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3锁光头:对山东教育社《中国思想的起源》、海南社《古史考》的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7:20
对山东教育社《中国思想的起源》、海南社《古史考》的评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近期将在北京万圣书园举办座谈会,讨论该社出版的《中国思想的起源》(2003年7月出版,99万字)。该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神权与王权的演化关系,重新训释古书中的“神守”、“社稷守”,将神守、社稷守的关系,解释为梵蒂冈与意大利的关系,认为夏代以前全是神守(梵蒂冈式的纯宗教实体)。到了夏代,从神守分化出社稷守,即最早的国家(意大利);同时,还没有跨入国家门坎的神守仍比比皆是(梵蒂冈与意大利平行发展)。以此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相应地写成三卷。
第一卷“前神守-社稷守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回顾了八十年来疑古与反疑古等思潮,指出不作艰苦细致的分析材料的工作,恢复早已被推翻的黄帝一元、三代同源的古史体系,只能造成新的混乱。针对当前盲目夸大中国文明程度、拉长中国文明起源上限的倾向,作者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以理性作基础。就中国文明的起点而论,作者从神守、社稷守在夏代的分化,重新肯定了夏代是我国最早的国家。认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需要拓展,也需要剔除,本卷结合考古纹饰作了说明。
第二卷“社稷守时代”相当于夏、商、西周。本卷指出,神守时代向社稷守时代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神守时代的图腾崇拜应当是神化动物和族群祖先的表现,这种图腾到社稷守时代定型为文字,即表现为甲骨金文族名前带“天”字的“‘天’字族群”。本卷试图从图腾崇拜等方面区分黄帝、炎帝、鸟夷等族系,认为西周的民族征服导致了夷夏对立等文化帝国主义观念。社稷守时代的统治者通过垄断生存手段和知识控制人民,用道德虚构美化国家法权,统治者被说成有“德”而成为圣人,这样国家政权的硬件和软件都已齐备。由神守时代的烧灼兽骨、观察裂文判断吉凶,到社稷守时代早期出现“数字卦”,再到《周易》尚中的卦位安排,由直观而抽象,由宗教而哲学,显现出思想发展的艰难历程,为诸子百家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第三卷“诸子时代”本来也属社稷守时代,但为了显现诸子百家的异军突起,特将东周独立出来作为“诸子时代”。社稷守时代由贵族专政,充满浓厚的民主气息和君子之风,诸子百家继承了这种传统,起而救世之弊。吸收申吕等炎帝文明的楚文化孕育了道家,宗周礼乐文明孕育了儒家,鸟夷文明孕育了墨家。由兵刑不分到兵刑分离、重刑轻德,产生了法家。诸子时代是人文主义勃兴的时期,但各家都不同程度受到神守传统的影响,道家、阴阳家、兵家更为明显。由于缺乏公民集体,大众的消费满足又缓冲了激进的革命,决定了诸子百家只是少数知识精英的活动,民间意识(如“山文化”)大量残留,构成冰山下的大海,说明广义思想史的许多研究对象,有待确认。
在目前的关先秦思想史著作,以本书资料最丰富。
书首原有刘起釪先生长序,出版时主体部分被删节。后来刘先生序收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五):邹衡先生七十五寿辰暨从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论文集》,较少删节。无删节的全文见《古史考》第九卷。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盛行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本书认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立场,认为1992年李学勤提出的“走出疑古时代”是呼应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标志性口号,针对“走出派”对“疑古派”的“清理”,本书进行了反清理,使本书成为第一部从整体框架上反驳“走出疑古”的专著。一些言而未尽的问题延伸到《古史考》九大卷中。
吴锐等选编的《古史考》九卷2003年12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分20世纪批判胡适运动史料、解放以来重大史学思潮、民族、道统、宗教、夏商周断代工程六大主题,以老文章为主,也有不少压制多年不得发表的新文章。每卷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有独特的亮点:
第一至四卷:批胡适甲编、批胡适乙编、批胡适丙编、批胡适丁编(横排繁体)“看,照妖镜里是什么东西? 一只狗,套着美国项圈的走狗!”
