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建筑高度排名:对做大做强我市特色农业的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3:46:38

对做大做强我市特色农业的调查

打造特色农业大市是“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三化”同步的根本途径。近期,我们对做大做强我市特色农业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大传统农业嫁接改造力度,椒、果、菜、畜四大特色产业格局鲜明,园区化带动、规模化集聚、科技化支撑、市场化调控的现代农业形态初具雏形。

(一)花椒产业。止2010年,全市共建有花椒示范园12个,种植花椒四千万株,年产量突破4000万斤,产值达到10亿元;建有花椒芽菜示范基地5个,面积3000亩,年收益达600万元。拥有红满山等花椒专业合作社43个,建有西塬、芝阳两大花椒批发市场,100多个市外直销网点,创办久芳花椒、金太阳油脂等花椒精深加工企业10余个,研发出“中药a-亚麻酸软胶囊”、“椒葛软胶囊”等花椒系列产品50多种,花椒已成为韩城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二)畜牧产业。止2010年,全市累计发展适度规模以上养殖户1258户,建成秦庆、盛大等领军型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2户,发展野猪、野鸡等特种养殖企业6户,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3167吨、5000吨和1400吨,收入达到3.12万元。拥有金路绿色特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62个,饲料供应企业1户,注册“禹锦凤”、“林源凤”、“康生益”等特色品牌9个,产品直销阳光、民生、美好等多个市内外大型超市和酒店,畜牧业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第二大产业。

(三)果品产业。止2010年,全市苹果、葡萄、桃、杏等水果面积达到14.53万亩,总产量11.23万吨;核桃、板栗等干果面积达到3.7万亩,总产量10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建成和在建示范园21个,示范村3个,大型果库4个,果汁加工企业1个,发展共裕果业等专业合作社34个,果品专营公司8个,嵬东苹果、林源核桃、林峰板栗等品牌享誉韩源,果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蔬菜产业。止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2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总面积的15%,总产量达到13.1万吨,产值达到1.45万元。建成龙亭西范、芝阳寿寺、芝川柏香、昝村史代等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园)16个,蔬菜脱水加工企业2个,蔬菜定点批发市场3个,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10个。受运输成本等因素制约,本地蔬菜供不应求,比较收益连年增加,蔬菜种植已成为郊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十一五”的主要做法

(一)抓投入。按照“优势区域优先发展、优势产业优先扶持、优势基地优先配套”的原则,将农、林、水等各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对特色农业聚集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整村连片开发,基本达到“公路硬化到村、水电供应到户、沼气普及到田、沟渠贯通到地、广电网络到家”的“五到”标准,并积极推动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向特色农业倾斜,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工作,为特色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二)抓示范。按照“园区先行、典型引路”和“西北山区扩椒、西南台塬优果、川道灌区增菜、全市大上畜牧”的思路,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0余个,先后建立各类产业示范园(基地)64个,科技示范园5个,GAP、无公害认证基地5个。同时,大力扶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椒+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生态循环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全市,以沼带农增加效益的新格局。

(三)抓引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创立农业龙头公司,组建专业合作社。止201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家,注册各类农业合作社178家,辐射带动农户4万户。其中:省级百强社3家,渭南示范社13家,韩城示范社12家,注册商标17个。“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现代经营模式得到推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四)抓服务。建立了“管理在市、服务在镇”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全市建立土壤肥力监测点48个,病虫害监测点12处,组建驻村驻企服务队12支,配备仪器120余台(套),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7%。组织考察市外批发市场100余家,开展农超、农商、银企对接活动68批次,现场签约金额60余亿元。今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花椒节,设立了中国经济林协会花椒工作委员会,为花椒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抓培训。整合农业、教育、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依托农广校、成技校、培训中心等阵地,针对农业生产遇到的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果蔬管理等难题,通过电视台开办专栏、合作社座谈交流、示范园区现场讲解等方式,不断加强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办常规实用技术培训班超过300场次,先后有30余项农业课题、50余人次受到省、地、市各级各部门表彰奖励。

(六)抓监管。全面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全面推行档案管理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签约告知”制度,成立了农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贸市场、种养园场进行抽样检测,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同时,不断加快“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步伐,已通过国家认证4家,为我市特色农产品走出韩城、辐射全国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存在问题

