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发男图片:辨析「一孩政策」 | 通識plus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6:45:30

辨析「一孩政策」

馬晴川
資深傳媒人

馬寅初的「新人口論」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到2009年,總人口已經達到13.35億。面對巨大的人口壓力,中國實施著全世界最嚴格的國民生育政策,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或者簡稱做「一孩政策」。幾十年來,這個政策既備受讚譽,同時亦飽受批評。但很多人不知道,計劃生育在新中國的歷史裡也是經歷過幾番風雨,而今天人們所熟知的「一孩政策」,實際上也不是真正的「一孩」政策。

1949年,當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也同時宣告了和平歲月的到來。和西方國家在第二次大戰後出現嬰兒潮一樣,中國在五十年代初也迎來了一段高生育的時期。當時誰也不知道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口。根據台灣方面發佈的資料,最近期的人口數據是1947年的人口調查所得,全中國當時的人口是4.5億人。到1953年,新中國政府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令人吃驚。當時統計全中國的人口是6億人。為甚麼結果令人吃驚?因為就算不計47年到49年間中國內戰所導致的人口損失,即假設中國解放時人口仍然是4.5億人,中國人口在短短四年間就增加了三分之一。

在解放初年全國建設熱情高漲的氣氛下,一般國人對這次統計的數字並沒有太多的關注,但一些敏感的學者卻開始察覺到它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和危機。馬寅初是這些學者之一。早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寅初,是近代中國的第一代經濟學者。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回國後,馬寅初即任教於北京大學,三十年代時又參與制定了國民政府最早的一批經濟法規。解放後,馬寅初參與了新中國的建設,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同時擔任國家財政經濟委會的副主任。當看到1953年的人口統計數字,令他吃驚的並不是人口的總數,而是超高的人口增長率。按照他後來的推算,假如增長率不變,中國在50年後,總人口將會達到26億,比當時全世界的總人口還要多!

經過幾年的調查和醞釀,馬寅初在1957年的一次人大會議上提出了他著名的「新人口論」。他的基本思路是認為,無論從資源、糧食的供應,到資金、就業的安排,人口發展和經濟增長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他認為當時中國的主要任務是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以達到更快速和健康的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中國要倡導晚婚、避孕,並實行計劃生育。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學者和官員,馬寅初積極推廣他的人口理論,避免中國掉入人口過度膨脹的深淵。但是,他的理論很快就受到來自毛澤東和官方媒體的嚴厲攻擊。當時政府正開展大躍進運動,毛澤東覺得人多是中國的一個優勢。結果,馬寅初被指責宣揚資本主義的人口理論,而人口控制、計劃生育等思想也成為了此後十多年中國的討論禁區。

錯過了這次調控人口增長的機會,中國人口一路猛增。期間除了在1961、1962兩年因為大躍進失敗導致的飢荒使人口數字短暫回落外,到1970年,中國的人口已經增長到8億多了,而中國婦女的總和生育率,也就是每個婦女生育小孩的總數,也長期維持在六個以上!1971年,中國剛從文革初期的社會大混亂局面,恢復日常的基本秩序。當時的領導人眼見國家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決定要把人口控制納入國家的計劃指標,也就是各級政府必須要用行政手段完成國家制定的人口目標。從此,人口控制成為政府需要強制執行的工作,而中國的計劃生育也正式與西方以宣傳和鼓勵為主的家庭計劃分道揚鑣。

「一孩半」生育政策

當時國家提倡的主要是一種稱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晚」是指晚婚,比如當時在城市要求男的要到28歲,女的要到24歲才能結婚,希望通過晚婚來延遲和減少生育;「稀」的意思是延長生育的間隔,比如當時要求生完第一胎的婦女要四到五年後才能生第二胎;至於「少」是指少生,當時國家提倡的是「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口號。透過激烈的革命號召和嚴厲的社會控制,七十年代的生育政策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段時間,總和生育率開始節節下降,從1970年的5.81一直下降到1980年的2.24。但殘酷的是,由於人口基數已經變大,加上育齡女性日增,中國的總人口仍然持續快速增長,到1980年,人口總數已經接近10億人。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年代的開始,中國政府制定了宏偉的經濟計劃,要在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翻。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中央決定下更大的決心,遏制人口的增長,要在2000年時把人口控制在12億內。這一年,中共中央發出一份文件,號召全國黨員和共青團員只生一個孩子。這是目前公認的中國「一孩政策」的起點。但中央政策剛一提出,有生育願望的人們趁政策還未執行前趕快提前生育,結果使1981年和1982年的人口增長率不降反升。1983年起,政府以更強硬措施落實一孩政策,實施強制避孕、強制絕育、強制墮胎等辦法,結果卻造成人民與基層政府的嚴重矛盾和衝突。事實上,中國政府在限制生育方面很多聳人聽聞的違反人權的做法,都是肇始於這個時期。迫於社會矛盾的激化,1985年,中國政府再次調整上述的「一孩政策」,規定在全國城市地區,除一些例外情況,仍繼續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但在農村地區,假如夫婦的第一胎為女孩,在規定年限後可以允許生育第二胎。在此政策底下,按正常情況,將會有一半的農村家庭可以生育兩個孩子,所以也有人稱這個修改後的政策為「一孩半政策」。從1985年開始,「一孩半政策」便一直執行至今,成為目前國內生育政策的基本樣式。按照官方的說法,目前全國大約有30%–40%的人口是可以生育兩個或以上孩子,所以中國政府並不承認他們實施的是「一孩政策」。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人口的增長趨勢終於在1988年開始減緩,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減低,而婦女的總和生育率也從2.5左右,陸續下降至目前的1.5。按照不同的預測,中國人口將會在未來二三十年間達到14億左右的高峰,之後就會出現下降的趨勢。國內曾經有學者測算,實施了30年限制生育的政策,使中國少生了3到4億人,對舒緩中國以至全世界的人口和資源壓力作出了明顯的貢獻,聯合國也曾對此作出表揚。但反過來看,長期限制生育對中國的人口結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並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今後中國的發展形成障礙。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一孩政策」的成就是以犧牲一代人的自由生育權利為代價的。怎樣平衡人權與發展的需要,也是不能忽視的考慮。