这是1954年底批判胡适运动中对胡适的刻画。批判胡适的文章在1955年铺天盖地,胡适被指控在政治上投靠洋爸爸美国(“于是这个奴才,顾不得一切,索性连裤子都不穿就跳起来为他的主人‘保镖’了”),贩卖无祖无宗、崇拜西方的洋奴思想。他和蒋介石生在垃圾堆上,蛇鼠一窝,像苍蝇,同时又像狐狸精一样狡猾。即使他的学术著作,也是篇篇有毒,句句有毒。而“敌人是不会睡觉的”,因此批胡就是打鬼捉妖,也是思想上的消毒运动。《古史考》一至四卷汇集1949-1980年大陆批判胡适运动史料,以1955年为主。此次出版,等于为胡适平反,说明当年的大批判是错误的,也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就是先进文化的方向。因此,一至四卷的问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五卷:古典学批判(横排简体)
以建国54年来重大史学思潮为中心,如古史辨、“走出疑古”、文化保守主义等问题。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流行“保守主义”,不少人把新文化运动混作《河殇》来批判,殃及作为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的古史辨运动。在历史学领域,出现了呼应保守主义的标志性口号?? “走出疑古”。媒体追捧“走出”,讳言“疑古”,海内外学者同时注意到“走出疑古”由一个私人口号引导为国家口号。《古史考》的特色是提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身体力行的批判性研究,本卷在国内外首次对这一口号及其涉及的问题作了全面驳正。
第六卷:帝系的偶像(横排简体)
本卷以民族问题为中心,分析了炎帝、黄帝、鸟夷等族系的起源,分析了在华夏中心主义下的夷夏之辨,也分析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思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例如“走出疑古”思潮要恢复黄帝一元、三代同源说,并声称这将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统一、统战,试图将一元论上升为政治正确性的话语。本卷编者强调科学研究以独立求真为前提,不能为了某些良好的愿望半推半就地加入护伪造伪的行列。
第七卷:道统的偶像(横排简体)
以古代道统、正统问题为中心,浓缩了几千年的政治史,与民族问题关系密切。黄帝一元、三代同源的正统史观,滋生出“华夏文化中心主义”,只有黄帝一系的后代建立的政权才被认为是合法的,非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为获取合法性,被迫把他们的先祖说成黄帝的后裔。另外,政权的转移被认为是按照神秘的水、火、金、木、土“五徳”循环往复。群雄为角逐“正统”的合法性,需要对“五徳”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另外根据儒家的说法,从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都有“道”的统绪相传不绝。得这一道统的有身居高位的圣王,是有位有徳;也有在野的平民,是有徳无位。历代统治者都想集正统与道统于一身,知识阶层则试图抓住道统论,求得一点独立的空间。1998年,湖北郭店战国竹简公布,学术界颇受争夺“新道统”发明权的刺激,本卷作了反驳。
第八卷:神守社稷守(横排简体)
以宗教为中心,涉及神权、王权、国家起源。“神守”“社稷守”出自先秦典籍《国语•鲁语》,编者将神守解释为像梵蒂冈那样的神权组织,社稷守则是像意大利那样的王权国家,最初所有的社会实体都是神守,也就是说只有梵蒂冈,没有意大利,后来从神守分化出社稷守,即最早的国家,这就是意大利;同时,还没有跨入国家门槛的神守仍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梵蒂冈与意大利长期并存。文明起源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热点,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国家是文明的概括,那么文明起源的核心是确定何时出现国家,也就是确定何时从神守分化出社稷守。本卷有多篇论文讨论了早期国家的王权与神权。
在人类的早期阶段,未能将自己与自然分开,他们在逐步探索自己生存的现实空间和超现实的精神空间。超现实的精神空间过去被划入唯心主义加以否定,实际它有丰富的内涵。在文明的初始阶段,起维系作用的就是“神”的信仰。神秘主义贯穿了现今人类历史的始终,本卷集中讨论了中国神秘主义的源流。
民族和宗教是世界两大热点,六至八卷都涉及这两个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第九卷:民间论三代(横排简体)
