自然条件下的复制品。可以这样说,要想在科技上创新,就必须模仿自然,也只有在大自然中模仿自然才有所大作为,文学作品当然也不例外。要知道,我们写诗就是写生活,就是写生活中我们自己的影子,这是关键。 必须提出批评的是,我们的教育都在千篇一律的强调模仿别人,忽略了模仿自然,换句话说,我们缺乏启蒙教育的自然认识。在这里,其他方面的教育暂且不说,单单就说我们的语文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的的确确忽略了启蒙教育的自然认识,而是一味的强调模仿别人,也恰恰就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使很多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老想着怎么模仿别人的写作手法,思想集中不到写作事物上,把文章改改删删,删删改改得一塌糊涂,什么都写不出来,这是事实,也是众多写作者普遍存在的写作问题,换句话说,这是教育理念的缺欠。
我并非有意批评现在的教育,我只是把我看到的问题表达出来罢了。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想创作什么?我的建议就是模仿自然。也只有从自然出发,我们才真正有所作为。远的不说,就说现代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他的《沁园春》长沙对山川河流就是这样描绘的:“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他的立足点就是以自然为视角进行自然的表达;再看看现代大文豪鲁迅的诗文,他的思想总是在自然中思考和探索。作为写作者,我们必须学会在自然中模仿,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思维才不会被教条所束缚。必须提醒写作者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把自己融入到创作事物中去,在事物中寻找到视角点和立足点及换位思考,不应围堵在怎么模仿别人写作手法的教条里。为此,我要说说模仿自然的概念,随便应用李白杜甫的诗歌进行模仿自然手法的借鉴。
这是两个各有千秋的大诗人。首先就说李白,在五绝七绝及乐府诗歌领域,他无疑就是个大赢家。在五绝诗歌领域,他有《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有《夜宿山寺》、《独坐敬亭山》、《秋浦歌》(诗组)、等诗歌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七绝诗歌领域,他有《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歌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乐府诗歌领域,他有《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歌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管是五绝七绝,还是乐府诗歌,李白在整体诗歌创作水准上及诗歌比较美学上都要千古于杜甫。其次再说杜甫,在五律七律诗歌领域,他以大胜出;在五律诗歌领域,他有《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有《旅夜书怀》、《望岳阳楼》、《春宿左省》等诗歌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七律诗歌领域,他有《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有《客至》、《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诗歌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管是五律诗歌,还是七律诗歌,杜甫在整体诗歌创作水准上和诗歌比较美学上都要绝唱于李白。这是他们各自的优势,也是他们各自诗歌创作领域的比重。不可否认,在诗歌领域李白杜甫走在我们的最前面,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推崇的大诗人,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在诗歌领域,他们的诗歌值得我们借鉴。 就先以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为例,我们借鉴一下诗人在自然中的视角点及立足点,看看大诗人是怎么在大自然中转换视角。场景是这样的:“这里有阶梯有碧草,还有黄鹂在树上的歌唱,这时恰好就是春天。”这里的‘阶梯’、‘碧草’、‘黄鹂’、‘树木’就是诗人的视角,碧草长在阶梯上,张扬着青绿的色彩,作者只用了一个‘映’字便把碧草映在了阶梯上,各自染上了春天的色彩,所以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这里的视角就是碧草,这里的立足点就是阶梯,碧草以阶梯为立足点,也就是说诗人以碧草的视角为着眼点,在阶梯上各自映出春天的色彩,这是第一句诗。第二句诗的视角点是黄鹂在歌唱,树是立足点,换句话说,黄鹂在树上歌唱。作者只用了一个‘空’字便把黄鹂的歌唱传了出来,这里的‘空’恰恰就是树叶重叠间的缝隙,也恰恰就是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视角。 其次再以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鉴,看看诗人是怎么在大自然悟出道理。这是诗人眼里的世界:“这里的床就在眼前,这里的月亮就在天上,这里的月光就洒落在床前。”诗人以月光为视角点,以床为立足点,月光就在床前,诗人再把这地上的月光为视角,在脑海里进行换位思维,模仿自然,霜进入了诗人的思维,霜便成了月光的形象,这也正好就是诗人的模仿自然。 有一句老话说:“读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模仿别人不如模仿自然,这算是我的诗歌理念。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诗歌之美,把千古绝唱的诗歌普及到大众中去,我以中国古典文化诗歌为背景,以我自己的情感线索为依据,来一次全方位的解读,同时,借鉴出前人的自然写作手法,归纳总结出模仿自然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