「一孩政策」:問題與困局

從「一孩政策」提出至今,已經過去了30年。30年來,這一嚴厲的生育政策,正慢慢地在中國塑造出一個獨特的人口結構,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如何應對這些難題將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考慮。

1. 孤獨成長的一代

中國目前的一孩家庭已經佔全國家庭總數的三分之二,而獨生孩子人數達1億4千萬人,還以每年500萬人的規模增長。獨生子女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一個具有標誌性的人群。

在中國,獨生子女一代正好是1980年後出生的一代,所以在內地,「80後」和「獨生子女」是重疊的概念。事實上,「80後」概念最早也源自內地,其包涵的內容主要是指當代獨生子女的性格和思想特徵,只是後來「80後」概念延伸至香港,獨生子女的標籤才慢慢地不為人們察覺。

獨生子女人群的特徵,在內地早有學者論及。人們認為由於大部分獨生子女都是成長於父母過度關懷和悉心栽培的環境下,所以一般來說要比年長一輩來得聰明和自信,但同時卻普遍養成完美主義的心態,面對困難時容易產生焦慮,對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低,經常選擇拖延和逃避而不是面對問題。另外,他們也普遍存在自我中心、不懂和別人相處和溝通的問題。有論者更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是普遍存有心理缺陷的一代。近年,隨著獨生子女日漸成長和進入社會工作,問題也逐漸顯現,比如近年內地青少年自殺數字大幅增加,年輕人的工作和綜合能力受到普遍否定等。目前,更年輕的「90後」也開始進入人們視野,這批成長於互聯網世紀的獨生子女,受到了更嚴厲的批評,被譏笑為「腦殘」的一代。「獨生子女」世代無可避免將成為左右和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主體力量,不少人正因此為中國的未來「抹一把汗」。

2. 性別失衡的魔咒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出生的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2008年更高達120.56,即每出生100個女孩,同時有超過120個男孩出生,在個別省份甚至達到130個。這個數字已經嚴重偏離了人口學上性別比104至107的正常範圍。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在1980年以前基本仍然是正常的。當1980年提出一孩政策後,這一數字即迅速攀升,所以學者普遍認為一孩政策是導致出生性別比上升的原因之一。

出生性別比失衡後果顯而易見,愈來愈多的男人將會找不到老婆,而這些男人主要集中在經濟落後的農村地區。這將會使這些地區出現家庭結構失衡、性心理問題普遍化、性犯罪以至拐賣婦女問題日益增加等。糾正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問題已是刻不容緩。

3. 垂垂老矣的國家

根據國家民政部的公佈,截至2008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億6千900萬,佔總人口的12%,而且每年以接近1千萬的數量增長。預計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4千萬,佔總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即是每三個中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年人。老齡化的問題並不表現在老齡人口的總量,而是它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按照聯合國的標準,如果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0%以上,即可視為老齡化。顯而易見,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國家,而且由於出生率長期偏低,年輕人口的補充不足,老齡人口的比例會愈來愈高,使老齡化問題愈形嚴重。

在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仍處於轉型階段,很多在原來國營體制下受到保障的老人,在新的市場體制下變得無依無靠,年輕人要撫養老年人也經常有心無力。如何使這批為國家改革開放貢獻了青春和勞力的人群得到應有的回報,安度晚年,政府是責無旁貸。

4. 行將失去的競爭力

年輕勞動力的減少,也是中國人口結構中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一個主要的動力是來自大量廉價的青壯年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的供應有賴於五十到六十年代的高生育率,這些小孩到八十和九十年代剛好成為年輕的勞動力進入市場,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動力。所以有學者指出中國近年所賺取的超額利潤,實際上是來自這樣的「人口紅利」。但今天中國面對的是30年來實施生育限制政策所帶來的「人口欠賬」。有學者的研究指出,中國20-24歲的青壯年勞動力佔總勞動人口的比例,在2009年,已經達到15%的高峰,現在正逐年下降,估計到2020年,將會大幅下降將近一半到8.3%。近年,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都相繼開始出現招工不足的情況,多間世界知名工廠都要以增加薪金福利來挽留及安撫年輕工人。年輕勞動力的減少,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尤其是面對像印度、巴西等人口非常年輕的國家的挑戰。正如有國內學者指出,中國30年來所賺取的人口紅利,該到清還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