以夏商周三代年历、文明起源研究为中心。1996年5月,国家史无前例地投入了几千万元的资金,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通过验收,公布《夏商周年表》。2001年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纽约时报》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本卷全盘否定了断代工程的结论,是最具轰动性的一卷。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铜器群,证伪了断代工程的结论。新出陕西周原甲骨文首次出现“哉(再)生霸”,从实物上动摇了断代工程的历法基础,也证实了本卷的预见性。揭发和批判伪科学,是学者的神圣使命。本卷一些篇章早在学界流传,如今通过审查公开出版,反映了国家的进步。
《古史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先进文化??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身体力行的批判精神,提倡批判性研究,《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南方都市报》均有报道。例如第五至九卷吴锐先生长达50多万字的13篇论文首次披露,自称“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工程”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实际只在该校读了两学期书。此后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当临时工,依靠十多次政治运动,抓住时机,批死人、整活人,步步高升。李先生领导“工程”后,媒体追捧“工程”超过了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将李先生追捧为“德才兼备”、十项全能,显然是商业炒作。同时,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92岁的省部级革命家何幼琦先生批判断代工程的专著《西周编年史复原》,作者自称该书是“揭发假冒伪劣作品的公开检举信”,第十章“假冒工程 不验而收”痛斥断代工程假冒伪劣,欺骗国务院,“为了把个人的伪劣产品冒充国家的断代工程,不管正确与否,争取公布出去,造成既成事实,强迫世人同意,强迫国家同意,把欺骗性异化为正确性”,因此需要打假。该书虽然只有10万字,但从侧面说明《古史考》各卷所抓的主题具有超前性,意义重大。《古史考》海内外作者近400人,无疑是对国际汉学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海内外汉学家正在读的书。
2004年3月20日,李学勤亮相中央电视台10频道,承认“我提出‘走出疑古时代’是要纠正一种倾向,这个提法没有原来提的‘重新估价中国文明’准确。”可以说真相大白,炒作“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已得到发明者的承认,证明了《中国思想的起源》和《古史考》的预见。
作者(编者)吴锐,男,1968年生,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人,土家族。1989年本科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1992硕士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199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4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工作,同时任杨向奎先生(1910-2000)助手,现为该室副研究员。《中国思想的起源》的《后记》说:“研究学问是极为清苦的,光是非凡的耐力这一关,就刷调了许多人。……《中国思想的起源》,忧患之作也。作者于1994年博士毕业分配到历史所工作,7年中搬了6次家,集体宿舍、合住、地下室的苦头,样样尝遍,全家住在本所一间车库的几年,就算是小康了,本院大量闲置的吸引人才的房子又可望不可及,杨(向奎)先生引用他太老师的话安慰我:‘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我深深地感到,学问的积累,是学者们艰苦跋涉的血泪史,若没有他们的人格魅力,很难昭示后继者以自苦为极。”又说:“非常欢迎批评意见。为此,希望报刊、出版社能为正反双方提供平等的发表机会。正如拙著开篇所说:《中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虽然曾被某先生斥为‘假惺惺’,但却是中国学术界最需要的。”(引者按:“某先生”指李学勤,见《文物》1974年第4期)
本此精神,受办会者委托,谨向网友征求意见,以推动学术争论。除跟帖外,还可发邮件至xinchaoshe2003@yahoo.com.cn(请在“主题”栏打上“《起源》《古史考》评论”字样,因垃圾邮件太多)。也可在www.cnmovie.cn留言。还可写信到北京市东单邮局69号信箱(邮编100005)