(一)融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不高,主要依靠银行抵押贷款和民间借贷,筹资力量有限;市财政属于“吃饭型”财政,可投入资金不多;农村土地流转渠道不畅,产业收益见效慢,运行成本高,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不大。

(二)龙头产业不优。花椒作为全市特色农业的龙头,其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明显偏少,与产业规模不相匹配,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且受采摘成本以及农资、农机等费用上涨等因素影响,生产成本明显增大,比较收益连年下降。

(三)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能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必须尽快寻找新的突破点。

(四)潜力挖掘不足。主要体现菜、畜上,其产业布局呈块状、点状分布,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运作不足,郊区型设施蔬菜、绿色型特种养殖的区域优势、规模效应不明显,发展空间很大。

(五)保障水平不高。除薛峰、盘河等几大灌区外,基本属于“天雨农业”,仍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有待健全,防御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机构尚未建成,安全监管力不从心。

四、对策建议

(一)建基地,抓板块。建议在芝阳、板桥等西部山区,重点打造花椒、花椒芽菜、时令水果、特色干果四个万亩经济林基地;在金城、新城等沿黄沿水地带,重点打造川原灌区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沿黄万亩莲菜基地、山区千亩反季蔬菜三大基地;在农村、郊区等人烟稀少地带,以肉、蛋、奶为重点打造三条畜牧产业带:沿108国道生猪、蛋鸡养殖产业带,沿黄地区万头肉牛产业带,西部山区野鸡、野猪等特种养殖产业带。通过3-5年的发展,使我市特色农业成为承接城市规模扩张的腹地,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一翼。

(二)强龙头,稳收益。花椒是我市农民增收的龙头产业。要高度重视花椒的灾害防治工作,虚心借鉴宝鸡、凤县等产椒大县经验,大力推行低温霜冻灾害政策性农业保险,防止农民“多年发展,一灾致贫”。要在既定的发展思路上,加快花椒库、花椒科研城、花椒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加快“椒葛软胶囊”等花椒科研成果转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要巧借花椒工作委员会在韩设立的有利机遇,继续办好花椒节,通过3-5年的努力,真正把韩城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三)办样板,克难题。按照“集中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提档升级”的思路,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整土地、统一协调贷款、统一建设设施、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标准管理的办法,突出抓好高效节水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连片建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畜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通过建设可供学习、参观的样板园或样板项目,不断总结示范园区在土地流转、投资转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能人和大户积极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群众发展特色农业项目。通过3-5年的发展,基本形成“市有示范区、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户”三级样板格局,推进全市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四)挖潜力,增效益。建议以打造“城市休闲后花园”为定位,紧抓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乐趣的心理,鼓励和扶持黄河、涺水沿线大力发展以农家饭庄、休闲垂钓、果实采摘、游玩观赏为主要项目的休闲观光农业。以近年中药材价格连年攀升为契机,鼓励山区群众大力发展和培育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中药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水域面积优势,在沿黄、水库等地带大力发展黄河鲶鱼、黄河鲤鱼等特种水产养殖,打造水产养殖特色产业。深挖城市建设“大树进城、道旁绿化”潜力,加快发展“公司+农户”的订单式苗木花卉特色产业。以全省农民合作社“百强社”创建为契机,打造一批强势的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我市合作社推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五)强监管,创品牌。建议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大力推行“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商洛模式,加快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镇办监测站、主要市场检测点建设,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三项制度,大力开展“三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积极扶持“嵬东苹果”“韩塬核桃”等优势农产品注册商标,加大“大红袍花椒”“禹锦凤”、“林源凤”、“康生益”等已有品牌的宣传推介和保护力度,做大做强中鲁果汁厂、蔬菜脱水厂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快建设共裕果库、农贸批发市场等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努力提升我市特色产业的品牌支撑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优服务,提水平。建议成立以农业、林业、财政、经发、水利、农综、科技、花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特色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在全市上下形成关心、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强烈氛围。对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财政扶持、税收扶持、土地扶持、品牌扶持、科技扶持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强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开展“服务面对面、建功在一线”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口帮扶,向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信息、金融服务,努力保证农产品产得出、长得好、销路畅。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市、镇两级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农产品经纪人和专业营销队伍,引导专业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精心组织开展农超、农商对接活动,加快建设农产品营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