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方平头视频:泥瓦匠 学习《伤寒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38:5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郝万山教授总结《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如下: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公元二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他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并且涉及到中医的药剂技术和扩理知识。
  他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他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
  《伤寒论》的问世为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并且也是《中医药剂学》、《中医方剂学》、《中医护理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


【理、方、法、药】
【理】在理论上创立六经辨证体系;
【法】治则和治法
 〖治则〗治疗原则,扶正袪邪。扶阳气、保卫气、存津液。
 〖治法〗
  1、汗法:治邪在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等
  2、吐法:瓜蒂散
  3、下法:三承气汤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抵当汤破血逐瘀,茵陈蒿汤利湿退黄泻热,大陷胸汤泄热逐水,麻子仁丸润下,蜜煎方、土瓜根方导下等等
  4、和法:和枢机,解郁结。 柴胡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和解少阳半表半理之枢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调中焦半上半下气之生降
  5、温法: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助阳袪寒
  6、清法:桅子豉汤清宣胸膈郁热,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黄芩汤清小阳胆热等
  7、补法:炙甘草汤气血双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8、消法:抵当丸化瘀缓消
  9、涩法:赤石脂禹余粮丸、桃花汤涩肠固脱
  另外还有针药并用,针炙并用,药食并用等
【方】112方,组方严谨,剂量准确,疗效可靠。
 〖药剂技术〗汤、丸、散、膏、栓(《金匮要略》中还有吹鼻、滴耳、阴道坐药)
【药】用药76味,选药精当,炮制严格
学习《伤寒论》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学什么?
  1、 学习《伤寒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理、法、方、药
  2、 学习辨证用方和思路和方法
  字里行间分析,辨证鉴别的方法来分析用方的思路
例一、鉴别比较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此两条其实是把涉及到喘的方证都进行了鉴别:
    鉴别1:麻黄汤证:寒邪闭表,肺失宣降的无汗而喘;
    鉴别2:小青龙汤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和内饮相合,水寒射肺出现的咳喘,无汗而喘;
  故“汗出而喘”排除了麻黄汤和小青龙汤证的“无汗而喘”。
    鉴别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外感风邪引发宿喘或风邪壅肺引发新喘。
  “不可更行桂枝汤”提示不能用桂枝汤,暗示也不能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不是中风兼喘。
    鉴别4、大承气汤证:阳明里实证,阳明之热迫肺可以出现喘,“喘冒不得卧”“微喘直视”等,阳明病法多汗。
  “无大热”提示没有阳明里热。
  可见此两条把可能见到喘的其他四个方证排除在外,故此汗出为“邪热壅肺,肺热逼迫津液外越”,喘为“邪热在肺,肺气宣发肃降失司,肺气上逆”而造成。
例二、抓病机扩大经方的临床应用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气血不中,少阳气郁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上二条证状完全不一样(一腹痛一心悸而烦),但病机均为气血两虚造成,故都可以用小建中汤。
  病案:某男,哮喘三年,五一至国庆发作,病因:又热又渴时喝下大量冷水造成。宋耀志处方:栀子豉汤(焦山栀15克 淡豆豉15克)。服两月而愈。
  栀子豉汤本是治疗郁热胸膈证,主证为心烦,胸窒,胸痛,无治喘的记载。此患者为郁热积胸,虽见喘,但只能清其胸中郁热。
例三、抓副症,兼求病机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角,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病案一:
  五苓散的主证为:口渴、消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小,少腹苦里急,再加上脉浮数,身微热的表证。当下心焦不利,水邪上逆时,可能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但心下痞绝不是五苓散的主证。但对一个病人来说,可能造成的心下痞是他感到最难受最痛苦。
  病人心下堵满,吃不下饭,吃一点都胀,按和胃降逆治两月不愈。病人渴,小便少,下肢肿。用五苓散三付明显见效,再三付而愈。
  病案二:
  病人吐三个月,饭、药俱吐,输液吐粘液,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呕吐。舌光红无苔,脉弦细而数,失眠严重,因生气而病,病前有神经衰弱,有慢性泌尿系统病,小便不利,小便少。诊断为猪苓汤证。猪苓汤证:口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病机为阴虚水热互结。但此三证对此病人表现都不明显,明显的是呕吐。由于水邪是流动的,水邪犯肺可以出现咳嗽,水邪犯胃可以出现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出现下利。咳嗽、呕吐、下利是猪苓汤证的副症。与猪苓汤少少与之,二日不吐,一周后可进流食,三周而愈。
二、怎样学?
  1、训词释句,弄通本意。
    按《说文解字》(东汉)、《方言》(西汉)来查字解释。
    如:“脚挛急”,“脚”者,胫也,即腓肠肌。
      “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即加热浓缩,非今之“煮”也。
  2、熟读默记,娴熟于心。
    以便于理解、应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写病历时信二拈来。
  3、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4、上考内难,旁参金本。
    《内经》、《难经》、《神农本草》、《金匮要略》
  5、归纳总结,鉴别对比。
  6、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7、阅读诸注,深入研究。
    金·成无已《注解伤寒论》,1144年,之后注家不下千家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8、汲取众长,不断进取。

 

最后郝老教导我们说:学无止境,天外有天,千万不能固步自封,不要夜郎自大。
 跟郝老学《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病概说
一、 成因
  1、 风寒外袭(常见)
  2、 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袪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比较少见)
二、 病位
  1、 足太阳膀胱经、腑,未涉及手太阳小肠经、腑
  2、 肺(太阳主表,肺主皮毛)
三、 生理
  1、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是人休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行于头、项、后背,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借督脉和肾阳主一身表阳。其经别散布于心。
  2、腑:膀胱司气化,位于下焦和肾相连。1)化生阳气,输布体表,“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2)参与水液代谢:化生津液并输布上承,排出废水。
  3、阳气:大阳,巨阳,三阳。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借助于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宣发于上焦(借助于肺气的宣发),输布于体表。
  4、太阳主表:(太阳阳气输布到体表的功能),“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在体表的阳气又叫卫气
    1)肥腠理:温养肌表;
    2)司开阖: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
    3)卫外而为固:防御外邪。
四、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1、 本证:发生在太阳本经本腑(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的证候
    1)表证(经证,浅表)
      A、 有汗(中风):桂枝汤
      B、 无汗(伤寒):麻黄汤
      C、 表有小寒不角,营卫之气已有不足,或内有阳郁化热:麻桂合方
     麻黄桂枝二方的其它适应证、禁忌证及加减应用。
    2) 腑证:
      A、 气分证:小便不利、口渴、少腹苦里急,脉浮数,身微热,治用太阳蓄水证,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B、血分证:表邪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少腹急结、胀满,如狂或发狂。治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抵当汤(破血逐瘀),抵当丸(化淤缓消)
  2、变证: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后,新的证候不能用六经病命名的。或寒或热,或虚或实,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3、 类证:类似太阳表证,作鉴别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