有关二书的老帖大约有:
http://www.ywsl.com/bbs/bbs_show.asp?id=6217
http://www.ywsl.com/bbs/bbs_show.asp?id=6293
http://www.ywsl.com/bbs/bbs_show.asp?id=4083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1233703&Key=962389834&idArticle=18978&strItem=tybooks
http://www.kongfz.com/trade/trade_reply.php?tc=bookworm&trade_category_name=夫子书话
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s.asp?boardID=2&RootID=239633&ID=239633 北京新潮社文化交流公司 敬启
2004年5月21日
(一)啥叫“神守”、“社稷守”哇,不明白啦~~~~~~~~`
关于神守社稷守,我们也搞不太清,江湖颇传是杨向奎、吴锐这一老一少闭门修炼的独门武功,甚是厉害。仁兄有兴趣可读《古史考》第七卷吴锐长文,有34页,没时间抄,大意谓《国语•鲁语下》所载: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夫差)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
可见古代有一种诸侯被称作“神”。章太炎根据《鲁语》这段话提出古代诸侯有神守之国与守社稷之国。杨老爷子1943年的《西汉经学与政治讲义》, 1962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册有重要发挥,特别是1989年发表的《论“以社以方”》,吴锐比之于1923年顾颉刚先生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其结论是:在远古时代,神守与社稷守不分,所有国王都是神而能通于天;神守与社稷守之分,当在夏初之世。杨先生的论文《论〈吕刑〉》、《再论老子》及专著《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都涉及到这一问题,吴锐曾将杨先生的主要论点整理成《论“神守国”》一文(亦收入第八卷)。吴锐1994年的博士论文引申杨先生的论点,认为“神守”即政教合一的社会实体 。1997年开始以此对中国史分期(日本的一个什么刊物,未见),就是说夏代前只有神守没有社稷守,夏代既有神守又有社稷守,慢慢地社稷守占了优势。通俗地说,夏代以前只有梵蒂冈,夏代既有梵蒂冈又有了意大利,慢慢地,虽然梵蒂冈还存在,但意大利占了上风。
(二)三代同源?三代本来就不同源啊,这个难道不是共识么,三干。。。算偶孤陋寡闻吧~~~~~~~`
你想把李学勤气死啊?李学勤鼓吹三代同源、黄帝一元,进而指控“疑古派”打消民族自信心、瓦解民族凝聚力,不利于统一台湾,这是他打击“疑古派”、抱伟丈夫大腿的最大资本,这样的表述极多,如:“《帝系》这种三代统出一源的谱系,在近代备受学者的讥评,以为子虚杜撰。不过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意义是不容抹杀的。我觉得如果细心推求,其中不乏启示。”见《走出疑古时代》( 修 订 本)第44页, 辽 宁 大 学 出 版 社,1997 年。
老钺啊,看来李学勤收你为门徒是没有希望了。难怪清华徐葆耕说李学勤是清华学派的最后传人,断子绝孙,不往下传了。  --------------------------------------------------------------------------------
-恨道之不行,恶紫之夺朱,旗帜鲜明地拥护新文化运动 
 秦钺人 
 
社区缘币: 959.76两
赌坊积分: 51939
用户等级: 版主
上站次数: 3490
注册日期: 2004-03-07 我的博客 回复:04-05-21 23:39
   第4楼  通俗地说,夏代以前只有梵蒂冈,夏代既有梵蒂冈又有了意大利,慢慢地,虽然梵蒂冈还存在,但意大利占了上风。
=====================================================================
三干ing。。。。。。愈来愈糊涂了咧~~~~~~~~
几十年来,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有两个怪圈:一个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
在中华大一统观方面,我们习惯于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其他的就列于正史之外。于是,本来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夏、商、周、秦、汉便被串在一起,像串糖葫芦一样,一根根串下来,成为一脉相承的改朝换代,少数民族与境外接壤的周边地区的历史则被几笔带过,这也使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若明若暗。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随着最近10余年来考古学的进展,我们对三代历史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捩阶段。固然现在离作结论的时间还远得很,可是我觉得我们已经可以辨认出来若干三代研究的新方向了。……我觉得我们过去对三代古史看法的两个元素,现在要经过根本性的修正。这两个元素,一是对三代的直的继承关系的强调……;二是将三代一脉相承的文明发展看做在中国古代野蛮社会里的一个文明孤岛上孤立发展……最近的考古研究使我们对新旧史料重新加以检讨的结果,使我觉得这两个元素是对古史真相了解的重大障碍。夏、商、周三代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的关键。
——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这两位先贤不都这么看么?好象李先生在他们面前算小弟吧(这么说是比较不敬)。偶不明白耶,似乎兄台们有一种把李先生当成学术界代表的倾向耶~~~~~~`````难道又是偶不明情势?算偶是土人吧~~~~``````
门徒?NO、NO,从来没想过一定要成为谁的门徒,就算是偶深为崇拜的张光直先生也一样。算偶罗嗦,再把那一段话抄一遍: 我最不赞成中国传统上的师徒关系。去找老师学本事,应是跟他“学”,不是“跟”他;他给你教育,是“教”你,不是“带”你。你要去许多老师那里去汲取每个人的精华,然后加以融会贯通,创造成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只“跟”一个老师,了不起你跟他一样,不然的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如果有位老年考古学家,坚持你只许跟他学,或是不许你有你自己的看法,我就建议你另请高明。 ——张光直《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 明白不?遍汲精华,融会贯通才是正道。××门徒?××学派?以为是打广告啊?拉大旗做虎皮,偶才不屑咧,老师在学术上的名望与地位那是属于老师的,与己何干?总是被人介绍成“××的高足”(谁知道你高个甚),以为很好听么?自己的存在要靠别人来证明,这算啥啊?没出息~~~~~`````````
当然跟老师学的时候要不耻下问,装孙子装SB都可以,明知故问也行,反正不把老爷子的看家本领敲出来就绝不罢手,不然要老师何用?嘿嘿,门派什么的算个啥啊,想搞学阀啊~~~~~~~~~偶一向是个不肖的学生,离经叛道,偶行偶素,偶4土人偶怕谁~~~~~~~``````````````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灌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_﹏▲︷︵︿﹀︽~⌒︾﹌﹋︶﹋﹌︾⌒~︽﹀︿︵︷﹏︷︵︿﹀︽~⌒︾﹌﹋︶~~~~~~``` 
 北京新潮社 
 
社区缘币: 1546.78两
赌坊积分: 2844
用户等级: 资深会员
上站次数: 1347
注册日期: 2004-04-27 回复:04-05-22 07:34
   第5楼  钺兄说得真TMD的好!仍抄《古史考》第七卷吴锐长文《试论中国文化自恋爱倾向的起源》之一节,也讲到张光直: 对于炎黄文明已有的研究成果,李文语出惊人,说:
可是在几十年来疑古思潮盛行的时期,炎黄二帝的事迹几乎被全部否定了,普遍认为是子虚乌有,屏之于历史研究的视野之外。
又说:
我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特别是炎黄二帝的传说,不能单纯看成是神话故事。这些神话确乎带有神话色彩,但如果否认其中的历史“质素、核心”,就会抹杀中国人一个文化上的特点,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着重视历史的传统。
事实是疑古思潮要打破早在封建社会已形成的炎黄同源论,还历史真相,并非“几乎被全部否定了”、“屏之于历史研究的视野之外”,更谈不上抹杀中国人一个文化上的特点,而且至今对炎帝、黄帝、鸟夷等族系文明的科学研究,顾颉刚先生一手开创,至今仍居于领先地位。李先生认为祛除疑古思潮的副作用、重新认识中国古史主要依靠两点,一点是新的理论,另外一点是现代考古学。这两点均非李先生所长,李先生最终还是回到文献。不幸的是,文献亦非李先生所长。
首先,李先生于古史有关炎帝、黄帝关系不同说法中选择了“一种流行的说法”,即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强调“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据《帝王世纪》讲,其间共历八世 。按:炎黄同出少典之说总有圆不完的谎,王献唐先生驳之甚详 。杨向奎先生也指出,姬、姜原不属于一个部落,他们分属两个氏族,各有来源,都是源远流长,各有各的族姓,各有各的图腾崇拜。“少典”可能是姬姜两族联盟,融合成华夏族后,加上去的“共祖”。黄帝、炎帝来源不一,而姬姜两姓原来也并不是一个氏族 。可以看出,炎帝、黄帝不是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这又涉及到对典籍的辨伪,这既非李先生所长,也是李先生最忌讳的。正如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指出的那样:“今天凡有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帝系姓》、《晋语》、《帝系》、《五帝本纪》与《三皇本纪》等古籍所载的中国古代史是靠不住的。” 李先生为文多次引用《帝王世纪》,《帝王世纪》将上古的历史、传说、神话杂糅在一起,不可据为典要,该书作者被顾颉刚先生斥为三大妄人之一,是有原因的。在一次引用了郭沫若《沸羹集•谢陈代新》揭露某先生的胡诌之后,顾先生联系到古史说:“世上真有此种白日做梦、倒乱千秋的闲人,为学术界布满了迷魂阵!其实,这正是战国、秦、汉间人说话的一种长技,他们随心所欲地歪曲历史,如孟子讲井田,司马迁讲扁鹊,都是乱拉一起。至于卫宏讲《诗经》,皇甫谧、邵雍讲古史,更是有计划的、有系统的伪造历史,超过了孟麟和某妄人的胡诌了。” 引用有疑问的古籍是需要作一些分辨说明的。面对如此复杂且关系到中国文明根本的问题,李先生至多用几篇几千字的“小文”进行“简单地勾画”,结果只能侧面制造一些舆论,既无法将论敌打倒,也未能正面树立自己的观点。
 
 
在对待古史传说的问题上,偶总以为张先生这段话是高兴得太早,下的结论也太早: 20年代期间疑古派与信古派的官司,今天已经不必再打,这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幸运。今天凡是有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帝系姓》、《晋语》、《帝系》、《五帝本纪》,与《三皇本纪》等古籍所载的中国古代史是靠不住的,从黄帝到大禹的帝系是伪古史。从1923年顾颉刚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与1924年法国汉学家马伯乐的《书经中的神话传说》以后,我们都知道所谓黄帝、颛顼、唐尧、虞舜、夏禹都是“神话”中的人物,在东周及东周以后转化为历史上的人物。“古史是神话”这一命题在今天已经是不成其为问题的了。 ——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
表面上看似乎如此,其实各种变相的官司都在明里暗里地打着。倒也不见得是有疑古信古的自觉。张先生曾说,美国考古学家和其研究的对象间不存在历史的渊源关系,更说由于面对的是印第安人的遗存,由于不断地亲眼看着这些遗存是怎样由人类学资料转变为考古遗存,美国的考古学家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和民族学家彻底地区分开来。所以才有那句名言:“美国的考古学要么是人类学,要么什么也不是。”反观旧大陆的我们,的确是两三句话还难以交代清楚的多少有些暧昧的“历史的渊源关系”太重,以致类似所谓“蚩尤玉像”的故事,过去有,现在存在,将来也不会没有。中国考古学界所谓的“释古”,其实有相当多的要打问号。而偶以为释古不当即为伪古。
现从网上搜集到几条评论《中国思想的起源》,另请网友多提供线索: 1.书界名人刘苏里《2003:我的阅读印象》称《中国思想的起源》是“2003年原创性著述典范”(忘记了出处。刘、吴二先生至今仍不认识)
2.天涯社区网(路径忘了)
作者:sisaoyue 提交日期:2004-1-8 10:48:00
李学勤先生等主持搞的这个工程,已经有不少朋友提出过这样那样的看法,本不想在这儿唠叨。但刚才看了老金在线的贴子--说《中国上古史演义,觉得还是有必要支持一下,以正视听。
  我们并不是刻意否认祖国的悠久历史,但我们应持理性的科学态度,有则有,无则无,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没有充分证据宁可存疑。否则只能堕入民族主义。
  最近出了本书,建议大家看看:青年学者吴锐的中国思想的起源。
  首先声明,我并不认识吴锐先生,只是偶然买了这套书,觉得他的立论平实,学问扎实,远非现在的某些学者之可比。
作者:老金在线 回复日期:2004-1-23 22:02:56   刚刚看到。
  谢谢先生鼓励。
3.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ResponseListUser.asp?idWriter=0&Key=0&idUser=1220084&strUser作者:真是李大嘴 回复日期:2004-3-29 0:06:09   从体例讲,这套书(新潮社按:指《古史考》)泥沙俱下,一塌糊涂。将这样的篇幅搞成批胡资料集和批李专辑,当然不合适。不过这么大的篇幅,还是有不少有用的东西。
  批李自无不可,甚至指责他的人品也无不可,只是刘起于借胡乔木、胡绳的官方权威来压李,气味就不对了。
  吴锐的《中国思想的起源》还是有价值的书。  
作者:争疯 回复日期:2004-3-31 10:19:38   作者:真是李大嘴 回复日期:2004-3-29 0:06:09
    从体例讲,这套书泥沙俱下,一塌糊涂。将这样的篇幅搞成批胡资料集和批李专辑,当然不合适。不过这么大的篇幅,还是有不少有用的东西。
    批李自无不可,甚至指责他的人品也无不可,只是刘起于借胡乔木、胡绳的官方权威来压李,气味就不对了。
    吴锐的《中国思想的起源》还是有价值的书。
       ==============
  大嘴兄所言慎是!  --------------------------------------------------------------------------------
-恨道之不行,恶紫之夺朱,旗帜鲜明地拥护新文化运动 
 多情应笑我 
 
社区缘币: 1.51两
赌坊积分: 200
用户等级: 普通会员
上站次数: 13
注册日期: 2004-04-14 回复:04-05-22 22:55
   第12楼  《中国思想的起源》最后一章《人类本能与人类社会》75页,大谈性本能,收集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男女生殖器,列举三代“争夺性目标”事例,重新解释“美女亡国”母题,作者是正襟危坐的人,为什么以这一章结束全书?令人费解。
 
 
吴锐《中国思想的起源》目录 第一卷 前神守――神守时代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中国深层的优秀文化内蕴(序)………………………刘起釪 上编 古史辨运动80年 第一章 回顾疑古与反疑古思潮
第一节 关于李学勤先生“走出疑古”的几点商榷
一、“胡适就曾说‘东周以上无史’”
二、“分门户的办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辨伪”
三、疑古思潮几乎全部否定炎黄二帝的事迹,抹杀中国人重视历史的传统
四、顾颉刚对四川的古史文献已全部否定了,认为那里根本没有古史、没有很古的文明
五、释古是继疑古之后的高级阶段吗
第二节 顾颉刚先生受了白鸟库吉的影响吗
一、李学勤先生的暗示
二、廖名春的护李
第三节 凝固于战国的中国古史系统不该破坏吗
一、夏商文化是二元还是一元
二、解剖皋陶的实例
第四节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理性的基础,警惕夸大狂病的复发 中编 对中国文化自恋倾向的考察 第二章 中国远古人类是本土起源还是外来
第一节 中国文明的舞台
第二节 “走出非洲”还是土生土长
一、常识检验
二、基因证据
三、化石证据
第三节 前神守时代的社会生活
第三章 文明起源的标准和中国国家起源的上限
第一节 文明起源的标准分析
一、暴力论
二、财富分化标准
三、人祭、人殉着眼点
四、酋邦理论
五、宗教着眼点
六、玉器着眼点
七、铜器着眼点
八、文字着眼点 第二节 从神守、社稷守的分化探索中国国家起源的上限
一、宗教与早期人类社会形态
二、神守、社稷守考
三、中国历史的新分期
四、中国国家起源的相互关系模式 下编 人为天地之心 第四章 两条平行发展的路线
第一节 石器与新石器革命
一、 作为新石器时代第一推动力的石器
二、石器功能的多样化
第二节 陶器上的花瓣――“生”哲学的铺垫
一、彩陶与人类精神空间的开拓
二、仰韶文化花瓣纹的启示
第三节 玉器上的神人与兽面
一、玉器的划分
二、玉器与族系
三、神守时代与玉器
第五章 人与天――精神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方法论探讨
一、唯物、唯心的新界定
二、思想史的两个层次
三、论广义中国思想史
第二节 剖析几种被认为与宇宙论有关的纹饰
一、太极形图像
二、鸟与太阳组合
三、十字形纹
四、卍形纹
五、八角纹
第三节 拓展精神空间的方式
第六章 人与自然物――中国古代的山文化
第一节 作为上古政治、宗教中心的山
第二节 释良渚文化“丘垄”
第三节 文化转向与民间意识残留 第二卷 社稷守时代 上编 从神守到社稷守 第一章 人与动物组合反映的问题
第一节 释仰韶文化的神鱼纹
一、写实鱼纹
二、写实鱼纹的图案化
三、人面鱼纹寓意
第二节 释马家窑文化神蛙纹
一、写实蛙纹及其演化
二、拟人化蛙纹的寓意
第三节 释神龟纹
一、马家窑文化“黑彩动物纹”和四坝文化“蜥蜴纹”商榷
二、龙蛇与龟的纠葛
第四节 释良渚文化神鸟纹
一、“神人兽面纹”的繁简表现
二、“神徽”的人面与鸟爪
第五节 神兽问题
第六节 “兽面纹”总结
第二章 夏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转折地位
第一节 夏的族系归属和发祥地
一、夏的族系归属
二、夏的发祥地
第二节 夏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转折地位
一、文献所见夏代的转折地位
二、从神守到社稷守
第三节 释“夏礼”
第三章 商周甲骨文、金文上的神守烙印
第一节 商周的“鬼治主义”7
第二节 商周“‘天’字族群”考
一、“天”字族群
二、省略族名的“天”字族群 中编 民族征服与文化自恋 第四章 炎、黄、鸟夷族系的分合
第一节 炎帝族系
一、炎帝文明的湮没
二、炎帝族系的发祥地及发展路线
三、姜、羌与“羊种”
四、炎帝与熊
五、楚为炎帝族系的创说与反证
六、从天熊铜器群推测炎帝族系
第二节 黄帝族系
一、黄帝族系的发祥地及发展路线
二、 从天鼋铜器群看黄帝族系
第三节 鸟夷族系
一、 “岛夷”还是“鸟夷”
二、澄清“对于历史的侮辱”
三、“方法论意义贡献”贡献质疑
四、总结
第五章 族类意识的自觉与虚构
第一节 族系的融合
一、“两种传统”说质疑
二、华、戎之别的背后
三、图腾混合的蠡测
第二节 民族征服与黄帝-夏-周一系的正统化
一、神守时代
二、社稷守时代
第三节 夷夏对立观的萌芽和民族正统观的形成 下编 国家控制能力与道德虚构的强化 第六章 商周对生存手段的控制与知识权力的垄断
第一节 国家控制能力的强化
一、商与东西方的关系
二、商朝王权的加强
三、宗法控制
第二节 控制生存手段的特点
一、控制生存手段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秘密
二、商王朝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
三、西周的“受民受疆土”
第三节 垄断知识权力的特点
第七章 道德虚构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商代道德虚构的萌芽
一、道德偶像的树立
二、商王与上帝的接近
第二节 国家法权理论的重大修正和道德虚构体系的完善
一、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二、明德
三、 宗周的礼乐文
四、承前启后的思想积累
第三卷 诸子时代 上编 君子世界的确立与衰落 第一章 国家失控与思想转折
第一节 王室可支配资源的枯竭
一、靠民族征服争夺生存资源的继续
二、诸分封国之间的争夺
三、生存资源的垄断
四、王室正统地位的维持
第二节 生存手段的多样性
一、生产力革命对生存资源的丰富
二、从刻纹铜器看春秋战国时代的世俗生活
第三节 中原华夏国转移矛盾的动向
一、春秋时代的严夷夏之辨
二、战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
第二章 社稷守早期的君子世界
第一节 君子社会的确立
一、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二、君子务在择人
第二节 君子专政
一、为君的条件和责任
二、以民为本,为民治义
三、德政的要求
四、举贤
第三节 君子的内在修养
一、由孝及忠
二、知礼、行礼
三、敬
四、谦让
五、令德令名的追求
六、明义利之分
第四节 君子世界的崩溃 中编 诸子百家的族系传统与地域分布 第三章 南方道家
第一节 申楚对远古礼乐文明的保存
第二节 楚国本土道家的兴起
一、神守:解开老子之迷的关键
二、释“老”:论老子之名
三、老子思想的意义
第三节 郭店楚简与申楚文化
一、“东宫之杯”还是“东宫之师”
二、《太一生水》与南方的“柔”教
三、楚国本土道家的兴起和北方儒学的南传
第四节 庄子对老子思想的发展
第四章 鲁国儒学及其衍变
第一节 孔子对儒家的改造
一、关于卜辞的“需”(儒)字的释读
二、释“儒”
三、宗周的礼乐文明与与儒家的产生
四、周公与儒家道统
第二节 孟子心性论与富民论
一、性善论
二、礼论
三、富民论
四、士的地位
第三节 荀子的性恶论和礼论
一、性恶论
二、礼论
第五章 国家法权和社会正义理论的创发――墨学新论
第一节 鸟夷族系与墨子的身世
第二节 国家法权和社会正义理论的寄托及实现方式
一、 尊天事鬼
二、兼爱非攻
三、尚贤尚同
四、节用节葬
五、非乐非命
第三节 回答一个“变本加厉”的指责
一、有关封禅的记载和解释
二、神守:认识封禅的关键
三、和平禅让背后的武力争夺
第四节 儒墨显学的对立
一、帝王之学与役夫之道
二、儒家的神道设教与墨家的尊天事鬼
第六章 北方法家的东西两系
第一节 春秋各诸侯国的改革
一、管子的思想
二、子产的“惠人”政治
第二节 从《吕刑》、《周诰》诸篇到早期法家
第三节 东方齐国法家
第四节 西方三晋法家
一、从李悝到申不害、慎到
二、三晋法家思想在秦国结硕果 下编 革命力量的消解与民间意识的残留 第七章 孤独的思想家及其救世活动
第一节 诸子的救世与革命力量的缺失
一、史前城堡的性质
二、中国不曾有过城邦
第二节 成文经典的形成与思想文化的传播
一、从口传历史到成文历史
二、有意识的历史著作
三、《尚书》对各族系文化的总结
四、托古改制
五、诸子的没落
第三节 消费的双重作用
一、消费刺激了统治者的野心,促进了集权
二、大众的消费满足缓冲了激进的革命
三、解剖音乐的实例
第八章 人类本能与人类社会
第一节 对人体的认识
第二节 男女之别
第三节 性目标的争夺与独占
一、从《图腾与禁忌》说起
二、争夺妇女的实例
第四节 “美女亡国”主题考
第五节 对女性的道德束缚
一、男女有别
二、同姓不婚
三、妇女的三从四德
四、女性禁忌与尤物恐惧
第六节 性能量的几种指向
一、婚姻
二、自由恋爱
三、烝、报
四、通、通室
五、性消费
六、审美升华 后记